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期:2013年12月9日
时间:20:45(北京时间)
07:45(美国东部时间)
地点:中国杭州外国语学校6418教室
美国北卡数理高中中文教室
话题:School Life
硬件:电脑、摄像头、麦克风
软件:M100, Skype
镜头一
谢老师20:30打开了电脑,测试了基本的硬件设备,又打开了M100的软件。远在美国北卡的李老师这时候也上线了。
“你看得见我吗?”“你听得见我吗?”“这次比较顺利!”简单的设备测试与寒暄之后,两位老师重新确认了之前在邮件中已经交换过意见的授课流程与要点。这时候,学生陆陆续续进来了。两人开始与学生进行简单的对话交流。
镜头二
“Good morning, Beika!”
“Good evening, Hangwai!”
晚上20:50分,杭外的一名高中生Thomas正通过大屏幕上向他的同伴们介绍自己的学校与学校生活的特点。他说他的学校作业少、空闲多、鼓励课外活动。
早上7:55分,屏幕另一端北卡数理的两名高中生Harrison Rashlev和James Um向他们的伙伴们介绍了自己的学校。他们认为北卡数理高中有明确的重心,就是科学与数学,具备在附近大学做研究的机会,另外就是有三个学期制中的短学期。
镜头三
主持这节连线课程的谢老师接过北卡学生的话题,问道:
“What is a normal high school like in the US?”
北卡的学生回答道:
“Day school, less homework, lower expectation on achievement.”
谢老师接着问杭外的学生:
“Is HFLS a ‘normal’ school in China?”
杭外的学生回答道:
“Nope, we have less homework, higher expectation on achievement.”
谢老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提炼了一个陈述:
“We are both ‘abnormal’ schools in our own country, yet we are still different.”
镜头四
学生们拿出手机、平板电脑、电脑等各类电子装备,打开Skype即时通讯软件,接通无线网络,戴上耳机,开始跨越时空的一对一交流。
“So abnormal schools both of us are from, right?”
“Yeah,what is a normal school like in China?”
“Let’s discuss the questions given by the teachers. I would like to experience a day in your school, because … ”
镜头五
屏幕两端的学生们从讨论中回到各组汇报自己在连线讨论时的发现与收获,组员中有人拿出了小白板将各自的发言写成要点记录下来,在接下来的总结时作为Visual Aid帮助双方更好地理解发言。
杭外的学生惊讶于北卡学生的作业时间。当得知他们平均每天的作业时间在五个小时的时候,杭外的学生发出了在美国也不容易的感叹!北卡的学生则惊讶于杭外学生的课外活动,看上去的选项与他们没有差异。北卡的学生觉得杭外打破了他们以前以为中国学生只注重做题的固有印象。
Dustin作了一个类似绕口令的总结:
“Abnormal schools in the US are like the normal schools in China; Abnormal schools in China are like the normal schools in the US!”
屏幕两端会心大笑!
以上是一个实验性质的虚拟教室计划(Virtual Classroom Scheme)“杭外—北卡国际理解连线课程”某一个话题连线时的系列场景。该项目由杭州外国语学校与美国北卡数理高中一起组织开设。双方各有14名同学参加这个虚拟教室;通过每周一次一个小时的视频演示与讨论,与大洋彼岸的同学“面对面”地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克服了时差困难,利用有限的技术手段,打破屏幕的阻碍,将两个教室逐渐融合成为一个班级。
为什么我们要开设这样一个课程呢?北卡数理高中人文学院院长慕斯女士说,她非常希望美国学生能够通过这个课堂更好地了解不同的文化。对于美国学生来说,有一个开放的心态、有兴趣超越国界去了解和接受另一种文化很重要。而杭外在她的外语课程目标中这样表述:培养具有国际理解与国际表达能力的未来中国人。国际理解与国际表达能力的获得基于学生对于跨文化知识的充分了解、对于跨文化行为的正确解读、在面对与本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时能够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予以回应与调适,培养跨文化意识。
在一致的人才培养目标下,两个学校走到了一起,开始了这个计划,设置课程程序、课程单元、授课流程及学业评价,使之成为一个完善的课程。
课程程序
课程程序包含了课程前、课程中、课程后三个阶段。
课程前,主要是参与的教师通过邮件、Skype会议相互讨论主题、课堂流程、评价标准以及课前调查。 课程中,主要是参与的学生通过虚拟教室的互动、短学期的互访、小组研究性学习开展来完成。
