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结合生产实际及理论探索,详细描述了暖冬天气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及生产上应采取的措施,对小麦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小麦 暖冬天气 措施
近几年来,全球厄尔尼诺现象频繁发生,气候日趋变暖,气温不断升高,暖冬成为其主要的表现特征。而2006~2007年的冬季则是历史上极为罕见的温暖年,为典型的暖冬气候,冬季气温偏高,对小麦生长发育带来不利影响。
一、暖冬气候对小麦生长发育影响
1.生育过程与季节不同步
暖冬年秋冬气温持续偏高,据气象部门资料显示2006年10月~2007年3月较常年同期增加有效积温273℃,冬前生长快,,生育进程显著超前,致使生育进程与季节不同步,最佳气候不能充分利用,避不开灾害性天气对小麦的危害。
2.个体偏旺,群体质量下降
暖冬年冬前积温增加,加快了小麦出叶和分蘖速度,2006年越冬期据农技人员调查叶龄平均16叶左右,较常年多1~1.5片,株高较常年高7厘米,冬季单株分蘖数较常年多0.5~1个,超前适播,基本苗偏大,成穗率下降,营养生长偏旺,群体质量下降。
3.提早拔节,抗寒力低,冻害重
暖冬年小麦生长缺乏低温锻炼,加之生育进程快,甚至出现冬季拔节现象,抵抗低温冻害能力大大减弱,一旦遇到低温,小麦发生冻害严重,产量损失大。2007年春季小麦出现的大面积冻害现象就是一个例子。
4.纹枯病发生加重
暖冬和越冬期短,小麦群体增大,田间荫蔽加大,田间温度相应增加,十分有利纹枯病病菌的安全越冬和提前侵染。小麦返青起身后,气温不断升高,使纹枯病发病早,发展快,危害重。
二、对策措施
1.合理调整播期,做到适期播种
适期播种是小麦生产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也是作物气象生态的一项重要调节措施。既能保障小麦生育进程与季节同步,充分利用光、温、水等自然资源,又能避开不良气候影响,在越冬期形成壮苗,增强麦苗抗寒和抗逆能力。根据近几年我市生产实际情况,半冬性品种适播期为10月10~25日,较常年推迟5~7天。
2.减少播种量,降低群体起点
暖冬年单株分蘖发生量大,因此,减少小麦播种量,可降低亩群体,提高成穗率,改善群体质量。减少播种量是预防减轻小麦冻害的重要措施。根据我市情况,高水肥地每亩播种量控制在6公斤左右,中水肥地、旱肥地每亩播种量控制在7.5公斤左右,旱薄地每亩播种量控制在9公斤左右。
3.化学调节,保壮苗安全越冬
合理使用生化制剂,是小麦保壮苗安全越冬的新手段。不仅矮化促壮,促进分蘖,而且还能延缓小麦生育进程。播种前,可用15%多效唑1.5克拌1公斤麦种,增强自身抗寒能力。亦可在小麦拔节前进行叶面喷施,用15%多效唑75克兑水75公斤,控旺促壮,控上促下,可显著减轻冻害。
4.科学运筹肥水,提高防冻抗灾能力
暖冬年延用传统施肥方式,未能随气候变化进行调整,降低了植株抗逆性。主要表现在越冬肥、返青肥施用量过足,面积大,拔节孕穗肥施用数量少,面积小。针对暖冬气候特点,肥料运筹上,要施足基苗肥而不宜过多,以控制单株生长过旺和分蘖过多,高峰苗过高。少施或不施越冬肥。重施拔节孕穗肥,补施粒肥。这样可使小麦群体前期稳缓增长,降低高峰苗,提高成穗率和粒重。
5.及时进行灾后补救
小麦雌雄蕊分化期、四分体期对低温侵害最为敏感,极易和冬季寒流、春季倒春寒相遇,造成严重冻害。特别是小麦冬季拔节田块,危害性更大。小麦冻害要视苗情进行补救,只要各项补救措施到位,对灾后恢复补救具有显著的作用,可以挽救或弥补灾害损失。一是要及时施用恢复肥,凡在冬季越冬期发生冻害或早春受冻麦田,一般每667平方米施尿素10公斤左右,或尿素10公斤加惠满丰125毫升,施用效果最好。小麦拔节孕穗期发生倒春寒,应结合孕穗肥施用P、K肥。二是进行叶面喷施。早春冻害,用活力素50克加磷酸二氢钾100克,兑水喷雾,或用惠满丰125毫升加1%尿素液喷雾,增强叶片光合作用,促根增绿,多元素促进恢复。
6.选用抗逆性强的良种
在暖冬条件下,要选用耐寒性强的半冬性品种,充分发挥其良种抗性优势,提高光能利用率。尽量压缩偏春性品种,以防暖冬年容易通过春化阶段,而提早拔节,抗性降低,冻害重。
7.及时防治纹枯病
暖冬年小麦纹枯病发生重,在选用抗性强的良种种植同时,适当降低基本苗,积极运用化学药剂防治。播前用立克秀1.25克兑水少许拌麦种1公斤,消除麦种带菌,延迟病菌初次侵染时间。春季小麦返青至拔节期,每667平方米用井岗霉素300~400克,兑水70~80公斤喷湿麦苗茎部,防治纹枯病。
参考文献:
[1]张贵龙等,豫北地区冬小麦生产对气温变暖的响应。《中国农学通报》 2011年17期.
[2]时金娥,暖冬气候条件下的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河南农业》2009年第03期.
