一石激起千层浪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c66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中,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简言之, 就是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从而扫除模式教学造成的沉闷、压抑和一潭死水的局面。要达此目的,关键就要选好能激起学生思维浪花、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石头”。
  
  一、 精心设计新课导入
  
  1.悬念式。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悬念能强烈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认真细致地去阅读课文。如教《孔乙己》一文时,开头可以这样导入:“读过短篇小说《孔乙己》的人几乎都在心底里留下了这个旧社会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学生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在他所写的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那样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学生仔细研读课文后就会找出答案)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鲁迅先生写的这个孔乙己的一生,是悲惨的一生。一般说来,我们看了悲剧以后会难过的流泪,可是读了《孔乙己》以后却感到眼泪流不出来,而是往肚子里流,感到心里阵阵伤痛。孔乙己悲惨的一生究竟是怎样一种悲剧?是命运悲剧,是社会悲剧,还是性格悲剧?学了这篇文章后,我们可以找到正确答案。”这个导语,犹如一颗石子,投向了平静的水面,激起了学生思维的层层浪花,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创造意境式。导入新课时,可以创造一种情与景、意与境相融合的艺术境界,唤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强烈共鸣。如教朱自清的《春》时,可以利用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来创造春的意境,再引入朱自清的《春》的学习,就能一下子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二、投入“水”中的东西,必须是有相当重量的“石头”,而不是无足轻重的“泥沙”
  
  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必须有相当思维容量和一定的思维价值。那种“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的简单问答是无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和积极性的,同时也收不到教会学生动脑筋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设计具有思辨意义,能帮助学生消除对课文误解的问题。例如,教《孔乙己》一课时,我在指导学生分析孔乙己的肖像描写时,发现学生分析得较好,但对鲁迅写“孔乙己身材很高大”一句却认为是随意之笔。我于是提问:“鲁迅写‘孔乙己身材很高大’说明什么呢?”学生们有的说“高大”就是“高大”,天生的,娘养的;有的说“高大”就是身材魁梧,指身体好;还有个学生说“身材高大”,说明孔乙己力气大。我顺势肯定,加以诱导:“力气大,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孔乙己本来具有谋生的条件,具有谋生的条件后来却不能谋生,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他好吃懒做,不愿参加体力劳动,不愿与劳动人民为伍,受封建教育的毒害过深。另外,这里写他‘高大’,结尾写他被打断了腿,‘只能坐着用手走路’,这就形成了对照,揭露了科举制度对孔乙己身心两方面的摧残。”经过这样提问、分析,学生们恍然大悟,更深刻地理解了作者描写人物时用笔的不凡。可见,好的提问设计,对于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考的好习惯是大有裨益的。
  教师巧于设问,提问得法,教学固然能事半功倍。但这还是较低层次的,如果能从教师提问变成学生主动提问、主动探究,那才是教学的高境界。课堂上,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这表明他们已开动了脑筋,且发现了疑点,因而想急切寻求解决的答案。如果学生的提问能难住教师,这就说明他们思考得不一般,考虑得很深入。事实上,学生的潜力是很大的。
  
  三、“石头”必须投向有一定深度的地方
  
  石头投向浅处,不能形成轩然大波,要激起千层浪花,必须投向有一定深度的地方。也就是说,提出的问题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具有一定的深度,能引起学生的深层思考。如读郭沫若的诗《天上的街市》中:“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教师问:“流星怎么会用‘朵’呢?它使你想起了什么?”学生会想到“火星”、“花朵”、“烟火”等等。教师再引导学生把这些形象和流星整合起来,学生的头脑中就会呈现出光彩夺目的流星形象。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他们还会对“朵”字产生一种审美的体验。这样的思维训练,将不断引导学生走向创新之路。
  
