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均衡化随着冯主任的工作报告如今已经家喻户晓,为了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顺义区积极施行规范化建设与校长、教师的“轮岗”“支教”“挂职”等策略,缩小城乡教育差别,缩小校际差距等,促进了我区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而课程改革的均衡化、学生和教师素质的均衡化等同时成为学校内部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的问题。这恰恰是与第一线的教师息息相关的。我校以创新“自主、灵活、开放”的教研组织形式为途径,探索出优化教师整体素质的有效举措。
一、建立教师学习联合组的缘由
年级组、学科组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教学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在顺义区小学基本也是这种结构。多年来,我校的语数学科教研一直采用年级组形式进行,年级组、备课组、教研组功能合一。这是因为班主任语数包教,同一年级的班主任组成年级组,在一个办公室办公,这样有利于同组教师根据相同发展阶段学生的特点合力解决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除语文数学学科外,其它科任课教研采用学科组形式,不同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组成学科组,在一个办公室办公,这样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本学科在全校不同年级的教学情况,从而便于教师在相互衔接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优势和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大面积提高该学科的教学质量。无论是年级组还是学科组,都积极开展集体备课、研究课、公开课、教学经验的总结以及科研论文交流等活动,这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增强,而且为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课程改革以来,年级组、教研组成为教师学习、研究的重要载体。
但是,随着教师学习、研究的不断展开,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教研人员同质化、研究问题趋同化、教师视野狭窄、缺乏新鲜的刺激,惯性作用使得教师思维和行动出现一定程度的僵化。新课改理念倡导跨出教育看教育、看教育的发展,那么教师也需要跨出小组束缚、在更广泛的群体互动中培养和张扬自己的专业兴趣与特长,唯此才能突破现有循环,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教师的关注点,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生长点。为了改进教研活动,我们对当前教师自主学习现状、教师间互动学习现状、教师的互动体验、教师的学研动力、教师的学研意向和需求等做了问卷方式和访谈方式的调研。
数据显示:
1、教师教研组内、组外交流互动频率及满足感:
教研组内交流互动基本满足需要的班主任达81.3%,科任达94.8%,一方面说明我校教研组活动质量很高,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教研组内交流互惠再发展的空间已经比较小。正因为如此,教师对组外交流互动需求很迫切。觉得互动很多、能满足需要的仅为14%,班主任更低到仅有8.3%;而感到很少、不能满足需要的竟达46.5%,班主任组更是高达64.6%,也就是说,班主任教师绝大多数人认为与组外教师交流互动太少,迫切需要增加交流频率。
2、教师跨年级跨学科交流的愿望:
“经常有”跨学科交流学习想法的和“偶尔”有此想法的,总计占92%,而且科任教师的愿望强于班主任的愿望,我们分析其原因之一就是班主任因所教年级的变换至少两三年便会有更新组织结构的机会,科任就相对太稳定了。而数据显示互动交流对教师专业发展作用比较大的占67.2%,说明教师对同助的渴望。
3、对大集会活动的体验:
要求减少大集会活动的占56.7%。
4、教师学研意向既多元化又相对集中:
