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吸浆虫是小麦生产上一种毁灭性害虫。小麦吸浆虫自2001年在我县大发生,致使我县的小麦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全县宋村、楚旺、石盘屯、田氏等四个乡镇均有发生,面积达3.2万亩,小麦减产10~25%占0.9万亩,减产40~85%占2.3万亩。其中宋村乡的安梧桐、翟梧桐、代宋村、王宋村、周宋村、小洞等村,一般减产达到80%,绝收占2%,全乡受害农户达到300余户。
通过几年的防治,小麦吸浆虫得到了有效治理,虫口密度,逐年下降,危害程度有所减轻。但由于广大农民对吸浆虫的顽固性、毁灭性和隐蔽性认识不足,放松了警惕,加之假冒伪劣农药充斥市场,小麦吸浆虫有加重趋势,从小麦播期淘土调查结果来看,小麦吸浆虫虫口密度,对我县小麦生产仍存在威胁,本文简要介绍小麦吸浆虫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影响发生因素,并提出综合性的防治对策。
一、形态特征
小麦吸浆虫,又名麦蛆。属昆虫纲双翅目瘿蚊科,有麦红吸浆虫(silodiplosismosellana gehin)麦黄吸浆虫[contarinia tritici]两种。小麦红吸浆虫橘黄色,雌虫体长2~2.5毫米,雄虫体长约2毫米。雌虫产卵管伸出时约为腹部的1/2。卵呈长卵形,末端无附着物,幼虫橘黄色,体表有鳞片状突起。蛹橙红色。小麦黄吸浆虫姜黄色,雌虫体长2毫米,雄虫略小,雌虫产卵管伸出时与腹部等长,卵呈香蕉形,末端有细长卵柄附着物,幼虫姜黄色,体表光滑。蛹淡黄色。
二、生活习性
小麦吸浆虫在我县一年发生一代,也有的遇到不适宜的环境多年发生一代,红吸浆虫可在土壤中滞留7年以上,甚至可滞留12年仍可羽化成虫。黄吸浆虫可滞留4~5年。吸浆虫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夏、越冬。幼虫于翌年3月上中旬小麦拔节期,破茧后升至3~10cm土层准备化蛹,4月上旬小麦孕穗期,幼虫陆续在约3cm的土层中作土室化蛹,4月中旬小麦抽穗期成虫盛发,扬花、灌浆期往往又与幼虫孵化期相吻合,成虫羽化当天即可交尾产卵,于傍晚6:00~9:00时,选择抽穗而未扬花的麦穗产卵,已扬花的麦穗,由于颖壳闭合,很少产卵。幼虫孵化后从内外颖缝间侵入,贴附于子房或刚灌浆的麦粒上吸含浆液,15~20天发育成熟后,在6~10cm的深处土中,经3~10天结茧(休眠体)越夏、越冬。
三、影响发生的因素
1.气候条件
温度主要影响小麦吸浆虫发生期的迟早,而雨量或土壤湿度是影响发生数量的主导因素。4月中下旬的雨量充沛、雨量多,常猖獗发生。降雨量少、土壤干旱,对土中幼虫活动不利,幼虫可重新结茧休眠,增加来年虫源量。
2.小麦品种和生育期
小麦芒长、多刺挺直、小穗排列整齐、颖壳厚、内外颖结合紧密或子粒表皮组织较厚的品种,具有明显的抗性。吸浆虫成虫产卵对小麦生育阶段,也有严格的选择性。凡抽穗整齐、灌浆迅速、抽穗盛期不遇的品种受害轻,反之,则受害重。
3.轮作与栽培措施
旱作田、小麦连作和小麦与大豆轮作的麦田受害重;水旱轮作的地区受害轻;麦收后翻耕暴晒的麦田,则幼虫死亡率高;撒播田发生数量比条播田多,受害严重。
4.土壤与地势
小麦吸浆虫在土壤麦田,比粘土和沙土麦田危害重,通常低洼地发生比坡地多,阴坡发生比阳坡多,麦红吸浆虫适宜于酸性土壤,而麦黄吸浆虫适宜于碱性土。
5.天敌
