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玉装饰品
大洋洲出土玉器,除了一定数量的礼仪器外,数量最多的还是各类装饰品,诸如手饰镯、头饰笄形器、颈饰项链、服饰腰带、佩饰柄形器、戈饰(嘞)等等。下面择其主要者作简要介绍:
1.玉镯(图23),高2.6厘米,直径7.9厘米,壁厚0.7厘米。磷铝石质,青灰色,有黄褐色斑点,玻璃光泽,不透明。器体制作规整,矮简体,两端平齐,器壁较薄。外壁中腰微束,将全器分成上下两节,每节等距离浅刻宽竖线槽4条,将外壁分成四等分,每等分的上下阴刻横平行弦纹两组,每组3周。孔壁及器表均打磨光滑。
2.蝉纹柄形玉器(图24),长20厘米,宽2.2厘米,厚1.8厘米。透闪石质,部分为黄绿色,大部分因环境风化影响而呈灰黄色,局部泛白,蜡状光泽,不透明。长条扁方体,柄端四周突出,柄部阴刻浅弦4组,每组两周。器身以3周细凹弦纹分成3节,每节又以宽浅凹槽将其分成上下两组,每组以四角为中轴线饰浅浮雕式蝉纹,蝉首相对。末端收束成方形榫状,一穿孔上下相通。
3.简体蝉纹柄形玉器(图25),长16.3厘米,宽2厘米,厚1.5厘米。透闪石质,灰白色,有少许乳状黄斑,抛光面上呈蜡状光泽,部分显现油脂光泽,半透明。长条扁方体,四角圆润,琢制精细。柄部素面无纹,器身由阴刻浅弦纹分成3节,第一和第二节之间刻阴弦纹6周,第二和第三节之间刻阴弦纹5周。每节上部的右侧以转角处为中轴线饰简体蝉纹,左侧也以转角处为中轴线饰简体蝉纹,蝉首朝上,唯第三节的蝉首向下。一穿孔上下相通。
4.素面柄形玉器(图26),长17.4厘米,宽1.5厘米,厚l厘米。磷铝石质,灰绿色,微泛黄,不透明。长条扁方体,上段内弧成柄,其上顶中心竖钻一斜孔到柄中部一侧穿出,末端收束成梯形,上有一穿对通。
5.长管形玉饰(图27),长17厘米,一端直径2.8×4.4厘米,另一端直径3.5×4.1厘米。透闪石质,青灰色,带雪花斑,局部泛白,油脂光泽,微透明。器体形似擀面杖,中腰稍粗,上下两端收束。两端面平齐,有一穿对通。
6.长条形玉饰(图28),长17.6厘米,宽1.5厘米,厚0.9厘米。透闪石质,淡绿色,蜡状光泽,微透明,有绵纹。长条形扁体,横截面呈椭圆形,两端较细且带扁薄榫,一端饰两周阴刻浅弦纹,榫部呈方形,上有一圆穿。另一端饰3周阴刻浅弦纹。
7.笄形玉饰(图29),长17.3厘米,最大直径1.05厘米。透闪石质,青灰色,油脂光泽,微透明。体细长,呈圆杆锥状,顶端琢制成扁平舌形,舌上有一圆穿。舌下阴刻复线菱形勾连雷纹一周,下端琢成六棱锥形,锥上有一圆穿。琢制精细,抛光透亮。
8.玉项链(图30),由18块大小不一的玉组成,大者长4.1厘米,宽2.2厘米,厚1厘米,小者长1.4厘米,宽1厘米,厚0.8厘米。磷铝锂石质,色泽不一,有浅绿、灰白、米黄和带紫褐花斑等。形制不一,有扁平梯形、扁椭圆形、扁长方形和扁方形等,但四角琢制圆润,纵向中间部分都有孔穿通。
9.玉腰带(图31),长9.6厘米,宽3.5厘米,厚1.5厘米。磷铝石质,多呈苹果绿色,玻璃光泽,不透明,有深绿斑。由13块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玉块串成,大者6块,小者7块,或呈圆管状,或呈长方形,均有对钻的穿孔以系线。出土时,它们一块接一块呈弧形横置。
