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实施给中小学语文课堂带来了可喜的变化,然而也有一些教师在推行新课程、践行新理念的过程中,其课堂教学行为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出现了诸多问题。
强调体验感悟,忽视知识积累。什么是语文,按照叶老的解释,“语”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文”是培养学生的书面语言。无论到何时,语文教师最基本和最根本的任务应该是教会学生的口头表达(读书、说话)和书面表达(写字、作文)。原教学大纲和现课程标准都把语文的性质定位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后者又进一步明确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种定位把语文的人文性提到了与工具性同等的地位,矫正了过去语文教学中偏颇于“工具性”的做法。但是现在的好多语文课堂却出现了“泛人文化”的倾向。在冠以“培养创造能力”的美名下,课堂教学全然抛开学生的知识积累,不再进行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的训练。在学生没有认真读通课文的前提下,却去大搞什么体验感悟,创新发现,探究讨论,拓展延伸。针对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有人喊出“语文课应该坚守住我们的汉字”的声音,也有人提出“语文训练要像种庄稼一样精耕细作”的主张。已故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不抓语言训练的语文教学是“半身不遂的教学”。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说得很明确,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诚然,语文作为人文性很强的学科,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环境对同一篇文章将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但前提是不去认真掌握汉字这个语言意义的物质外壳,不去了解语法修辞这些构筑修饰语言意义的规则和技巧,那文章的人文内涵就会失去必要的载体和支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
强化尊重赏识,弱化匡正训导。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再精心“预设”,只管强调“生成”;教学过程信马由缰,了无章法,“哪黑哪住”;只求课堂气氛热烈,不问目标是否达成。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成了课堂的旁观者和喝彩者;为了体现教学民主,尊重权益的理念,教师失去了应有的指导、规范、训练和匡正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的种种表现,不论其行为结果如何,都是无原则的大加赞誉和褒奖。不指瑕,不规范,不训导,学生无论怎么写、怎么读、怎么说都是对的、好的。基础知识的强化没有了,理性系统的分析省略了,方法要领的指导消失了,听说读写的训练不存在了。浅显的问题,简单的道理非要进行求异思维,硬让学生说出另类的意见,使课堂教学失之于油滑和肤浅。讨论轰轰烈烈,发言此起彼伏,气氛异常活跃。表面看来“互动”很是充分,实则“作秀”的成分很浓。结果是既没掌握方法,又未提高技能,学生得到的只是一鳞半爪、毫不相连的知识碎片,根本达不到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目的。我们说,教学民主、尊重权益、赏识表扬无可厚非;以生为本、张扬个性、突出主体也理所当然,可是作为教师不能忘了自己的天职——“教”。不管是引导者、交流者还是合作者、促进者,但前提离不开一个“教”字。叶老“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著名观点也还首先突出一个“教”字,只是要解决好“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再者,对学生的赏识赞扬一定要恰到好处,不能滥用过度,因为不切实际的表扬鼓励,不仅对学生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会模糊学生的是非观念,对做人和成长将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同时,“教人求真”的教育理念也会在教师廉价、无原则的表扬中大打折扣。
如何纠正这些不良倾向,怎样做到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有效作为,我们说教师还应该在“训”字上下工夫。
明确“训”的内容。这里说的“训”不是训斥、责罚,而是训导、规范。教学中,对字词句篇的知识训练和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一定要在教师的规范和指导下进行,要做到严格地训,合理地练,客观地评价。可以说,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果缺乏教师“训”的前提,一切的“练”都是不负责任和没有效果的。因为教学民主不等于不要教师的主导,培养创新不能抛弃基础知识的掌握,赏识教学不能异化为不切实际的吹捧。
怎样做到训练适度,既让学生掌握知识,又培养技能以达到形成良好语文素养的目的呢?一要知道“训”的内容,二要明确“训”的方法,三要把握“训”的梯度。语文是边缘性学科,其工具性及多重功能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它的奠基作用和重要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前提和基础,而基本能力的培养又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训”和“练”同是操作,只是对象不同,“训”是教师的责任,“练”是学生的任务。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学习目标要求介绍得十分详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要求,概括起来不外乎听说读写等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掌握“训”的方法。倾听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种美德,可以说不会倾听的人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倾听是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的重要方面,培养学生认真倾听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听”的训练,不要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在课堂上板起面孔让学生“硬”听,而要把“训”放在有意和无意之中。参加集会或听报告,要求学生概括复述听到的内容;课堂安排学生读书,让其他学生评出优劣;教师课堂讲述的重点内容,随即让学生复述。这样可以强化学生的有意注意,养成耐心专注倾听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并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为了更好地激发并保持听的兴趣,教师要及时予以评价,并适当加以表扬和鼓励。久而久之,认真听取别人讲话的习惯就能逐渐养成,接受信息的能力也会日益提高。
