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文化研究是一个十分广阔的领域,它涉及多方面,既可以是有关价值观念、哲学思想的研究,也可以是某一个民间传说在各民族文化中不同表现形式的对比。”(陈建民、谭志明,1992)不同国家的人民之间的交往必然会涉及到文化方面,但是,由于各国文化不尽相同,特别是中西文化相差甚远,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若处此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 ,则容易产生误会,影响正常交际。其中禁忌语(taboo)最为敏感。所谓禁忌(taboo),即(among some peoples)something which religion or custom regards as for bidden,not to be touched,spoken of,etc.(《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1995)在某个文化看来是善意的言语也许在另一个文化却是人们所忌讳的。因此,交往中对涉及禁忌语的要加以慎重使用。本篇主要是关于汉英禁忌语的异同之处。
2 汉英禁忌语的相同之处
由于传统习惯和社会风俗的影响,各国文化在某些词语方面都有所忌讳。在公开场合使用某词语或提及某事会使人吃惊或引起强烈不满,如有人经常触犯当地社会禁忌,就会被该社会所排斥,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在英汉中,有些禁忌语是类似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身体部位。 在讲究礼貌的场合谈话时,中国人和英美人都不喜欢提起胸脯、乳房、臀部、性器官、排泄器官等一切敏感部位以及他们的功能,主要指性行为、排泄行为及排汇物如粪便等。非用英语说不可时,就行用委婉语。 例如,妓女不叫a prostitute,而叫a lady of town , homosexual称为queer,招贴语“禁止随地大小便”叫Commit no nuisance。在学校里,功课时间长,学生中途要“解手”,只好告诉老师:“Sorry,I have to do my business!”。“维多利亚王朝时期,女子就是在同类之间对自己身体的某些部位也忌讳直呼其名,“乳房”称bosom,“大腿”叫leg。”(胡文促,1992)汉语也是如此,妇女下身的疾病统称“妇科病”,上厕所叫“解手”,就连“安上了铁门”也不叫“安上了钢门”,因为“钢门”与“肛门”同音。不过,汉语不像英语那样严格,有时在公开场合也会听到“吃喝拉撒睡”之类的的话。近年来,英语国家也采取比较随便、直是率的态度,因此,书刊中to make love ,to have sex with字样并不罕见。但是,“具有四个字母的词语(four -letter words),如fuck , tits等,在大部分谈话中仍被认为是不得体的,尤其是在都有男女的场合,就更显得不雅了。“(邓炎昌和刘润清,1989)
2.2诅咒语、骂人的话。 早期人类文明中,科技文化不发达,人类迷信鬼神,有关鬼神的话都成了禁忌语。英语中的Jesus Christ ,holy Mary ,son of a bitch , damn ,hell ,大多与基督教的词语和名词有关,过于粗鄙、难听的会受到社会限制。汉语中,有关鬼神的骂人话就较少了,最常用的就是“他妈的”、“王八蛋”。有些太刺耳的话如“狗娘养的”等会引起人们强烈的反感。
在正式公开场合,如当众发言、课堂教学等,人们不宜说诅咒语、骂人的话。但在非正式或非公开场合里,如在家里、在公共汽车站等,说的人就比较多了。不过,对非本族人还是少讲为妙。
2.3政治忌语。 政治上的禁忌语多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各国一般用较委婉的语言来代替。在西方,本世纪初,报界为掩盖劳资关系紧张所造成的严重社会问题,称劳资争端为,劳资双方谈判顺利为,不顺利则为。此外,美国人不愿谈到越南战争,因为那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耻辱,有关越战的词如bombing ,destroying crops, aggression, concentration camp , retreat等,美国人听了会不悦。美国人在谈到“水门事件”时也忌讳像burglar , cheap flattery 之类的话。汉语中,我们也同样注重政治影响,因此管失业叫“待业”,类似的还有“通货膨胀——失控,市场萧条——市场疲惫,逮捕——保护性措施,亚非拉落后国家——发展中国家。”(胡文促,1992)西方适度对势力分子所谓的“六四流血事件”是我们所忌讳的,因此我们的宣传媒介称为“1989年春夏之交发生的那场由动乱到反革命暴乱的政治风波。
2.4生老病死
