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修订的《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而生物科学素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就是生物学的核心知识、重要概念和观点。进行生物学概念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在于让学生记住某个概念,而是重在理解概念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并能在理解概念的过程中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能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目的。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设计如打比方、作比较、图表、探究实验等,帮助学生深层理解重要概念,进而促进科学素养提高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要注意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活动和信息,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深层理解,而不仅仅局限于活动本身。
关键词:新课标 概念教学 生物学素养
生物概念是人们对生物及生理现象本质的认识,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包括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概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概念教学,一般是教师讲概念,学生背概念,学生很难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更不能应用概念解释或解决具体问题,反而会丧失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因此,概念教学对整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若这部分缺失或落实不够,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则变成一句空话。
一、巧用打比方,使概念由抽象变形象
生物学中有些概念内容很抽象,学生理解困难,此时如能巧妙地借助生活中某一具体的实物来做一个比喻,就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讲到动物细胞的结构时,可以用孩子们常吃的果冻比作动物细胞:外面的塑料壳相当于细胞膜,里面的果仁相当于细胞核,中间的冻胶相当于细胞质;再如对DAN、基因和遗传信息的概念教学,我就用录音机的磁带来作比:把DNA看做是磁带条,不同长度的磁带条中有不同的歌曲,这些不同长度的磁带条就可以看做是基因,磁带条上附带的音乐信息就相当于遗传信息;再如讲到神经纤维、神经、轴突时,我用一段电话线作比:最里面的铁丝相当于轴突,铁丝外面包着一层透明塑料相当于轴突外面的鞘,可看做是神经纤维,神经纤维集成束,外面再包着一层塑料,这时就可看做是神经了。这样的比喻,不仅能让学生把抽象深奥的知识变成形象的事物,深刻理解了,还可以更好地明白这些概念间的相互关系。
二、善用比较法,使概念由模糊变准确
生物学中有很多相近但意义完全不同的概念,学生在学习时常常因为没有抓住其本质特征,就容易混淆不清,甚至会完全相反。比如抗原与抗体,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等,对于这样的概念,就应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概念的内涵,区别概念的本质特征,把易混淆模糊的点变得清晰准确。例如,动脉、静脉和动脉血、静脉血两组概念,学生就易混淆不清。我把这两组概念一起提出来,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区别。通过分析,让学生知道:动脉和静脉是指不同的血管,属于器官水平的概念,二者是按照功能划分的,可根据血流方向不同来区别;而动脉血和静脉血是指不同的血液,属于组织水平的概念,二者是根据血液中含氧的多少和颜色区分的。这样一比较,学生就很容易区分并掌握这两组概念。对有些学生单纯从文字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还可以通过图形比较法进行比较。
三、做好探究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使概念教学由被动接受变主动获取
很多生物学概念的形成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的,如果直接报文字性描述的概念呈现给学生,学生就不会真正理解概念的含义,只能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记忆,记忆就不长久,但是如果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探究实验的过程,从中感受到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那么这样的收获就是鲜活的,印象也是深刻的,记忆也将是久远的。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概念教学,如果没有做实验,无论你讲述的多么生动,分析的如何透彻,学生仍旧是一头雾水,无法明白原料、条件、场所、产物、能量转化等内容,也就谈不上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了,当运用这些概念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时候往往是说不出其原理。我在教学中,把呼吸作用的三个演示实验变成分组实验,对每个实验的现象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呼吸作用的概念,这样既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又能增加实验的次数,使实验的结论更有说服力,也更有助于对呼吸作用概念的理解。
图一
四、妙用概念图,使概念由零散变整体。
概念图是指利用图示的方法将生物概念和与其相关知识点用线条和符号连接起来,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组成组合图形。一幅概念图一般由“节点”、“链接”和“有关文字标注”组成。有的连接线上还要有连接词。生物概念图具有分层化、具体化、可视化、综合化的特点。如图一就是我对生态系统这部分内容概念建立的概念图。概念图作为学习的工具,把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合作学习,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教师教的工具,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整合的、结构化的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对于生物学概念教学,我认为它不再是学生对某个专业术语或词汇含义的单纯记忆,而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深层理解本节课的重要概念,进而促进科学素养提高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的设计中可以有讲授、演示、图片、讨论、探究活动或实验等,但设计要有层次性,应逐步让学生理解概念。同时教师要注意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活动和信息,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深层理解,而不仅仅局限于活动本身。
