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0月26号至10月29号,为期四天的“江苏省第八届中小学(小学组)音乐课评比活动”在靖江举行,绵绵的秋雨并未冲淡大家的学习热情,来自全省各地的600多名音乐老师齐聚一堂,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在为期四天的评比活动中,有27位小学音乐老师同台竞技,展示音乐教学改革成果,来自省教研室、《江苏教育》编辑部、南师大的专家和教授及大市教研员组成的评委组进行现场评审。
开幕式上,著名音乐教育家廖乃雄为全体与会人员做《音乐教育与人生》的专题讲座。廖先生为我们阐述了“人、自然、艺术之间的关系”。他说,艺术要遵循自然的本性,我们作为音乐教育者,要有“通观全局、胸有成竹;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统筹兼顾、融会贯通;把握全局、审视局部”的意识,他提出音乐课可以进行跨学科、跨课程的音乐教学。廖先生引用柏拉图的观点“体育健全其体魄、音乐健全其心灵”,提出音乐课应该在学校课程设置中予以强化。廖先生深情地说:“儿童歌声起,天堂门自启。”孩子的歌声是纯净到令人流泪的音符,应尽早地让学生体验并实践多声部作品。柯达伊体系注重歌唱教学,奥尔夫体系注重歌唱和演奏、舞蹈等综合,声乐和器乐应该两条腿走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应看一幅画、念一首诗、唱一首歌,让美好的音乐和我们的生活融为一体。在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廖先生还和我们分享了他早年留学的一些见闻,还带领大家演唱了他的一些音乐作品。作为一名已83岁的音乐泰斗,廖先生坐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生动示范。大家都感受到了大家的谦谦君子之风,从心底里被这位学识渊博、睿智和善的老人折服!
随后比赛正式拉开帷幕,由各市选送上来的精品课不仅执教教师个个基本功出色,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也非常多样,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眼界,激活了我们的思路。这些成功展示课堂的教师都有着共同的优点。
一、 优秀的音乐素养和扎实的基本功
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的课程之一,因此,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是美的使者和传递者,教师的教学仪态美、语言美、歌声美、琴声美等是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这些教师都具备、这些优秀的音乐素养,言谈举止间流露出美,教师自身气质不但吸引了孩子们,也深深地吸引听课老师的眼球,让人感到赏心悦目。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她们具备了美的使者的气质。让我印象深刻的有这样的一节课,教师以自身素质感染孩子,为孩子创设了美的意境。执教《诗意江南》这节课的老师为一名男性教师,舞、弹、唱、言俱佳,他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课题,和自己的自身优势巧妙组合。在课堂的整个呈现过程中,无论是老师的舞蹈基本功,还是课堂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都跟江南美景息息相关,如运用传扇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歌曲“鱼咬尾”的创作手法,用模仿摇橹的动作来感受歌曲中的附点节奏,让孩子们在秀丽多姿的江南美景中自然地学会这首歌曲并运用立体的唱、舞等丰富的表现形式来展现一幅唯美秀丽的江南美景。
二、 新颖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
本次音乐课评比活动的教师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音乐教师们通过器乐演奏、动作、舞蹈、作品改编、视频等各种形式展现出江苏小学音乐教学新颖的设计思路,让台下的观摩教师和评委都眼前一亮。
教师的备课可操作性更强,更加注重实效性,每一环节的设计能够紧扣主题,步步为教学目标服务,摒弃了那些形式化的东西及作秀的环节,并且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培养。我印象比较深的有这样几节课,如高段的《送别》双声部的教学的切入点很新颖,课堂的一开始,老师就出示送别的第二声部曲谱,并用这个曲谱进行移调练声,既达到了练习声音的效果,也加深了本课难点的旋律印象;低段的《邮递马车》一课,整个情境教学贯穿始终,并用图谱的方式来音画结合,彰显了音乐的美,也让学生能夠用直观的形象来了解音乐,在最后的三封信中提炼出本课的课题、演奏乐器及作者,可谓是画龙点睛;《开心里个来》一课,老师把民间音乐和现代音乐进行巧妙的嫁接,教师深度挖掘了教材,找出了这个歌曲的来源是吴江时期的苦情歌《几家欢乐几家愁》,并在歌曲的拓展部分运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演唱方式(吴方言和rap)来重新演绎这首歌曲,可谓别出心裁,颇有新意。这既让学生了解了民歌,传承了经典,也让学生用新的方法和方式去重新演绎民歌,让民歌散发新的活力。