在学研意向题目“你想参加_____________组的学习来进一步促进您的专业发展?”让教师充分发挥个性设计,然后把统计出的组别梳理让全体教师自由选项建组。教师根据自身兴趣和需要大致列举出十几个专题,包括:课件制作、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三结合(家、校、社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读书、幼小教育衔接研究、小初教育衔接教育、写作、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EPD 、语文专题研究、数学专题研究、简笔画、工艺制作、表演。 这些内容与教育教学都有着密切联系,是教师专业工作需深入把握的重要内容,但很难成为现有某个教研组织重点研究的主题。
通过以上调查可见,教师在肯定现有教研组织形式的同时,又有进一步的需求,呼唤一种机制更加灵活、结构更加开放、内容更加多元的学研形式作为专业发展的延伸阵地。因此,我们决定在现有教研组织形式之外创设新的学研组织,以教师兴趣为纽带,突破学科限制和年级限制,为教师进行多样化的专业交流搭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二、联合组创建实践探索
(一)结合教师需求,确定联合组建立和运行的基本原则
为有效发挥教师的主体精神,我们在联合组的建立中尽可能地尊重教师所关注的专题领域,并参考调研中获得的教师不希望增加大集会活动的愿望,确定如下的组织与活动原则:
“多组别、小团队”:调研搜集上来的组别中,只要有三人以上自愿选择成为本组核心成员,就保留。组别的增多,使全体教师得到分散,每组成员最多为11人,最少为4人,方便活动的召集与组织,提高成员交流表达的机会。
“优势互补”:确立专题组负责人和组长时,由教科室统一协调,既考虑其自身的优势特长,又考虑其意向发展专项,使所建的联合体内形成专题优势互补,利于各组在“小专家”的指导下推动、促进教研质量。
“组间流动”:教师作为某个专题组的核心成员,负责这个组的出谋划策提供信息让他组人分享,同时又可以自主参加到其他专题组进行活动,实行组间成员流动,实行动态联合,使信息源不断交错拓展。
“自主管理”:联合小组的学研活动实施自主管理,由各联合体的负责人和组长自由设计和组织教研活动。自下而上的学研活动将使有效性与针对性加强。
目前,我们成功创建了12个专题学习联合小组: 每组设置干部为负责人,下设一名组长,进行组织、协调、引领工作。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是对同一专题充满关注情感的,不管是兴趣、志趣还是优势、特长,更多的是自身今后发展上的需求使他们自由地联合在一起。它的出现是对现行年级组、学科组的一种补充,为教师搭建了一个新的学研平台。
联合组的构建基本是一两年重新调整,教师根据兴致自由选择。学校多数教师能积极参与进来,总务处、教导处教师和一些年岁大些的教师也能选择心理健康教育组、简笔画组、读书组等进行活动与交流。
(二)采用典型引路,发掘学习联合组活动的策略
联合组的出台只是在现有的教研形式下多了一种校本教研的形式,其旺盛的生命力更在于这个组织有着丰富多彩的学研内容与学习方式。只有它切实的学习内容和形式得到教师的认可、能够为教师个体提供优质的学研服务,这个组织才有生命力才不会夭折。所以十多个新兴的学研联合小组如何运作起来,典范的引领就成了推进一个新项目全面实施的有效策略。因此,刚开始我们选择一个联合组为个案,对其进行重点培育,开发联合组研学策略,然后再以此为典型,启迪大家的心智,继而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升组织策略,使各联合组的学研活动以点带面、梯队式展开。具体说来,从最早开始运作的六个小组的个案中,我们在学研活动的组织上得到了如下启示:
1、整合常规工作,求精细
联合组是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因此不能枉加额外工作量造成教师负担,因此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整合常规工作,在精细过程上做文章。如抓住区教育学会学用北京教育丛书征文的契机,读书组教师进行了沙龙研讨,就怎么选丛书,怎么学丛书,怎么写征文等展开了激烈的对话。老师们有的谈到怎么根据教育问题去找书,有的谈到怎么听别人说哪本书好就去找着读,读了怎么用等,负责人还把提前在网上选好的征文范例介绍给大家,并带领大家做分析、点评,让他们感受优秀征文的体裁、结构、表述等,还把顺义教育科研网上丛书专栏作了推荐,大家不但一起看了、读了,每人又发一个网址,号召回去学。有了这样精细化的工作过程,读书组的老师都觉得对这次的征文质量充满了信心。最终成果显示:正是这样精细的学研过程使得读书组老师喜获丰收:6个成员中5人获得区级征文奖。
2、锤炼基本技能,求夯实
