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老师在阅读教学方法往往追求课堂上气氛的热闹,不能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求真务实,做到合理高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倪文锦曾深刻地指出:“ 一是教法不当 , 所谓‘标准答案’僵化了学生思维,所谓‘讲解’‘分析’,把血肉丰满的课文支解成七零八碎的知识拼盘 , 败坏了学习语文的胃口 ;二是学法不当,不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大量时间耗费在无意义、无必要的,甚至是错误荒唐的练习之中 ;三是阅读面窄,学生课外阅读受到种种限制,很少阅读文学名著及报刊文章;四是考法不当 , 扼杀了学生创造精神等等。” 如何使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笔者认为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教师应该尽可能把诵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想象的乐趣送给学生,把提问的权力让给学生,改变“学生围绕教师转”的局面,让学生主动发挥自身的学习潜能。
一、让学生充分地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巴金也曾说过:读熟了,也就能慢慢体会到它的好处,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其主要手段是多读、熟读。叶圣陶先生更是一再提倡:“学语文主要靠自己读书,自己领悟。”由此可见,“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发展,它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读”放在首位,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读书思考,并适时地点拨、引导,使学生努力做到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思想感情,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并使阅读对识字、理解、陶冶情操、增强语感、积累词汇的促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黄山奇松》一文,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了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第二自然段重点描写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清本段的层次后,先让学生找出分别写三大名松的句子,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引导学生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感悟祖国语言的丰富。文章最后描写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作者是按由远及近、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来写的,在教学中,我着力指导学生朗读,结合图片,边读边想象,加深对“千姿百态”的理解和感悟。就是这一次次的导,一次次的读,一次次的悟,让学生悟出了朗读的技巧,悟出了品词析句的能力,悟出了遣词造句的水平。
二、让学生大胆地想
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象力是智力的重要因素,它是人们对过去经验和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构成新意象或观念的思维过程。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广泛,从远古到现代,从异国到本土,从自然到社会,从太空到海底,无所不容,无所不包。少年儿童都有一对想象的翅膀,他们随时都准备张开翅膀起飞,关键在于教师要利用想象的契机,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从而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顺应作者的思路,体验作者情感的脉搏,缩短学生与作者描写的那个情境之间的距离,使其更有效地理解语言文字。
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金蝉脱壳》一文中,第三至六自然段描写金蝉脱壳的过程很奇特动人。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去阅读、思考、想象,从整体上感知金蝉脱壳的奇特情景,再具体到每个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在第四自然段我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圈出有关语句,边读边想象金蝉脱壳的过程,适时出示投影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蝉出壳时的动作,并且展开想象,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分析概括和品味积累的能力不知不觉地得到提高,学到了最基本的语文学习的方法,可谓一举数得。
三、让学生好奇地问
古人云:“学贵知疑。”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认识自然的过程,也都是以问题为先导,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学生学会质疑,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依赖心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好方法。学生大胆质疑,也可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越是敢于质疑的学生,其主体作用越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对于学生的质疑,无论是初读课文时预习性质疑,或课堂中深入学习质疑,还是总结课文,回顾延伸性质疑等,教师的态度都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尊重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创设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逐步做到善于提问,把孩子的天真好奇诱导到科学的轨道上来,让他们养成想問题、问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在他们稚嫩的心田播撒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种子。
四、让学生自由地议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可谓是包罗万象,是浓缩社会生活的画卷,而世界上的人、事、物又都是错综复杂的,学生理解教材的过程也就是认识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让学生自由地议论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提高学生比较、思辩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便会水到渠成,更上一层楼。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针对议论时的非常规或创新意识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讨论,并及时给予评定和表扬,从而使学生能区别异同、分辨是非、曲直。
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中《生命的壮歌》一课时,我结合课后习题“为什么称外层蚂蚁的是‘蚁国英雄’?”“为什么把老羚羊跳跃时划出的一道道弧线比作‘生命桥’?”“为什么说这座桥是以老羚羊的死作桥墩的?”让学生朗读相关语句,小组讨论,共同探究,再进行交流。有的学生提出质疑:“难道动物真有团结合作的思想和献身精神吗?”本人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最后加以疏导:动物是没有意识的,它的一些行为归根结底是出于一种本能,但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领悟一些人生的道理。
一、让学生充分地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巴金也曾说过:读熟了,也就能慢慢体会到它的好处,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其主要手段是多读、熟读。叶圣陶先生更是一再提倡:“学语文主要靠自己读书,自己领悟。”由此可见,“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发展,它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读”放在首位,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读书思考,并适时地点拨、引导,使学生努力做到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思想感情,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并使阅读对识字、理解、陶冶情操、增强语感、积累词汇的促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黄山奇松》一文,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了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第二自然段重点描写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清本段的层次后,先让学生找出分别写三大名松的句子,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引导学生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感悟祖国语言的丰富。文章最后描写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作者是按由远及近、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来写的,在教学中,我着力指导学生朗读,结合图片,边读边想象,加深对“千姿百态”的理解和感悟。就是这一次次的导,一次次的读,一次次的悟,让学生悟出了朗读的技巧,悟出了品词析句的能力,悟出了遣词造句的水平。
二、让学生大胆地想
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象力是智力的重要因素,它是人们对过去经验和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构成新意象或观念的思维过程。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广泛,从远古到现代,从异国到本土,从自然到社会,从太空到海底,无所不容,无所不包。少年儿童都有一对想象的翅膀,他们随时都准备张开翅膀起飞,关键在于教师要利用想象的契机,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从而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顺应作者的思路,体验作者情感的脉搏,缩短学生与作者描写的那个情境之间的距离,使其更有效地理解语言文字。
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金蝉脱壳》一文中,第三至六自然段描写金蝉脱壳的过程很奇特动人。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去阅读、思考、想象,从整体上感知金蝉脱壳的奇特情景,再具体到每个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在第四自然段我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圈出有关语句,边读边想象金蝉脱壳的过程,适时出示投影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蝉出壳时的动作,并且展开想象,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分析概括和品味积累的能力不知不觉地得到提高,学到了最基本的语文学习的方法,可谓一举数得。
三、让学生好奇地问
古人云:“学贵知疑。”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认识自然的过程,也都是以问题为先导,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学生学会质疑,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依赖心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好方法。学生大胆质疑,也可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越是敢于质疑的学生,其主体作用越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对于学生的质疑,无论是初读课文时预习性质疑,或课堂中深入学习质疑,还是总结课文,回顾延伸性质疑等,教师的态度都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尊重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创设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逐步做到善于提问,把孩子的天真好奇诱导到科学的轨道上来,让他们养成想問题、问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在他们稚嫩的心田播撒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种子。
四、让学生自由地议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可谓是包罗万象,是浓缩社会生活的画卷,而世界上的人、事、物又都是错综复杂的,学生理解教材的过程也就是认识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让学生自由地议论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提高学生比较、思辩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便会水到渠成,更上一层楼。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针对议论时的非常规或创新意识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讨论,并及时给予评定和表扬,从而使学生能区别异同、分辨是非、曲直。
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中《生命的壮歌》一课时,我结合课后习题“为什么称外层蚂蚁的是‘蚁国英雄’?”“为什么把老羚羊跳跃时划出的一道道弧线比作‘生命桥’?”“为什么说这座桥是以老羚羊的死作桥墩的?”让学生朗读相关语句,小组讨论,共同探究,再进行交流。有的学生提出质疑:“难道动物真有团结合作的思想和献身精神吗?”本人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最后加以疏导:动物是没有意识的,它的一些行为归根结底是出于一种本能,但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领悟一些人生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