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君之出矣》创作于1945—1946年间,是谭小麟先生在美留学时创作的,本首歌曲是一首由女生独唱的艺术歌曲,歌曲的旋律朴素清新,平稳流畅,有“小夜曲”的感觉。歌曲的旋律与诗歌的吟诵调相一致,和声也十分清淡,与旋律的配合精妙而细微。
(一)曲式结构
本首歌曲的结构[1刘涓涓:沟通与引领—从三首艺术歌曲管窥谭小麟的音乐创作[J],《人民音乐》2012年2月,第63—65页。]为四乐句构成的一部曲式,图示如下:
本首歌曲非常规整,共分为四个乐句,共11个小节。1—2小节为第一乐句a,3—4小节为第二乐句b,5—6小节为第三乐句c,7—11小节为第四乐句d。第一句1—2小节为中国音乐结构的“起”,第二句3—4小节为“承”;5—6小节也就是歌词的第三句为“转”,7—11小节也就是歌词的第四句为“合”。整体的调性为:d—降e—g—d—c,每一句都进行了转调。
(二)选词缘由与内容表现
本曲歌词选用唐代张九龄的一首四句五言诗:“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月满,夜夜减清辉。”作曲家在谱曲时将诗的最后一句做了重复处理,写成了五句的歌,句句精雕细琢。
“君”,指的是妇人的丈夫,“出”,意思为离家远行,“矣”字用在句末,表示感叹。“不复理残机”意思是妇人心随君去、整日无精打采百无聊赖,织机残破,无人修理,这里暗示夫君离家的时间之久,语言朴素含蓄却彰显情真意切!女主人不再愿意织布,君出机残使人联想到景象残旧衰飒,气氛落寞清冷,女主人因思念远行的丈夫,内心极其不平静而无心织布,可见,女主人公对丈夫爱之深才会思之切。以上是对事情起因的概括介绍,接着,诗人便用比兴的手法描绘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诗人用皎洁的明月象征思念丈夫的妇人情操的纯洁无邪,忠贞不渝。但由于日夜思念丈夫,期盼着丈夫归来,容颜渐渐憔悴,就像是十五圆润皎洁的满月,原本光芒四溢,因为日思夜想,月亮逐渐残缺,每夜减去一分清辉,变成了缺月。“夜夜减清辉”,写得既含蓄婉转,又真挚动人。比喻美妙贴切,想象新颖独特,使整首诗显得超凡脱俗,匠心独运、别具一格、生动形象,充满浓郁的诗意。
谭小麟之所以选择这首描写感情的诗,是为了委婉地表达身在异国他乡的他,对自己祖国及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寄情于自己的艺术歌曲之中。演唱本首作品时,应将这种情感贯穿始终。
(三)钢琴与人声的“交错”
钢琴伴奏的1—4小节,呈单音线条的音型化旋律,与歌声对位结合,突显了冷清、孤寂,到了第6小节开始,强唱“思君如月满”部分,钢琴伴奏才出现音程以及和弦,最后一句又回到了单音线条的音型化旋律,到最后一行,在右手单音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深沉而微弱的低音。
人声旋律线的起伏也颇具特点,第一句:起音为小字一组的g,接着上行,最高音为小字二组的e,最后又落到小字一组的g,这一句的旋律线呈现一个拱形,像是在述说,又像是一声叹息;第二句:起音为小字一组的降b,然后一直下行,落音到小字一组的f,是句颇有色彩的下行旋律线,表达妇人落寞的思绪;到了第三句高潮乐句,起音较高—小字二组的d,“月”字设计了本曲最高音—小字二组e,点题强唱“思君如月满”;第四句起音小字二组d,一直下行,是个中强的下行乐句,落音在小字一组e;第五句更加的低沉,起音为小字一组g,落音达到本首歌曲的最低音—小字一组c,是个下行的低音结句,唱出内心的辛酸和苦痛。