对“说”的训练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年级提出不同的要求。应先从声音信息的传递能力的训练开始。首先消除说话时的紧张心理和抓耳挠腮的不良习惯,并且做到声音洪亮,准确清晰,简洁明白,连贯得体;再要求做到内容完整,恰当地掌握语调,合理地安排语速和停顿。在训练声音信息传递能力的基础上进而训练话语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出的要求应是能集中表现话题,条理清晰地安排内容,恰当地运用修辞,做到语言生动活泼,并根据一定的目的场合以及对象组织内容,调整内容。在此基础上再训练學生说话时能够正确地运用表情姿态,并且辅以手势来增强话语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对课内外的问题讨论能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分析探讨问题要能有理有据地摆出自己的观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些训练,不仅在课堂上实施,更多的要在课外有步骤地进行,同时要求教师能够及时进行指导纠正,评价总结,让学生知道该怎样说,不该怎样说,怎样才能说得更好。 “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学生在课内朗读课文和课外广泛的涉猎阅读。这里所说对“读”的训练,主要指的是前者。课堂读书,形式多样,训练朗读首先要尊重文本,注重整体感知,在进行创造性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教师要能够带领学生“一字、一词、一句、一段地都读懂,把文章的安排都搞清楚,让文章的本身去教育学生”(张志公先生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并且“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些要求,为语文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指明了方向。无须讳言,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学生读书质疑,讨论发言的机会确实多了,但随之凸现的问题是:读书的随意性太强,教师的指导性不足,有些公开课安排学生的读书,明显带有表演的痕迹。对学生的朗读,一定要让其明确不同内容体裁,不同情感风格的文章,要采取不同的语气、语调和语速,要求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教师的训导既要形式多样,又能恰当得体,还要及时评价,并提出改进的方法。教师的范读和领读可以针对文章的重点语段以一当十,重点突破,能够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对“写”的训练,包含了写字和写作两个层面,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的书写训练丝毫不能放松。汉字是方块字,讲究笔画笔顺,间架结构、行款布局。新课标对初中学生的书写要求是“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并且要求能“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目前,初中生真正能规范写好正楷字和行楷字,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实在寥寥无几,而一些学校书法课的开设也大都是“有名无实”,我们说学生写不好汉字,是语文教师放任自流,失却指导训练的结果。每一位教师都要有这样的认识:写好汉字不仅对学好语文而且对所有学科都有帮助,训练学生工整规范的写一笔好字,是在为学生积累财富。写好汉字可以陶冶情操,可以集中注意力,可以培养毅力并帮助提高自信力。我们都知道,中高考作文一直都有“书写整洁,格式规范”的要求。大凡中考、高考的满分作文都是书写漂亮、美观的文章,没有一个学生会是书写一塌糊涂而文章十分精彩的。另外,还要纠正“教学生写字是小学教师的任务”的错误观念,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对学生的书写要求丝毫不能放松。对其书写的基本要领和格式要严格规范和训导,在求其规范(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对汉字的笔顺不掌握)的基础上再求其美观。教师在正确指导的同时还要给予热情鼓励,并能作出良好示范。
对写作的训练当然与听、说、读的训练方式不尽相同,也不太容易一时奏效,但我们觉得在要求学生多读、多看(观察)、大量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按照课程标准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写什么”和“怎样写”的具体要求是十分重要的。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0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我们在教学中要力求克服作文随意性的倾向,按照课程标准的安排,每学期都要制定详尽的写作计划,训练不同体裁的文章要与语文阅读教材的内容基本保持同步,按照年级和不同文体提出具体要求,认真并有梯度地搞好训练。
要想训练好学生,教师不仅要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更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良好的教学基本功。特别要求语文教师要练就规范美观的一手好字,正确流畅的一口普通话,并且能写出像样的文章。教学中正确处理好傳统与创新的关系,摆正师生角色位置,找准“教”与“学”的切入点和平衡点;明确训练的内容,掌握训练的方法和技巧,我们相信新课程语文教学一定能按照正常的轨道稳步向前推进。