2.4.1从古到今,我们的祖先就对“死亡”这两个字很敏感,正如《礼记?典礼》道:“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叫“不禄”,这些都表明人们对死的忌讳。至维多利亚王朝中期,人们甚至不敢起已故者的名字,而小心翼翼地代之以the departed或no longer living 。现代社会里,人们仍然害怕“死”。汉语忌讳亲朋友好友办喜事时送钟(与“送终”)同音),不宜在公开场合说“烧啦”、“埋啦”、“尸体”之类。当然,青年人不如老年人忌讳,有的甚至玩装死游戏。英美人也很忌讳“die”、“neral”、“gravetard”等有关死亡的话语,谈到“死”时,他们就用“pass away”、“go to the heaven ”、“undertaker”等委婉话。
2.4.2虽说现代医学高度发达,人们对疾病等还是忌讳莫深的,就比如说汉语中不说“生病”偏说“不舒服”。“饭馆服务员对顾客说:“楼上有雅座。”不说,“楼上有单间”,以免引起对方对医院里危重病人住的房间的联想。“(陈建民、谭志明,1992)英语在这方面比汉语要忌讳得多了,什么“son”、“mad”、“criminal lunatic”、“asylum”等等都遭忌讳。近几年来所出现的“爱滋病”,西方人不称“AIDS”,却给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social disease”。
2.4.3不管是英语还是汉语,在对老年人的称呼以及对别人外表的评价时都要小心谨慎,否则容易惹得对方不高兴。尊老爱幼自古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所以中国人很讲究对老年人的称呼,什么“老太婆”、“老头子”、“老不死的”都是人们所忌讳的,委婉一点的如“老大爷”、“老大妈”等则是人们所乐于接受的。英美人更不用说了,因为他们最怕的就是老“”、“”这些有关“老”的直截了当的说法都是老人所不喜欢的。同时,形容人的外表时,人们也不喜欢直来直去的说法。提到“身体胖”时,汉语忌讳“胖”、“肥”,女孩子怕“壮”;西方人更忌讳“胖(fat)了”,因为“肥胖病”已成为现代西方文明的一大优患。此外,形容人难看时,汉语不说“丑陋”而说“长得还过去”,英语则说“plain”、“homely”而不说ugly。 3汉英禁忌语的不同处
每个民族都自有自已独特的文化模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的应用方式集中表现了各民族的文化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的社会性,人们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体谅;而英美人则以自我为中(individualism),集中体现在英美人认为privacy(隐私)神圣不可侵犯。“隐私”这个概念中西对此看法不同,有的事情在西方眼里是“隐私”,在中国人眼里却并不如此。
西方人所谓pravicy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年龄(age)。 中国人一般不在乎自己的年龄,有的人甚至以“老”自居。电视剧《情满珠江》有这样一个对话:
A;李小姐,你今年的芳龄是?
B;虚度了21个春秋。
由此可见,中国人对女性的年龄也照问不误,而被问的人也照答不误。但是英美人就不同了,他们不喜欢别人询问自己的年龄,尤其老人、女性对此更是忌讳莫深了。
中国人一见面就问:“你几岁了?”这本是句问候语,但在英美人眼里却是件令人尴尬的事。“有一位年龄五十左右的女教授同她的女儿上街,被位问路的留学生称为“大妈”,女教授本人没有反感,可她的女儿不干了。女儿说:‘说是你的大妈?到农村去找你的大妈吧。’”(陈建民、谭志明,1992)这位留学生这所以会这样称呼是因为不了解中西文化差别。中国人对陌生人的一般称呼“叔叔”、“阿姨”、或“伯伯”、“伯母”,大一点的则称“大爷”、“大妈”等等;英美人则不喜欢人家称自大“大爷”、“大妈”,因为每个人都想自己年轻一点。所以,对陌生英美人要称“Mr.”、“Miss.”、“Mrs.”或“Mc.”。总之,对英美人最好少问“How old are you?”之类的话,也不能以“老”称英美人。
3.2个人财产(personal income)。 有这样一个例子:“英国一位教学法家初次来华讲学, 临别前被邀出席一个晚宴。席间,我们的一位同志当着各方宾客的面,问他一年拿多少薪水?他感到十分尴尬,本想含糊其词,又恐失礼,最后只得如实说出。回来以后长叹一声说:I had most bizarre day。(这一天过得太奇怪了)(胡方仲,1992)
这位英国人为何这样呢,那是因为英美人最大的忌讳是个人收和开支,就是夫妻、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不一定很了解彼此的工资。中国人则不同了,一见人家买了什么东西就问:“这件裙子多少钱?”、“这辆汽车买多少钱?”、“这房子价格如何?”这种问题千万别套到英美人身上。