  四、要研究“投石”的时机和角度
  
  不断投出石子,不能形成美丽的浪花;不断提出问题,会使学生感到疲劳和厌烦。要掌握提问的时机,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及时捕捉反馈信息,因势相机巧妙诱导,这往往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求知欲望,使提问具有明显针对性和指导性。
  投石击水,要从不同的角度投出,才能有千姿百态的浪花;问题也只有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才能激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使课堂教学异彩纷呈,学生兴致勃勃。
  (责任编辑 刘宇帆)
其他文献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全文两万多字,要特别关注“说明”部分,尤其是最后一条“实施《指南》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在笔者看来,如果把“应把握”换成“必须把握”会更有力度。实施《指南》“应把握”的“几个方面”。实际上是至关重要的幼儿教育理念,是必须遵照的原则。这些原则是1996年《幼儿园工作规程》第21条“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和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一部分总则的延续和深化。
摘要:材料与环境是幼儿探索活动的有力支撑,是幼儿探索活动的“隐身教师”。我们在活动中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让幼儿自由进行创意手工活动,也可丰富班级区域活动材料。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创意手工可以促进幼儿在动手、思维、创造、合作等方面的多元发展。  关键词:废旧材料;创意手工;幼儿  人们常说“心灵手巧”,“心灵”是指“心智灵活”,“手巧”是指“手工制作精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指
摘 要:我国自1986年开始以政府援助为主导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随着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推进,现有的扶贫开发模式的弊端也逐步显露,扶贫开发模式也亟需完善。宝鸡市西部山区扶贫开发的个案证明,板块式扶贫开发模式是解决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脱贫问题的正确而有效的选择。  关键词:扶贫模式;板块式扶贫开发模式;“突破西山”;实施措施;脱贫问题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09)
仔细地看,会发现这些小花们和周围的大环境虽然一眼看去很协调,其实,朵朵都在强调不同之处。似乎它们都很有些得意的小聪明,都暗自坚持着自己的想法。  但是由于它們太过天真了,而太过微弱;又由于太过固执,而太过耀眼。它们更像是一串串带着明显情绪色彩的叹号、问号和省略号,标在浑然圆满的自然界的暗处……  真的,我从没见过一朵花是简单的,从没有见过一朵花是平凡的——真是令人惊奇啊!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和心思,
摘要:沙水游戏深受幼儿喜爱。一方面,在参与游戏期间,幼儿可以自由地展现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游戏中,幼儿就是自己的上帝,他们是自由的、愉悦的。另一方面,通过沙水游戏的科学引入,也能间接锻炼幼儿的探究能力,对幼儿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作者将借助此次研究,深度分析如何利用沙水游戏全面提升幼儿的探究能力水平。  关键词:学前教育;沙水游戏;探究能力;能力培养  幼儿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
教育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我们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独立的一个个生命体,我们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接收器,只有对他们投入情感,让学生对老师、对英语、对学习有了积极的心态,他们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学生求学的过程中,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是大而深刻的。作为教师,本身需要表现出一种阳光
近两年来的中考作文有些什么命题呢?我们不妨来盘点盘点,以便更好地备战2008年的中考作文。  由于中考是各个省市甚至县里单独命题,所以每年全国各地都会出现很多套语文试卷。06、07这两年,我开始重点关注中考作文,收集了60套中考语文试卷。因为有的一套试卷有两个作文题供选择,因此60套语文试卷,就有70多个作文题。巧的是,06年收集的60套中考语文试卷,有75个作文题,07年收集的60套中考语文试卷
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索然,难以激活,这一情况在农村尤为严重。不爱买书,不爱看书,学校缺乏阅读氛围,教师没能认真引导,这些原因直接导致农村初中生阅读量少,视野狭窄,能力不足。其实,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学生的健康体魄已经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在初中开展学生中长跑的训练变得十分重要,教师进行教学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趣味性的训练方法开展课程。本文结合作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分析了初中体育中长跑的训练方法。  关键词:中学体育;中长跑;趣味训练  教师在开展中长跑训练的时候需要提前讲解体育项目的情况,并结合学生现在缺失的情况进行针对性训练,针对肺活量、体能、呼
对高中学生的写作而言,方法,经验,技巧,教师一定讲了不少,但是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了多少,大约是个未知数。或者说,作教师的心知肚明,就是学生的写作水平与教师的教学目标差距很大。尤其是,现在的高考作文,单是从写作要求来说,就有很重要的一条,叫做不得套作。为什么要强调反对套作呢?就是因为这样的作文,不能很好的体现要求,缺乏真情实感。这样的作文不是好作文,这样的作文当然也不会有很好的分数。  那么,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