联合组既然是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因此练就有利于教学的基本功也是老师的兴趣点和需求点,因此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基本功的专项训练,在夯实技能上做文章。“我们还用聚在一起专门学画画?”这是简笔画组老师们的质疑。然而,当老师们从网上、多书上、从同伴口中看到或听到一个个把简笔画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时,激动地说:“还真得好好画好好练了,小小简笔画作用这么大呢。”于是在负责人的组织下,无声无息地在洁白的纸上涂涂抹抹、勾勾画画成了他们的一个练功主题。教师教学所需的绘画技能也在愉悦的交流中得到了提升。
3、解决实际问题,求实效
联合组既然是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因此就要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让老师在同伴的答疑解惑中提高专业水平,让老师在组织生活中产生主动参与组织活动的愿望,因此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要关注教师问题,在解决实效上做文章。问题式学习是主要载体。可以是反思自己工作实践找问题,从他人课例中发现问题,从对话交流中寻求问题,从教研组听课中发现问题。如在区内看课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校内听课中,我们听到的往往还是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老师们有意见了:中高年级一篇课文的教学安排多数都是2——3课时,那么一、三课时哪里去了?一课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又该如何分配?在交流中,老师们茫然。知问题而后谋。于是,在语文专题组负责人的策划下,在全体组员和教科室的共同协作下,一次四年级组教师三人同用一个班集、同上一课书的教研活动拉开了帷幕。中年级全体教师、专题组教师、东风小学部分领导和教师参与了活动。之后老师们深有感触地说:“这样的活动真是解决了我们很长时间以来的困惑,没有这样的示范,我们只能关起门来闷作‘西游’,这回可是知道一三课时该干什么了。”
(三)完善管理流程,提炼联合组学习内容和成果
在不断的实践反思中,我们将联合组的学研活动归纳出以下流程:组员发现、例举问题——系统思考、归纳核心问题——设计学研策略解决问题。这为各小组学研活动设计启迪了内容与思路。每学期初,各联合组要集中本组成员一起针对自己问题来讨论、设计本小组的学期活动计划,每月一次,教科室人员选择性参与,形式、内容均由小组自己来决定,多以校本研究小专题进行。如简笔画组:如何应用简笔画辅助课堂教学的探究;写作组:如何从教育教学中提取写作素材与如何成文的探究;读书组:引导学生博览群书提高阅读兴趣与朗读水平的探究;心理健康教育组: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技能优化健康教育的探究等。为了激励小组活动质量,每学年要评优秀小组:要求达到每月至少活动一次,本专题有成果;每学期评比一次优秀教研活动,也是自愿报名,这样老师们兴趣还是挺浓厚的。
写作组针对一位教师很想写篇“阳光伙伴训练”的文章但又写不出东西来的问题,进行了系列“问答式”交流研讨活动,把内容具体化、格式规范化,最终这位老师的文章参加了学校千字文评审获得一等奖;参加了顺义区学术年会征文评比获得了二等奖;此文还在校级有效教学主论坛中现场发言做经验介绍。最后还对这个成功案例的进行了总结提炼,我们提出了一个解决从“不会写”到“学会写”的可操作性很强的办法:聊——先找人把想写的东西聊一聊,在对话中复现内容;记——把聊出来的东西及时记录下来,不居格式与修辞;问——找读者看,进行问题质疑,促使作者对文章再深入思考,使之更全面、更深入;补——把第二次聊出的内容再进行原文的补充;议——群体中读读议议,进行段落修辞等全方位的挑毛病、提建议;改——修改文稿,使之完善。
三、联合组建设初见成效
1、联合组的学研活动,加大了教师间的交流,使教师间增进情感,加强协作。教师对组外互动交流满足感提升28.2%个百分点。
2、联合组丰富多彩的学研内容,实效、精细、扎实的学研过程,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有89%老师认为联合组学习对他的专业发展有较大促进作用(程度3、4、5分的选项)。
3、联合组的丰富学研专题以及小组深入的探究过程,培养了一批教育教学特色凸显的教师。如崔静老师的“简笔画”英语教学,如张秋芳老师的“下水文”作文指导课——把自己和学生发表的作文作教学资料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如张丽君老师把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模式融入到美术教学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了实践能力,如高海燕老师的班级读书活动红红火火,如蔡旭老师的心理辅导课和心理辅导活动深入教师欢迎……
