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选编的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由于感情真挚、词语隽丽,被历届语文教科书采用。如何把经典的课文讲出新意,让学生爱听乐听,理解透彻,有所感悟,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在这方面作了点滴探索,意在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达到又快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总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就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强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成学生独立思考,从而融会贯通相关知识点并发展智力。这时应特别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发扬教学民主,强调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去掌握知识,树立“教是为了指导学生学”的思想。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不是消极接受信息的机器,要把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财富,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因此教学方法要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基础,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在教《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有一学生小声嘀咕道:“济南的冬天这么冷,有什么好,值得这样大书特书!”其他学生也纷纷随声附和着。我心里一机灵,决定放弃课前精心准备的教案,也没有像以往那样,装模作样的找几位学生提问一下,然后说出自己认可的标准答案。旧教法之所以成为各界批驳的“众矢之的”原因之一就是这种表面启发式,实际是教师包办代替的注入式教学法。我抓住这个迸发创造思维的火花,及时“火上加油”,把原来教案里设计的课后阅读练习《济南的秋天》,拿出来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自己弄清楚,济南的冬天有没可写的价值?济南哪个季节最美?
于是我把班级分为两队,一队阅读《济南的冬天》,一队阅读《济南的秋天》,并由学生毛遂自荐当队长,然后由队长“挑兵选将”,进行讨论。一时间,原本一本正经的平平静静的听课的学生们,精神陡增,脸上泛出红光,仿佛是要冲锋陷阵的战士。连平时不认真听课的几个后进生,由于队长“慧眼识珠”选他们发言而大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气概。一些同学提出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写景散文,文章紧紧围绕“温晴”这一特点,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天,呈现给读者一幅山清水秀、天蓝地暖的动人冬景图,抒发了作者对海南的无限热爱之情。另一队马上反驳,以《海南的秋天》为依据,认为海南的冬天是温晴的、慈善的。其实这座城市最舒适的季节并非冬季,秋季才是真正的黄金季节……一时间唇枪舌战,人声鼎沸。在这看似混乱,实为解决问题的前夕。
我这位“导演”的作用十分重要,为了避免课堂中学生漫无边际地发问,乱撞乱闯的现象,要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紧扣课堂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导”要有目标;应从课文内容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导”要有层次;现代素质教育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由教师教给学生的方法转变为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方法上来——“导”要有学法。我笑着问两队队长怎么办?两队队长商量后说:“选举一位办事公道的裁判长来判定。”大家选举学习委员为裁判长。因为他学习成绩优秀,思维敏捷,人称“小博士”,更重要的是他办事公道,在同学中有很高的威信。我连连点头表示同意。只见裁判长站在讲台上,台下顿时鸦雀无声。裁判长决定让各队说出自己的理由。发言者慷慨激昂,准备者紧张备战。我正兴致勃勃的“观战”,冷不丁裁判长宣布:“由语文老师小结。”对他“将”的这一“军”,我微微一笑,把两种意见分析,充分肯定了正确的内容,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一锤定音”,一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谁也不能违背。同学们见老师没有否定自己的答案,没有扫自己的兴,情绪更加高涨,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在这种热烈的气氛中,每一位同学的创造性思维都被调动了,连平时不好好听课的学生也加入到“战斗”中来,真是一派“千岩尽秀,万波竞流”的场面。当然,这里说的“秀”,是相比而言。我认为,即使是成绩稍差一些的学生,只要学习有一点进步,也是比过去“秀”了。
在分析课文时,我摒弃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做法,在学生充分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由学生提出问题。这下可热闹了,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诸如:“济南的冬天有何特点?”、“为什么说济南是块宝地”、“最感人的是哪一处描写”……当然,“解铃还需系铃人”,每个问题的答案,最终还得由提出问题的学生判定正确与否。一时间,有积极回答的,有补充的,有反驳的,争论探讨中开启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大门。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作文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检验,在处理课文内容的同时,要把培养作文能力穿插在一起进行。我点拨道:“作者写济南的天气、山景和水景,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我们生活在故乡的怀抱中,通过描写哪些景色来赞美自己的家乡呢?”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了解到他们有的想到了家乡的垂柳,还有的想到了童年的小桥……因为是亲身体验,学生的口头作文十分熟练。如一位同学深有感触的说:“墩集不仅风景优美,有国家AA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而且物产丰富,土特产很多。最出名的有汁多味香甜的草莓、西瓜;营养丰富、绿色无污染的花生、粉条等。我的家乡真是个美丽、富饶的好地方。如果你到这里来,热情好客的墩集人民一定会欢迎你,让你大饱眼福和口福。”
新课标指出:教学中要以人为本,启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只要我们坚持更新观念,坚持课堂改革,何愁语文教学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呢?但愿语文教学早一点走出低谷,早一点放射出五千年文化的光辉。
教学方法总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就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强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成学生独立思考,从而融会贯通相关知识点并发展智力。这时应特别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发扬教学民主,强调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去掌握知识,树立“教是为了指导学生学”的思想。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不是消极接受信息的机器,要把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财富,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因此教学方法要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基础,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在教《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有一学生小声嘀咕道:“济南的冬天这么冷,有什么好,值得这样大书特书!”其他学生也纷纷随声附和着。我心里一机灵,决定放弃课前精心准备的教案,也没有像以往那样,装模作样的找几位学生提问一下,然后说出自己认可的标准答案。旧教法之所以成为各界批驳的“众矢之的”原因之一就是这种表面启发式,实际是教师包办代替的注入式教学法。我抓住这个迸发创造思维的火花,及时“火上加油”,把原来教案里设计的课后阅读练习《济南的秋天》,拿出来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自己弄清楚,济南的冬天有没可写的价值?济南哪个季节最美?