小麦吸浆虫卵寄生蜂有宽腹姬小蜂(Tetrastichus sp.)、尖腹黑蜂(platygaster error Fitch),寄生率可达75%;幼虫期天敌有真菌寄生,致其死亡;捕食成虫的天敌有蚂蚁、蜘蛛、蓟马等。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1.1选用穗形紧凑、内外颖缘、毛长而密、麦子实皮厚、浆液不易外力流的小麦品种抗病品种。
1.2进行轮作、倒茬、耕翻暴晒,春后控制浇水、追肥。
1.3适时早播,使“两期不吻合”减少损失。
2.化学防治
经过近几年在我县的实验,在耕地前亩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3%辛硫磷颗粒剂2~2.5公斤,拌细土50公斤,耕地前均匀撒施地表, 防治效果达70%以上。
另要把握好三个防治时期(幼虫期、蛹期、成虫期)。
幼虫期—在小麦拔节期(3月中旬~4月上旬)凡小麦每样方平均有虫体3头以上的地块,均需要药剂防治,严重的地块还应增加防治次数。具体做法:在小麦拔节期(将毒土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3%辛硫磷颗粒剂)2~2.5公斤,兑细土25~30公斤。或每亩甲基异柳磷或辛硫磷每亩200~250毫升,兑细土25~30公斤制成细土,均匀的撒施麦垄,并尽可能使其落入地表随耕翻地,以杀灭上升或顶的幼虫。
蛹期防治—在小麦抽穗前(4月15~20日)进行防治,可趁露水干后撒毒土,并用绳或棍把麦叶上的毒土抖落地面,以杀灭吸浆虫蛹和刚刚羽化的成虫,并结合浇水或在雨前进行,使药剂渗入土内,效果更佳。
成虫期防治—成虫期防治是保证当年小麦丰收,控制小麦吸浆虫为害的最后一道防线,一般在小麦抽穗初期(4月20~25日前后)成虫进入羽化高峰期进行,每3~5天喷药一次,连续喷2次,施药时间可选在下午5:30后,药剂可选用4.5%氯氢菊脂乳油每亩40毫升或2.5%辉丰菊脂25毫升,加水40公斤喷雾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在小麦吸浆虫防治中,一定要做到科学用药,安全用药,防止中毒事故发生。由于该虫发生为害的特殊性,尽可能以乡或行政村为单位,实行统防统治,以提高整体防治效果。
通过几年的防治,小麦吸浆虫得到了有效治理,虫口密度,逐年下降,危害程度有所减轻。但由于广大农民对吸浆虫的顽固性、毁灭性和隐蔽性认识不足,放松了警惕,加之假冒伪劣农药充斥市场,小麦吸浆虫有加重趋势,从小麦播期淘土调查结果来看,小麦吸浆虫虫口密度,对我县小麦生产仍存在威胁,本文简要介绍小麦吸浆虫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影响发生因素,并提出综合性的防治对策。
一、形态特征
小麦吸浆虫,又名麦蛆。属昆虫纲双翅目瘿蚊科,有麦红吸浆虫(silodiplosismosellana gehin)麦黄吸浆虫[contarinia tritici]两种。小麦红吸浆虫橘黄色,雌虫体长2~2.5毫米,雄虫体长约2毫米。雌虫产卵管伸出时约为腹部的1/2。卵呈长卵形,末端无附着物,幼虫橘黄色,体表有鳞片状突起。蛹橙红色。小麦黄吸浆虫姜黄色,雌虫体长2毫米,雄虫略小,雌虫产卵管伸出时与腹部等长,卵呈香蕉形,末端有细长卵柄附着物,幼虫姜黄色,体表光滑。蛹淡黄色。
二、生活习性
小麦吸浆虫在我县一年发生一代,也有的遇到不适宜的环境多年发生一代,红吸浆虫可在土壤中滞留7年以上,甚至可滞留12年仍可羽化成虫。黄吸浆虫可滞留4~5年。吸浆虫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夏、越冬。幼虫于翌年3月上中旬小麦拔节期,破茧后升至3~10cm土层准备化蛹,4月上旬小麦孕穗期,幼虫陆续在约3cm的土层中作土室化蛹,4月中旬小麦抽穗期成虫盛发,扬花、灌浆期往往又与幼虫孵化期相吻合,成虫羽化当天即可交尾产卵,于傍晚6:00~9:00时,选择抽穗而未扬花的麦穗产卵,已扬花的麦穗,由于颖壳闭合,很少产卵。幼虫孵化后从内外颖缝间侵入,贴附于子房或刚灌浆的麦粒上吸含浆液,15~20天发育成熟后,在6~10cm的深处土中,经3~10天结茧(休眠体)越夏、越冬。
