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恩施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恩施这片红色土地上,孕育壮大了中国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红二方面军,成功创建了全国三大红色根据地之一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继中央革命根据地之后南方最大的根据地湘鄂川黔根据地。当前,传承红色基因,讲好恩施故事,有利于充分发挥红色教育资源优势、积极打造革命历史品牌,让红色文化课程与恩施本土历史宣讲深度融合,树立和提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
关键词:红色革命 文化教育 民族地区 理想信念
一.红色革命文化对党员教育的重要意义
红色革命文化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政治优势,对党员来讲具有特有的教育意义。当前,加强对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有利于增进我党党员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员同志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流砥柱和先锋模范作用。同时,警醒激励党员干部牢记历史,不忘国耻,不忘自身的责任和使命,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学习、努力工作,这是我们党的一贯做法和优良传统。
二.湘鄂西与湘鄂川黔根据地在恩施地区的创建与发展
恩施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东连荆楚、南接潇湘、西临渝黔,北靠神农架,自古即是社会文化交融之地。民国初年废府存县,隶属鄂西行政区。解放后改名为恩施,1983年建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为了共和国最年轻的自治州,也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恩施这片红色土地上,孕育壮大了中国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红二方面军,成功创建了全国三大红色根据地之一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继中央革命根据地之后南方最大的根据地湘鄂川黔根据地。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被认定为全国十二大革命根据地之一。岁月峥嵘,历史需要新一代共产党员铭记:
(一)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
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召开,会议上毛泽东纠正了陈独秀右倾错误,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此后,中共中央委派贺龙、周逸群到湘鄂西发动武装斗争、实施红色武装割据。通过发动桑植起义实行红色政权工农武装割据,工农革命军先后改编,其中包括恩施地区的咸丰黑洞、宣恩晓关、鹤峰邬阳关等地武装力量,相继攻克建始,鹤峰等县城,开辟了湘鄂边根据地,并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史称湘鄂西红四军。
1929年6月,贺龙率领的红四军在鹤峰县五里乡五里坪村(现乡政府所在地)创立了根据地,此地与湖南石门公路穿街而过,之后相继成为工农革命军军部、中共湘鄂西分局、中共湘鄂西前委、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近百家湘鄂边苏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及苏维埃各群团组织机构驻在五里坪长达5年之久。1930年4月,贺龙在五里坪歼灭鄂西伪团防孙俊峰1000余人并击毙孙俊峰父子;同年12月,川军4000余人进犯五里坪,贺龙会同邓中夏,率红二军团1万余人五路合围,围歼川军甘占元部,并对其进行收编,这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最具规模的围歼战,也是红军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著名战例。
1930年7月,红四军与红六军,在湖北公安县会师,并按照中央精神组建红二军团,两个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燎原之势。自此,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得到了充分巩固和发展,覆盖75个县市,拥有三万八千名现红军和近二十万地方武装赤卫队,累计歼敌十万余人,成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割据范围最大的三块红色根据地之一。
(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与巩固
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红军与各地方武装力量在国民党第四次“反围剿”中失利,红二军团被迫从湘鄂西出发,背上大洪山、抵达湘鄂川边。1934年10月,任弼时、萧克、王震等率领红六军抵达黔东与红二军团会师。为策应中央红军突围北上,红二、六军团迅速开辟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并在武陵山地区牵制国民党兵力,先后取得湖南永顺十万坪大捷、桑植陈家河大捷,湖北咸丰忠堡大捷、宣恩板栗园大捷等数次光辉战绩。
其中,发生在恩施地区的咸丰县忠堡大捷,创造了以少胜多、围点打援的战例被写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1935年6月9日,红二、六军团主力佯攻宣恩县城,使鄂军总司令徐源泉大惊失色,迅速命令四十一师师长张振汉率主力部队增援宣恩,正中了红军的“调虎离山”计。贺龙让红二、六军团主力分两路向忠堡急进,赶赴国军来到之前设伏歼灭张振汉部。为防止国军聚集,贺龙命令红四师发起攻击,一举歼灭后卫部队的一个营,并将敌军压在构皮岭的山谷中,活捉了国民党军队四十一师中将师长张振汉。此外,发生在宣恩县的板栗园大捷,贺龙、任弼时在宣恩以南的高罗向沙道沟方向的板栗园田谷地带设下埋伏,以逸待劳,突击致胜,全歼国民党第85师的两个团和一个营,击毙敌八十五师师长谢彬,俘1000余人。这些战斗有效地牵制了国民党军近五十万人,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1935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命令,红军二、六军团主力部队近两万人从桑植县刘家坪出发开始长征,于1936年10月,同红一、红四方面军,在陕甘革命根据地胜利会师,成为红军三大主力之一。
纵观土地革命时期,从1928至1935年,在这长达七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红军利用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在恩施这片热土上创造性的开展山区、湖区和平原游击战争,从无到有创建了主力红军和地方武装,被毛泽东主席赞许为“贺龙周逸群式”工农武装割据的典型,为探索形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作出了重要貢献。恩施地区8个县(市),其中5个建立了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243个乡建立了党团组织。除正规的红军之外,各地还活跃着游击队、赤卫队近百支,有三个县建立了独立团,形成了三个联县边防司令部,整个地区近20多万人投身革命斗争,有两万多名青壮年参加红军和游击队,有12000多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解放后,恩施全州八个县市,均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认定为革命老区,全州88个乡镇,有75个乡镇被认定为革命老区,全州革命遗址遗迹共917处。莽莽武陵,是无数英雄汇集的傲骨群峰,浩浩江河,是流不尽的英雄热血,这段峥嵘岁月,就是写不完的芬芳青史。