于是我把班级分为两队,一队阅读《济南的冬天》,一队阅读《济南的秋天》,并由学生毛遂自荐当队长,然后由队长“挑兵选将”,进行讨论。一时间,原本一本正经的平平静静的听课的学生们,精神陡增,脸上泛出红光,仿佛是要冲锋陷阵的战士。连平时不认真听课的几个后进生,由于队长“慧眼识珠”选他们发言而大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气概。一些同学提出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写景散文,文章紧紧围绕“温晴”这一特点,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天,呈现给读者一幅山清水秀、天蓝地暖的动人冬景图,抒发了作者对海南的无限热爱之情。另一队马上反驳,以《海南的秋天》为依据,认为海南的冬天是温晴的、慈善的。其实这座城市最舒适的季节并非冬季,秋季才是真正的黄金季节……一时间唇枪舌战,人声鼎沸。在这看似混乱,实为解决问题的前夕。
我这位“导演”的作用十分重要,为了避免课堂中学生漫无边际地发问,乱撞乱闯的现象,要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紧扣课堂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导”要有目标;应从课文内容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导”要有层次;现代素质教育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由教师教给学生的方法转变为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方法上来——“导”要有学法。我笑着问两队队长怎么办?两队队长商量后说:“选举一位办事公道的裁判长来判定。”大家选举学习委员为裁判长。因为他学习成绩优秀,思维敏捷,人称“小博士”,更重要的是他办事公道,在同学中有很高的威信。我连连点头表示同意。只见裁判长站在讲台上,台下顿时鸦雀无声。裁判长决定让各队说出自己的理由。发言者慷慨激昂,准备者紧张备战。我正兴致勃勃的“观战”,冷不丁裁判长宣布:“由语文老师小结。”对他“将”的这一“军”,我微微一笑,把两种意见分析,充分肯定了正确的内容,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一锤定音”,一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谁也不能违背。同学们见老师没有否定自己的答案,没有扫自己的兴,情绪更加高涨,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在这种热烈的气氛中,每一位同学的创造性思维都被调动了,连平时不好好听课的学生也加入到“战斗”中来,真是一派“千岩尽秀,万波竞流”的场面。当然,这里说的“秀”,是相比而言。我认为,即使是成绩稍差一些的学生,只要学习有一点进步,也是比过去“秀”了。
在分析课文时,我摒弃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做法,在学生充分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由学生提出问题。这下可热闹了,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诸如:“济南的冬天有何特点?”、“为什么说济南是块宝地”、“最感人的是哪一处描写”……当然,“解铃还需系铃人”,每个问题的答案,最终还得由提出问题的学生判定正确与否。一时间,有积极回答的,有补充的,有反驳的,争论探讨中开启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大门。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作文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检验,在处理课文内容的同时,要把培养作文能力穿插在一起进行。我点拨道:“作者写济南的天气、山景和水景,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我们生活在故乡的怀抱中,通过描写哪些景色来赞美自己的家乡呢?”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了解到他们有的想到了家乡的垂柳,还有的想到了童年的小桥……因为是亲身体验,学生的口头作文十分熟练。如一位同学深有感触的说:“墩集不仅风景优美,有国家AA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而且物产丰富,土特产很多。最出名的有汁多味香甜的草莓、西瓜;营养丰富、绿色无污染的花生、粉条等。我的家乡真是个美丽、富饶的好地方。如果你到这里来,热情好客的墩集人民一定会欢迎你,让你大饱眼福和口福。”
新课标指出:教学中要以人为本,启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只要我们坚持更新观念,坚持课堂改革,何愁语文教学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呢?但愿语文教学早一点走出低谷,早一点放射出五千年文化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