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并无户籍限制,市场经济国家城市的人口调控从制度上并不存在。城市人口的流入和流出,基本上受就业、收入以及生活成本的限制,所谓调控也是遵循市场的规律。
城市化程度决定人口规模
纽约、伦敦和东京是发达国家比较典型的特大型城市,它们的快速增长时期也是其国家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而随着国家城市化的成熟,这三个城市的人口总量也逐渐趋于稳定。
自1790年美国有统计数据以来,虽然早期纽约人口增长相对速度较快,但是直到1860年前才达到100万。1880年前后美国城市化开始加速,到1930年美国城市化率达到54%,年均增长0.52个百分点,是美国历史上城市化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同期纽约城市人口从191万增长到693万,年均增长10万人,也就是每十年增长100万人,自此以后,纽约人口开始出现一定程度波动。
伦敦在1700年拥有50万人口,当1800年城市化率超过30%时,人口上升至100万,此后40年间,伦敦人口增加近一倍,1840年时,达到224万。1840年-1900年,英国城市化率提高了30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5个百分点,与此相应,伦敦人口增长了435万人,达到658.6万人,年均增长7.2万人。在1920年-1930年间的又一次人口快速增长后,伦敦人口便基本保持在800万人上下。
1925年-1940年,日本城市化率提高了16个百分点,年均1个多百分点,同期东京人口增长了接近300万,平均每五年便增长100万人。“二战”后,东京的人口增长继续加速,1950年-1970年,日本城市化率提高了34.7个百分点,年均1.7个百分点,东京人口增长了接近500万,平均每四年增长100万人。1970年日本城市化率达到72.2%,基本进入成熟阶段,东京人口也达1140.8万人,自此变动不大。
中心城区人口先增再降
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的人口最初随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迅速增加。以纽约曼哈顿为例,1790年曼哈顿仅3.3万人,到1840年,曼哈顿人口刚超过30万,伴随着美国城市化的加速,曼哈顿人口总量快速膨胀,到1910年最高达到233万人,年均增长近3万人。东京内环人口在1965年最高达到889万人。
中心城区人口的增加带来地价不断升高,一些工商业不得不外迁。而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等问题日益突出,一部分城市居民为了改善生活质量和环境,逐渐开始迁离中心区,中心区的人口也开始出现下降。到1980年,曼哈顿人口下降到142万,比1910年减少了38.7%。东京内环也从1965年开始减少,到1995年下降到796万人,比最高峰时减少了近100万人,而都心三区人口更是在1995年仅为人口最高峰时期的29.8%。20世纪70年代,伦敦内城人口下降了4.2%。
近年来,特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又恢复增长趋势。曼哈顿人口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增长,2008年恢复到163万。东京内环在过去20年,重新增长100万人口。2000年到2010年,伦敦内城人口增长了32万人。
服务业带动就业增长
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业成为特大城市就业增长的主要渠道。从1990年-2009年,纽约制造业岗位减少了51万个,而服务业岗位增加了104万个。纽约将服务业划分为专业和商业服务(Professional and Business Services)、教育和健康服务(Educational and Health Services)、休闲和酒店(Leisure and Hospitality)及其他服务业等四类。而就业增长主要来自于前三类,其中专业和商业服务增长了23.6万人,教育和健康服务增长了58.7万人,休闲和酒店增长了13.7万人,这三类服务业也主要得益于人口在城市的高度集中。
而金融、保险等所谓的高端服务业就业总量并未发生太大变化。1997年-2008年,东京服务业就业总量增加了35万个,而在制造业、金融保险业就业的人口分别减少31万和8万。
特大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是多元化的,既需要高素质人口,也需要文化素质水平相对较低的劳动力。
从城市发展进程来看,特大城市人口的就业结构也与所处的发展阶段是密切相关的。
比如,1820年到1870年,纽约的城市建成区比过去扩大了1倍。大量建筑工人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需求。随着城市发展的成熟,服务业创造的就业岗位不断增多,但就业岗位的增加并非完全是高端的金融、保险、咨询等专业技术岗位,相反服务人口的休闲、健康、酒店服务等就业岗位却有很大的增加,零售业等传统低端服务业就业比重并未下降,仍在10%以上。因此,在曼哈顿繁华的奢侈品专卖店旁边,杂货、小吃等流动摊贩也比比皆是。当前东京都市区,就业劳动力中还有近10%的人口为中学以下学历。
