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
一、营造情景,播种朗读志趣
《际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兴趣在低年级是多么重要。因此,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开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才是真理。”
在教学过程中,要激活已有经验,调动大脑里相关的知识储备,发现已有知识经验与课题内容之间的相似性和衔接点(即寻找“相似块”)。要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迫不及待、跃跃欲试的心态下进入阅读。比如学习《咏华山》一课,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爬过哪些山,留下什么印象或感觉,然后播放了华山风光的录像镜头,引发学生的向往与遐想。在此基础上,我告诉学生,古代有个七岁的小男孩,不但登上华山,还当场念出一首歌唱华山的诗。这样,学生便可带着急于知道详情的强烈愿望进入阅读。愿倾心营造与儿童心灵相通的情境,让滋润儿童语言、生命发展的阳光跳进课堂。
二、亲密接触,品读滋养生根
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成分,指导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在低年级尤其是这样。低年级阅读教学,一定要精心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如教学《蚂蚁和蝈蝈》一课中,炎热的夏天,蚂蚁和蝈蝈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我设计了两种不同手法让学生感受、朗读。在教学蚂蚁这个片段的时候,我鼓励学生想象蚂蚁还会有哪些动作,然后学生选择喜欢的动作进行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只注意了动作,但是没有注意到蚂蚁“满头大汗”,所以故意说:“看来,这群小蚂蚁一点都不累呀,汗也没有出啊。”一些“小蚂蚁”马上就明白了过来了,一边搬粮食,一边还腾出一只手来擦汗,通过表演,让学生感受到了蚂蚁搬粮食的辛苦,朗读也就顺理成章。在品读蝈蝈表现的句子中有“自由自在”一词,我让学生先说说,自己什么时候也是自由自在的。小朋友都非常兴奋,说了很多自己的经历,朗读词语也有滋有味,但是有一个孩子却没有重读“自由自在”,而是重读了“个个”,我问他为什么这么读,他说,“个个”可以告诉我们是所有的蝈蝈都是这样的,不是一只或者两只。
杨再隋先生说得好:“要充分、有效的读书,让学生把书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恰当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意境,获取情感体验。那么学生一定能读通、读顺,读出画面,读出情感,从中“感受语言的优美”。
三、激活思维,乐读开花结果
“阅读不仅在于对文本的理解、接受,而且还在于对文本的质疑、挑战,以至对文本的再创造。”(摘自《人生平台上的语文》)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我们的教学,要努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尊重每一个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对语言规律及语言素材(字、词、句、篇)的真切體验和个性化的理解,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内化为不自觉的“内在知识”,并获得精神文化的丰富与提升。
《蚂蚁和蝈蝈》课文中,寒冷的冬天来临了,当蚂蚁正舒舒服服地在洞里过冬的时候,蝈蝈们却在冰天雪地中“又冷又饿”,这时他们会怎么想,会说什么呢?学生移情换位,思维异常活跃:
“如果我夏天的时候也存点粮食,那该多好啊!”
“真饿啊,我真想念夏天的生活。”
“我再也不嘲笑蚂蚁了,谁叫我夏天那么懒,是害了自己呀。”
“明年的夏天我一定要好好劳动,一定要向蚂蚁学习。要为以后打算。”
当他们说这些话的时候,真的把自己当成了那只蝈蝈,有气无力。这就是孩子们真切体验后的真情表白。谁又能不说在孩子个性化表达的同时,他们已将文中所蕴涵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化入自己的心田?