三、 “新体系”音乐课被广泛使用
本次音乐课的最大特点是“新体系”音乐教学被广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教师以学生掌握系统的感性音乐经验为基本教学目标,以感性音乐活动过程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实现自主情感体验为基本教学要求,以内心音乐联觉为重要音乐能力,以音乐实践活动作为重要的教学途径。印象很深的是管弦乐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首先教师去除学生凳子,师生围坐在地上,瞬间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隔阂,拉进了彼此的距离;在课堂乐器的使用上,教师巧妙地加入了奥尔夫小乐器并进行传接,发挥了学生聆听音乐的积极性,这种活动比较新颖,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他们的音乐思维与团队合作的精神。
我深深感受到,一节好的课是慢慢展开的,初看平淡无奇,甚至还有点小瑕疵,但是逐步揭开面纱,一层又一层,奇妙新奇的独到之处慢慢展现出来。执教《梨园英秀》的教师最后的一曲《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让全场响起掌声,整堂课让人感到先抑后扬,层层推进,原来“包袱”在后面,有种令人意犹未尽的感觉。
《号子声声传乡情》一课,教师将生活的劳动融入课堂中,体现了音乐和生活的不可分割。教师用道具和着音乐的节拍来劳动,音乐更体现了丰富的江苏地域特色,精巧的课堂设计令人拍案叫绝。
当然,通过这次听课,我也发现在本次音乐课评比中有我们需要吸取的教训。总结有以下几点。
一是个别教师没有考虑到本次上课的生源特点,没有及时调整好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导致活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在拓展的环节中对动作、情境的设定还不够细、不够精确。三是本次赛课关于歌唱教学偏少,低段一共有14节课,却只有3节歌唱课,数量上不太平衡,说明现在一线教师教学方向大多发生了改变,其实我们应该两种课型都要勇于尝试;其次,本次赛课双声部教学很少,27节课里只有两三节课涉及了双声部教学,可见,我们音乐教师在双声部教学上仍然不够自信。四是本次赛课以欣赏课为主,有很多精彩的欣赏课呈现,但也不乏几位教师忽略了聆听与活动的关系,不是为了欣赏乐曲,而是为了活动欣赏乐曲,整个课堂孩子们很忙,并没有真正地去了解音乐,会听音乐,音乐只是做了活动的背景而已,这样就本末倒置了。五是无论在什么样的课堂之上,教师的语言一定要严谨,特别是在科学性的知识点上不能出任何差错,不能随意。
总的说来,四天下来27节课,可谓是风格各异,精彩纷呈。在情境的创设、图谱的运用、活动的设计、民间音乐和现代音乐的嫁接、合唱教学上均有丰富多样的呈现,我们感受了N次听课高峰值体验,着实是累并快乐着。
一位观课教师说,教师的音乐才能可以上不封顶,但不能只以是否具备突出的音乐才能作为评选好课的标准。人的才能有大小,而一位好的音乐教师和一堂好的音乐课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在突出音乐技能之外的更多教师可以做到的,这是非常态音乐课观摩活动中对常态教学的引导。怎样引导更多的教师挖掘自己的潜能,上好常态课,这是我们要深思的。
最后一天的闭幕式上,南京师范大学冯德钢教授长期从事钢琴、钢琴即兴伴奏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他从实践技能方面做了细致的讲解和针对具体作品做了生动的示范,真是让我们感受到收获多多,不虚此行。
总之,这次全省赛课的观摩学习使得我对音乐教育教学的认识又有了一个新的提高,联想我们平时听到、看到的音乐课堂,有的课你会感觉很满,让人听了很紧张,没有喘息的时机,学生脑海中充斥着教师的声音。而我认为真正的教学艺术是松弛的、无痕的。教师组织教学更有魄力、张力,敢于放手,让学生表现自己,同时也能很好地把控课堂的局面,收放自如,只在关键的地方做引导。学生学得轻松,玩得也开心,并且能主动参与,积极地思考,把知识有效地变为自己的东西。
这种松弛的课堂不是放松的课堂,更不是放任自流的课堂,其实更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技巧和背后高超的专业功底和充分扎实的备课。一种是学生被动的灌输,一种是学生主动的思考,哪一种更有效,不言而喻。
同行的教师说:“通过本次听课,我对音乐课的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自己的课堂充满了期待,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继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尝试运用各种新颖的教学手段,争取也能像这些优秀教师一样站在省赛课的舞台上。”我想,是的,学以致用,学习要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勇于实践,让我们把学习的感受、体验分享给更多的教师吧。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期待我们每一位有心的音乐教师的不断成长!
