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过程,如同带着一群学生要通过一条河,河水的深浅只有试着石头慢慢前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先导者,学生是探索者。探索的过程难免会深一脚浅一脚,不时的会激起一朵朵浪花,正是这一朵朵浪花渲染了过河的亮点。透过这些亮点,作为教师的我们终归让他们在彼岸绽放异彩。
近两年的江苏省生物高考试题,较以往有很大的变化,一改往日注重基础的传统观念。题型向着提高能力、培养创新、敢于探究、思路延伸,与当今新的教育理念相吻合。透过这点看,这就要求教师敢于放手,让原本是课堂主体的学生活起来。只有学生作为知识的求知者,深入探究、大胆猜想、敢于创新,才能学归所用。就其这点,我想就一道实验题说开去。
一、从风平浪静中找出一点涟漪
(2010徐州调研)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最合理的实验步骤是:①取三支试管编号,各注入2ml淀粉液,另取三支试管编号,各注入1ml新鲜的淀粉酶溶液。②将淀粉酶溶液注入相同温度下的淀粉试管中,维持各自的温度5分钟。③向各试管滴一滴碘液。④将6支试管分成三组,每组各有一份淀粉液和一份淀粉酶溶液,分别放在60℃的热水,沸水和冰水中。⑤观察实验现象。
A.① ② ④ ③ ⑤ B.① ③ ② ④ ⑤
C.① ③ ④ ② ⑤ D.① ④ ② ③ ⑤
按照以往的惯例,对于排序题找个同学说下答案,选错了,教师纠正一下,正确就啪俟。但这次我没有那样做,假如那样做了,也不会有这篇新得的题目。你不让学生讨论讨论,然后作答,怎么能真正的知道“水”有多深。就其实验这一环节,大多数学生一遇到就“头疼”。往往会丢三落四,或是总结不够严谨。就以往的教学经验总结,学生实验得分率很低,好学生也就得个基础分3—4(12分题为例),差生只能得1—2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只教给学生“鱼”,而未授之以“渔”。学生对于教师讲授过实验,还能应付过去。而高考不一样,他出现重题的可能性几乎是微乎其微。这就要求教师不光教其“鱼”,还要授之以“渔”。
二、追根求源 激活源泉
在讲授这道实验题时,我让学生联系以往所学先讨论,再总结。接着我叫第一组中心发言人曹传洲同学说思路。他说时我随着在黑板上板书下来,①取三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号Ⅰ、Ⅱ、Ⅲ。②向三支试管中分别注入1ml新鲜淀粉酶溶液。③控制温度将三支试管分别放入60℃热水、沸水、冰水中5分钟。④向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可溶性淀粉2ml.⑤向各试管滴一滴碘液。⑥观察实验现象。他说完后,我思量了好一会,只要把第④步加上等温条件下的可溶性淀粉,这个实验过程也是可以的。紧接着,我又叫第二组中心发言人袁玲玲同学加以补充。她向我想的一样,说到第④步等温条件,然后又斩钉截铁地说:完全可以把①与②两步骤合二为一,既可以缩减步骤上的繁琐,又可以减少文字书写。随之,全班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俏皮的学生说出了一句口头禅——真精辟。
三、教师点拨 画龙点睛
针对这道实验题,我阐述了做这类题的关键——找准变量。在设计实验时,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首先确定好四个变量即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和额外变量四者之间关系。
变量亦称因子,指实验控制的特定因素或条件。按性质不同,通常有以下两种情况:
(1)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实验变量亦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控制给定的因素或条件。反应变量亦称因变量或应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和结果。通常实验变量是原因,反应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实验的目的即在于解释这种前因后果。例如本题“探究温度对可溶性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所给定的低温(冰块)、适温(60℃)、高温(沸水)就是实验变量。而由于低温、适温、高温条件变化,可溶性淀粉酶水解可溶性淀粉反应也随之变化,这就是反应变量,该实验即在于解释温度变化(实验变量)与酶活性(反应变量)的因果关系及其实验事实。