三、影响发生的因素
1.气候条件
温度主要影响小麦吸浆虫发生期的迟早,而雨量或土壤湿度是影响发生数量的主导因素。4月中下旬的雨量充沛、雨量多,常猖獗发生。降雨量少、土壤干旱,对土中幼虫活动不利,幼虫可重新结茧休眠,增加来年虫源量。
2.小麦品种和生育期
小麦芒长、多刺挺直、小穗排列整齐、颖壳厚、内外颖结合紧密或子粒表皮组织较厚的品种,具有明显的抗性。吸浆虫成虫产卵对小麦生育阶段,也有严格的选择性。凡抽穗整齐、灌浆迅速、抽穗盛期不遇的品种受害轻,反之,则受害重。
3.轮作与栽培措施
旱作田、小麦连作和小麦与大豆轮作的麦田受害重;水旱轮作的地区受害轻;麦收后翻耕暴晒的麦田,则幼虫死亡率高;撒播田发生数量比条播田多,受害严重。
4.土壤与地势
小麦吸浆虫在土壤麦田,比粘土和沙土麦田危害重,通常低洼地发生比坡地多,阴坡发生比阳坡多,麦红吸浆虫适宜于酸性土壤,而麦黄吸浆虫适宜于碱性土。
5.天敌
小麦吸浆虫卵寄生蜂有宽腹姬小蜂(Tetrastichus sp.)、尖腹黑蜂(platygaster error Fitch),寄生率可达75%;幼虫期天敌有真菌寄生,致其死亡;捕食成虫的天敌有蚂蚁、蜘蛛、蓟马等。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1.1选用穗形紧凑、内外颖缘、毛长而密、麦子实皮厚、浆液不易外力流的小麦品种抗病品种。
1.2进行轮作、倒茬、耕翻暴晒,春后控制浇水、追肥。
1.3适时早播,使“两期不吻合”减少损失。
2.化学防治
经过近几年在我县的实验,在耕地前亩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3%辛硫磷颗粒剂2~2.5公斤,拌细土50公斤,耕地前均匀撒施地表, 防治效果达70%以上。
另要把握好三个防治时期(幼虫期、蛹期、成虫期)。
幼虫期—在小麦拔节期(3月中旬~4月上旬)凡小麦每样方平均有虫体3头以上的地块,均需要药剂防治,严重的地块还应增加防治次数。具体做法:在小麦拔节期(将毒土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3%辛硫磷颗粒剂)2~2.5公斤,兑细土25~30公斤。或每亩甲基异柳磷或辛硫磷每亩200~250毫升,兑细土25~30公斤制成细土,均匀的撒施麦垄,并尽可能使其落入地表随耕翻地,以杀灭上升或顶的幼虫。
蛹期防治—在小麦抽穗前(4月15~20日)进行防治,可趁露水干后撒毒土,并用绳或棍把麦叶上的毒土抖落地面,以杀灭吸浆虫蛹和刚刚羽化的成虫,并结合浇水或在雨前进行,使药剂渗入土内,效果更佳。
成虫期防治—成虫期防治是保证当年小麦丰收,控制小麦吸浆虫为害的最后一道防线,一般在小麦抽穗初期(4月20~25日前后)成虫进入羽化高峰期进行,每3~5天喷药一次,连续喷2次,施药时间可选在下午5:30后,药剂可选用4.5%氯氢菊脂乳油每亩40毫升或2.5%辉丰菊脂25毫升,加水40公斤喷雾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在小麦吸浆虫防治中,一定要做到科学用药,安全用药,防止中毒事故发生。由于该虫发生为害的特殊性,尽可能以乡或行政村为单位,实行统防统治,以提高整体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