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激情激活语文课堂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b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当前语文课堂学生兴趣不浓、教师激情不高的现象进行了思考和探讨。文章分析了教师缺乏激情的原因,提出了教师课堂激情来自对教育对学生的爱、来自自信、来自风度三个方面的观点,并且指出教师激情在课堂上的主要表现。
  【关键词】激情 语文课堂
  
  作为最具活力、最具灵性、最具趣味的学科,语文课堂屡屡遭受学生的冷遇。这似乎已经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已经二十多年了。回首走过的路,无数次思索了这样一个同样的问题:每次在对自己和组内其他同事的课进行评价时, 既找不出执教者知识上的错误,也没发现理解上有什么不妥或表达上有什么明显失误,但是却总觉得像缺少点儿东西:教师规规矩矩地讲,学生死气沉沉地听,毫无魅力可言。 这难道不是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的悲哀吗?我沉思……
  或许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究其根源,语文老师毫无激情的讲析是难辞其咎的。对缺少激情的语文课堂,学生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听着不过瘾也是情理之中了。
  语文是情感的语文,带着丰富的情感色彩。一篇散文,一首古诗,一句名言,哪个不具有情感呢?而我們对这些知识的传授,对文化的传递,无不需要激情的支撑。个人认为,要想教好语文,教师首先要“多情”,其次要让自己由一个“教书工匠”向一个“演员”过渡,用高超的“演技”来征服学生。这种“多情”,不是自作多情;这种演技,不是矫揉造作。要做到这两点,可以说,激情是源动力。那么激情从何而生呢?
  激情的源头活水是对教育、学生的爱。翻阅每一个语文教育大师的历史,如钱梦龙、魏书生、于漪、李镇西,没有哪一个不是怀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无比热爱的心?没有哪一个不是满怀激情?他们正是有了爱心带来的激情,才真正走近了语文、走入了教育,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才在语文教育教学上取得了非凡的业绩。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对教育、对学生没有满腔热忱的爱的人,怎么会把激情引入课堂。
  激情来自自信,自信来自准备。语文教师要深入教材,善挖教材,勤备学生,研究教案,精心准备每一节课。教师只有吃透教材、熟悉教案、了解学生,真正成为教材文本和学生的“知音”,才能充满自信,才可能精神振奋、情绪饱满地走进教室,在课堂上风度翩翩,声情并茂,挥洒自如,游刃有余。
  激情还来自风度。一个热爱生活,兴趣广泛,性格乐观豁达,头脑灵活,幽默风趣,反应机敏老师,绝对是一个深受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是一种气质,一种风度。由气质、风度而流露出的激情,让人心醉。这些应该是一个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我们应该多磨砺自己。
  那么,在语文课堂上,激情怎样表现呢?我觉得主要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抑扬顿挫的语言。“言为心声”,语言是知识传播的主要方式,也是表达情感的主要媒介。课上总是一个腔调,一种语速,没有节奏,没有重音,没有起伏,就会给人语言平淡的印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们应该从基本功练起,从朗诵入手,提高口头表达的感染力,做到有声有色地进行教学。
  二、张弛有度的课堂结构。平铺直叙、没有波澜的语文课是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必须善于应用设置悬念、反问、夸张等技法,使课堂起伏跌宕,高潮迭起,成为教师、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让语文课堂动起来。但这些技法的应用,必须遵循教学的规律和原则。
  三、灵活多变教学方式。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掌握灵活多样的教学技巧,是我们应该在备课中设计到的,要不断研究,不断探索,追求新颖的、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活”,完全释放激情,才能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
  曾经见过这么一段关于激情的话:
  激情不是表层的张扬,也不是肤浅的铺陈;不是华而不实的渲染,也不是冗余累赘的堆砌;不是声嘶力竭的叫喊,也不是矫揉造作的表演;不是拙劣的东施效颦,也不是可笑的邯郸学步。激情是真实的、由衷的,而且又是感人至深、振奋人心的情感的自然而充分的流露。激情如火,熊熊燃烧;激情似水,汹涌澎湃;激情若风,遒劲浩荡。
  我要说:生命,因为激情而更美丽;语文教学,因为激情而更动人。
  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点起激情的火把,用熊熊的火焰去燃烧死寂的语文课堂吧!
其他文献
结尾是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唐诗纪事》里记了一个故事:唐中宗在昆明池,命群臣作诗,请上官昭容评定,最后选出沈佺期、宋之问两首诗为上品,后来又选中宋之问的一首为最好,评语是这样的:“二诗工力悉敌,沈诗落句云:‘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大树名)材。’盖词气已竭。宋诗云:‘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犹徒健鶱举(高飞)。”这里对两首诗的高下之分,是从结尾着  眼的。文章也一样,结尾结得好,文章就会更见精彩。
【摘 要】课堂教学过程,如同带着一群学生要通过一条河,河水的深浅只有试着石头慢慢前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先导者,学生是探索者。探索的过程难免会深一脚浅一脚,不时的会激起一朵朵浪花,正是这一朵朵浪花渲染了过河的亮点。透过这些亮点,作为教师的我们终归让他们在彼岸绽放异彩。  近两年的江苏省生物高考试题,较以往有很大的变化,一改往日注重基础的传统观念。题型向着提高能力、培养创新、敢于探究、思路延伸,与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英语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堂教学只有通过互动过程才能进行。所谓“互动”,就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去发现,在学生发现的要求下,促使教师去启发,师生密切配合,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教与学的共振,成功的英语教学要致力于形成一种新的教学双边关系,使得两个最重要的要素的作用
目前,大多数老师对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设置,从备课薄上看都能够较好地体现出来,但具体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却不尽人意。大多数的课堂呈现出的仍只是仅仅关注知识目标的落实。尤其是过程目标的落实最为欠缺。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落实、体现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呢?应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解三维目标的含义及其之间的关系,强化“三维目标和谐统一、不可分割”的意识  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策略,方法技巧手段等都发生了变化,对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有很大挑战,所以怎样在即定的课时里授完课本内容,同时还要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对我们一线教师是一个挑战。  那么,在新课程下,如何在小学有效地开展英语阅读课教学呢?下面我结合自己教学经验从以下两方面来具体谈谈:  一、改变阅读教学现状,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要改变农村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提高阅读教
信息技术包括了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在中学,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所用到的技术,大多数是与计算机技术有关的多媒体技术。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因为信息技术能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所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变抽象为具体,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强弱越来越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加强阅读教学,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精神世界丰富及个性健全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愈来愈显得重要。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大多数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堪忧,还需要提高。而语文课堂教学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在教学前确立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兴趣来增强阅读教学效果,并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及感受
【摘 要】根据我们山东有民间剪纸的传统习俗,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当地的地域文化,我有把剪纸引入美术课堂教学的想法,并为此买了民间剪纸书籍进行学习。去年参观了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观赏了其师生剪纸作品后,学校领导支持我进行剪纸实验教学,探索改革发展的路子。我于是便选定三年级其中的两个班开始尝试剪纸教学。将剪纸纳入了学校美术校本教材内容。  【关键词】小学 教学 美术 剪纸 探索  一、小学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日益成熟,我们的工作,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着改变,与此同时,也在影响着我们的教育和教学方式。在英语教学中,信息技术真正实现了与英语课堂的亲密接触,借助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拓展教育功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优势,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也有助于提高素质教育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情景教学
摘要: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光靠教材的几篇文章,学生要学会表达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教材,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阅读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素养 创新 实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