钢琴的伴奏织体与声乐的旋律线的发展是同步的,演唱者应该多听钢琴伴奏,分析并理解曲目里较为复杂的和声调性,从而对音准有一个非常准确的把握,特别是一些不协和音及音程、和弦出现的时候,需要反复聆听,模唱,与钢琴伴奏反复的磨合,才能达到最后的和谐统一。
整首歌曲的速度标记为舒缓的行板(Andante),气息悠长。歌曲一开始,mp中弱,高潮句标识为f(强),再到mf(中强),歌词的最后一句“夜夜减清辉”,这是把诗的最后一句做的重复处理,这里标记了渐弱(dim),节拍也变成了4/5拍子,把这句整体拉长。力度以中弱为主,在中弱和強之间徘徊,最后一个字的尾音处标记了>(重音记号),演唱时应做强调,把握好歌曲演唱时力度的强弱对比。
本首歌曲每一句的开始处都设计为弱起节奏,将诗词里的重音对应旋律里的强拍位置,诗词里的弱音对应旋律中的弱拍位置,更好的使乐曲中的节奏强弱与诗词中的轻重声调保持一致,这里体现出谭小麟是一位严格注意词曲结合的作曲家。歌曲的节拍为4/4、3/4、5/4的变换拍子,以4/4拍子为主,后面又变成了3/4拍、5/4拍,最后又回到了4/4拍。在演唱时,应根据拍子的变换把握好旋律的强弱规律。本首歌曲记谱是4/4、4/3、4/5的变换拍子,但钢琴伴奏中固定音型形成的却是5/8的实际节拍效果,固定音型虽简单但由于对位的特殊处理,保持了听觉上的新鲜感,每一句一开始都是八分休止符,让人听到时断时续的单音行进的音响效果,在音乐形象上令人感到诗句中的意境。节奏上将八个音构成的主导音型的强弱节拍与主旋律的强弱规律置于矛盾中,伴奏方面具有民间音乐随腔击节的效果。歌曲的节拍因错位给人留下始终不明确的感觉,旋律曲调部分与钢琴伴奏部分的“交错节奏”,造成听者听觉上的不满足感,给人身临其境的音乐理解,隐约地感受到女主人的满怀期待与心烦意乱。用音之省,淡雅素净,宛如中国水墨画。如此讲究的乐谱标记,体现了作曲家顺应先前音乐发展的进程,对音乐细节作进一步的精雕细琢,将似唱似叹,如怨如诉的情感描绘得更加细腻、深入人心,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四)兼顾诗词韵律与内涵表达的演唱诠释
本首作品的歌词共有四句。演唱前应先练习熟练的诵读,在练习中摸索歌曲的节奏与诗韵律相结合的契合点,深入体会诗的内涵,之后再加上旋律进行完整的演唱。根据诗词的吟诵规律,遵循2+3的吟诵原则,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月满,夜夜—减清辉。为了遵循这个吟诵原则,不打破诗词的原意,谭小麟在谱曲时,旋律设计上再现古诗词吟诵时的音调特征,例如,在“君、复、君、夜”字上设计了相对较长的音,在演唱时,需要把握诗词所需要的半吟半诵的韵律感,对“思、君、月”三个字,应该稍微做一些强调,并把握情感上的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情感的延续要尽可能的保持,这样才能把所要表达的情感自然的推向高潮句,也就是歌曲的第三句,“思君如满月”,本句在力度上要求由中弱到强,在音高上也达到了本曲的最高音。最后一句“夜夜减轻清辉”重复了一遍,配上比前一句更加低沉的旋律,并在“辉”字上设计了一个很长的拖腔,即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加上一个六连音再加上前倚音,加起来一共六拍,这种在拖腔中上下小二度音程的波动,不但富有古诗词的吟诵特征,体现出古人吟诵时的委婉细腻,而且加深了歌曲中的思念之情,演唱时应体现意犹未尽的感觉,处理的连贯、委婉、渐慢渐弱。这种旋律风格的演绎,体现出古曲的润腔特点,要含蓄隽永的表达歌曲内涵,唱出余音缭绕的味道,把歌曲平铺直叙中隐含着的幽怨的相思之情表达出来。
