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通过思维导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多样运用,实现思维的可视化,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素养,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开门见图—导入新课
【案例分析一】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六课第一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在课堂导入时,教师举着一个苹果问:大家看到这个苹果想到了什么?
学生马上热闹地回答:吃、iphone手机、牛顿、亚当和夏娃、白雪公主、歌曲《小苹果》、苹果醋……
教师在黑板上依次板书并进一步提问:能进一步分类吗?能说明分类的依据吗?
学生回答:把吃、苹果醋放在一起,属于水果类……
教师对板书进行修改,形成如下思维导图:
教师追问:面对同一样事物,为什么同学们产生了这么多不同的认识呢?这些不同的认识是从哪里来的呢?从而导入新知。
第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是发散性的,学生的思维是迅速又简单的判断,呈现的答案杂乱无章、缺乏条理。第二次设问,学生对以上答案进行相同点与不同点的判断,探究外在事物的内在规律,需要运用初步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作图,思维过程实现可视化,并为主干及各分支拓展了想象的空间,发散性思维得到了集中与延伸。这个例子较简单易懂,主要是训练学生对信息的分类、归纳能力,为以后绘制书本知识思维导图和提取主观题材料奠定基础。
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往往会采用时事新闻导入,新闻呈现的形式是多样的,内容的选择上主要是正面的,也不刻意回避负面现象,学生也都非常喜欢。但部分教师在引用时流于形式,随意播放一些新闻视频,或者随口说几条新闻,缺乏对新闻的剖析,使得学生对新闻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听”或“看”层面。有的教师认为对新闻的解读是浪费时间,更没有必要让学生来评析……然而,虽然把时间花在“无关”的新闻时事上,短期内看不到成效,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正是思想政治学科素养养成的最佳途径。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对新闻时事的评论到位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思维导图点评新闻,并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案例分析二】天津爆炸事件
这事发生在2015年8月12日,正值暑假,大部分学生的暑期作业中都摘录了此事。但是大部分学生仅仅是简要的事件记录,并没有自己的思想,也没有运用到书本知识。还有部分学生观点较为零碎、片面、偏激,出现了价值观上的混乱、政治认同上的模糊,缺乏理性精神和法治意识等。因此在开学的第一节课上,笔者借这一事件,绘制如下思维导图:
因为其中某些内容大家较为熟知,因此课上重点谈反思,并鼓励学生运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知识来分析,有的学生分析到此事件考验了天津市政府的行政能力,并对未来的经济格局重新审视。有些学生分析到媒体要有职业道德和理性意识,不能为博眼球而不经验证就发布新闻。
思想政治课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而对新闻时事的分析能够使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辩证地、理性地分析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建设中的各种现象,在批判与赞扬中辨是非、明立场、正三观,为学生的社会化成长奠定思想政治素养。
二、图纳百川—知识构架
在多年的思想政治課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对学生如何进行知识构架这一问题一直在不断地探索。从教之初,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撑,黑板是教师的全部天地,课堂知识点把黑板填得满满的,有时一黑板还不够,学生基本上是照搬知识框架,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板书上,背对着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对课堂纪律疏于监管,学生有时会只听不抄或者只抄不听,影响了课堂效率。
【案例分析】必修1《经济生活》第八课第一课时“国家财政”
一、国家财政
1.含义
2.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
(1)财政收入
A.含义 B.来源 C.影响因素
(2)财政支出
A.含义 B.内容
(3)两者关系
3.财政的作用
(1)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财政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4)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随着科技的发展,PPT代替了黑板,导学案代替了笔记,有的导学案仅是教师按考点把书本知识点整理完整,学生只负责背诵默写,这样看似效率很高,其实质还是“填鸭式”“灌输式”的被动学习,不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
以上两种常见的板书或学案通常以线性笔记为主,文字量大,主次不清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无法突显,而思维导图能弥补以上两种笔记的不足。本节课思维导图如下图所示。
绘制思维导图九要素:中央图、关键词、引导线、图形、色彩、关系、顺序、联觉、布局。在知识归纳上既适用于一个课时、一个单元,也适用于一本书、几本书。绘图时明确一个主题,列出各个关键词,找出与关键词相关的重点、难点、易错点、链接点等,运用不同的色彩刺激、不同粗细的线条,配上自己心仪的图像,按照主次顺序,分层分级,精心布局,最终呈现的是一幅富有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知识结构图。例如,中心框架可以是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线条可以是花的枝条,重点知识的标志可以是拳套等,这里的个性既是学生兴趣爱好的体现,更是学生自身对知识点判断、理解、加工的思维过程的体现,这样的学习能够触动学生内心。绘制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状态变为主动获取的状态,穿越“知识障碍”把教与学推进思维层,提升思维的广度、深度和远度,思维导图是进行记忆、归纳与创造的有效工具。
三、图化难题—主观题解题技巧
