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名著的阅读教学一直在小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国标苏教版教材中,安排了一些名著节选改编篇目,引导学生将这些名著节选篇目解读到位、理解透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更能充分发挥名著节选的导读作用,引导学生由一篇课文的阅读到对名著整本书的阅读。
古典名著阅读教学小学语文一、前言
古典名著的阅读教学向来在小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国标苏教版小语教材中,安排了《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水浒传》中的《林冲棒打洪教头》、《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等名著节选改编篇目,引导学生将这些名著节选篇目解读到位、理解透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更能充分发挥名著节选的导读作用,引导学生由一篇课文的阅读到对名著整本书的阅读。
二、课文解读
小说《西游记》中讲述了一个个超越现实的神怪故事,《三打白骨精》就是其中颇为经典的改编片段,主要描写了白骨精想吃唐僧肉,三变其形,前来欺骗,孙悟空火眼金睛认破妖精诡计,降妖除魔的故事。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人物形象生动丰满,阅读之后回味无穷。《三打白骨精》一文中,孙悟空、唐僧、白骨精三者间的矛盾冲突迭起,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人物在情节的推动中变得越发丰满。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教师可以独辟蹊径,以矛盾冲突为切入口,抓住矛盾冲突体会人物形象,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孩子通过紧扣关键词、解决问题,让矛盾在孩子的心中激化,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作为经典小说的节选,《三打白骨精》主要情节来自于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但又做了大量修改和删节。对于这样的压缩文本,它的教学目标和一般的讲读课文应该有所不同,我们要帮助孩子站在文学的高度,带着理性的阅读兴趣欣赏文章,不是仅仅知道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小说结构,而是用心去感悟,产生带有文学鉴赏意味的阅读理解,在孩子的心中种下一颗文学阅读审美的种子,进而对《西游记》这部古典文学名著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因此,仅分析人物形象是不够的,孙悟空这个形象早已通过视听传媒让孩子耳熟能详,根本没有神秘感可言,所以不会产生想了解的欲望,而欣赏矛盾冲突也要适度,不宜追求过度而显得深奥难懂,使得学生丧失阅读的欲望和兴趣。
三、教学策略
那么教师选择怎样的解读方法才会让教学更有效,引导学生由一篇课文的阅读到对名著整本书的阅读呢?
1.整体感悟,明确文本解读重点
学生在进行文本解读时,需要有进行整体感知、品悟的宏观视角,并在整体感悟中,明确文本解读的重点。而当学生明确了解读重点后,阅读文本时思维就会被激活,也就有了阅读的积极性,阅读过程中就会更主动。《三打白骨精》文字浅显易懂,故事情节也不扑朔迷离。学生读完一遍就完全明白了,其实通过电视,故事内容早就家喻户晓了。文本本身对孩子的刺激度较低,就需要教师激发孩子的寻宝心理,让孩子带着问题读。在学唐僧和孙悟空的矛盾冲突时让学生先划出有冲突的句子,引导思考从哪些字词可以看出师徒二人的冲突,哪一段他们的冲突非常尖锐……同时,这样的经典选段我们不必过于求细,不妨抓住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悟,把问题提大点,让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再长一点。例如可以在学生划出有冲突的句子后让孩子说说从三次冲突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让孩子感悟出矛盾在加剧,情节在推进,人物形象更完整,不仅是孙悟空的勇敢正直,还有唐僧的善良顽固。让孩子带着思考读出答案,读出感悟,读出文学的鉴赏。
2.敢于放手,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在进行名著节选改编篇目的阅读教学时,必须敢于放手,确立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可以在一旁适时点拨、巧作引导,促进学生的文本解读走向深入。在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关于文本的思考并非真正的学生主题,而是学生在教师的牵引之下,迎合老师的回答,本质上这个过程被抽去了独立思考和独特感受,是被动的接受。有时候我们怕孩子回答不到,就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让孩子不断地跳一跳,最后找到正确答案。其实,教师在设计这些小问题时已经限制了孩子的思路,孩子的思维已经不是自己的独特感受了。我觉得初读文本后我们可以加入让孩子提问题的环节。窦桂梅老师在教这课时,一开始就让孩子们提问题,有些可提的真好:孙悟空这么厉害,怎么没有一下打死白骨精,还要打三次;孙悟空这么厉害,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背了唐僧取经就好了,为什么还要经历那么多的磨难……问题提得太精彩了。其实会提好的问题就是最大的思考,老师一表扬,孩子的积极性就更高了,一个个一头扎进课文找答案。老师引导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感悟到三打白骨精采用了反复叙事的方法,但是由于每次变、打、责的内容不同,读来一点都不觉得重复,反而感觉一波三折。这时窦老师就适时点拨,通过举几个例子让孩子了解到整部小说就是采用反复叙事的方式,每个故事都是因妖怪想吃唐僧肉而起,以孙悟空降妖胜利而终,结构相似。让学生减弱了对厚厚的名著的畏惧心理,感觉到名著只是一个个精彩小故事的结集,我能看懂。