10.长腰鼓形绿松石串饰(图32),每块长0.9—3.3厘米,横截面径0.9—1.5厘米。由15块玉珠串成,一块为磷铝石质,呈乳黄色,其余均为绿松石质,呈苹果绿色,色泽艳丽,不透明。除一块磷铝石质者为长方形外,其余14块均为长腰鼓形,两端平齐,中腰微鼓,中部有对钻的穿孔以系线。
11.长圆管形玉串饰(图33),每块长1.2—3.1厘米,横截面径0.6—0.8厘米。透闪石质,黄白色,蜡状光泽,不透明。由38颗长短不一的圆管形玉块串成,两端平齐,有对钻的穿孔以系线。
12.扁平长方形玉串饰(图34),每块长1—3.8厘米,宽1.4—2厘米,厚0.5一1厘米。多数为磷铝石质,少数为绿松石质,呈色不一,有浅绿、灰白、浅蓝等。由53颗大小不一的扁平长方形玉块串成,每块四角与棱边都抹角圆润,有对钻的穿孔以系线。大部分留有自然裂隙,有的被风化。
13.小粒绿松石串饰(图35),每颗一般长0.3厘米,径0.2厘米。绿松石质,翠绿色,微透明。由536颗细小粒状绿松石串成,每颗均有对钻的穿孔以系线。
14.细圆管形绿松石串饰(图36),每颗长0.7—1厘米,横截面径0.5—0.8厘米。绿松石质,呈翠绿色,微透明。由131颗细小长圆管串成,均有对钻的穿孔以系线。
15.凸弦纹玉嘞(lè)(图37),高6.5厘米,小端径2.3厘米,大端径3.2厘米。透闪石质,灰绿色,微透明,上半部分油脂光泽,下半部分玻璃光泽,中度沁蚀。器体立面呈束腰的圆柱体,两端平齐,一端较小而直,另一端略大且外侈,中央有对钻的穿孔。器表抛光,饰凸弦纹3组,上下两组各3圈,中间一组两圈,弦纹硬直规整,间距大致相等。出土时器表留有朱砂,较细的一端垂直地紧顶着一件青铜虎首曲内戈的下阑,表明此器是戈的附饰。
16.蝉纹圆形玉坠饰(图38),通高3.42厘米,直径4.7厘米。透闪石质,青灰色,蜡状光泽,有灰色斑点。呈圆柱体,一端平齐,另一端为斜面;中腰微束,并阴刻弦纹4周,将器体分为上下两节,每节各阴刻6组花瓣纹和简体蝉纹,二者相间分布于器表。琢工粗糙,中部有对钻的穿孔。
17.卷云纹圆形玉坠饰(图39),通高3厘米,直径4.7厘米。透闪石质,灰白色,有黄褐斑,玻璃光泽,不透明。呈圆柱体,一端平齐,另一端为斜面,凸凹不平;中腰微束,作浅凹槽,阴刻弦纹4周,将器体分为上下两节,每节各琢5组对称的卷云纹。通体抛光,中部有对钻的穿孔。
18.玉鱼(图40),通长4.55厘米,中宽2.1厘米,厚1.2厘米。透闪石质,灰黄色,蜡状光泽,不透明,微沁蚀。头近横长方形,素面,体较宽,颈下两侧有一对外张的鳍,两侧腹微鼓,尾分叉成刀刃状长尾。腹中部有圆穿,单面钻。由于开始定位稍偏,钻出的孔径也小,故后来又移位至中间部位再钻。在头部右侧,用管钻法竖钻一小孔直通右尾部。
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商代玉器鉴赏(二) 装饰品
19.绿松石蝉(图41),通长4.55厘米,头宽1.55厘米,体宽1.5厘米,体厚1.5厘米。绿松石质,翠绿色,微透明,蜡状光泽,腹部有多处瑕疵。圆雕,体瘦长,与真蝉无异。圆弧的头顶两侧凸起近长方形双目,颈部微束,饰一粗凸棱;背有脊棱,双翼较短且收敛,尾部较长,阴刻5组双线人字形羽纹,腹底近平。白头额下部相当嘴部的位置斜钻一小孔,直透腹部,是采用实心锥钻分别从头额和腹部对 钻而成。
