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特殊的精神财富,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本文主要分析了非物质文化对地方文化传统的影响,阐述了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解决措施。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端鼓腔;影响;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地方文化传统的影响
(一)促进地区间、民族间的融合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有些因素为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有些因素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为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提升民族情怀,就务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通过对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合,可以直观的表现出不同地区与民族的特色风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民族间的融合与发展,改善社会关系,推动地区与民族的进步也可以同时了解地区的现实状况,把握人文环境的发展方向,为推动地区间、民族间的和谐发展,提供契机。例如,端鼓腔是徽山的特色传统文化,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保护非物质传统文化的时候,也发展的徽山县的经济;端鼓腔也在不断吸收其他文化的精髓,使端鼓腔得以传承下去,间接的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使各民族融洽发展。
(二)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
大力发展非物质文化可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是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有利于增强民族间、地区间的凝聚力,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文化实力与综合国力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有利于增加民族文化底蕴,为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源泉与动力。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健全
现阶段,我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虽然在一定意义上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有法可依,但只是一个总体纲要,缺乏实质性的内容。与此同时,各地区也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有的也只是一些保护工作规划和相关文件,存在很大的漏洞。这就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无法走上法制化轨道,更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二)民间信仰的问题
不可否认,有相当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伴随着民间信仰而存在的。这种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的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依托,具备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但在实际的保护工作中,很多人对民间信仰存在理解误区,有的甚至将民间信仰当作封建迷信对待。殊不知,这种错误的认识止凸显了我们自身所存在的狭隘之处,科学固然重要,民间信仰同样需要尊重。
(三)传承后继乏人
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缺乏传承人一直是其中的一个瓶颈。从整体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仅限于年事己高的老艺人。很多年轻人并没有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与其学习枯燥的传统技艺,他们更愿意走向大城市,去发达地区寻求发展。这就造成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空有一肚子的本领和技能,却找不到传人的现实境遇。最令人遗憾的是,随着这些年迈的传承人相继去世,其所拥有的技能也将随之消失。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一)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自身种类繁多,涉及范围广,所以时常涉及多个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很多不合理的现象,如各相关部门职责不明,管理交叉、重叠的现象屡屡出现,有时相互之间还会各自推脱,工作效率低下。鉴于此,各级政府部门及领导干部必须在思想引起重视,在实际的工作中加强领导与调控,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比如,要求文化行政部门负责本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而其他相关行政部门则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帮助和支持文化部门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只有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才能促使其更好地履行和实施管理职责。对于徽山县,可以采取相应的政策保护端鼓腔文化。
(二)与旅游文化相结合
徽山县风景秀丽,加上其独特的民族风情、民族文化、民间风俗等文化因素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流连忘返。如果将端鼓腔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相结合,可以为这些“活态”的文化遗产提供更加广阔的宣传展示空间,促进其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当地群众的文化重构热情,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实施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需要注意的是,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提高警惕,处理好保护利用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尽力避免因盲目开发和轻率遗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开发性破坏。
(三)重视专家指导和人才队伍建设
精通专业理论且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是顺利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的主要力量,因为他们大多具备高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从理论上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分析,为有关部门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和工作方案提供依据。所以,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中,必须要重视专家的指导,听从专家给出的建设性意见。另外,要多听本地端鼓腔老一辈的艺术家的建议,端鼓腔的文化艺术细胞早就与本地端鼓腔老一辈的艺术家融为一体,多听从他们的建议,不仅可以使传统文化气息更加浓重,还可以在非物质文化保护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四、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短期内完成。这就需要政府部门、保护机构和人民群众转变思想,充分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尽最大努力,科学、合理地开展相关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形成爱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气,促进这一优秀文化形式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致欣.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和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5,22.
[2]刘芳,张义成.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鸡西大学学报,2010,01.
[3]胥国红.微山湖端鼓腔音乐体裁以及渊源的探究[J].中国音乐,2011,04.
[4]胥国红.微山湖端鼓腔的特征及价值[J].济宁学院学报,2012,02.