3.拓展文本,比较中品味语言魅力
教材选编的节选片段不是孤立的文本,教学需要拓展。但是,拓展一定要立足文本。文本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文本的拓展,是文本解读的延伸和补充,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是文本解读的一种形式。在进行名著节选改编篇目的教学时,可以选择原著中的经典片段,与改编后的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中品味语言的魅力。例如《三打白骨精》一文,文中写环境的就是“山势险峻,峰岩重叠”八个字,但是原文“看不尽峰岩重叠,涧壑湾环,虎狼成阵走,麂鹿作群行。无数獐豝钻簇簇,满山狐兔聚丛丛……万古常含元气老,千峰巍列日光寒”就要可怕得多,一下子就让孩子感觉到“山高必有怪,岭峻定生精”,这是一个妖气很深的地方。再如文中只说是一“美貌”村姑,但是原文“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妙龄女郎。通过文本的对比不仅加深了孩子的理解,更加让孩子产生一种好奇感,原文到底写的有多形象,课后赶快寻找原著去品读吧。
4.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走进名著
我们知道,名著节选改编篇目的教学目标不仅读好、理解好这一篇课文,更要实现为文学名著进行导读的功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事情或者孩子提出来但是本课文又解决不了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进行引导,唐僧师徒四人为什么要历尽那么多的磨难呢?你看完整部书就找到答案了。《西游记》还藏着的许多密码呢,如人物名称的密码,为什么叫“悟空”“悟能”“悟净”呢?只要你用心读进去,就会发现《西游记》真是奥妙无穷,而且每个人都能读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古典名著阅读教学小学语文一、前言
古典名著的阅读教学向来在小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国标苏教版小语教材中,安排了《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水浒传》中的《林冲棒打洪教头》、《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等名著节选改编篇目,引导学生将这些名著节选篇目解读到位、理解透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更能充分发挥名著节选的导读作用,引导学生由一篇课文的阅读到对名著整本书的阅读。
二、课文解读
小说《西游记》中讲述了一个个超越现实的神怪故事,《三打白骨精》就是其中颇为经典的改编片段,主要描写了白骨精想吃唐僧肉,三变其形,前来欺骗,孙悟空火眼金睛认破妖精诡计,降妖除魔的故事。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人物形象生动丰满,阅读之后回味无穷。《三打白骨精》一文中,孙悟空、唐僧、白骨精三者间的矛盾冲突迭起,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人物在情节的推动中变得越发丰满。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教师可以独辟蹊径,以矛盾冲突为切入口,抓住矛盾冲突体会人物形象,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孩子通过紧扣关键词、解决问题,让矛盾在孩子的心中激化,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作为经典小说的节选,《三打白骨精》主要情节来自于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但又做了大量修改和删节。对于这样的压缩文本,它的教学目标和一般的讲读课文应该有所不同,我们要帮助孩子站在文学的高度,带着理性的阅读兴趣欣赏文章,不是仅仅知道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小说结构,而是用心去感悟,产生带有文学鉴赏意味的阅读理解,在孩子的心中种下一颗文学阅读审美的种子,进而对《西游记》这部古典文学名著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因此,仅分析人物形象是不够的,孙悟空这个形象早已通过视听传媒让孩子耳熟能详,根本没有神秘感可言,所以不会产生想了解的欲望,而欣赏矛盾冲突也要适度,不宜追求过度而显得深奥难懂,使得学生丧失阅读的欲望和兴趣。
三、教学策略
那么教师选择怎样的解读方法才会让教学更有效,引导学生由一篇课文的阅读到对名著整本书的阅读呢?