(责任编辑韦淑红)
强调体验感悟,忽视知识积累。什么是语文,按照叶老的解释,“语”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文”是培养学生的书面语言。无论到何时,语文教师最基本和最根本的任务应该是教会学生的口头表达(读书、说话)和书面表达(写字、作文)。原教学大纲和现课程标准都把语文的性质定位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后者又进一步明确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种定位把语文的人文性提到了与工具性同等的地位,矫正了过去语文教学中偏颇于“工具性”的做法。但是现在的好多语文课堂却出现了“泛人文化”的倾向。在冠以“培养创造能力”的美名下,课堂教学全然抛开学生的知识积累,不再进行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的训练。在学生没有认真读通课文的前提下,却去大搞什么体验感悟,创新发现,探究讨论,拓展延伸。针对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有人喊出“语文课应该坚守住我们的汉字”的声音,也有人提出“语文训练要像种庄稼一样精耕细作”的主张。已故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不抓语言训练的语文教学是“半身不遂的教学”。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说得很明确,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诚然,语文作为人文性很强的学科,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环境对同一篇文章将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但前提是不去认真掌握汉字这个语言意义的物质外壳,不去了解语法修辞这些构筑修饰语言意义的规则和技巧,那文章的人文内涵就会失去必要的载体和支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
强化尊重赏识,弱化匡正训导。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再精心“预设”,只管强调“生成”;教学过程信马由缰,了无章法,“哪黑哪住”;只求课堂气氛热烈,不问目标是否达成。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成了课堂的旁观者和喝彩者;为了体现教学民主,尊重权益的理念,教师失去了应有的指导、规范、训练和匡正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的种种表现,不论其行为结果如何,都是无原则的大加赞誉和褒奖。不指瑕,不规范,不训导,学生无论怎么写、怎么读、怎么说都是对的、好的。基础知识的强化没有了,理性系统的分析省略了,方法要领的指导消失了,听说读写的训练不存在了。浅显的问题,简单的道理非要进行求异思维,硬让学生说出另类的意见,使课堂教学失之于油滑和肤浅。讨论轰轰烈烈,发言此起彼伏,气氛异常活跃。表面看来“互动”很是充分,实则“作秀”的成分很浓。结果是既没掌握方法,又未提高技能,学生得到的只是一鳞半爪、毫不相连的知识碎片,根本达不到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目的。我们说,教学民主、尊重权益、赏识表扬无可厚非;以生为本、张扬个性、突出主体也理所当然,可是作为教师不能忘了自己的天职——“教”。不管是引导者、交流者还是合作者、促进者,但前提离不开一个“教”字。叶老“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著名观点也还首先突出一个“教”字,只是要解决好“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再者,对学生的赏识赞扬一定要恰到好处,不能滥用过度,因为不切实际的表扬鼓励,不仅对学生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会模糊学生的是非观念,对做人和成长将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同时,“教人求真”的教育理念也会在教师廉价、无原则的表扬中大打折扣。
如何纠正这些不良倾向,怎样做到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有效作为,我们说教师还应该在“训”字上下工夫。
明确“训”的内容。这里说的“训”不是训斥、责罚,而是训导、规范。教学中,对字词句篇的知识训练和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一定要在教师的规范和指导下进行,要做到严格地训,合理地练,客观地评价。可以说,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果缺乏教师“训”的前提,一切的“练”都是不负责任和没有效果的。因为教学民主不等于不要教师的主导,培养创新不能抛弃基础知识的掌握,赏识教学不能异化为不切实际的吹捧。
怎样做到训练适度,既让学生掌握知识,又培养技能以达到形成良好语文素养的目的呢?一要知道“训”的内容,二要明确“训”的方法,三要把握“训”的梯度。语文是边缘性学科,其工具性及多重功能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它的奠基作用和重要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前提和基础,而基本能力的培养又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训”和“练”同是操作,只是对象不同,“训”是教师的责任,“练”是学生的任务。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学习目标要求介绍得十分详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要求,概括起来不外乎听说读写等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掌握“训”的方法。倾听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种美德,可以说不会倾听的人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倾听是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的重要方面,培养学生认真倾听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听”的训练,不要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在课堂上板起面孔让学生“硬”听,而要把“训”放在有意和无意之中。参加集会或听报告,要求学生概括复述听到的内容;课堂安排学生读书,让其他学生评出优劣;教师课堂讲述的重点内容,随即让学生复述。这样可以强化学生的有意注意,养成耐心专注倾听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并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为了更好地激发并保持听的兴趣,教师要及时予以评价,并适当加以表扬和鼓励。久而久之,认真听取别人讲话的习惯就能逐渐养成,接受信息的能力也会日益提高。