关键词:新课标 概念教学 生物学素养
生物概念是人们对生物及生理现象本质的认识,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包括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概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概念教学,一般是教师讲概念,学生背概念,学生很难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更不能应用概念解释或解决具体问题,反而会丧失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因此,概念教学对整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若这部分缺失或落实不够,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则变成一句空话。
一、巧用打比方,使概念由抽象变形象
生物学中有些概念内容很抽象,学生理解困难,此时如能巧妙地借助生活中某一具体的实物来做一个比喻,就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讲到动物细胞的结构时,可以用孩子们常吃的果冻比作动物细胞:外面的塑料壳相当于细胞膜,里面的果仁相当于细胞核,中间的冻胶相当于细胞质;再如对DAN、基因和遗传信息的概念教学,我就用录音机的磁带来作比:把DNA看做是磁带条,不同长度的磁带条中有不同的歌曲,这些不同长度的磁带条就可以看做是基因,磁带条上附带的音乐信息就相当于遗传信息;再如讲到神经纤维、神经、轴突时,我用一段电话线作比:最里面的铁丝相当于轴突,铁丝外面包着一层透明塑料相当于轴突外面的鞘,可看做是神经纤维,神经纤维集成束,外面再包着一层塑料,这时就可看做是神经了。这样的比喻,不仅能让学生把抽象深奥的知识变成形象的事物,深刻理解了,还可以更好地明白这些概念间的相互关系。
二、善用比较法,使概念由模糊变准确
生物学中有很多相近但意义完全不同的概念,学生在学习时常常因为没有抓住其本质特征,就容易混淆不清,甚至会完全相反。比如抗原与抗体,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等,对于这样的概念,就应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概念的内涵,区别概念的本质特征,把易混淆模糊的点变得清晰准确。例如,动脉、静脉和动脉血、静脉血两组概念,学生就易混淆不清。我把这两组概念一起提出来,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区别。通过分析,让学生知道:动脉和静脉是指不同的血管,属于器官水平的概念,二者是按照功能划分的,可根据血流方向不同来区别;而动脉血和静脉血是指不同的血液,属于组织水平的概念,二者是根据血液中含氧的多少和颜色区分的。这样一比较,学生就很容易区分并掌握这两组概念。对有些学生单纯从文字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还可以通过图形比较法进行比较。
三、做好探究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使概念教学由被动接受变主动获取
很多生物学概念的形成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的,如果直接报文字性描述的概念呈现给学生,学生就不会真正理解概念的含义,只能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记忆,记忆就不长久,但是如果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探究实验的过程,从中感受到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那么这样的收获就是鲜活的,印象也是深刻的,记忆也将是久远的。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概念教学,如果没有做实验,无论你讲述的多么生动,分析的如何透彻,学生仍旧是一头雾水,无法明白原料、条件、场所、产物、能量转化等内容,也就谈不上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了,当运用这些概念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时候往往是说不出其原理。我在教学中,把呼吸作用的三个演示实验变成分组实验,对每个实验的现象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呼吸作用的概念,这样既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又能增加实验的次数,使实验的结论更有说服力,也更有助于对呼吸作用概念的理解。
图一
四、妙用概念图,使概念由零散变整体。
概念图是指利用图示的方法将生物概念和与其相关知识点用线条和符号连接起来,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组成组合图形。一幅概念图一般由“节点”、“链接”和“有关文字标注”组成。有的连接线上还要有连接词。生物概念图具有分层化、具体化、可视化、综合化的特点。如图一就是我对生态系统这部分内容概念建立的概念图。概念图作为学习的工具,把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合作学习,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教师教的工具,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整合的、结构化的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对于生物学概念教学,我认为它不再是学生对某个专业术语或词汇含义的单纯记忆,而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深层理解本节课的重要概念,进而促进科学素养提高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的设计中可以有讲授、演示、图片、讨论、探究活动或实验等,但设计要有层次性,应逐步让学生理解概念。同时教师要注意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活动和信息,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深层理解,而不仅仅局限于活动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