20.绿松石蛙(图42),通长1.7厘米,宽1厘米,厚0.5厘米。绿松石质,淡绿色,蜡状光泽,微透明。圆雕,头呈半圆弧状,阴刻双圈而后减地成浅浮雕双圆圈眼,头最前端断面以浅槽示嘴,四肢屈曲,作匍伏欲起式。腹部两侧微鼓,短尾,腹底平齐,中部横刻一条0.2厘米宽的凹槽。琢工精巧。
21.水晶套环(图43),其中最大者直径7厘米,孔外径5.1厘米,孔内径3厘米,厚1.4厘米。材质精良,纯度极高,无色透明,通体抛光,玻璃光泽。器体规矩正圆,中空作环状,正面和两侧边各琢出一周脊棱,使器身的横截面近菱形。
大洋洲出土玉器的质料,大部分为透闪石,少量为磷铝锂石、叶腊石、绿松石、水晶等。玉器内部颜色为自、灰、浅黄褐等,器物表面则呈现出紫、褐、黑等色彩。器表呈现出丰富的色彩,与玉器对外来离子的吸附有关。这是由于大洋洲玉器质地疏松,多孔隙,有利于表面吸附和发生化学反应。玉器埋藏于潮湿偏酸性的土壤中长达数千年,一方面玉材中的活跃元素会溶失,另一方面土壤中的元素及有机物也吸附于器表;铜器与玉器一起埋藏使一些玉器表面形成鲜艳的绿色。总体上看,大洋洲玉器绝大多数器表受沁,呈所谓的“鸡骨白”。
大洋洲玉器群在文化性质上强烈地表现出双重性。即无论是从玉器的类型,抑或是造型、装饰纹样,乃至制作工艺都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与中原殷商文化的一致性。诸如璧、块、琮、环、璜和戈、矛、铲以及装饰品中的柄形器、笄形器等,都与中原殷商时期同类玉器造型相近;玉器上的斜方格纹、菱形纹、回字纹、对角几何纹和臣字目的兽面纹等装饰纹样,也是中原二里头文化以来玉器上常见的纹样。中原殷商时期玉器纹饰的制作方法,特别盛行平行的双线雕,运用减地手法,即先阴刻双线,然后将阴线外侧的地子均匀地琢低一层,双线之间便浮出一道阳线。大洋洲玉器中的璧、环都是采用这种方法制作的,器面饰以数量不一的同心圆线。
当然,大洋洲玉器群也有自身的一些特色,比如,在器物种类方面,礼器有璧、琮、璜,中原地区常见的圭、璋、琥不见。大洋洲玉器群这种既具有商代古玉的普遍共性,又带有某些自身个性的双重特征,无疑是商代南方地区一批典型的标准器,它对中国古玉的研究,特别是对传世古玉器的断代和鉴赏有着特殊的意义。大洋洲玉器,造型生动,雕刻精湛,体现了商代工艺美术的最高水平,它像一面镜子,透露出南方青铜王国发达的琢玉业信息,为追寻其玉器加工、产品特点等提供了丰富的标本。大洋洲玉礼仪器,是商代礼仪制度的一种表现,是社会等级制度的物化表现,为我们研究江南商代社会生活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通过它们,我们可以了解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宗教观念,并且使我们对当时的礼仪制度有了一个基本认识,也为商代玉器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全文完)