课程后,主要是参与学生以及有兴趣的学生与老师通过连线完成项目研讨会。
课程单元
双方教师从各自文化出发,寻求共同兴趣与目标,并通过课前调查,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共确定了以下七个课程单元核心内容:
Family Value
School Life
College Application
Democracy and Freedom
Environmental Issues
Festivals and Foods
Philosophers that Influenced the World
授课流程
授课流程不仅仅局限于连线的一个小时。在Virtual Classroom的概念上,我们又延伸出了“Outside Classroom”以及借助网络平台的“Web Classroom”。
Outside Classroom
在“Outside Classroom”中,学生通常要完成这一单元的pre-tasks,包括关于话题的信息输入,例如文本阅读、视频观赏等,在此基础上完成教师设计的演示任务,以及针对话题的导读问题思考。
Virtual Classroom
在一小时的连线课程中,充分把时间交给学生,关于话题做好演示活动、即时提问、基于演示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实时互动讨论、进入一对一连线讨论、组织小组分享,最后总结了解的信息、进行分析并分享理解。
Web Classroom
在连线课结束后,学生通过网络教师助手系统www.nicenet.org 递交对于本次课以及互动过程中内容的反思作业。在同一讨论室里,学生们可以看到递交的作业,并做评论,完成同伴评价。
学业评价
学业评价的设置将使得教师明确课程目标,具体行为描述的能力目标也能使得学生有机会参与到自我评价与自我管理中去。在这个课程中,我们主要在前测中通过调查的方式,在课程中通过表现性评价方式(presentation、discussion、reflection、peer evaluation)、在课程结束时通过成果评估方式(project seminar)对于学生的学术表现与学习行为做评价。此外,我们还设计了评价表格,由任课教师在课程结束时对于每位学生的学术表现与学习行为做综合反馈。
从相互了解到彼此理解,是我们在概述课上提出的与学生共享的课程目标。 学生们打破了一些原有的刻板印象,开始初步使用批判性思维分析看待差异,并在交往过程中体现跨文化意识。不仅如此,这样的课程开设对于教师、学校、乃至教育发展都存在着独特的显示意义。首先它超越了一般意义上国际化教育的常见状态,如出国游学或者国际项目引进;其次它做到了跨国教育资源包括教师、课程的共享;它能够在已有的传统课程上建构多元化课程,为教育改革所提倡的选修课课程提供选择;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它是打破围墙与地域限制的“明日学校”的有效尝试。
时间:20:45(北京时间)
07:45(美国东部时间)
地点:中国杭州外国语学校6418教室
美国北卡数理高中中文教室
话题:School Life
硬件:电脑、摄像头、麦克风
软件:M100, Skype
镜头一
谢老师20:30打开了电脑,测试了基本的硬件设备,又打开了M100的软件。远在美国北卡的李老师这时候也上线了。
“你看得见我吗?”“你听得见我吗?”“这次比较顺利!”简单的设备测试与寒暄之后,两位老师重新确认了之前在邮件中已经交换过意见的授课流程与要点。这时候,学生陆陆续续进来了。两人开始与学生进行简单的对话交流。
镜头二
“Good morning, Beika!”
“Good evening, Hangwai!”
晚上20:50分,杭外的一名高中生Thomas正通过大屏幕上向他的同伴们介绍自己的学校与学校生活的特点。他说他的学校作业少、空闲多、鼓励课外活动。
早上7:55分,屏幕另一端北卡数理的两名高中生Harrison Rashlev和James Um向他们的伙伴们介绍了自己的学校。他们认为北卡数理高中有明确的重心,就是科学与数学,具备在附近大学做研究的机会,另外就是有三个学期制中的短学期。
镜头三
主持这节连线课程的谢老师接过北卡学生的话题,问道:
“What is a normal high school like in the US?”
北卡的学生回答道:
“Day school, less homework, lower expectation on achievement.”
谢老师接着问杭外的学生:
“Is HFLS a ‘normal’ school in China?”
杭外的学生回答道:
“Nope, we have less homework, higher expectation on achievement.”
谢老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提炼了一个陈述:
“We are both ‘abnormal’ schools in our own country, yet we are still different.”
镜头四
学生们拿出手机、平板电脑、电脑等各类电子装备,打开Skype即时通讯软件,接通无线网络,戴上耳机,开始跨越时空的一对一交流。
“So abnormal schools both of us are from, right?”
“Yeah,what is a normal school like in China?”
