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标是指针,课堂是主阵地,课标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师生在课堂上的活动过程来实施的。这样,对课标内容的深入了解、对课标精髓的深刻领悟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就有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形似而神散,使教学改革流于形式。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四轮驱动”也许能帮你指点迷津。
一、呈现新目标
1.要想把《新目标》落实到每节课和每一次活动中,每节课和每次活动都要尽可能多方面呈现《新目标》,尽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学生对自然科学了解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目标则是在教师的一种有意识的自觉活动中完成的。
2.不可能在一节课或一次活动中就能让学生学会某种技能或培养某种情感,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在一段时间或一组活动中逐步落实,因而,科学课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3.要尽可能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体验、深化,在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正是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落实的。
二、突出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活动是科学课学习的一个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学习方式,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常体现的。科学课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探究是最能体现培养目标的一种方式,因此说它是科学课学习的核心。我们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这种学习方式,在教学的任何时候都要考虑能否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尽可能充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开展探究式学习?其教学过程应该注意些什么?下面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与大家共勉:
1.应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及其相互促进,应强调探究式学习的多样化设计模式。
2.探究式学习应面向全体学生且关照个别差异,应给探究式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3.探究问题的设计应首先关注儿童的发展,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未来。
4.探究学习的重点在探究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上,强调探究中的动手和思维能力,不同学段对探究的目的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此,不可求全责备。
5.探究中要辩证地做好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指导相结合,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挫折与成功。
6.探究过程中要重视并正确处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原始概念,引导学生积极反思。
7.珍视探究中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探究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把探究式学习与现代技术(如多媒体与互联网)相结合。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开放性
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体行为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做了什么,学生是主动参与者。教学活动是为学生而组织的,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没有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参与,就没有教学活动的有效呈现,更谈不上学生主体性的真正发挥。
1.教与学的相互结合
教学中,要实施教与学的有效结合和渗透,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按之去进行探究活动,最终了解一些知识、学会一些技能。如在《手的观察》教学中,当学生提出“手为什么这么灵巧”这一问题后,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想,于是,会出现手的灵巧性与皮肤、骨头、筋脉、肌肉、大脑等有关系的种种猜测,然后自己设想一系列活动——验证猜测,得出科学的结论。
在教与学有效结合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学法的指导与拓展。如在了解“纸的发明与制造”这一学习活动中,可以先提出:“纸是谁发明的?它是怎样制造的?”当学生回答后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然后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给予肯定评价。这样使学生了解、知道了更多的学习方法和知识获取的途径,为自己的探究学习、思考观察、不断走向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时间和空间的有效结合
如《我看到了什么》、《我的大树》、《寻访小动物》等,让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对自己观察的大树有了直接的认识,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的兴趣,科学素养也就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渐形成了。
四、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科学课是一门综合实践课,它强调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经历,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在对周围世界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课的特点和教学内容不是单纯讲解教科书里的知识,而是把知识呈现在学生生活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或人文环境里,因此科学课教学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教学资源,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拓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或幻想。
科学课究竟怎么教,其方法乃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只有紧紧抓住学科的特点去设计教学方法,大胆实践,深化新课改,有效渗透生本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呈现新目标
1.要想把《新目标》落实到每节课和每一次活动中,每节课和每次活动都要尽可能多方面呈现《新目标》,尽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学生对自然科学了解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目标则是在教师的一种有意识的自觉活动中完成的。
2.不可能在一节课或一次活动中就能让学生学会某种技能或培养某种情感,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在一段时间或一组活动中逐步落实,因而,科学课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3.要尽可能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体验、深化,在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正是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落实的。
二、突出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活动是科学课学习的一个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学习方式,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常体现的。科学课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探究是最能体现培养目标的一种方式,因此说它是科学课学习的核心。我们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这种学习方式,在教学的任何时候都要考虑能否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尽可能充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开展探究式学习?其教学过程应该注意些什么?下面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与大家共勉:
1.应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及其相互促进,应强调探究式学习的多样化设计模式。
2.探究式学习应面向全体学生且关照个别差异,应给探究式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3.探究问题的设计应首先关注儿童的发展,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未来。
4.探究学习的重点在探究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上,强调探究中的动手和思维能力,不同学段对探究的目的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此,不可求全责备。
5.探究中要辩证地做好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指导相结合,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挫折与成功。
6.探究过程中要重视并正确处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原始概念,引导学生积极反思。
7.珍视探究中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探究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把探究式学习与现代技术(如多媒体与互联网)相结合。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开放性
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体行为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做了什么,学生是主动参与者。教学活动是为学生而组织的,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没有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参与,就没有教学活动的有效呈现,更谈不上学生主体性的真正发挥。
1.教与学的相互结合
教学中,要实施教与学的有效结合和渗透,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按之去进行探究活动,最终了解一些知识、学会一些技能。如在《手的观察》教学中,当学生提出“手为什么这么灵巧”这一问题后,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想,于是,会出现手的灵巧性与皮肤、骨头、筋脉、肌肉、大脑等有关系的种种猜测,然后自己设想一系列活动——验证猜测,得出科学的结论。
在教与学有效结合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学法的指导与拓展。如在了解“纸的发明与制造”这一学习活动中,可以先提出:“纸是谁发明的?它是怎样制造的?”当学生回答后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然后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给予肯定评价。这样使学生了解、知道了更多的学习方法和知识获取的途径,为自己的探究学习、思考观察、不断走向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时间和空间的有效结合
如《我看到了什么》、《我的大树》、《寻访小动物》等,让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对自己观察的大树有了直接的认识,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的兴趣,科学素养也就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渐形成了。
四、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科学课是一门综合实践课,它强调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经历,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在对周围世界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课的特点和教学内容不是单纯讲解教科书里的知识,而是把知识呈现在学生生活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或人文环境里,因此科学课教学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教学资源,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拓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或幻想。
科学课究竟怎么教,其方法乃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只有紧紧抓住学科的特点去设计教学方法,大胆实践,深化新课改,有效渗透生本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