(责编:雨岚)
大洋洲出土玉器,除了一定数量的礼仪器外,数量最多的还是各类装饰品,诸如手饰镯、头饰笄形器、颈饰项链、服饰腰带、佩饰柄形器、戈饰(嘞)等等。下面择其主要者作简要介绍:
1.玉镯(图23),高2.6厘米,直径7.9厘米,壁厚0.7厘米。磷铝石质,青灰色,有黄褐色斑点,玻璃光泽,不透明。器体制作规整,矮简体,两端平齐,器壁较薄。外壁中腰微束,将全器分成上下两节,每节等距离浅刻宽竖线槽4条,将外壁分成四等分,每等分的上下阴刻横平行弦纹两组,每组3周。孔壁及器表均打磨光滑。
2.蝉纹柄形玉器(图24),长20厘米,宽2.2厘米,厚1.8厘米。透闪石质,部分为黄绿色,大部分因环境风化影响而呈灰黄色,局部泛白,蜡状光泽,不透明。长条扁方体,柄端四周突出,柄部阴刻浅弦4组,每组两周。器身以3周细凹弦纹分成3节,每节又以宽浅凹槽将其分成上下两组,每组以四角为中轴线饰浅浮雕式蝉纹,蝉首相对。末端收束成方形榫状,一穿孔上下相通。
3.简体蝉纹柄形玉器(图25),长16.3厘米,宽2厘米,厚1.5厘米。透闪石质,灰白色,有少许乳状黄斑,抛光面上呈蜡状光泽,部分显现油脂光泽,半透明。长条扁方体,四角圆润,琢制精细。柄部素面无纹,器身由阴刻浅弦纹分成3节,第一和第二节之间刻阴弦纹6周,第二和第三节之间刻阴弦纹5周。每节上部的右侧以转角处为中轴线饰简体蝉纹,左侧也以转角处为中轴线饰简体蝉纹,蝉首朝上,唯第三节的蝉首向下。一穿孔上下相通。
4.素面柄形玉器(图26),长17.4厘米,宽1.5厘米,厚l厘米。磷铝石质,灰绿色,微泛黄,不透明。长条扁方体,上段内弧成柄,其上顶中心竖钻一斜孔到柄中部一侧穿出,末端收束成梯形,上有一穿对通。
5.长管形玉饰(图27),长17厘米,一端直径2.8×4.4厘米,另一端直径3.5×4.1厘米。透闪石质,青灰色,带雪花斑,局部泛白,油脂光泽,微透明。器体形似擀面杖,中腰稍粗,上下两端收束。两端面平齐,有一穿对通。
6.长条形玉饰(图28),长17.6厘米,宽1.5厘米,厚0.9厘米。透闪石质,淡绿色,蜡状光泽,微透明,有绵纹。长条形扁体,横截面呈椭圆形,两端较细且带扁薄榫,一端饰两周阴刻浅弦纹,榫部呈方形,上有一圆穿。另一端饰3周阴刻浅弦纹。
7.笄形玉饰(图29),长17.3厘米,最大直径1.05厘米。透闪石质,青灰色,油脂光泽,微透明。体细长,呈圆杆锥状,顶端琢制成扁平舌形,舌上有一圆穿。舌下阴刻复线菱形勾连雷纹一周,下端琢成六棱锥形,锥上有一圆穿。琢制精细,抛光透亮。
8.玉项链(图30),由18块大小不一的玉组成,大者长4.1厘米,宽2.2厘米,厚1厘米,小者长1.4厘米,宽1厘米,厚0.8厘米。磷铝锂石质,色泽不一,有浅绿、灰白、米黄和带紫褐花斑等。形制不一,有扁平梯形、扁椭圆形、扁长方形和扁方形等,但四角琢制圆润,纵向中间部分都有孔穿通。
9.玉腰带(图31),长9.6厘米,宽3.5厘米,厚1.5厘米。磷铝石质,多呈苹果绿色,玻璃光泽,不透明,有深绿斑。由13块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玉块串成,大者6块,小者7块,或呈圆管状,或呈长方形,均有对钻的穿孔以系线。出土时,它们一块接一块呈弧形横置。