(一)曲式结构
本首歌曲的结构[1刘涓涓:沟通与引领—从三首艺术歌曲管窥谭小麟的音乐创作[J],《人民音乐》2012年2月,第63—65页。]为四乐句构成的一部曲式,图示如下:
本首歌曲非常规整,共分为四个乐句,共11个小节。1—2小节为第一乐句a,3—4小节为第二乐句b,5—6小节为第三乐句c,7—11小节为第四乐句d。第一句1—2小节为中国音乐结构的“起”,第二句3—4小节为“承”;5—6小节也就是歌词的第三句为“转”,7—11小节也就是歌词的第四句为“合”。整体的调性为:d—降e—g—d—c,每一句都进行了转调。
(二)选词缘由与内容表现
本曲歌词选用唐代张九龄的一首四句五言诗:“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月满,夜夜减清辉。”作曲家在谱曲时将诗的最后一句做了重复处理,写成了五句的歌,句句精雕细琢。
“君”,指的是妇人的丈夫,“出”,意思为离家远行,“矣”字用在句末,表示感叹。“不复理残机”意思是妇人心随君去、整日无精打采百无聊赖,织机残破,无人修理,这里暗示夫君离家的时间之久,语言朴素含蓄却彰显情真意切!女主人不再愿意织布,君出机残使人联想到景象残旧衰飒,气氛落寞清冷,女主人因思念远行的丈夫,内心极其不平静而无心织布,可见,女主人公对丈夫爱之深才会思之切。以上是对事情起因的概括介绍,接着,诗人便用比兴的手法描绘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诗人用皎洁的明月象征思念丈夫的妇人情操的纯洁无邪,忠贞不渝。但由于日夜思念丈夫,期盼着丈夫归来,容颜渐渐憔悴,就像是十五圆润皎洁的满月,原本光芒四溢,因为日思夜想,月亮逐渐残缺,每夜减去一分清辉,变成了缺月。“夜夜减清辉”,写得既含蓄婉转,又真挚动人。比喻美妙贴切,想象新颖独特,使整首诗显得超凡脱俗,匠心独运、别具一格、生动形象,充满浓郁的诗意。
谭小麟之所以选择这首描写感情的诗,是为了委婉地表达身在异国他乡的他,对自己祖国及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寄情于自己的艺术歌曲之中。演唱本首作品时,应将这种情感贯穿始终。
(三)钢琴与人声的“交错”
钢琴伴奏的1—4小节,呈单音线条的音型化旋律,与歌声对位结合,突显了冷清、孤寂,到了第6小节开始,强唱“思君如月满”部分,钢琴伴奏才出现音程以及和弦,最后一句又回到了单音线条的音型化旋律,到最后一行,在右手单音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深沉而微弱的低音。
人声旋律线的起伏也颇具特点,第一句:起音为小字一组的g,接着上行,最高音为小字二组的e,最后又落到小字一组的g,这一句的旋律线呈现一个拱形,像是在述说,又像是一声叹息;第二句:起音为小字一组的降b,然后一直下行,落音到小字一组的f,是句颇有色彩的下行旋律线,表达妇人落寞的思绪;到了第三句高潮乐句,起音较高—小字二组的d,“月”字设计了本曲最高音—小字二组e,点题强唱“思君如月满”;第四句起音小字二组d,一直下行,是个中强的下行乐句,落音在小字一组e;第五句更加的低沉,起音为小字一组g,落音达到本首歌曲的最低音—小字一组c,是个下行的低音结句,唱出内心的辛酸和苦痛。
钢琴的伴奏织体与声乐的旋律线的发展是同步的,演唱者应该多听钢琴伴奏,分析并理解曲目里较为复杂的和声调性,从而对音准有一个非常准确的把握,特别是一些不协和音及音程、和弦出现的时候,需要反复聆听,模唱,与钢琴伴奏反复的磨合,才能达到最后的和谐统一。