3.3关于妇女(women)的禁忌语。 随着女权的发展,西方妇女主张男女平等,于是一切歧视妇女的语言也就发生了一些变化:man被person、peoples所代替了,由chaurman也就引出了chairwoman、madam chairman。后来双有人提出用Ms.代替Mrs.或Miss以指成婚的或未婚的女人。总之,英语发展的一个倾向就是以中性词泛指人类代替以男性词指代人类,所以,在英美妇女,特别是女权主义者面前少说像He之类的传统词。汉语在这方面就没什么可禁忌的了,因为汉语中大多数指人的词都是中性的词,比如,“主持人”就是“主持人”,不会有像“chairman”和“chairwoman”之别了,而且“重男轻女”的传统封建思想在某些人包括许多妇女的心里是根深蒂固的。
3.4种族歧视语。 中华民族都是黄种人,自古就是个统一团结的民族,所以汉语中并不存在民族歧视的词语,56个民族一律平等。英语则不一样,白人自古对黑人就存在着种族偏见,如“blackguard(恶根),blacklist(黑名单),black mark(污点)等。全家引以为耻的“败家子”叫black sheep ,不叫white sheep。”(邓炎昌,刘润清,1989)黑人最忌讳的莫过于nigger(黑鬼)。在美国,除了对黑人外,对其它国家种族也有蔑称,如“称意大利人为dagos,犹太人叫做kikes,把波兰人叫做potlucks,把中国人叫做chinks,把日本人叫做japes等。”(邓炎昌,刘润清,1989)当然这民些也都是我们自己所忌讳的。
3.5其它禁忌语。 中国人见面老是喜欢问:“你上哪去?”别人生病时也会关心地说:“多喝点水。”或“多加点衣服”等。其实,这些所谓关心问候语在外国人看来是侵犯他们的隐私。
除上所述外,在涉及是否已婚、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等方面,与外国人谈话时应避免。
例如:Are you married ?How come you’re still single ?What’s you religion? Are you a Republican or a Democrat?
3.6狗(dog)。 “狗”在汉英中的价值观念截然不同。汉语中由“狗”构成的词几乎都是贬义的,什么走狗、看门狗、狗汉奸、狗腿了、狐群狗党等都是难听的话。与此恰恰相反,英语视狗为忠诚伴侣,狗是褒义,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者)。许多英语成语、谚语中也有关于狗的褒义的词:“a lucky dog/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Barking dogs do not bite/Every dog has his day/l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胡文仲,1992)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反映文化,又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通过英汉禁忌语的比较,我们可以看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虽有一部分是类似的,但是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别,有的甚至是刚好相反的。因此,只有深入了解中西文化,才能掌握汉英禁忌语的异同特点,才能在实际中更好地运用它,避免因“文化盲”而闹出笑话。
2 汉英禁忌语的相同之处
由于传统习惯和社会风俗的影响,各国文化在某些词语方面都有所忌讳。在公开场合使用某词语或提及某事会使人吃惊或引起强烈不满,如有人经常触犯当地社会禁忌,就会被该社会所排斥,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在英汉中,有些禁忌语是类似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身体部位。 在讲究礼貌的场合谈话时,中国人和英美人都不喜欢提起胸脯、乳房、臀部、性器官、排泄器官等一切敏感部位以及他们的功能,主要指性行为、排泄行为及排汇物如粪便等。非用英语说不可时,就行用委婉语。 例如,妓女不叫a prostitute,而叫a lady of town , homosexual称为queer,招贴语“禁止随地大小便”叫Commit no nuisance。在学校里,功课时间长,学生中途要“解手”,只好告诉老师:“Sorry,I have to do my business!”。“维多利亚王朝时期,女子就是在同类之间对自己身体的某些部位也忌讳直呼其名,“乳房”称bosom,“大腿”叫leg。”(胡文促,1992)汉语也是如此,妇女下身的疾病统称“妇科病”,上厕所叫“解手”,就连“安上了铁门”也不叫“安上了钢门”,因为“钢门”与“肛门”同音。不过,汉语不像英语那样严格,有时在公开场合也会听到“吃喝拉撒睡”之类的的话。近年来,英语国家也采取比较随便、直是率的态度,因此,书刊中to make love ,to have sex with字样并不罕见。但是,“具有四个字母的词语(four -letter words),如fuck , tits等,在大部分谈话中仍被认为是不得体的,尤其是在都有男女的场合,就更显得不雅了。“(邓炎昌和刘润清,1989)
