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审判机关的判案原则,而网络舆论对审判的影响与这一原则相违背。因此,对网络舆论进行及时引导尤为重要,在尊重网民话语权的基础上,防范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干扰。本文将以具体的案例来阐述网络舆论对司法审判的消极影响,分析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探析如何规范网民发表言论的行为,寻求有力的应对机制,弱化网络舆论与司法审判两者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网络舆论 司法审判 消极影响 应对机制
一、网络舆论对司法审判的消极影响
1.网络舆论导致司法公信力下降。近年来,网民在网上发表一些带情绪化、极端化的言语去诋毁司法机关,这样的行为往往成为广大网民关注的焦点。以讹传讹的结果往往会使人们误认为司法机关存在腐败现象。特别是当案件与某些“官二代”、“星二代”联系在一起的时候,网民们就会更加关注其结果是否会违背公平正义,怀疑司法机关是否会公正地做出判决。以“李某某案件”为例,一方是将军级别的歌唱明星之子,另一方是家境贫寒无权无势的弱女子。“李某某案”发布到网上之后,网民们关注得最多的问题是:李家势力雄厚,或用钱或用权阻碍司法机关依法办案,致使受害人杨某某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所以舆论的声音都会偏袒杨某某。其后曝料出的信息大多都对李某某不利。此外,为李某某作无罪辩护的陈枢律师也遭受到网民们的舆论攻击。虽然网民们的担忧不无道理,但言辞过激,缺乏辩证地对待案件的双方当事人。由此看来,网络舆论会给司法机关带来公信力下降的危机。
2.网络舆论干涉司法独立。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體和个人的干涉。”在法律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享有同等的权利。一个缺少客观、独立和公正的审判是势必会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网络舆论作为一种监督方式,它具有督促办案机关正确行使权力的职能,但网络舆论的盲目性难免会让事态改变其原有的方向,干扰司法机关对案件的判决。司法机关不仅要考虑社会效果,还要考虑法律效果、政治效果。承受的舆论压力也会感到案件的棘手,所以司法审判也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在“李某某案”中,起初曝光出来就只是案件的基本情况,很多细节缺少当事人的陈述。李某某在案发之前发生过打架事件,再加上媒体对案件作出了不真实的报道,网民对李某某人格的看法更是存有偏见,在法律程序还没有走到审判阶段时,网上就已经掀起了舆论审判风波。法庭面对这样的舆论审判也承受着巨大压力,网络舆论给法庭的独立审案无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3.网络舆论的监督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增加司法诉累。网络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范围也越来越广,网上的信息迅速地被众人知晓,引发了很多的社会问题。如:网络舆论给人带来的侵犯隐私权、名誉权的危害增大。尤为典型的便是“人肉搜索”,被“人肉”出来的对象,他的所有个人信息、家庭情况等都会曝光在网上,被众多网民所知晓。如果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毫无秘密而言,这是一件多么让人惶恐的事。除此之外,当事人的个人生活将受到严重的干扰,身体和心理都遭受着网络舆论的打击。有侵犯就有救济,其往往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样的结果导致诉讼不断,加重司法压力,耗费司法资源。网络舆论的监督有其合理性、合法性,物极必反,如果舆论越过了限度,侵犯了合法权益,那就成为了法律打击的对象。
“李某某案”中当事人李某某是未成年人,案件性质又属于强奸案,那么案件的审理应在不公开的范畴。公众义愤填膺的情绪高涨,再加上好奇心的驱使,在网上对双方当事人都展开了“人肉搜索”,李某某的曾用名、犯罪前科等信息,杨某某的真实姓名被公之于众,这些行为都侵犯了二人的隐私权和名誉权,并且也会给当事人的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舆论在发挥监督作用的同时,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就会产生很多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社会秩序,增加了司法诉累。
二、网络舆论对司法审判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
1.网络空间缺乏一个健全的监管机制。网络空间是开放的,与外界的信息不断的进行交换和互动,推动了网络传播的产生和发展。主体和对象的不确定性,为网络系统的复杂提供了条件。若没有一个网络监管机构管理网络秩序,一个简单的事件放到网上或许就会复杂化,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具有的不稳定性,让它向着不确定的方向延伸,从而形成网络自有的一套组织形式,适应着事态在传播中的环境变质。网络传播受空间和时间因素的影响,在逐渐的演进中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这样一个自发形成的复杂系统里,它的发展是不可预测的,从而网络空间就变得混沌,不清晰,不明了。基于这样的网络环境,信息的正确性就有待商榷,也引起了许多的社会问题,这就需要强制力的引导,规范网络传播系统的秩序,现如今的网络空间正缺少这样的监管机制。