除此之外,低年级课文中有很多都是寓意浅显的童话故事,多少年以来,很多类似的故事一直在教育我们,我们有很多资源可以利用,可以一补充学生的头脑。如学完《乌鸦喝水》一课后我让学生阅读了另外一个版本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当面对一口就快枯竭的老井,小乌鸦还是用这个叼石子的方法行吗?你们想说什么?从学生的交流中,大家都发现了同一个方法在用在不同的地方不一定行得通。同样的我利用《补充读本》以及其他的课外书籍让孩子们在预习和复习的时候读一些和课文相关的文章,这样,课堂就变成一潭活水,就会不时激荡起创造性思维的浪花。
新课标说:“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愿我们的语文阅读课更具有语文味,愿我们在新教材这方沃土上,让学生亲历有情有趣的阅读实践,享受儿童文化的熏陶,获得鲜活语言的飞扬。
一、营造情景,播种朗读志趣
《际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兴趣在低年级是多么重要。因此,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开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才是真理。”
在教学过程中,要激活已有经验,调动大脑里相关的知识储备,发现已有知识经验与课题内容之间的相似性和衔接点(即寻找“相似块”)。要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迫不及待、跃跃欲试的心态下进入阅读。比如学习《咏华山》一课,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爬过哪些山,留下什么印象或感觉,然后播放了华山风光的录像镜头,引发学生的向往与遐想。在此基础上,我告诉学生,古代有个七岁的小男孩,不但登上华山,还当场念出一首歌唱华山的诗。这样,学生便可带着急于知道详情的强烈愿望进入阅读。愿倾心营造与儿童心灵相通的情境,让滋润儿童语言、生命发展的阳光跳进课堂。
二、亲密接触,品读滋养生根
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成分,指导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在低年级尤其是这样。低年级阅读教学,一定要精心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如教学《蚂蚁和蝈蝈》一课中,炎热的夏天,蚂蚁和蝈蝈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我设计了两种不同手法让学生感受、朗读。在教学蚂蚁这个片段的时候,我鼓励学生想象蚂蚁还会有哪些动作,然后学生选择喜欢的动作进行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只注意了动作,但是没有注意到蚂蚁“满头大汗”,所以故意说:“看来,这群小蚂蚁一点都不累呀,汗也没有出啊。”一些“小蚂蚁”马上就明白了过来了,一边搬粮食,一边还腾出一只手来擦汗,通过表演,让学生感受到了蚂蚁搬粮食的辛苦,朗读也就顺理成章。在品读蝈蝈表现的句子中有“自由自在”一词,我让学生先说说,自己什么时候也是自由自在的。小朋友都非常兴奋,说了很多自己的经历,朗读词语也有滋有味,但是有一个孩子却没有重读“自由自在”,而是重读了“个个”,我问他为什么这么读,他说,“个个”可以告诉我们是所有的蝈蝈都是这样的,不是一只或者两只。
杨再隋先生说得好:“要充分、有效的读书,让学生把书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恰当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意境,获取情感体验。那么学生一定能读通、读顺,读出画面,读出情感,从中“感受语言的优美”。
三、激活思维,乐读开花结果
“阅读不仅在于对文本的理解、接受,而且还在于对文本的质疑、挑战,以至对文本的再创造。”(摘自《人生平台上的语文》)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我们的教学,要努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尊重每一个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对语言规律及语言素材(字、词、句、篇)的真切體验和个性化的理解,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内化为不自觉的“内在知识”,并获得精神文化的丰富与提升。
《蚂蚁和蝈蝈》课文中,寒冷的冬天来临了,当蚂蚁正舒舒服服地在洞里过冬的时候,蝈蝈们却在冰天雪地中“又冷又饿”,这时他们会怎么想,会说什么呢?学生移情换位,思维异常活跃:
“如果我夏天的时候也存点粮食,那该多好啊!”
“真饿啊,我真想念夏天的生活。”
“我再也不嘲笑蚂蚁了,谁叫我夏天那么懒,是害了自己呀。”
“明年的夏天我一定要好好劳动,一定要向蚂蚁学习。要为以后打算。”
当他们说这些话的时候,真的把自己当成了那只蝈蝈,有气无力。这就是孩子们真切体验后的真情表白。谁又能不说在孩子个性化表达的同时,他们已将文中所蕴涵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化入自己的心田?
除此之外,低年级课文中有很多都是寓意浅显的童话故事,多少年以来,很多类似的故事一直在教育我们,我们有很多资源可以利用,可以一补充学生的头脑。如学完《乌鸦喝水》一课后我让学生阅读了另外一个版本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当面对一口就快枯竭的老井,小乌鸦还是用这个叼石子的方法行吗?你们想说什么?从学生的交流中,大家都发现了同一个方法在用在不同的地方不一定行得通。同样的我利用《补充读本》以及其他的课外书籍让孩子们在预习和复习的时候读一些和课文相关的文章,这样,课堂就变成一潭活水,就会不时激荡起创造性思维的浪花。
新课标说:“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愿我们的语文阅读课更具有语文味,愿我们在新教材这方沃土上,让学生亲历有情有趣的阅读实践,享受儿童文化的熏陶,获得鲜活语言的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