(2)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无关变量亦称控制变量,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变化和结果的因素或条件。额外变量亦称干扰变量,指实验中由于无关变量引起的变化和结果。显然,额外变量会对反应变量起干扰作用。例如本题中除实验变量(低温、适温、高温)外试管洁净程度,可溶性淀粉溶液浓度,试剂溶液剂量和浓度,实验操作程序,温度处理的时间长短等,都是无关变量。要求对低温、适温、高温三组实验是等同、均衡、稳定的,如果无关变量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因素条件对三个实验组的给定不等同、不均衡、不稳定,则会在实验结果中产生额外变量,出现干扰,造成误差。也就是实验时要控制无关变量和减少额外变量。又例如分析本题时,要求学生注意可溶性淀粉溶液与新鲜的可溶性淀粉酶如果在没有控制温度的条件下先混合会发生反应,影响实验准确性。
四、学以致用 触类旁通
针对以上讲述,随即出了一道相仿的实验题。探究PH对可溶性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设计实验方案如下,其中操作顺序最合理的是:()
(1)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可溶性淀粉溶液2ml ②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新鲜的淀粉酶溶液1ml ③置于适宜温度下保温5分钟 ④分别置于100℃、60℃、0℃环境中保温5分钟 ⑤加入斐林试剂后,水浴加热,观察现象 ⑥将试管中溶液的PH分别调到3、7、11保持5分钟。
A.①④②③⑤ B.①⑥④②⑤
C.①②⑥③⑤ D.②⑥①③⑤
学生很快给出答案,这样即达到巩固的目的,又把所学知识向外延伸,从而让学生知水更深。透过学生那双会意的眼神,我方知晓什么叫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悠远,只有让课堂这潭水活起来,才会出现波光粼粼浪花。
通过这道实验题解析,从而明白“要想知水有多深,走下水塘便知深浅”。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同时要激起学生求知的兴趣。让他们敢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
参考文献
[1] 《金太阳考案》陈东旭、龚志现.
[2] 《中华第一考》荣泉、佘兴灯.
近两年的江苏省生物高考试题,较以往有很大的变化,一改往日注重基础的传统观念。题型向着提高能力、培养创新、敢于探究、思路延伸,与当今新的教育理念相吻合。透过这点看,这就要求教师敢于放手,让原本是课堂主体的学生活起来。只有学生作为知识的求知者,深入探究、大胆猜想、敢于创新,才能学归所用。就其这点,我想就一道实验题说开去。
一、从风平浪静中找出一点涟漪
(2010徐州调研)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最合理的实验步骤是:①取三支试管编号,各注入2ml淀粉液,另取三支试管编号,各注入1ml新鲜的淀粉酶溶液。②将淀粉酶溶液注入相同温度下的淀粉试管中,维持各自的温度5分钟。③向各试管滴一滴碘液。④将6支试管分成三组,每组各有一份淀粉液和一份淀粉酶溶液,分别放在60℃的热水,沸水和冰水中。⑤观察实验现象。
A.① ② ④ ③ ⑤ B.① ③ ② ④ ⑤
C.① ③ ④ ② ⑤ D.① ④ ② ③ ⑤
按照以往的惯例,对于排序题找个同学说下答案,选错了,教师纠正一下,正确就啪俟。但这次我没有那样做,假如那样做了,也不会有这篇新得的题目。你不让学生讨论讨论,然后作答,怎么能真正的知道“水”有多深。就其实验这一环节,大多数学生一遇到就“头疼”。往往会丢三落四,或是总结不够严谨。就以往的教学经验总结,学生实验得分率很低,好学生也就得个基础分3—4(12分题为例),差生只能得1—2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只教给学生“鱼”,而未授之以“渔”。学生对于教师讲授过实验,还能应付过去。而高考不一样,他出现重题的可能性几乎是微乎其微。这就要求教师不光教其“鱼”,还要授之以“渔”。
二、追根求源 激活源泉