10.长腰鼓形绿松石串饰(图32),每块长0.9—3.3厘米,横截面径0.9—1.5厘米。由15块玉珠串成,一块为磷铝石质,呈乳黄色,其余均为绿松石质,呈苹果绿色,色泽艳丽,不透明。除一块磷铝石质者为长方形外,其余14块均为长腰鼓形,两端平齐,中腰微鼓,中部有对钻的穿孔以系线。
11.长圆管形玉串饰(图33),每块长1.2—3.1厘米,横截面径0.6—0.8厘米。透闪石质,黄白色,蜡状光泽,不透明。由38颗长短不一的圆管形玉块串成,两端平齐,有对钻的穿孔以系线。
12.扁平长方形玉串饰(图34),每块长1—3.8厘米,宽1.4—2厘米,厚0.5一1厘米。多数为磷铝石质,少数为绿松石质,呈色不一,有浅绿、灰白、浅蓝等。由53颗大小不一的扁平长方形玉块串成,每块四角与棱边都抹角圆润,有对钻的穿孔以系线。大部分留有自然裂隙,有的被风化。
13.小粒绿松石串饰(图35),每颗一般长0.3厘米,径0.2厘米。绿松石质,翠绿色,微透明。由536颗细小粒状绿松石串成,每颗均有对钻的穿孔以系线。
14.细圆管形绿松石串饰(图36),每颗长0.7—1厘米,横截面径0.5—0.8厘米。绿松石质,呈翠绿色,微透明。由131颗细小长圆管串成,均有对钻的穿孔以系线。
15.凸弦纹玉嘞(lè)(图37),高6.5厘米,小端径2.3厘米,大端径3.2厘米。透闪石质,灰绿色,微透明,上半部分油脂光泽,下半部分玻璃光泽,中度沁蚀。器体立面呈束腰的圆柱体,两端平齐,一端较小而直,另一端略大且外侈,中央有对钻的穿孔。器表抛光,饰凸弦纹3组,上下两组各3圈,中间一组两圈,弦纹硬直规整,间距大致相等。出土时器表留有朱砂,较细的一端垂直地紧顶着一件青铜虎首曲内戈的下阑,表明此器是戈的附饰。
16.蝉纹圆形玉坠饰(图38),通高3.42厘米,直径4.7厘米。透闪石质,青灰色,蜡状光泽,有灰色斑点。呈圆柱体,一端平齐,另一端为斜面;中腰微束,并阴刻弦纹4周,将器体分为上下两节,每节各阴刻6组花瓣纹和简体蝉纹,二者相间分布于器表。琢工粗糙,中部有对钻的穿孔。
17.卷云纹圆形玉坠饰(图39),通高3厘米,直径4.7厘米。透闪石质,灰白色,有黄褐斑,玻璃光泽,不透明。呈圆柱体,一端平齐,另一端为斜面,凸凹不平;中腰微束,作浅凹槽,阴刻弦纹4周,将器体分为上下两节,每节各琢5组对称的卷云纹。通体抛光,中部有对钻的穿孔。
18.玉鱼(图40),通长4.55厘米,中宽2.1厘米,厚1.2厘米。透闪石质,灰黄色,蜡状光泽,不透明,微沁蚀。头近横长方形,素面,体较宽,颈下两侧有一对外张的鳍,两侧腹微鼓,尾分叉成刀刃状长尾。腹中部有圆穿,单面钻。由于开始定位稍偏,钻出的孔径也小,故后来又移位至中间部位再钻。在头部右侧,用管钻法竖钻一小孔直通右尾部。
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商代玉器鉴赏(二) 装饰品
19.绿松石蝉(图41),通长4.55厘米,头宽1.55厘米,体宽1.5厘米,体厚1.5厘米。绿松石质,翠绿色,微透明,蜡状光泽,腹部有多处瑕疵。圆雕,体瘦长,与真蝉无异。圆弧的头顶两侧凸起近长方形双目,颈部微束,饰一粗凸棱;背有脊棱,双翼较短且收敛,尾部较长,阴刻5组双线人字形羽纹,腹底近平。白头额下部相当嘴部的位置斜钻一小孔,直透腹部,是采用实心锥钻分别从头额和腹部对 钻而成。