整首歌曲的速度标记为舒缓的行板(Andante),气息悠长。歌曲一开始,mp中弱,高潮句标识为f(强),再到mf(中强),歌词的最后一句“夜夜减清辉”,这是把诗的最后一句做的重复处理,这里标记了渐弱(dim),节拍也变成了4/5拍子,把这句整体拉长。力度以中弱为主,在中弱和強之间徘徊,最后一个字的尾音处标记了>(重音记号),演唱时应做强调,把握好歌曲演唱时力度的强弱对比。
本首歌曲每一句的开始处都设计为弱起节奏,将诗词里的重音对应旋律里的强拍位置,诗词里的弱音对应旋律中的弱拍位置,更好的使乐曲中的节奏强弱与诗词中的轻重声调保持一致,这里体现出谭小麟是一位严格注意词曲结合的作曲家。歌曲的节拍为4/4、3/4、5/4的变换拍子,以4/4拍子为主,后面又变成了3/4拍、5/4拍,最后又回到了4/4拍。在演唱时,应根据拍子的变换把握好旋律的强弱规律。本首歌曲记谱是4/4、4/3、4/5的变换拍子,但钢琴伴奏中固定音型形成的却是5/8的实际节拍效果,固定音型虽简单但由于对位的特殊处理,保持了听觉上的新鲜感,每一句一开始都是八分休止符,让人听到时断时续的单音行进的音响效果,在音乐形象上令人感到诗句中的意境。节奏上将八个音构成的主导音型的强弱节拍与主旋律的强弱规律置于矛盾中,伴奏方面具有民间音乐随腔击节的效果。歌曲的节拍因错位给人留下始终不明确的感觉,旋律曲调部分与钢琴伴奏部分的“交错节奏”,造成听者听觉上的不满足感,给人身临其境的音乐理解,隐约地感受到女主人的满怀期待与心烦意乱。用音之省,淡雅素净,宛如中国水墨画。如此讲究的乐谱标记,体现了作曲家顺应先前音乐发展的进程,对音乐细节作进一步的精雕细琢,将似唱似叹,如怨如诉的情感描绘得更加细腻、深入人心,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四)兼顾诗词韵律与内涵表达的演唱诠释
本首作品的歌词共有四句。演唱前应先练习熟练的诵读,在练习中摸索歌曲的节奏与诗韵律相结合的契合点,深入体会诗的内涵,之后再加上旋律进行完整的演唱。根据诗词的吟诵规律,遵循2+3的吟诵原则,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月满,夜夜—减清辉。为了遵循这个吟诵原则,不打破诗词的原意,谭小麟在谱曲时,旋律设计上再现古诗词吟诵时的音调特征,例如,在“君、复、君、夜”字上设计了相对较长的音,在演唱时,需要把握诗词所需要的半吟半诵的韵律感,对“思、君、月”三个字,应该稍微做一些强调,并把握情感上的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情感的延续要尽可能的保持,这样才能把所要表达的情感自然的推向高潮句,也就是歌曲的第三句,“思君如满月”,本句在力度上要求由中弱到强,在音高上也达到了本曲的最高音。最后一句“夜夜减轻清辉”重复了一遍,配上比前一句更加低沉的旋律,并在“辉”字上设计了一个很长的拖腔,即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加上一个六连音再加上前倚音,加起来一共六拍,这种在拖腔中上下小二度音程的波动,不但富有古诗词的吟诵特征,体现出古人吟诵时的委婉细腻,而且加深了歌曲中的思念之情,演唱时应体现意犹未尽的感觉,处理的连贯、委婉、渐慢渐弱。这种旋律风格的演绎,体现出古曲的润腔特点,要含蓄隽永的表达歌曲内涵,唱出余音缭绕的味道,把歌曲平铺直叙中隐含着的幽怨的相思之情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