2.网民缺乏理性思考,盲目跟随。网络信息来源四面八方,网络传播混杂地涌现在一起,人们受当前主流的价值观影响,对事情的判断就会有所偏颇,就有着民心如此的假象。网民对这样一些信息没有进行理性的加工,盲目跟随,或许一条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就会改变了信息发布者的初衷。一则社会热点事件公布在网上时,发布者就带着偏激性的语言,再加之网民们对这一社会现象的不满,盲目跟从,缺乏理性认知,不加思索地发表片面观点。关注的网民多了,影响力加大,干扰了公众正确地看待问题,出现与事件的真实情况不相符的各种言论。
3.网民对司法机关的不信任。近些年来,在司法高墙内发生的各种事件,如“躲猫猫”、“喝开水”,司法机关的荒谬解释让公众无法接受,公众对此便大跌眼镜。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司法机关推卸责任的行为,司法机关内部出现的问题,让自身光明正大的形象渐渐毁灭,大大降低了公众的信任度。在我国司法体系还不健全的今天,不仅出现法官受贿现象,甚至还出现法院单位受贿,法官集体嫖娼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致使公众对司法机关大失所望。若一方当事人是属于有权有势的一方,如“李某某案”中的李家,网民们就会误认为法院会被李家收买。两者加在一起的作用,便使公众对审判机关的不信任加剧。 4.审判机关与网络舆论追求公正的标准不一样。审判机关和网络舆论其实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的,他们都追求公正,都想让侵犯者受到惩罚,以此来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在这一点上他们的目标一致,不同的是他们处理方式和标准大相径庭。与舆论比较起来,审判机关要依据宪法和法律,依靠证据和事实来审理案件,法律工作者也须具有较高的法律素养,尊重法律和事实,对案件进行一个客观的、理性的评价。他们追求的不仅仅是实体上的正义,也追求程序上的公正,让法律保护公民的权利不受侵害。但法律具有滞后性,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现实性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没制定出来,那也让法官十分为难,那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只有寻找其他途径,如上访,寻求网络媒体救助。
三、网络舆论对司法审判不良影响的应对机制
1.加强网民对司法判决理性的价值评判。
1.1网络媒体加强自我约束能力。在网络空间中,各大媒体应该达成共识,组建一个自我约束,遵守纪律的协会和组织,在传播正能量的情况下,也能为自已取得更大的收益。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私利,为创造一个和谐的网络环境共同努力。在2001年5月我国成立的中国互联网协会,就以“爱国、守法、公平、诚信”为行业自律的基本原则。再如中国网络媒体论坛的举办,就要求坚持网上新闻传播的真实性,提供积极向上的网络信息。网络媒体自身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要担负起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责任。要对职责和宗旨有一个明确的定位,网络工作者要严格自律,恪守职业道德。
1.2充分利用网络管制技术。现在对网络媒体主要的防范和监管有阻止进入技术和过滤技术,作用分别是:阻止国外的不良信息、非法信息进入国内的网站;网民发布涉及到的特定关键词的消息就会转到网络管理员处审查,发布成功与否的决定权就掌握在管理员手里。网络管理人员的培养主要也是以这两种技术为目标和方向。网络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掌握专门监管网络的技巧。管理人员的能力要能够应付网络上存在的违法行为,还要监察网络媒体发布的消息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分析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对出现偏差的网络舆论及时的引导。
1.3提高网民自律性。要降低网络舆论对司法审判的消极影响,就要提高全国公民的整体素质。网民不仅要洁身自好,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作为一名网络传播者的角色,也要将自已立于一个主动的地位,有维护公共利益的意识,对网站里出现的不真实的信息进行矫正,避免更多网民产生错误的认识,甚至也可以对违法信息进行举报。任何一个网民都应该树立主人翁的精神,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不仅靠政府和网络媒体的努力,同时需要每一个公众的努力。
2.司法判決面对网络舆论应有的措施。
2.1审判机关要加强自身法治建设。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审判机关要守住自已的那一汪“清泉”,不被世俗所玷污,才能使公民遭受侵权后有所保障,正如习总书记所说:“要让老百姓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公平正义”。法院要加强自身队伍建设,对腐败行为要狠狠打击,要为公民谋取福利,自身就得清廉纯洁。法官们也要在平日里认真学习法律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要擅于总结经验,提高法律素养。除此之外,法院还要提高办案效率,要进一步避免案件久拖不结,增强法院的公信力。