总之,我校联合学习组的建立弥补了原来教研互动模式的不足,丰富了教师学研内容,扩大了教师学研交流范围,尤其是达到了资源共享,更好地张扬了教师的个性特长,满足了教师发展需求,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一、建立教师学习联合组的缘由
年级组、学科组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教学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在顺义区小学基本也是这种结构。多年来,我校的语数学科教研一直采用年级组形式进行,年级组、备课组、教研组功能合一。这是因为班主任语数包教,同一年级的班主任组成年级组,在一个办公室办公,这样有利于同组教师根据相同发展阶段学生的特点合力解决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除语文数学学科外,其它科任课教研采用学科组形式,不同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组成学科组,在一个办公室办公,这样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本学科在全校不同年级的教学情况,从而便于教师在相互衔接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优势和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大面积提高该学科的教学质量。无论是年级组还是学科组,都积极开展集体备课、研究课、公开课、教学经验的总结以及科研论文交流等活动,这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增强,而且为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课程改革以来,年级组、教研组成为教师学习、研究的重要载体。
但是,随着教师学习、研究的不断展开,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教研人员同质化、研究问题趋同化、教师视野狭窄、缺乏新鲜的刺激,惯性作用使得教师思维和行动出现一定程度的僵化。新课改理念倡导跨出教育看教育、看教育的发展,那么教师也需要跨出小组束缚、在更广泛的群体互动中培养和张扬自己的专业兴趣与特长,唯此才能突破现有循环,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教师的关注点,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生长点。为了改进教研活动,我们对当前教师自主学习现状、教师间互动学习现状、教师的互动体验、教师的学研动力、教师的学研意向和需求等做了问卷方式和访谈方式的调研。
数据显示:
1、教师教研组内、组外交流互动频率及满足感:
教研组内交流互动基本满足需要的班主任达81.3%,科任达94.8%,一方面说明我校教研组活动质量很高,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教研组内交流互惠再发展的空间已经比较小。正因为如此,教师对组外交流互动需求很迫切。觉得互动很多、能满足需要的仅为14%,班主任更低到仅有8.3%;而感到很少、不能满足需要的竟达46.5%,班主任组更是高达64.6%,也就是说,班主任教师绝大多数人认为与组外教师交流互动太少,迫切需要增加交流频率。
2、教师跨年级跨学科交流的愿望:
“经常有”跨学科交流学习想法的和“偶尔”有此想法的,总计占92%,而且科任教师的愿望强于班主任的愿望,我们分析其原因之一就是班主任因所教年级的变换至少两三年便会有更新组织结构的机会,科任就相对太稳定了。而数据显示互动交流对教师专业发展作用比较大的占67.2%,说明教师对同助的渴望。
3、对大集会活动的体验:
要求减少大集会活动的占56.7%。
4、教师学研意向既多元化又相对集中:
在学研意向题目“你想参加_____________组的学习来进一步促进您的专业发展?”让教师充分发挥个性设计,然后把统计出的组别梳理让全体教师自由选项建组。教师根据自身兴趣和需要大致列举出十几个专题,包括:课件制作、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三结合(家、校、社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读书、幼小教育衔接研究、小初教育衔接教育、写作、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EPD 、语文专题研究、数学专题研究、简笔画、工艺制作、表演。 这些内容与教育教学都有着密切联系,是教师专业工作需深入把握的重要内容,但很难成为现有某个教研组织重点研究的主题。