1.整体感悟,明确文本解读重点
学生在进行文本解读时,需要有进行整体感知、品悟的宏观视角,并在整体感悟中,明确文本解读的重点。而当学生明确了解读重点后,阅读文本时思维就会被激活,也就有了阅读的积极性,阅读过程中就会更主动。《三打白骨精》文字浅显易懂,故事情节也不扑朔迷离。学生读完一遍就完全明白了,其实通过电视,故事内容早就家喻户晓了。文本本身对孩子的刺激度较低,就需要教师激发孩子的寻宝心理,让孩子带着问题读。在学唐僧和孙悟空的矛盾冲突时让学生先划出有冲突的句子,引导思考从哪些字词可以看出师徒二人的冲突,哪一段他们的冲突非常尖锐……同时,这样的经典选段我们不必过于求细,不妨抓住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悟,把问题提大点,让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再长一点。例如可以在学生划出有冲突的句子后让孩子说说从三次冲突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让孩子感悟出矛盾在加剧,情节在推进,人物形象更完整,不仅是孙悟空的勇敢正直,还有唐僧的善良顽固。让孩子带着思考读出答案,读出感悟,读出文学的鉴赏。
2.敢于放手,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在进行名著节选改编篇目的阅读教学时,必须敢于放手,确立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可以在一旁适时点拨、巧作引导,促进学生的文本解读走向深入。在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关于文本的思考并非真正的学生主题,而是学生在教师的牵引之下,迎合老师的回答,本质上这个过程被抽去了独立思考和独特感受,是被动的接受。有时候我们怕孩子回答不到,就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让孩子不断地跳一跳,最后找到正确答案。其实,教师在设计这些小问题时已经限制了孩子的思路,孩子的思维已经不是自己的独特感受了。我觉得初读文本后我们可以加入让孩子提问题的环节。窦桂梅老师在教这课时,一开始就让孩子们提问题,有些可提的真好:孙悟空这么厉害,怎么没有一下打死白骨精,还要打三次;孙悟空这么厉害,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背了唐僧取经就好了,为什么还要经历那么多的磨难……问题提得太精彩了。其实会提好的问题就是最大的思考,老师一表扬,孩子的积极性就更高了,一个个一头扎进课文找答案。老师引导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感悟到三打白骨精采用了反复叙事的方法,但是由于每次变、打、责的内容不同,读来一点都不觉得重复,反而感觉一波三折。这时窦老师就适时点拨,通过举几个例子让孩子了解到整部小说就是采用反复叙事的方式,每个故事都是因妖怪想吃唐僧肉而起,以孙悟空降妖胜利而终,结构相似。让学生减弱了对厚厚的名著的畏惧心理,感觉到名著只是一个个精彩小故事的结集,我能看懂。
3.拓展文本,比较中品味语言魅力
教材选编的节选片段不是孤立的文本,教学需要拓展。但是,拓展一定要立足文本。文本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文本的拓展,是文本解读的延伸和补充,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是文本解读的一种形式。在进行名著节选改编篇目的教学时,可以选择原著中的经典片段,与改编后的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中品味语言的魅力。例如《三打白骨精》一文,文中写环境的就是“山势险峻,峰岩重叠”八个字,但是原文“看不尽峰岩重叠,涧壑湾环,虎狼成阵走,麂鹿作群行。无数獐豝钻簇簇,满山狐兔聚丛丛……万古常含元气老,千峰巍列日光寒”就要可怕得多,一下子就让孩子感觉到“山高必有怪,岭峻定生精”,这是一个妖气很深的地方。再如文中只说是一“美貌”村姑,但是原文“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妙龄女郎。通过文本的对比不仅加深了孩子的理解,更加让孩子产生一种好奇感,原文到底写的有多形象,课后赶快寻找原著去品读吧。
4.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走进名著
我们知道,名著节选改编篇目的教学目标不仅读好、理解好这一篇课文,更要实现为文学名著进行导读的功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事情或者孩子提出来但是本课文又解决不了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进行引导,唐僧师徒四人为什么要历尽那么多的磨难呢?你看完整部书就找到答案了。《西游记》还藏着的许多密码呢,如人物名称的密码,为什么叫“悟空”“悟能”“悟净”呢?只要你用心读进去,就会发现《西游记》真是奥妙无穷,而且每个人都能读出自己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