2.2司法机关进一步扩大政务公开。司法机关不彻底的政务公开也是公众对司法机关不信任原因之一。司法机关要在职责和义务不涉密的情况下,将政务公布于“阳光”之下,让公众了解司法机关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这么做,获得公众的信任,减少虚假舆论的产生。同时,也要加强法治宣传,增强法治意识,充分发挥监督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2.3制定相应法律,规避虚假舆论。审判机关要减少网络舆论的干扰,就得制定出一套关于网络舆论的法律。网络给网民们带来了便捷,网民们的不当言语也得要付出相应的代价。用法律来制止网上的虚假信息,侵犯公民合法权利的行为。对于公开审理和不公开审理的案件,网络媒体如何进行报道,法律法规应该有一个界限。对于不公开审理的案件,网络媒体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机密和未成年人身份案件的内容不能报道,对于违反这一规定的网络媒体应给与相应的法律处罚。解决网络舆论带来的社会问题,需要各方努力,网络媒体要纠正自身错误,引导网民正确看待问题,加快网络监管机制的设置,实行实名制,在源头上防范舆论弊端的出现。倡导舆论文明化,尊重别人的合法权益,以促进社会秩序稳定,人与人之间相处和谐。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舆论行为,对始作俑者给以严厉打击。司法机关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措施应对网络舆论,让案件事实得以澄清,以免不良影响的扩大。充分利用网络舆论的优势,促进政务的公开化和透明化,但也要注意引导和控制,将网络舆论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2]崔蕴芳.网络舆论形成机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3]廖卫民.网络舆论波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4]谢新洲.舆论引擎:网络事件透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卞建林.焦洪昌等著.传媒与司法[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6]黄思源.新闻媒体条件下网络舆论对法院审判影响研究[D].
[7]郭彦军.司法审判与网络舆论良性互动探析[D].
[8]王颖可.浅谈社会舆论对司法的负面影响[J].法治博览.2015·9(中).
[9]张西恒.法官为何难以应对涉诉舆论———一个传播修辞学的进路[J].甘肃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10]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实用版(1)[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潘继材(1985—),男,安顺学院政法学院法学教师,研究方向:民事诉讼法。
关键词:网络舆论 司法审判 消极影响 应对机制
一、网络舆论对司法审判的消极影响
1.网络舆论导致司法公信力下降。近年来,网民在网上发表一些带情绪化、极端化的言语去诋毁司法机关,这样的行为往往成为广大网民关注的焦点。以讹传讹的结果往往会使人们误认为司法机关存在腐败现象。特别是当案件与某些“官二代”、“星二代”联系在一起的时候,网民们就会更加关注其结果是否会违背公平正义,怀疑司法机关是否会公正地做出判决。以“李某某案件”为例,一方是将军级别的歌唱明星之子,另一方是家境贫寒无权无势的弱女子。“李某某案”发布到网上之后,网民们关注得最多的问题是:李家势力雄厚,或用钱或用权阻碍司法机关依法办案,致使受害人杨某某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所以舆论的声音都会偏袒杨某某。其后曝料出的信息大多都对李某某不利。此外,为李某某作无罪辩护的陈枢律师也遭受到网民们的舆论攻击。虽然网民们的担忧不无道理,但言辞过激,缺乏辩证地对待案件的双方当事人。由此看来,网络舆论会给司法机关带来公信力下降的危机。
2.网络舆论干涉司法独立。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體和个人的干涉。”在法律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享有同等的权利。一个缺少客观、独立和公正的审判是势必会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网络舆论作为一种监督方式,它具有督促办案机关正确行使权力的职能,但网络舆论的盲目性难免会让事态改变其原有的方向,干扰司法机关对案件的判决。司法机关不仅要考虑社会效果,还要考虑法律效果、政治效果。承受的舆论压力也会感到案件的棘手,所以司法审判也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在“李某某案”中,起初曝光出来就只是案件的基本情况,很多细节缺少当事人的陈述。李某某在案发之前发生过打架事件,再加上媒体对案件作出了不真实的报道,网民对李某某人格的看法更是存有偏见,在法律程序还没有走到审判阶段时,网上就已经掀起了舆论审判风波。法庭面对这样的舆论审判也承受着巨大压力,网络舆论给法庭的独立审案无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3.网络舆论的监督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增加司法诉累。网络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范围也越来越广,网上的信息迅速地被众人知晓,引发了很多的社会问题。如:网络舆论给人带来的侵犯隐私权、名誉权的危害增大。尤为典型的便是“人肉搜索”,被“人肉”出来的对象,他的所有个人信息、家庭情况等都会曝光在网上,被众多网民所知晓。如果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毫无秘密而言,这是一件多么让人惶恐的事。除此之外,当事人的个人生活将受到严重的干扰,身体和心理都遭受着网络舆论的打击。有侵犯就有救济,其往往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样的结果导致诉讼不断,加重司法压力,耗费司法资源。网络舆论的监督有其合理性、合法性,物极必反,如果舆论越过了限度,侵犯了合法权益,那就成为了法律打击的对象。