20.绿松石蛙(图42),通长1.7厘米,宽1厘米,厚0.5厘米。绿松石质,淡绿色,蜡状光泽,微透明。圆雕,头呈半圆弧状,阴刻双圈而后减地成浅浮雕双圆圈眼,头最前端断面以浅槽示嘴,四肢屈曲,作匍伏欲起式。腹部两侧微鼓,短尾,腹底平齐,中部横刻一条0.2厘米宽的凹槽。琢工精巧。
21.水晶套环(图43),其中最大者直径7厘米,孔外径5.1厘米,孔内径3厘米,厚1.4厘米。材质精良,纯度极高,无色透明,通体抛光,玻璃光泽。器体规矩正圆,中空作环状,正面和两侧边各琢出一周脊棱,使器身的横截面近菱形。
大洋洲出土玉器的质料,大部分为透闪石,少量为磷铝锂石、叶腊石、绿松石、水晶等。玉器内部颜色为自、灰、浅黄褐等,器物表面则呈现出紫、褐、黑等色彩。器表呈现出丰富的色彩,与玉器对外来离子的吸附有关。这是由于大洋洲玉器质地疏松,多孔隙,有利于表面吸附和发生化学反应。玉器埋藏于潮湿偏酸性的土壤中长达数千年,一方面玉材中的活跃元素会溶失,另一方面土壤中的元素及有机物也吸附于器表;铜器与玉器一起埋藏使一些玉器表面形成鲜艳的绿色。总体上看,大洋洲玉器绝大多数器表受沁,呈所谓的“鸡骨白”。
大洋洲玉器群在文化性质上强烈地表现出双重性。即无论是从玉器的类型,抑或是造型、装饰纹样,乃至制作工艺都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与中原殷商文化的一致性。诸如璧、块、琮、环、璜和戈、矛、铲以及装饰品中的柄形器、笄形器等,都与中原殷商时期同类玉器造型相近;玉器上的斜方格纹、菱形纹、回字纹、对角几何纹和臣字目的兽面纹等装饰纹样,也是中原二里头文化以来玉器上常见的纹样。中原殷商时期玉器纹饰的制作方法,特别盛行平行的双线雕,运用减地手法,即先阴刻双线,然后将阴线外侧的地子均匀地琢低一层,双线之间便浮出一道阳线。大洋洲玉器中的璧、环都是采用这种方法制作的,器面饰以数量不一的同心圆线。
当然,大洋洲玉器群也有自身的一些特色,比如,在器物种类方面,礼器有璧、琮、璜,中原地区常见的圭、璋、琥不见。大洋洲玉器群这种既具有商代古玉的普遍共性,又带有某些自身个性的双重特征,无疑是商代南方地区一批典型的标准器,它对中国古玉的研究,特别是对传世古玉器的断代和鉴赏有着特殊的意义。大洋洲玉器,造型生动,雕刻精湛,体现了商代工艺美术的最高水平,它像一面镜子,透露出南方青铜王国发达的琢玉业信息,为追寻其玉器加工、产品特点等提供了丰富的标本。大洋洲玉礼仪器,是商代礼仪制度的一种表现,是社会等级制度的物化表现,为我们研究江南商代社会生活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通过它们,我们可以了解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宗教观念,并且使我们对当时的礼仪制度有了一个基本认识,也为商代玉器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全文完)
(责编: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