在讲授这道实验题时,我让学生联系以往所学先讨论,再总结。接着我叫第一组中心发言人曹传洲同学说思路。他说时我随着在黑板上板书下来,①取三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号Ⅰ、Ⅱ、Ⅲ。②向三支试管中分别注入1ml新鲜淀粉酶溶液。③控制温度将三支试管分别放入60℃热水、沸水、冰水中5分钟。④向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可溶性淀粉2ml.⑤向各试管滴一滴碘液。⑥观察实验现象。他说完后,我思量了好一会,只要把第④步加上等温条件下的可溶性淀粉,这个实验过程也是可以的。紧接着,我又叫第二组中心发言人袁玲玲同学加以补充。她向我想的一样,说到第④步等温条件,然后又斩钉截铁地说:完全可以把①与②两步骤合二为一,既可以缩减步骤上的繁琐,又可以减少文字书写。随之,全班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俏皮的学生说出了一句口头禅——真精辟。
三、教师点拨 画龙点睛
针对这道实验题,我阐述了做这类题的关键——找准变量。在设计实验时,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首先确定好四个变量即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和额外变量四者之间关系。
变量亦称因子,指实验控制的特定因素或条件。按性质不同,通常有以下两种情况:
(1)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实验变量亦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控制给定的因素或条件。反应变量亦称因变量或应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和结果。通常实验变量是原因,反应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实验的目的即在于解释这种前因后果。例如本题“探究温度对可溶性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所给定的低温(冰块)、适温(60℃)、高温(沸水)就是实验变量。而由于低温、适温、高温条件变化,可溶性淀粉酶水解可溶性淀粉反应也随之变化,这就是反应变量,该实验即在于解释温度变化(实验变量)与酶活性(反应变量)的因果关系及其实验事实。
(2)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无关变量亦称控制变量,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变化和结果的因素或条件。额外变量亦称干扰变量,指实验中由于无关变量引起的变化和结果。显然,额外变量会对反应变量起干扰作用。例如本题中除实验变量(低温、适温、高温)外试管洁净程度,可溶性淀粉溶液浓度,试剂溶液剂量和浓度,实验操作程序,温度处理的时间长短等,都是无关变量。要求对低温、适温、高温三组实验是等同、均衡、稳定的,如果无关变量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因素条件对三个实验组的给定不等同、不均衡、不稳定,则会在实验结果中产生额外变量,出现干扰,造成误差。也就是实验时要控制无关变量和减少额外变量。又例如分析本题时,要求学生注意可溶性淀粉溶液与新鲜的可溶性淀粉酶如果在没有控制温度的条件下先混合会发生反应,影响实验准确性。
四、学以致用 触类旁通
针对以上讲述,随即出了一道相仿的实验题。探究PH对可溶性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设计实验方案如下,其中操作顺序最合理的是:()
(1)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可溶性淀粉溶液2ml ②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新鲜的淀粉酶溶液1ml ③置于适宜温度下保温5分钟 ④分别置于100℃、60℃、0℃环境中保温5分钟 ⑤加入斐林试剂后,水浴加热,观察现象 ⑥将试管中溶液的PH分别调到3、7、11保持5分钟。
A.①④②③⑤ B.①⑥④②⑤
C.①②⑥③⑤ D.②⑥①③⑤
学生很快给出答案,这样即达到巩固的目的,又把所学知识向外延伸,从而让学生知水更深。透过学生那双会意的眼神,我方知晓什么叫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悠远,只有让课堂这潭水活起来,才会出现波光粼粼浪花。
通过这道实验题解析,从而明白“要想知水有多深,走下水塘便知深浅”。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同时要激起学生求知的兴趣。让他们敢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
参考文献
[1] 《金太阳考案》陈东旭、龚志现.
[2] 《中华第一考》荣泉、佘兴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