通过以上调查可见,教师在肯定现有教研组织形式的同时,又有进一步的需求,呼唤一种机制更加灵活、结构更加开放、内容更加多元的学研形式作为专业发展的延伸阵地。因此,我们决定在现有教研组织形式之外创设新的学研组织,以教师兴趣为纽带,突破学科限制和年级限制,为教师进行多样化的专业交流搭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二、联合组创建实践探索
(一)结合教师需求,确定联合组建立和运行的基本原则
为有效发挥教师的主体精神,我们在联合组的建立中尽可能地尊重教师所关注的专题领域,并参考调研中获得的教师不希望增加大集会活动的愿望,确定如下的组织与活动原则:
“多组别、小团队”:调研搜集上来的组别中,只要有三人以上自愿选择成为本组核心成员,就保留。组别的增多,使全体教师得到分散,每组成员最多为11人,最少为4人,方便活动的召集与组织,提高成员交流表达的机会。
“优势互补”:确立专题组负责人和组长时,由教科室统一协调,既考虑其自身的优势特长,又考虑其意向发展专项,使所建的联合体内形成专题优势互补,利于各组在“小专家”的指导下推动、促进教研质量。
“组间流动”:教师作为某个专题组的核心成员,负责这个组的出谋划策提供信息让他组人分享,同时又可以自主参加到其他专题组进行活动,实行组间成员流动,实行动态联合,使信息源不断交错拓展。
“自主管理”:联合小组的学研活动实施自主管理,由各联合体的负责人和组长自由设计和组织教研活动。自下而上的学研活动将使有效性与针对性加强。
目前,我们成功创建了12个专题学习联合小组: 每组设置干部为负责人,下设一名组长,进行组织、协调、引领工作。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是对同一专题充满关注情感的,不管是兴趣、志趣还是优势、特长,更多的是自身今后发展上的需求使他们自由地联合在一起。它的出现是对现行年级组、学科组的一种补充,为教师搭建了一个新的学研平台。
联合组的构建基本是一两年重新调整,教师根据兴致自由选择。学校多数教师能积极参与进来,总务处、教导处教师和一些年岁大些的教师也能选择心理健康教育组、简笔画组、读书组等进行活动与交流。
(二)采用典型引路,发掘学习联合组活动的策略
联合组的出台只是在现有的教研形式下多了一种校本教研的形式,其旺盛的生命力更在于这个组织有着丰富多彩的学研内容与学习方式。只有它切实的学习内容和形式得到教师的认可、能够为教师个体提供优质的学研服务,这个组织才有生命力才不会夭折。所以十多个新兴的学研联合小组如何运作起来,典范的引领就成了推进一个新项目全面实施的有效策略。因此,刚开始我们选择一个联合组为个案,对其进行重点培育,开发联合组研学策略,然后再以此为典型,启迪大家的心智,继而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升组织策略,使各联合组的学研活动以点带面、梯队式展开。具体说来,从最早开始运作的六个小组的个案中,我们在学研活动的组织上得到了如下启示:
1、整合常规工作,求精细
联合组是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因此不能枉加额外工作量造成教师负担,因此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整合常规工作,在精细过程上做文章。如抓住区教育学会学用北京教育丛书征文的契机,读书组教师进行了沙龙研讨,就怎么选丛书,怎么学丛书,怎么写征文等展开了激烈的对话。老师们有的谈到怎么根据教育问题去找书,有的谈到怎么听别人说哪本书好就去找着读,读了怎么用等,负责人还把提前在网上选好的征文范例介绍给大家,并带领大家做分析、点评,让他们感受优秀征文的体裁、结构、表述等,还把顺义教育科研网上丛书专栏作了推荐,大家不但一起看了、读了,每人又发一个网址,号召回去学。有了这样精细化的工作过程,读书组的老师都觉得对这次的征文质量充满了信心。最终成果显示:正是这样精细的学研过程使得读书组老师喜获丰收:6个成员中5人获得区级征文奖。
2、锤炼基本技能,求夯实
联合组既然是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因此练就有利于教学的基本功也是老师的兴趣点和需求点,因此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基本功的专项训练,在夯实技能上做文章。“我们还用聚在一起专门学画画?”这是简笔画组老师们的质疑。然而,当老师们从网上、多书上、从同伴口中看到或听到一个个把简笔画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时,激动地说:“还真得好好画好好练了,小小简笔画作用这么大呢。”于是在负责人的组织下,无声无息地在洁白的纸上涂涂抹抹、勾勾画画成了他们的一个练功主题。教师教学所需的绘画技能也在愉悦的交流中得到了提升。