2.2诅咒语、骂人的话。 早期人类文明中,科技文化不发达,人类迷信鬼神,有关鬼神的话都成了禁忌语。英语中的Jesus Christ ,holy Mary ,son of a bitch , damn ,hell ,大多与基督教的词语和名词有关,过于粗鄙、难听的会受到社会限制。汉语中,有关鬼神的骂人话就较少了,最常用的就是“他妈的”、“王八蛋”。有些太刺耳的话如“狗娘养的”等会引起人们强烈的反感。
在正式公开场合,如当众发言、课堂教学等,人们不宜说诅咒语、骂人的话。但在非正式或非公开场合里,如在家里、在公共汽车站等,说的人就比较多了。不过,对非本族人还是少讲为妙。
2.3政治忌语。 政治上的禁忌语多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各国一般用较委婉的语言来代替。在西方,本世纪初,报界为掩盖劳资关系紧张所造成的严重社会问题,称劳资争端为,劳资双方谈判顺利为,不顺利则为。此外,美国人不愿谈到越南战争,因为那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耻辱,有关越战的词如bombing ,destroying crops, aggression, concentration camp , retreat等,美国人听了会不悦。美国人在谈到“水门事件”时也忌讳像burglar , cheap flattery 之类的话。汉语中,我们也同样注重政治影响,因此管失业叫“待业”,类似的还有“通货膨胀——失控,市场萧条——市场疲惫,逮捕——保护性措施,亚非拉落后国家——发展中国家。”(胡文促,1992)西方适度对势力分子所谓的“六四流血事件”是我们所忌讳的,因此我们的宣传媒介称为“1989年春夏之交发生的那场由动乱到反革命暴乱的政治风波。
2.4生老病死
2.4.1从古到今,我们的祖先就对“死亡”这两个字很敏感,正如《礼记?典礼》道:“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叫“不禄”,这些都表明人们对死的忌讳。至维多利亚王朝中期,人们甚至不敢起已故者的名字,而小心翼翼地代之以the departed或no longer living 。现代社会里,人们仍然害怕“死”。汉语忌讳亲朋友好友办喜事时送钟(与“送终”)同音),不宜在公开场合说“烧啦”、“埋啦”、“尸体”之类。当然,青年人不如老年人忌讳,有的甚至玩装死游戏。英美人也很忌讳“die”、“neral”、“gravetard”等有关死亡的话语,谈到“死”时,他们就用“pass away”、“go to the heaven ”、“undertaker”等委婉话。
2.4.2虽说现代医学高度发达,人们对疾病等还是忌讳莫深的,就比如说汉语中不说“生病”偏说“不舒服”。“饭馆服务员对顾客说:“楼上有雅座。”不说,“楼上有单间”,以免引起对方对医院里危重病人住的房间的联想。“(陈建民、谭志明,1992)英语在这方面比汉语要忌讳得多了,什么“son”、“mad”、“criminal lunatic”、“asylum”等等都遭忌讳。近几年来所出现的“爱滋病”,西方人不称“AIDS”,却给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social disease”。
2.4.3不管是英语还是汉语,在对老年人的称呼以及对别人外表的评价时都要小心谨慎,否则容易惹得对方不高兴。尊老爱幼自古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所以中国人很讲究对老年人的称呼,什么“老太婆”、“老头子”、“老不死的”都是人们所忌讳的,委婉一点的如“老大爷”、“老大妈”等则是人们所乐于接受的。英美人更不用说了,因为他们最怕的就是老“”、“”这些有关“老”的直截了当的说法都是老人所不喜欢的。同时,形容人的外表时,人们也不喜欢直来直去的说法。提到“身体胖”时,汉语忌讳“胖”、“肥”,女孩子怕“壮”;西方人更忌讳“胖(fat)了”,因为“肥胖病”已成为现代西方文明的一大优患。此外,形容人难看时,汉语不说“丑陋”而说“长得还过去”,英语则说“plain”、“homely”而不说ugly。 3汉英禁忌语的不同处
每个民族都自有自已独特的文化模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的应用方式集中表现了各民族的文化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的社会性,人们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体谅;而英美人则以自我为中(individualism),集中体现在英美人认为privacy(隐私)神圣不可侵犯。“隐私”这个概念中西对此看法不同,有的事情在西方眼里是“隐私”,在中国人眼里却并不如此。
西方人所谓pravicy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年龄(age)。 中国人一般不在乎自己的年龄,有的人甚至以“老”自居。电视剧《情满珠江》有这样一个对话:
A;李小姐,你今年的芳龄是?