[5]李同芳,孙健.渔乡古曲——端鼓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端鼓腔”侧述[J].科技致富向导,2011,18.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端鼓腔;影响;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地方文化传统的影响
(一)促进地区间、民族间的融合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有些因素为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有些因素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为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提升民族情怀,就务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通过对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合,可以直观的表现出不同地区与民族的特色风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民族间的融合与发展,改善社会关系,推动地区与民族的进步也可以同时了解地区的现实状况,把握人文环境的发展方向,为推动地区间、民族间的和谐发展,提供契机。例如,端鼓腔是徽山的特色传统文化,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保护非物质传统文化的时候,也发展的徽山县的经济;端鼓腔也在不断吸收其他文化的精髓,使端鼓腔得以传承下去,间接的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使各民族融洽发展。
(二)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
大力发展非物质文化可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是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有利于增强民族间、地区间的凝聚力,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文化实力与综合国力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有利于增加民族文化底蕴,为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源泉与动力。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健全
现阶段,我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虽然在一定意义上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有法可依,但只是一个总体纲要,缺乏实质性的内容。与此同时,各地区也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有的也只是一些保护工作规划和相关文件,存在很大的漏洞。这就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无法走上法制化轨道,更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二)民间信仰的问题
不可否认,有相当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伴随着民间信仰而存在的。这种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的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依托,具备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但在实际的保护工作中,很多人对民间信仰存在理解误区,有的甚至将民间信仰当作封建迷信对待。殊不知,这种错误的认识止凸显了我们自身所存在的狭隘之处,科学固然重要,民间信仰同样需要尊重。
(三)传承后继乏人
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缺乏传承人一直是其中的一个瓶颈。从整体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仅限于年事己高的老艺人。很多年轻人并没有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与其学习枯燥的传统技艺,他们更愿意走向大城市,去发达地区寻求发展。这就造成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空有一肚子的本领和技能,却找不到传人的现实境遇。最令人遗憾的是,随着这些年迈的传承人相继去世,其所拥有的技能也将随之消失。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一)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自身种类繁多,涉及范围广,所以时常涉及多个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很多不合理的现象,如各相关部门职责不明,管理交叉、重叠的现象屡屡出现,有时相互之间还会各自推脱,工作效率低下。鉴于此,各级政府部门及领导干部必须在思想引起重视,在实际的工作中加强领导与调控,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比如,要求文化行政部门负责本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而其他相关行政部门则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帮助和支持文化部门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只有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才能促使其更好地履行和实施管理职责。对于徽山县,可以采取相应的政策保护端鼓腔文化。
(二)与旅游文化相结合
徽山县风景秀丽,加上其独特的民族风情、民族文化、民间风俗等文化因素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流连忘返。如果将端鼓腔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相结合,可以为这些“活态”的文化遗产提供更加广阔的宣传展示空间,促进其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当地群众的文化重构热情,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实施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需要注意的是,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提高警惕,处理好保护利用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尽力避免因盲目开发和轻率遗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开发性破坏。
(三)重视专家指导和人才队伍建设
精通专业理论且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是顺利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的主要力量,因为他们大多具备高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从理论上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分析,为有关部门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和工作方案提供依据。所以,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中,必须要重视专家的指导,听从专家给出的建设性意见。另外,要多听本地端鼓腔老一辈的艺术家的建议,端鼓腔的文化艺术细胞早就与本地端鼓腔老一辈的艺术家融为一体,多听从他们的建议,不仅可以使传统文化气息更加浓重,还可以在非物质文化保护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四、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短期内完成。这就需要政府部门、保护机构和人民群众转变思想,充分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尽最大努力,科学、合理地开展相关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形成爱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气,促进这一优秀文化形式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致欣.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和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5,22.
[2]刘芳,张义成.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鸡西大学学报,2010,01.
[3]胥国红.微山湖端鼓腔音乐体裁以及渊源的探究[J].中国音乐,2011,04.
[4]胥国红.微山湖端鼓腔的特征及价值[J].济宁学院学报,2012,02.
[5]李同芳,孙健.渔乡古曲——端鼓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端鼓腔”侧述[J].科技致富向导,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