开幕式上,著名音乐教育家廖乃雄为全体与会人员做《音乐教育与人生》的专题讲座。廖先生为我们阐述了“人、自然、艺术之间的关系”。他说,艺术要遵循自然的本性,我们作为音乐教育者,要有“通观全局、胸有成竹;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统筹兼顾、融会贯通;把握全局、审视局部”的意识,他提出音乐课可以进行跨学科、跨课程的音乐教学。廖先生引用柏拉图的观点“体育健全其体魄、音乐健全其心灵”,提出音乐课应该在学校课程设置中予以强化。廖先生深情地说:“儿童歌声起,天堂门自启。”孩子的歌声是纯净到令人流泪的音符,应尽早地让学生体验并实践多声部作品。柯达伊体系注重歌唱教学,奥尔夫体系注重歌唱和演奏、舞蹈等综合,声乐和器乐应该两条腿走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应看一幅画、念一首诗、唱一首歌,让美好的音乐和我们的生活融为一体。在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廖先生还和我们分享了他早年留学的一些见闻,还带领大家演唱了他的一些音乐作品。作为一名已83岁的音乐泰斗,廖先生坐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生动示范。大家都感受到了大家的谦谦君子之风,从心底里被这位学识渊博、睿智和善的老人折服!
随后比赛正式拉开帷幕,由各市选送上来的精品课不仅执教教师个个基本功出色,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也非常多样,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眼界,激活了我们的思路。这些成功展示课堂的教师都有着共同的优点。
一、 优秀的音乐素养和扎实的基本功
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的课程之一,因此,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是美的使者和传递者,教师的教学仪态美、语言美、歌声美、琴声美等是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这些教师都具备、这些优秀的音乐素养,言谈举止间流露出美,教师自身气质不但吸引了孩子们,也深深地吸引听课老师的眼球,让人感到赏心悦目。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她们具备了美的使者的气质。让我印象深刻的有这样的一节课,教师以自身素质感染孩子,为孩子创设了美的意境。执教《诗意江南》这节课的老师为一名男性教师,舞、弹、唱、言俱佳,他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课题,和自己的自身优势巧妙组合。在课堂的整个呈现过程中,无论是老师的舞蹈基本功,还是课堂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都跟江南美景息息相关,如运用传扇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歌曲“鱼咬尾”的创作手法,用模仿摇橹的动作来感受歌曲中的附点节奏,让孩子们在秀丽多姿的江南美景中自然地学会这首歌曲并运用立体的唱、舞等丰富的表现形式来展现一幅唯美秀丽的江南美景。
二、 新颖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
本次音乐课评比活动的教师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音乐教师们通过器乐演奏、动作、舞蹈、作品改编、视频等各种形式展现出江苏小学音乐教学新颖的设计思路,让台下的观摩教师和评委都眼前一亮。
教师的备课可操作性更强,更加注重实效性,每一环节的设计能够紧扣主题,步步为教学目标服务,摒弃了那些形式化的东西及作秀的环节,并且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培养。我印象比较深的有这样几节课,如高段的《送别》双声部的教学的切入点很新颖,课堂的一开始,老师就出示送别的第二声部曲谱,并用这个曲谱进行移调练声,既达到了练习声音的效果,也加深了本课难点的旋律印象;低段的《邮递马车》一课,整个情境教学贯穿始终,并用图谱的方式来音画结合,彰显了音乐的美,也让学生能夠用直观的形象来了解音乐,在最后的三封信中提炼出本课的课题、演奏乐器及作者,可谓是画龙点睛;《开心里个来》一课,老师把民间音乐和现代音乐进行巧妙的嫁接,教师深度挖掘了教材,找出了这个歌曲的来源是吴江时期的苦情歌《几家欢乐几家愁》,并在歌曲的拓展部分运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演唱方式(吴方言和rap)来重新演绎这首歌曲,可谓别出心裁,颇有新意。这既让学生了解了民歌,传承了经典,也让学生用新的方法和方式去重新演绎民歌,让民歌散发新的活力。
三、 “新体系”音乐课被广泛使用