B;虚度了21个春秋。
由此可见,中国人对女性的年龄也照问不误,而被问的人也照答不误。但是英美人就不同了,他们不喜欢别人询问自己的年龄,尤其老人、女性对此更是忌讳莫深了。
中国人一见面就问:“你几岁了?”这本是句问候语,但在英美人眼里却是件令人尴尬的事。“有一位年龄五十左右的女教授同她的女儿上街,被位问路的留学生称为“大妈”,女教授本人没有反感,可她的女儿不干了。女儿说:‘说是你的大妈?到农村去找你的大妈吧。’”(陈建民、谭志明,1992)这位留学生这所以会这样称呼是因为不了解中西文化差别。中国人对陌生人的一般称呼“叔叔”、“阿姨”、或“伯伯”、“伯母”,大一点的则称“大爷”、“大妈”等等;英美人则不喜欢人家称自大“大爷”、“大妈”,因为每个人都想自己年轻一点。所以,对陌生英美人要称“Mr.”、“Miss.”、“Mrs.”或“Mc.”。总之,对英美人最好少问“How old are you?”之类的话,也不能以“老”称英美人。
3.2个人财产(personal income)。 有这样一个例子:“英国一位教学法家初次来华讲学, 临别前被邀出席一个晚宴。席间,我们的一位同志当着各方宾客的面,问他一年拿多少薪水?他感到十分尴尬,本想含糊其词,又恐失礼,最后只得如实说出。回来以后长叹一声说:I had most bizarre day。(这一天过得太奇怪了)(胡方仲,1992)
这位英国人为何这样呢,那是因为英美人最大的忌讳是个人收和开支,就是夫妻、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不一定很了解彼此的工资。中国人则不同了,一见人家买了什么东西就问:“这件裙子多少钱?”、“这辆汽车买多少钱?”、“这房子价格如何?”这种问题千万别套到英美人身上。
3.3关于妇女(women)的禁忌语。 随着女权的发展,西方妇女主张男女平等,于是一切歧视妇女的语言也就发生了一些变化:man被person、peoples所代替了,由chaurman也就引出了chairwoman、madam chairman。后来双有人提出用Ms.代替Mrs.或Miss以指成婚的或未婚的女人。总之,英语发展的一个倾向就是以中性词泛指人类代替以男性词指代人类,所以,在英美妇女,特别是女权主义者面前少说像He之类的传统词。汉语在这方面就没什么可禁忌的了,因为汉语中大多数指人的词都是中性的词,比如,“主持人”就是“主持人”,不会有像“chairman”和“chairwoman”之别了,而且“重男轻女”的传统封建思想在某些人包括许多妇女的心里是根深蒂固的。
3.4种族歧视语。 中华民族都是黄种人,自古就是个统一团结的民族,所以汉语中并不存在民族歧视的词语,56个民族一律平等。英语则不一样,白人自古对黑人就存在着种族偏见,如“blackguard(恶根),blacklist(黑名单),black mark(污点)等。全家引以为耻的“败家子”叫black sheep ,不叫white sheep。”(邓炎昌,刘润清,1989)黑人最忌讳的莫过于nigger(黑鬼)。在美国,除了对黑人外,对其它国家种族也有蔑称,如“称意大利人为dagos,犹太人叫做kikes,把波兰人叫做potlucks,把中国人叫做chinks,把日本人叫做japes等。”(邓炎昌,刘润清,1989)当然这民些也都是我们自己所忌讳的。
3.5其它禁忌语。 中国人见面老是喜欢问:“你上哪去?”别人生病时也会关心地说:“多喝点水。”或“多加点衣服”等。其实,这些所谓关心问候语在外国人看来是侵犯他们的隐私。
除上所述外,在涉及是否已婚、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等方面,与外国人谈话时应避免。
例如:Are you married ?How come you’re still single ?What’s you religion? Are you a Republican or a Democrat?
3.6狗(dog)。 “狗”在汉英中的价值观念截然不同。汉语中由“狗”构成的词几乎都是贬义的,什么走狗、看门狗、狗汉奸、狗腿了、狐群狗党等都是难听的话。与此恰恰相反,英语视狗为忠诚伴侣,狗是褒义,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者)。许多英语成语、谚语中也有关于狗的褒义的词:“a lucky dog/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Barking dogs do not bite/Every dog has his day/l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胡文仲,1992)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反映文化,又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通过英汉禁忌语的比较,我们可以看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虽有一部分是类似的,但是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别,有的甚至是刚好相反的。因此,只有深入了解中西文化,才能掌握汉英禁忌语的异同特点,才能在实际中更好地运用它,避免因“文化盲”而闹出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