主观题解题学生最容易失分,究其原因无非是以下几个:一是审题不清。主要是没有弄清书本知识范围,要求用《文化生活》却用了《政治生活》,要求用唯物论却用了辩证法;还有就是没有看清题目要求,要求用“为什么”却回答“怎么办”等。二是主体运用错误。《经济生活》常用主体为企业(行业、市场)、个人(劳动者、消费者、投资者、纳税者)、国家,《政治生活》常见主体为党、政府、公民、民族、国际社会(主权国家),《文化生活》为国家(文化市场的管理者)、文化企业(文化产品生产者、经营者)、个人(青少年)。即使是同一情境材料下,同一主体在不同模块下的答案也是全然不同的,因此一定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三是材料定向错误。明明要求分析材料一和二,可只分析了其中之一;有时只要求分析其中的某句话、某个观点,却是长篇大论把整段都分析了;有时要求分析其中某地政府的具体做法,却是在分析这么做的原因。四是答案组织有问题。抓不住重点,不全面,凭感觉,甚至只是挑会的写,而不管是不是答案,这主要是解题思维的欠缺和不良的解题习惯导致的。
【案例分析】2016年江苏高考卷37题第3问
为深入开展法治教育,某中学准备开设法治知识校本课程。请你就该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写一篇论证报告。
要求:①观点紧扣主题,叙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②从辩证唯物论和政治生活角度,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证。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300字左右。
结合书本知识、材料要求、主体要求、题型要求绘制如下思维导图:
答题示例对比如下:
示例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开设法治知识课程,有利于弘扬法治精神,增强法治意识,提高青少年学生学法用法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正确认识法治建设规律,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示例2: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设法治知识课程,有助于增强青少年学生的公民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法律权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有助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观念,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依法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在平时的主观题训练中,渗透思维导图的绘制练习,初期会耗费一些时间,可是一旦掌握后,就可以胸有导图,借用极简单的关键字,快速勾勒出答案。这样学生在答题时就不会丢三落四,也不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也不会陷在一个坑里爬不起来,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解题思维、解题技巧,做到规范答题,抓住要领,从而提高答题效率。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改版和江苏省新高考模式的出台,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笔者依然会坚持教育情怀,执着于教育事业,坚守教学阵地,迎接每一个挑战。
一、开门见图—导入新课
【案例分析一】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六课第一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在课堂导入时,教师举着一个苹果问:大家看到这个苹果想到了什么?
学生马上热闹地回答:吃、iphone手机、牛顿、亚当和夏娃、白雪公主、歌曲《小苹果》、苹果醋……
教师在黑板上依次板书并进一步提问:能进一步分类吗?能说明分类的依据吗?
学生回答:把吃、苹果醋放在一起,属于水果类……
教师对板书进行修改,形成如下思维导图:
教师追问:面对同一样事物,为什么同学们产生了这么多不同的认识呢?这些不同的认识是从哪里来的呢?从而导入新知。
第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是发散性的,学生的思维是迅速又简单的判断,呈现的答案杂乱无章、缺乏条理。第二次设问,学生对以上答案进行相同点与不同点的判断,探究外在事物的内在规律,需要运用初步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作图,思维过程实现可视化,并为主干及各分支拓展了想象的空间,发散性思维得到了集中与延伸。这个例子较简单易懂,主要是训练学生对信息的分类、归纳能力,为以后绘制书本知识思维导图和提取主观题材料奠定基础。
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往往会采用时事新闻导入,新闻呈现的形式是多样的,内容的选择上主要是正面的,也不刻意回避负面现象,学生也都非常喜欢。但部分教师在引用时流于形式,随意播放一些新闻视频,或者随口说几条新闻,缺乏对新闻的剖析,使得学生对新闻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听”或“看”层面。有的教师认为对新闻的解读是浪费时间,更没有必要让学生来评析……然而,虽然把时间花在“无关”的新闻时事上,短期内看不到成效,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正是思想政治学科素养养成的最佳途径。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对新闻时事的评论到位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思维导图点评新闻,并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案例分析二】天津爆炸事件
这事发生在2015年8月12日,正值暑假,大部分学生的暑期作业中都摘录了此事。但是大部分学生仅仅是简要的事件记录,并没有自己的思想,也没有运用到书本知识。还有部分学生观点较为零碎、片面、偏激,出现了价值观上的混乱、政治认同上的模糊,缺乏理性精神和法治意识等。因此在开学的第一节课上,笔者借这一事件,绘制如下思维导图:
因为其中某些内容大家较为熟知,因此课上重点谈反思,并鼓励学生运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知识来分析,有的学生分析到此事件考验了天津市政府的行政能力,并对未来的经济格局重新审视。有些学生分析到媒体要有职业道德和理性意识,不能为博眼球而不经验证就发布新闻。