3、解决实际问题,求实效
联合组既然是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因此就要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让老师在同伴的答疑解惑中提高专业水平,让老师在组织生活中产生主动参与组织活动的愿望,因此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要关注教师问题,在解决实效上做文章。问题式学习是主要载体。可以是反思自己工作实践找问题,从他人课例中发现问题,从对话交流中寻求问题,从教研组听课中发现问题。如在区内看课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校内听课中,我们听到的往往还是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老师们有意见了:中高年级一篇课文的教学安排多数都是2——3课时,那么一、三课时哪里去了?一课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又该如何分配?在交流中,老师们茫然。知问题而后谋。于是,在语文专题组负责人的策划下,在全体组员和教科室的共同协作下,一次四年级组教师三人同用一个班集、同上一课书的教研活动拉开了帷幕。中年级全体教师、专题组教师、东风小学部分领导和教师参与了活动。之后老师们深有感触地说:“这样的活动真是解决了我们很长时间以来的困惑,没有这样的示范,我们只能关起门来闷作‘西游’,这回可是知道一三课时该干什么了。”
(三)完善管理流程,提炼联合组学习内容和成果
在不断的实践反思中,我们将联合组的学研活动归纳出以下流程:组员发现、例举问题——系统思考、归纳核心问题——设计学研策略解决问题。这为各小组学研活动设计启迪了内容与思路。每学期初,各联合组要集中本组成员一起针对自己问题来讨论、设计本小组的学期活动计划,每月一次,教科室人员选择性参与,形式、内容均由小组自己来决定,多以校本研究小专题进行。如简笔画组:如何应用简笔画辅助课堂教学的探究;写作组:如何从教育教学中提取写作素材与如何成文的探究;读书组:引导学生博览群书提高阅读兴趣与朗读水平的探究;心理健康教育组: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技能优化健康教育的探究等。为了激励小组活动质量,每学年要评优秀小组:要求达到每月至少活动一次,本专题有成果;每学期评比一次优秀教研活动,也是自愿报名,这样老师们兴趣还是挺浓厚的。
写作组针对一位教师很想写篇“阳光伙伴训练”的文章但又写不出东西来的问题,进行了系列“问答式”交流研讨活动,把内容具体化、格式规范化,最终这位老师的文章参加了学校千字文评审获得一等奖;参加了顺义区学术年会征文评比获得了二等奖;此文还在校级有效教学主论坛中现场发言做经验介绍。最后还对这个成功案例的进行了总结提炼,我们提出了一个解决从“不会写”到“学会写”的可操作性很强的办法:聊——先找人把想写的东西聊一聊,在对话中复现内容;记——把聊出来的东西及时记录下来,不居格式与修辞;问——找读者看,进行问题质疑,促使作者对文章再深入思考,使之更全面、更深入;补——把第二次聊出的内容再进行原文的补充;议——群体中读读议议,进行段落修辞等全方位的挑毛病、提建议;改——修改文稿,使之完善。
三、联合组建设初见成效
1、联合组的学研活动,加大了教师间的交流,使教师间增进情感,加强协作。教师对组外互动交流满足感提升28.2%个百分点。
2、联合组丰富多彩的学研内容,实效、精细、扎实的学研过程,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有89%老师认为联合组学习对他的专业发展有较大促进作用(程度3、4、5分的选项)。
3、联合组的丰富学研专题以及小组深入的探究过程,培养了一批教育教学特色凸显的教师。如崔静老师的“简笔画”英语教学,如张秋芳老师的“下水文”作文指导课——把自己和学生发表的作文作教学资料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如张丽君老师把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模式融入到美术教学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了实践能力,如高海燕老师的班级读书活动红红火火,如蔡旭老师的心理辅导课和心理辅导活动深入教师欢迎……
总之,我校联合学习组的建立弥补了原来教研互动模式的不足,丰富了教师学研内容,扩大了教师学研交流范围,尤其是达到了资源共享,更好地张扬了教师的个性特长,满足了教师发展需求,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