本次音乐课的最大特点是“新体系”音乐教学被广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教师以学生掌握系统的感性音乐经验为基本教学目标,以感性音乐活动过程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实现自主情感体验为基本教学要求,以内心音乐联觉为重要音乐能力,以音乐实践活动作为重要的教学途径。印象很深的是管弦乐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首先教师去除学生凳子,师生围坐在地上,瞬间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隔阂,拉进了彼此的距离;在课堂乐器的使用上,教师巧妙地加入了奥尔夫小乐器并进行传接,发挥了学生聆听音乐的积极性,这种活动比较新颖,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他们的音乐思维与团队合作的精神。
我深深感受到,一节好的课是慢慢展开的,初看平淡无奇,甚至还有点小瑕疵,但是逐步揭开面纱,一层又一层,奇妙新奇的独到之处慢慢展现出来。执教《梨园英秀》的教师最后的一曲《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让全场响起掌声,整堂课让人感到先抑后扬,层层推进,原来“包袱”在后面,有种令人意犹未尽的感觉。
《号子声声传乡情》一课,教师将生活的劳动融入课堂中,体现了音乐和生活的不可分割。教师用道具和着音乐的节拍来劳动,音乐更体现了丰富的江苏地域特色,精巧的课堂设计令人拍案叫绝。
当然,通过这次听课,我也发现在本次音乐课评比中有我们需要吸取的教训。总结有以下几点。
一是个别教师没有考虑到本次上课的生源特点,没有及时调整好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导致活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在拓展的环节中对动作、情境的设定还不够细、不够精确。三是本次赛课关于歌唱教学偏少,低段一共有14节课,却只有3节歌唱课,数量上不太平衡,说明现在一线教师教学方向大多发生了改变,其实我们应该两种课型都要勇于尝试;其次,本次赛课双声部教学很少,27节课里只有两三节课涉及了双声部教学,可见,我们音乐教师在双声部教学上仍然不够自信。四是本次赛课以欣赏课为主,有很多精彩的欣赏课呈现,但也不乏几位教师忽略了聆听与活动的关系,不是为了欣赏乐曲,而是为了活动欣赏乐曲,整个课堂孩子们很忙,并没有真正地去了解音乐,会听音乐,音乐只是做了活动的背景而已,这样就本末倒置了。五是无论在什么样的课堂之上,教师的语言一定要严谨,特别是在科学性的知识点上不能出任何差错,不能随意。
总的说来,四天下来27节课,可谓是风格各异,精彩纷呈。在情境的创设、图谱的运用、活动的设计、民间音乐和现代音乐的嫁接、合唱教学上均有丰富多样的呈现,我们感受了N次听课高峰值体验,着实是累并快乐着。
一位观课教师说,教师的音乐才能可以上不封顶,但不能只以是否具备突出的音乐才能作为评选好课的标准。人的才能有大小,而一位好的音乐教师和一堂好的音乐课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在突出音乐技能之外的更多教师可以做到的,这是非常态音乐课观摩活动中对常态教学的引导。怎样引导更多的教师挖掘自己的潜能,上好常态课,这是我们要深思的。
最后一天的闭幕式上,南京师范大学冯德钢教授长期从事钢琴、钢琴即兴伴奏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他从实践技能方面做了细致的讲解和针对具体作品做了生动的示范,真是让我们感受到收获多多,不虚此行。
总之,这次全省赛课的观摩学习使得我对音乐教育教学的认识又有了一个新的提高,联想我们平时听到、看到的音乐课堂,有的课你会感觉很满,让人听了很紧张,没有喘息的时机,学生脑海中充斥着教师的声音。而我认为真正的教学艺术是松弛的、无痕的。教师组织教学更有魄力、张力,敢于放手,让学生表现自己,同时也能很好地把控课堂的局面,收放自如,只在关键的地方做引导。学生学得轻松,玩得也开心,并且能主动参与,积极地思考,把知识有效地变为自己的东西。
这种松弛的课堂不是放松的课堂,更不是放任自流的课堂,其实更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技巧和背后高超的专业功底和充分扎实的备课。一种是学生被动的灌输,一种是学生主动的思考,哪一种更有效,不言而喻。
同行的教师说:“通过本次听课,我对音乐课的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自己的课堂充满了期待,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继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尝试运用各种新颖的教学手段,争取也能像这些优秀教师一样站在省赛课的舞台上。”我想,是的,学以致用,学习要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勇于实践,让我们把学习的感受、体验分享给更多的教师吧。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期待我们每一位有心的音乐教师的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