“Let’s discuss the questions given by the teachers. I would like to experience a day in your school, because … ”
镜头五
屏幕两端的学生们从讨论中回到各组汇报自己在连线讨论时的发现与收获,组员中有人拿出了小白板将各自的发言写成要点记录下来,在接下来的总结时作为Visual Aid帮助双方更好地理解发言。
杭外的学生惊讶于北卡学生的作业时间。当得知他们平均每天的作业时间在五个小时的时候,杭外的学生发出了在美国也不容易的感叹!北卡的学生则惊讶于杭外学生的课外活动,看上去的选项与他们没有差异。北卡的学生觉得杭外打破了他们以前以为中国学生只注重做题的固有印象。
Dustin作了一个类似绕口令的总结:
“Abnormal schools in the US are like the normal schools in China; Abnormal schools in China are like the normal schools in the US!”
屏幕两端会心大笑!
以上是一个实验性质的虚拟教室计划(Virtual Classroom Scheme)“杭外—北卡国际理解连线课程”某一个话题连线时的系列场景。该项目由杭州外国语学校与美国北卡数理高中一起组织开设。双方各有14名同学参加这个虚拟教室;通过每周一次一个小时的视频演示与讨论,与大洋彼岸的同学“面对面”地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克服了时差困难,利用有限的技术手段,打破屏幕的阻碍,将两个教室逐渐融合成为一个班级。
为什么我们要开设这样一个课程呢?北卡数理高中人文学院院长慕斯女士说,她非常希望美国学生能够通过这个课堂更好地了解不同的文化。对于美国学生来说,有一个开放的心态、有兴趣超越国界去了解和接受另一种文化很重要。而杭外在她的外语课程目标中这样表述:培养具有国际理解与国际表达能力的未来中国人。国际理解与国际表达能力的获得基于学生对于跨文化知识的充分了解、对于跨文化行为的正确解读、在面对与本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时能够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予以回应与调适,培养跨文化意识。
在一致的人才培养目标下,两个学校走到了一起,开始了这个计划,设置课程程序、课程单元、授课流程及学业评价,使之成为一个完善的课程。
课程程序
课程程序包含了课程前、课程中、课程后三个阶段。
课程前,主要是参与的教师通过邮件、Skype会议相互讨论主题、课堂流程、评价标准以及课前调查。 课程中,主要是参与的学生通过虚拟教室的互动、短学期的互访、小组研究性学习开展来完成。
课程后,主要是参与学生以及有兴趣的学生与老师通过连线完成项目研讨会。
课程单元
双方教师从各自文化出发,寻求共同兴趣与目标,并通过课前调查,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共确定了以下七个课程单元核心内容:
Family Value
School Life
College Application
Democracy and Freedom
Environmental Issues
Festivals and Foods
Philosophers that Influenced the World
授课流程
授课流程不仅仅局限于连线的一个小时。在Virtual Classroom的概念上,我们又延伸出了“Outside Classroom”以及借助网络平台的“Web Classroom”。
Outside Classroom
在“Outside Classroom”中,学生通常要完成这一单元的pre-tasks,包括关于话题的信息输入,例如文本阅读、视频观赏等,在此基础上完成教师设计的演示任务,以及针对话题的导读问题思考。
Virtual Classroom
在一小时的连线课程中,充分把时间交给学生,关于话题做好演示活动、即时提问、基于演示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实时互动讨论、进入一对一连线讨论、组织小组分享,最后总结了解的信息、进行分析并分享理解。
Web Classroom
在连线课结束后,学生通过网络教师助手系统www.nicenet.org 递交对于本次课以及互动过程中内容的反思作业。在同一讨论室里,学生们可以看到递交的作业,并做评论,完成同伴评价。
学业评价
学业评价的设置将使得教师明确课程目标,具体行为描述的能力目标也能使得学生有机会参与到自我评价与自我管理中去。在这个课程中,我们主要在前测中通过调查的方式,在课程中通过表现性评价方式(presentation、discussion、reflection、peer evaluation)、在课程结束时通过成果评估方式(project seminar)对于学生的学术表现与学习行为做评价。此外,我们还设计了评价表格,由任课教师在课程结束时对于每位学生的学术表现与学习行为做综合反馈。
从相互了解到彼此理解,是我们在概述课上提出的与学生共享的课程目标。 学生们打破了一些原有的刻板印象,开始初步使用批判性思维分析看待差异,并在交往过程中体现跨文化意识。不仅如此,这样的课程开设对于教师、学校、乃至教育发展都存在着独特的显示意义。首先它超越了一般意义上国际化教育的常见状态,如出国游学或者国际项目引进;其次它做到了跨国教育资源包括教师、课程的共享;它能够在已有的传统课程上建构多元化课程,为教育改革所提倡的选修课课程提供选择;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它是打破围墙与地域限制的“明日学校”的有效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