城市化程度决定人口规模
纽约、伦敦和东京是发达国家比较典型的特大型城市,它们的快速增长时期也是其国家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而随着国家城市化的成熟,这三个城市的人口总量也逐渐趋于稳定。
自1790年美国有统计数据以来,虽然早期纽约人口增长相对速度较快,但是直到1860年前才达到100万。1880年前后美国城市化开始加速,到1930年美国城市化率达到54%,年均增长0.52个百分点,是美国历史上城市化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同期纽约城市人口从191万增长到693万,年均增长10万人,也就是每十年增长100万人,自此以后,纽约人口开始出现一定程度波动。
伦敦在1700年拥有50万人口,当1800年城市化率超过30%时,人口上升至100万,此后40年间,伦敦人口增加近一倍,1840年时,达到224万。1840年-1900年,英国城市化率提高了30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5个百分点,与此相应,伦敦人口增长了435万人,达到658.6万人,年均增长7.2万人。在1920年-1930年间的又一次人口快速增长后,伦敦人口便基本保持在800万人上下。
1925年-1940年,日本城市化率提高了16个百分点,年均1个多百分点,同期东京人口增长了接近300万,平均每五年便增长100万人。“二战”后,东京的人口增长继续加速,1950年-1970年,日本城市化率提高了34.7个百分点,年均1.7个百分点,东京人口增长了接近500万,平均每四年增长100万人。1970年日本城市化率达到72.2%,基本进入成熟阶段,东京人口也达1140.8万人,自此变动不大。
中心城区人口先增再降
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的人口最初随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迅速增加。以纽约曼哈顿为例,1790年曼哈顿仅3.3万人,到1840年,曼哈顿人口刚超过30万,伴随着美国城市化的加速,曼哈顿人口总量快速膨胀,到1910年最高达到233万人,年均增长近3万人。东京内环人口在1965年最高达到889万人。
中心城区人口的增加带来地价不断升高,一些工商业不得不外迁。而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等问题日益突出,一部分城市居民为了改善生活质量和环境,逐渐开始迁离中心区,中心区的人口也开始出现下降。到1980年,曼哈顿人口下降到142万,比1910年减少了38.7%。东京内环也从1965年开始减少,到1995年下降到796万人,比最高峰时减少了近100万人,而都心三区人口更是在1995年仅为人口最高峰时期的29.8%。20世纪70年代,伦敦内城人口下降了4.2%。
近年来,特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又恢复增长趋势。曼哈顿人口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增长,2008年恢复到163万。东京内环在过去20年,重新增长100万人口。2000年到2010年,伦敦内城人口增长了32万人。
服务业带动就业增长
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业成为特大城市就业增长的主要渠道。从1990年-2009年,纽约制造业岗位减少了51万个,而服务业岗位增加了104万个。纽约将服务业划分为专业和商业服务(Professional and Business Services)、教育和健康服务(Educational and Health Services)、休闲和酒店(Leisure and Hospitality)及其他服务业等四类。而就业增长主要来自于前三类,其中专业和商业服务增长了23.6万人,教育和健康服务增长了58.7万人,休闲和酒店增长了13.7万人,这三类服务业也主要得益于人口在城市的高度集中。
而金融、保险等所谓的高端服务业就业总量并未发生太大变化。1997年-2008年,东京服务业就业总量增加了35万个,而在制造业、金融保险业就业的人口分别减少31万和8万。
特大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是多元化的,既需要高素质人口,也需要文化素质水平相对较低的劳动力。
从城市发展进程来看,特大城市人口的就业结构也与所处的发展阶段是密切相关的。
比如,1820年到1870年,纽约的城市建成区比过去扩大了1倍。大量建筑工人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需求。随着城市发展的成熟,服务业创造的就业岗位不断增多,但就业岗位的增加并非完全是高端的金融、保险、咨询等专业技术岗位,相反服务人口的休闲、健康、酒店服务等就业岗位却有很大的增加,零售业等传统低端服务业就业比重并未下降,仍在10%以上。因此,在曼哈顿繁华的奢侈品专卖店旁边,杂货、小吃等流动摊贩也比比皆是。当前东京都市区,就业劳动力中还有近10%的人口为中学以下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