[3]金之庆,论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全国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6年.
【关键词】小麦 暖冬天气 措施
近几年来,全球厄尔尼诺现象频繁发生,气候日趋变暖,气温不断升高,暖冬成为其主要的表现特征。而2006~2007年的冬季则是历史上极为罕见的温暖年,为典型的暖冬气候,冬季气温偏高,对小麦生长发育带来不利影响。
一、暖冬气候对小麦生长发育影响
1.生育过程与季节不同步
暖冬年秋冬气温持续偏高,据气象部门资料显示2006年10月~2007年3月较常年同期增加有效积温273℃,冬前生长快,,生育进程显著超前,致使生育进程与季节不同步,最佳气候不能充分利用,避不开灾害性天气对小麦的危害。
2.个体偏旺,群体质量下降
暖冬年冬前积温增加,加快了小麦出叶和分蘖速度,2006年越冬期据农技人员调查叶龄平均16叶左右,较常年多1~1.5片,株高较常年高7厘米,冬季单株分蘖数较常年多0.5~1个,超前适播,基本苗偏大,成穗率下降,营养生长偏旺,群体质量下降。
3.提早拔节,抗寒力低,冻害重
暖冬年小麦生长缺乏低温锻炼,加之生育进程快,甚至出现冬季拔节现象,抵抗低温冻害能力大大减弱,一旦遇到低温,小麦发生冻害严重,产量损失大。2007年春季小麦出现的大面积冻害现象就是一个例子。
4.纹枯病发生加重
暖冬和越冬期短,小麦群体增大,田间荫蔽加大,田间温度相应增加,十分有利纹枯病病菌的安全越冬和提前侵染。小麦返青起身后,气温不断升高,使纹枯病发病早,发展快,危害重。
二、对策措施
1.合理调整播期,做到适期播种
适期播种是小麦生产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也是作物气象生态的一项重要调节措施。既能保障小麦生育进程与季节同步,充分利用光、温、水等自然资源,又能避开不良气候影响,在越冬期形成壮苗,增强麦苗抗寒和抗逆能力。根据近几年我市生产实际情况,半冬性品种适播期为10月10~25日,较常年推迟5~7天。
2.减少播种量,降低群体起点
暖冬年单株分蘖发生量大,因此,减少小麦播种量,可降低亩群体,提高成穗率,改善群体质量。减少播种量是预防减轻小麦冻害的重要措施。根据我市情况,高水肥地每亩播种量控制在6公斤左右,中水肥地、旱肥地每亩播种量控制在7.5公斤左右,旱薄地每亩播种量控制在9公斤左右。
3.化学调节,保壮苗安全越冬
合理使用生化制剂,是小麦保壮苗安全越冬的新手段。不仅矮化促壮,促进分蘖,而且还能延缓小麦生育进程。播种前,可用15%多效唑1.5克拌1公斤麦种,增强自身抗寒能力。亦可在小麦拔节前进行叶面喷施,用15%多效唑75克兑水75公斤,控旺促壮,控上促下,可显著减轻冻害。
4.科学运筹肥水,提高防冻抗灾能力
暖冬年延用传统施肥方式,未能随气候变化进行调整,降低了植株抗逆性。主要表现在越冬肥、返青肥施用量过足,面积大,拔节孕穗肥施用数量少,面积小。针对暖冬气候特点,肥料运筹上,要施足基苗肥而不宜过多,以控制单株生长过旺和分蘖过多,高峰苗过高。少施或不施越冬肥。重施拔节孕穗肥,补施粒肥。这样可使小麦群体前期稳缓增长,降低高峰苗,提高成穗率和粒重。
5.及时进行灾后补救
小麦雌雄蕊分化期、四分体期对低温侵害最为敏感,极易和冬季寒流、春季倒春寒相遇,造成严重冻害。特别是小麦冬季拔节田块,危害性更大。小麦冻害要视苗情进行补救,只要各项补救措施到位,对灾后恢复补救具有显著的作用,可以挽救或弥补灾害损失。一是要及时施用恢复肥,凡在冬季越冬期发生冻害或早春受冻麦田,一般每667平方米施尿素10公斤左右,或尿素10公斤加惠满丰125毫升,施用效果最好。小麦拔节孕穗期发生倒春寒,应结合孕穗肥施用P、K肥。二是进行叶面喷施。早春冻害,用活力素50克加磷酸二氢钾100克,兑水喷雾,或用惠满丰125毫升加1%尿素液喷雾,增强叶片光合作用,促根增绿,多元素促进恢复。
6.选用抗逆性强的良种
在暖冬条件下,要选用耐寒性强的半冬性品种,充分发挥其良种抗性优势,提高光能利用率。尽量压缩偏春性品种,以防暖冬年容易通过春化阶段,而提早拔节,抗性降低,冻害重。
7.及时防治纹枯病
暖冬年小麦纹枯病发生重,在选用抗性强的良种种植同时,适当降低基本苗,积极运用化学药剂防治。播前用立克秀1.25克兑水少许拌麦种1公斤,消除麦种带菌,延迟病菌初次侵染时间。春季小麦返青至拔节期,每667平方米用井岗霉素300~400克,兑水70~80公斤喷湿麦苗茎部,防治纹枯病。
参考文献:
[1]张贵龙等,豫北地区冬小麦生产对气温变暖的响应。《中国农学通报》 2011年17期.
[2]时金娥,暖冬气候条件下的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河南农业》2009年第03期.
[3]金之庆,论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全国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