对“说”的训练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年级提出不同的要求。应先从声音信息的传递能力的训练开始。首先消除说话时的紧张心理和抓耳挠腮的不良习惯,并且做到声音洪亮,准确清晰,简洁明白,连贯得体;再要求做到内容完整,恰当地掌握语调,合理地安排语速和停顿。在训练声音信息传递能力的基础上进而训练话语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出的要求应是能集中表现话题,条理清晰地安排内容,恰当地运用修辞,做到语言生动活泼,并根据一定的目的场合以及对象组织内容,调整内容。在此基础上再训练學生说话时能够正确地运用表情姿态,并且辅以手势来增强话语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对课内外的问题讨论能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分析探讨问题要能有理有据地摆出自己的观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些训练,不仅在课堂上实施,更多的要在课外有步骤地进行,同时要求教师能够及时进行指导纠正,评价总结,让学生知道该怎样说,不该怎样说,怎样才能说得更好。 “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学生在课内朗读课文和课外广泛的涉猎阅读。这里所说对“读”的训练,主要指的是前者。课堂读书,形式多样,训练朗读首先要尊重文本,注重整体感知,在进行创造性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教师要能够带领学生“一字、一词、一句、一段地都读懂,把文章的安排都搞清楚,让文章的本身去教育学生”(张志公先生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并且“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些要求,为语文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指明了方向。无须讳言,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学生读书质疑,讨论发言的机会确实多了,但随之凸现的问题是:读书的随意性太强,教师的指导性不足,有些公开课安排学生的读书,明显带有表演的痕迹。对学生的朗读,一定要让其明确不同内容体裁,不同情感风格的文章,要采取不同的语气、语调和语速,要求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教师的训导既要形式多样,又能恰当得体,还要及时评价,并提出改进的方法。教师的范读和领读可以针对文章的重点语段以一当十,重点突破,能够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对“写”的训练,包含了写字和写作两个层面,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的书写训练丝毫不能放松。汉字是方块字,讲究笔画笔顺,间架结构、行款布局。新课标对初中学生的书写要求是“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并且要求能“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目前,初中生真正能规范写好正楷字和行楷字,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实在寥寥无几,而一些学校书法课的开设也大都是“有名无实”,我们说学生写不好汉字,是语文教师放任自流,失却指导训练的结果。每一位教师都要有这样的认识:写好汉字不仅对学好语文而且对所有学科都有帮助,训练学生工整规范的写一笔好字,是在为学生积累财富。写好汉字可以陶冶情操,可以集中注意力,可以培养毅力并帮助提高自信力。我们都知道,中高考作文一直都有“书写整洁,格式规范”的要求。大凡中考、高考的满分作文都是书写漂亮、美观的文章,没有一个学生会是书写一塌糊涂而文章十分精彩的。另外,还要纠正“教学生写字是小学教师的任务”的错误观念,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对学生的书写要求丝毫不能放松。对其书写的基本要领和格式要严格规范和训导,在求其规范(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对汉字的笔顺不掌握)的基础上再求其美观。教师在正确指导的同时还要给予热情鼓励,并能作出良好示范。
对写作的训练当然与听、说、读的训练方式不尽相同,也不太容易一时奏效,但我们觉得在要求学生多读、多看(观察)、大量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按照课程标准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写什么”和“怎样写”的具体要求是十分重要的。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0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我们在教学中要力求克服作文随意性的倾向,按照课程标准的安排,每学期都要制定详尽的写作计划,训练不同体裁的文章要与语文阅读教材的内容基本保持同步,按照年级和不同文体提出具体要求,认真并有梯度地搞好训练。
要想训练好学生,教师不仅要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更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良好的教学基本功。特别要求语文教师要练就规范美观的一手好字,正确流畅的一口普通话,并且能写出像样的文章。教学中正确处理好傳统与创新的关系,摆正师生角色位置,找准“教”与“学”的切入点和平衡点;明确训练的内容,掌握训练的方法和技巧,我们相信新课程语文教学一定能按照正常的轨道稳步向前推进。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