“李某某案”中当事人李某某是未成年人,案件性质又属于强奸案,那么案件的审理应在不公开的范畴。公众义愤填膺的情绪高涨,再加上好奇心的驱使,在网上对双方当事人都展开了“人肉搜索”,李某某的曾用名、犯罪前科等信息,杨某某的真实姓名被公之于众,这些行为都侵犯了二人的隐私权和名誉权,并且也会给当事人的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舆论在发挥监督作用的同时,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就会产生很多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社会秩序,增加了司法诉累。
二、网络舆论对司法审判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
1.网络空间缺乏一个健全的监管机制。网络空间是开放的,与外界的信息不断的进行交换和互动,推动了网络传播的产生和发展。主体和对象的不确定性,为网络系统的复杂提供了条件。若没有一个网络监管机构管理网络秩序,一个简单的事件放到网上或许就会复杂化,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具有的不稳定性,让它向着不确定的方向延伸,从而形成网络自有的一套组织形式,适应着事态在传播中的环境变质。网络传播受空间和时间因素的影响,在逐渐的演进中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这样一个自发形成的复杂系统里,它的发展是不可预测的,从而网络空间就变得混沌,不清晰,不明了。基于这样的网络环境,信息的正确性就有待商榷,也引起了许多的社会问题,这就需要强制力的引导,规范网络传播系统的秩序,现如今的网络空间正缺少这样的监管机制。
2.网民缺乏理性思考,盲目跟随。网络信息来源四面八方,网络传播混杂地涌现在一起,人们受当前主流的价值观影响,对事情的判断就会有所偏颇,就有着民心如此的假象。网民对这样一些信息没有进行理性的加工,盲目跟随,或许一条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就会改变了信息发布者的初衷。一则社会热点事件公布在网上时,发布者就带着偏激性的语言,再加之网民们对这一社会现象的不满,盲目跟从,缺乏理性认知,不加思索地发表片面观点。关注的网民多了,影响力加大,干扰了公众正确地看待问题,出现与事件的真实情况不相符的各种言论。
3.网民对司法机关的不信任。近些年来,在司法高墙内发生的各种事件,如“躲猫猫”、“喝开水”,司法机关的荒谬解释让公众无法接受,公众对此便大跌眼镜。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司法机关推卸责任的行为,司法机关内部出现的问题,让自身光明正大的形象渐渐毁灭,大大降低了公众的信任度。在我国司法体系还不健全的今天,不仅出现法官受贿现象,甚至还出现法院单位受贿,法官集体嫖娼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致使公众对司法机关大失所望。若一方当事人是属于有权有势的一方,如“李某某案”中的李家,网民们就会误认为法院会被李家收买。两者加在一起的作用,便使公众对审判机关的不信任加剧。 4.审判机关与网络舆论追求公正的标准不一样。审判机关和网络舆论其实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的,他们都追求公正,都想让侵犯者受到惩罚,以此来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在这一点上他们的目标一致,不同的是他们处理方式和标准大相径庭。与舆论比较起来,审判机关要依据宪法和法律,依靠证据和事实来审理案件,法律工作者也须具有较高的法律素养,尊重法律和事实,对案件进行一个客观的、理性的评价。他们追求的不仅仅是实体上的正义,也追求程序上的公正,让法律保护公民的权利不受侵害。但法律具有滞后性,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现实性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没制定出来,那也让法官十分为难,那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只有寻找其他途径,如上访,寻求网络媒体救助。
三、网络舆论对司法审判不良影响的应对机制
1.加强网民对司法判决理性的价值评判。
1.1网络媒体加强自我约束能力。在网络空间中,各大媒体应该达成共识,组建一个自我约束,遵守纪律的协会和组织,在传播正能量的情况下,也能为自已取得更大的收益。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私利,为创造一个和谐的网络环境共同努力。在2001年5月我国成立的中国互联网协会,就以“爱国、守法、公平、诚信”为行业自律的基本原则。再如中国网络媒体论坛的举办,就要求坚持网上新闻传播的真实性,提供积极向上的网络信息。网络媒体自身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要担负起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责任。要对职责和宗旨有一个明确的定位,网络工作者要严格自律,恪守职业道德。