关键词:红色革命 文化教育 民族地区 理想信念
一.红色革命文化对党员教育的重要意义
红色革命文化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政治优势,对党员来讲具有特有的教育意义。当前,加强对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有利于增进我党党员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员同志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流砥柱和先锋模范作用。同时,警醒激励党员干部牢记历史,不忘国耻,不忘自身的责任和使命,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学习、努力工作,这是我们党的一贯做法和优良传统。
二.湘鄂西与湘鄂川黔根据地在恩施地区的创建与发展
恩施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东连荆楚、南接潇湘、西临渝黔,北靠神农架,自古即是社会文化交融之地。民国初年废府存县,隶属鄂西行政区。解放后改名为恩施,1983年建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为了共和国最年轻的自治州,也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恩施这片红色土地上,孕育壮大了中国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红二方面军,成功创建了全国三大红色根据地之一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继中央革命根据地之后南方最大的根据地湘鄂川黔根据地。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被认定为全国十二大革命根据地之一。岁月峥嵘,历史需要新一代共产党员铭记:
(一)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
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召开,会议上毛泽东纠正了陈独秀右倾错误,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此后,中共中央委派贺龙、周逸群到湘鄂西发动武装斗争、实施红色武装割据。通过发动桑植起义实行红色政权工农武装割据,工农革命军先后改编,其中包括恩施地区的咸丰黑洞、宣恩晓关、鹤峰邬阳关等地武装力量,相继攻克建始,鹤峰等县城,开辟了湘鄂边根据地,并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史称湘鄂西红四军。
1929年6月,贺龙率领的红四军在鹤峰县五里乡五里坪村(现乡政府所在地)创立了根据地,此地与湖南石门公路穿街而过,之后相继成为工农革命军军部、中共湘鄂西分局、中共湘鄂西前委、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近百家湘鄂边苏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及苏维埃各群团组织机构驻在五里坪长达5年之久。1930年4月,贺龙在五里坪歼灭鄂西伪团防孙俊峰1000余人并击毙孙俊峰父子;同年12月,川军4000余人进犯五里坪,贺龙会同邓中夏,率红二军团1万余人五路合围,围歼川军甘占元部,并对其进行收编,这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最具规模的围歼战,也是红军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著名战例。
1930年7月,红四军与红六军,在湖北公安县会师,并按照中央精神组建红二军团,两个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燎原之势。自此,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得到了充分巩固和发展,覆盖75个县市,拥有三万八千名现红军和近二十万地方武装赤卫队,累计歼敌十万余人,成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割据范围最大的三块红色根据地之一。
(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与巩固
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红军与各地方武装力量在国民党第四次“反围剿”中失利,红二军团被迫从湘鄂西出发,背上大洪山、抵达湘鄂川边。1934年10月,任弼时、萧克、王震等率领红六军抵达黔东与红二军团会师。为策应中央红军突围北上,红二、六军团迅速开辟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并在武陵山地区牵制国民党兵力,先后取得湖南永顺十万坪大捷、桑植陈家河大捷,湖北咸丰忠堡大捷、宣恩板栗园大捷等数次光辉战绩。
其中,发生在恩施地区的咸丰县忠堡大捷,创造了以少胜多、围点打援的战例被写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1935年6月9日,红二、六军团主力佯攻宣恩县城,使鄂军总司令徐源泉大惊失色,迅速命令四十一师师长张振汉率主力部队增援宣恩,正中了红军的“调虎离山”计。贺龙让红二、六军团主力分两路向忠堡急进,赶赴国军来到之前设伏歼灭张振汉部。为防止国军聚集,贺龙命令红四师发起攻击,一举歼灭后卫部队的一个营,并将敌军压在构皮岭的山谷中,活捉了国民党军队四十一师中将师长张振汉。此外,发生在宣恩县的板栗园大捷,贺龙、任弼时在宣恩以南的高罗向沙道沟方向的板栗园田谷地带设下埋伏,以逸待劳,突击致胜,全歼国民党第85师的两个团和一个营,击毙敌八十五师师长谢彬,俘1000余人。这些战斗有效地牵制了国民党军近五十万人,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1935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命令,红军二、六军团主力部队近两万人从桑植县刘家坪出发开始长征,于1936年10月,同红一、红四方面军,在陕甘革命根据地胜利会师,成为红军三大主力之一。
纵观土地革命时期,从1928至1935年,在这长达七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红军利用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在恩施这片热土上创造性的开展山区、湖区和平原游击战争,从无到有创建了主力红军和地方武装,被毛泽东主席赞许为“贺龙周逸群式”工农武装割据的典型,为探索形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作出了重要貢献。恩施地区8个县(市),其中5个建立了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243个乡建立了党团组织。除正规的红军之外,各地还活跃着游击队、赤卫队近百支,有三个县建立了独立团,形成了三个联县边防司令部,整个地区近20多万人投身革命斗争,有两万多名青壮年参加红军和游击队,有12000多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解放后,恩施全州八个县市,均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认定为革命老区,全州88个乡镇,有75个乡镇被认定为革命老区,全州革命遗址遗迹共917处。莽莽武陵,是无数英雄汇集的傲骨群峰,浩浩江河,是流不尽的英雄热血,这段峥嵘岁月,就是写不完的芬芳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