思想政治课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而对新闻时事的分析能够使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辩证地、理性地分析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建设中的各种现象,在批判与赞扬中辨是非、明立场、正三观,为学生的社会化成长奠定思想政治素养。
二、图纳百川—知识构架
在多年的思想政治課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对学生如何进行知识构架这一问题一直在不断地探索。从教之初,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撑,黑板是教师的全部天地,课堂知识点把黑板填得满满的,有时一黑板还不够,学生基本上是照搬知识框架,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板书上,背对着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对课堂纪律疏于监管,学生有时会只听不抄或者只抄不听,影响了课堂效率。
【案例分析】必修1《经济生活》第八课第一课时“国家财政”
一、国家财政
1.含义
2.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
(1)财政收入
A.含义 B.来源 C.影响因素
(2)财政支出
A.含义 B.内容
(3)两者关系
3.财政的作用
(1)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财政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4)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随着科技的发展,PPT代替了黑板,导学案代替了笔记,有的导学案仅是教师按考点把书本知识点整理完整,学生只负责背诵默写,这样看似效率很高,其实质还是“填鸭式”“灌输式”的被动学习,不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
以上两种常见的板书或学案通常以线性笔记为主,文字量大,主次不清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无法突显,而思维导图能弥补以上两种笔记的不足。本节课思维导图如下图所示。
绘制思维导图九要素:中央图、关键词、引导线、图形、色彩、关系、顺序、联觉、布局。在知识归纳上既适用于一个课时、一个单元,也适用于一本书、几本书。绘图时明确一个主题,列出各个关键词,找出与关键词相关的重点、难点、易错点、链接点等,运用不同的色彩刺激、不同粗细的线条,配上自己心仪的图像,按照主次顺序,分层分级,精心布局,最终呈现的是一幅富有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知识结构图。例如,中心框架可以是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线条可以是花的枝条,重点知识的标志可以是拳套等,这里的个性既是学生兴趣爱好的体现,更是学生自身对知识点判断、理解、加工的思维过程的体现,这样的学习能够触动学生内心。绘制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状态变为主动获取的状态,穿越“知识障碍”把教与学推进思维层,提升思维的广度、深度和远度,思维导图是进行记忆、归纳与创造的有效工具。
三、图化难题—主观题解题技巧
主观题解题学生最容易失分,究其原因无非是以下几个:一是审题不清。主要是没有弄清书本知识范围,要求用《文化生活》却用了《政治生活》,要求用唯物论却用了辩证法;还有就是没有看清题目要求,要求用“为什么”却回答“怎么办”等。二是主体运用错误。《经济生活》常用主体为企业(行业、市场)、个人(劳动者、消费者、投资者、纳税者)、国家,《政治生活》常见主体为党、政府、公民、民族、国际社会(主权国家),《文化生活》为国家(文化市场的管理者)、文化企业(文化产品生产者、经营者)、个人(青少年)。即使是同一情境材料下,同一主体在不同模块下的答案也是全然不同的,因此一定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三是材料定向错误。明明要求分析材料一和二,可只分析了其中之一;有时只要求分析其中的某句话、某个观点,却是长篇大论把整段都分析了;有时要求分析其中某地政府的具体做法,却是在分析这么做的原因。四是答案组织有问题。抓不住重点,不全面,凭感觉,甚至只是挑会的写,而不管是不是答案,这主要是解题思维的欠缺和不良的解题习惯导致的。
【案例分析】2016年江苏高考卷37题第3问
为深入开展法治教育,某中学准备开设法治知识校本课程。请你就该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写一篇论证报告。
要求:①观点紧扣主题,叙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②从辩证唯物论和政治生活角度,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证。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300字左右。
结合书本知识、材料要求、主体要求、题型要求绘制如下思维导图:
答题示例对比如下:
示例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开设法治知识课程,有利于弘扬法治精神,增强法治意识,提高青少年学生学法用法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正确认识法治建设规律,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示例2: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设法治知识课程,有助于增强青少年学生的公民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法律权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有助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观念,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依法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在平时的主观题训练中,渗透思维导图的绘制练习,初期会耗费一些时间,可是一旦掌握后,就可以胸有导图,借用极简单的关键字,快速勾勒出答案。这样学生在答题时就不会丢三落四,也不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也不会陷在一个坑里爬不起来,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解题思维、解题技巧,做到规范答题,抓住要领,从而提高答题效率。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改版和江苏省新高考模式的出台,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笔者依然会坚持教育情怀,执着于教育事业,坚守教学阵地,迎接每一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