1.2充分利用网络管制技术。现在对网络媒体主要的防范和监管有阻止进入技术和过滤技术,作用分别是:阻止国外的不良信息、非法信息进入国内的网站;网民发布涉及到的特定关键词的消息就会转到网络管理员处审查,发布成功与否的决定权就掌握在管理员手里。网络管理人员的培养主要也是以这两种技术为目标和方向。网络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掌握专门监管网络的技巧。管理人员的能力要能够应付网络上存在的违法行为,还要监察网络媒体发布的消息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分析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对出现偏差的网络舆论及时的引导。
1.3提高网民自律性。要降低网络舆论对司法审判的消极影响,就要提高全国公民的整体素质。网民不仅要洁身自好,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作为一名网络传播者的角色,也要将自已立于一个主动的地位,有维护公共利益的意识,对网站里出现的不真实的信息进行矫正,避免更多网民产生错误的认识,甚至也可以对违法信息进行举报。任何一个网民都应该树立主人翁的精神,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不仅靠政府和网络媒体的努力,同时需要每一个公众的努力。
2.司法判決面对网络舆论应有的措施。
2.1审判机关要加强自身法治建设。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审判机关要守住自已的那一汪“清泉”,不被世俗所玷污,才能使公民遭受侵权后有所保障,正如习总书记所说:“要让老百姓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公平正义”。法院要加强自身队伍建设,对腐败行为要狠狠打击,要为公民谋取福利,自身就得清廉纯洁。法官们也要在平日里认真学习法律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要擅于总结经验,提高法律素养。除此之外,法院还要提高办案效率,要进一步避免案件久拖不结,增强法院的公信力。
2.2司法机关进一步扩大政务公开。司法机关不彻底的政务公开也是公众对司法机关不信任原因之一。司法机关要在职责和义务不涉密的情况下,将政务公布于“阳光”之下,让公众了解司法机关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这么做,获得公众的信任,减少虚假舆论的产生。同时,也要加强法治宣传,增强法治意识,充分发挥监督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2.3制定相应法律,规避虚假舆论。审判机关要减少网络舆论的干扰,就得制定出一套关于网络舆论的法律。网络给网民们带来了便捷,网民们的不当言语也得要付出相应的代价。用法律来制止网上的虚假信息,侵犯公民合法权利的行为。对于公开审理和不公开审理的案件,网络媒体如何进行报道,法律法规应该有一个界限。对于不公开审理的案件,网络媒体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机密和未成年人身份案件的内容不能报道,对于违反这一规定的网络媒体应给与相应的法律处罚。解决网络舆论带来的社会问题,需要各方努力,网络媒体要纠正自身错误,引导网民正确看待问题,加快网络监管机制的设置,实行实名制,在源头上防范舆论弊端的出现。倡导舆论文明化,尊重别人的合法权益,以促进社会秩序稳定,人与人之间相处和谐。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舆论行为,对始作俑者给以严厉打击。司法机关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措施应对网络舆论,让案件事实得以澄清,以免不良影响的扩大。充分利用网络舆论的优势,促进政务的公开化和透明化,但也要注意引导和控制,将网络舆论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2]崔蕴芳.网络舆论形成机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3]廖卫民.网络舆论波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4]谢新洲.舆论引擎:网络事件透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卞建林.焦洪昌等著.传媒与司法[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6]黄思源.新闻媒体条件下网络舆论对法院审判影响研究[D].
[7]郭彦军.司法审判与网络舆论良性互动探析[D].
[8]王颖可.浅谈社会舆论对司法的负面影响[J].法治博览.2015·9(中).
[9]张西恒.法官为何难以应对涉诉舆论———一个传播修辞学的进路[J].甘肃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10]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实用版(1)[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潘继材(1985—),男,安顺学院政法学院法学教师,研究方向:民事诉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