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品文”就是解读文本的过程,是学生学习文本的过程,也是学生领会解读文本的方法。学生在“品”的过程中感受文本的语言美,领悟作品的情感,提高自身的文学鉴赏水平。“品人”就是在叙事性文章中学会分析人物性格,把握文章主旨,从而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本文结合《烛之武退秦师》人物教学,阐明语文教学中品文与品人的关系和方法技巧。
【关键词】品文 品人 文本解读
“品文”就是解读文本的过程,是学生学习文本的过程,也是学生领会解读文本的方法。学生在“品”的过程中感受文本的语言美,领悟作品的情感,提高自身的文学鉴赏水平。“品人”就是在叙事性文章中学会分析人物性格,把握文章主旨,从而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文章贵在“品”。
一、文美情美,学生必“品”
教材选取的文章都是精品文,多数文章文笔、情感皆美,学生在品文的过程中可以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健康的、美好的道德情操,教师引导学生品文的过程就是引导他们进行再体验、再创造的过程。新教材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叙事性很强的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启迪学生的语言智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品文,激发学生品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品读的方法,让学生愿品读,会品读,真正的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二、课堂激趣,学生愿“品”
在教学中,我看到学生们的厌学情绪,很痛心;看到他们的迷茫态度,很伤感;看到更多的是学习的奴隶,很是沮丧。他们多数习惯了老师的灌输,等待老师的答案,有些同学连老师的答案也懒得记。他们刚踏进高中,我该怎么办呢?是继续“灌”下去,还是调整他们的学习态度,引导他们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主人翁的精神呢?
疏通了《烛之武退秦师》这课的文意,应该品读这课的人物形象,感受烛之武在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了。是教师讲呢,还是让学生“品”?我难以取舍。老师讲解轻松,教学进度又快;学生基础差,让他们品读,费时多而麻烦。
回想我以前读书时,老师给我们分析人物形象,老师总会给我们一个标准的答案,久之,我们学会了等待老师的答案,我们不敢、也不会归纳人物形象,离开了老师的答案就无所适从;又反思以前的教学,学生依赖我的答案,我也依赖教参,我成了教参的奴隶,而我把我的学生也培养成了我的奴隶。于是我大胆决定:相信我的学生,哪怕是最差的学生,让他们自己来品读。
我先让学生们读一遍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我在黑板上板书出课文中描写的五个人物——太子丹、樊於期、秦王、秦武阳、荆轲,把黑板分成五个板块,每个人物为一个板块,然后鼓励同学们在黑板上归纳这五个人物形象。
开始,同学们还有些拘谨,我鼓励他们来归纳,叫他们写一个人也行,写一个词语也行,不求全面,重在参与。这时,有的同学开始行动了,跑上讲台写了一个,不一会,写的人越来越多,同学们争着到讲台上来写,黑板上写满了他们的成果:
太子丹:赏识人才、尊重他人、优柔寡断、焦虑、仁慈、自私、胆小……
樊於期:豪爽、慷慨、义勇、刚烈、善解人意、知恩图报、胆识过人、舍生取义……
秦王:高傲、色厉内荏、贪婪、急功近利、残暴、外强中干、高傲、贪生怕死、腐败……
秦武阳:纸老虎、欺善怕恶、有勇无谋、胆小、懦弱、不淡定……
荆轲:视死如归、沉着、忠心耿耿、坚守信义、有勇有谋、深明大义、济弱扶困、不畏强暴、果断、城府极深、才思敏捷……
有的同学看到没有什么词可以写了,可他们还意犹未尽,问我,写俗语可以不?我说,可以。他们又跑上讲台,在黑板的一些空隙中挤下他们的答案,没有想到他们写出“太棒了”“太给力了”“太有才了”……还有一个学生用英语来写了,有一个学生更有“创意”,写上“见百度”,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同学们的激情被激发起来了,他们的思维也被激活了,课堂上充满了活力!我觉得黑板太小了,我更发觉我原来对孩子们的理解是多么的肤浅!
三、诱导得宜,学生会“品”
看到同学们归纳这么全面,超过任何一本参考资料,我很惊讶;看到他们这么认真,这么主动,超过了以往的课堂,我很感动!他们体会到“要学习”的快乐,我也体会到教育的真谛就是引导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作为教师不应忘掉自己的主导地位,应“授人以渔”,应在方法上引导,规律上总结。
首先在学习态度上总结。我先充分肯定了同学们在课堂的积极参与精神,主人翁的态度,把课堂变成了学堂,感谢他们帮助我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然后,给他们提了几点建议:写英语的要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并给他们讲了一个中国留学生用英语写论文的事,告诉他们学好祖国语言是中国人的神圣职责;写俗语的要注意语言美;写“见百度”的虽然活跃了课堂气氛,但要注意自己的学习态度,其实“百度”上也没有他们归纳的全面。教师首先要拨正他们的学习思想,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
其次是品读人物要公正、要准确,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尊重历史。品评人物应注意历史背景,把人物放回当时的历史时代中去品评,如秦王的“腐败”,秦武阳的“不淡定”,太子丹的“自私”等是否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
2.尊重文本。品读人物应分析事件中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形象,不得凭空想象。他们归纳的人物性格特征,我让他们从课本中找到依据,如太子丹的“胆小”,樊於期的“胆识过人”,秦王的“急功近利”,荆轲的“才思敏捷”等能否从文中品读出来。
3.尊重作者。品评人物还要根据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引导学生留意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形象。作者肯定的就应该用褒义词,作者否定的人物就应该用贬义词,如荆轲的“城府极深”等是否归纳得准确。
我一个一个的分析着他们写的人物评价,告诉他们品读人物的注意事项,引导他们品读人物的方法,在品读中培养他们的识别能力,树立他们正确的价值观。
教育没有选择学生的权利,只有选择教育的方法。我和学生们一起品读了《烛之武退秦师》,没有哪一次理解得这么全面,没有哪一次解读有如此深刻,既品读了人物,领悟了人性美,又品读了文本,体会了文笔美。在教学中,我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端正了他们的学习态度、重构了他们的价值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了主人翁的精神,一起享受了教与学的快乐。教师就应该让自己的学生体会到:做学习的奴隶轻松而麻木,做学习的主人快乐而幸福!
作者单位:重庆市大足县第二中学。
【关键词】品文 品人 文本解读
“品文”就是解读文本的过程,是学生学习文本的过程,也是学生领会解读文本的方法。学生在“品”的过程中感受文本的语言美,领悟作品的情感,提高自身的文学鉴赏水平。“品人”就是在叙事性文章中学会分析人物性格,把握文章主旨,从而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文章贵在“品”。
一、文美情美,学生必“品”
教材选取的文章都是精品文,多数文章文笔、情感皆美,学生在品文的过程中可以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健康的、美好的道德情操,教师引导学生品文的过程就是引导他们进行再体验、再创造的过程。新教材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叙事性很强的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启迪学生的语言智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品文,激发学生品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品读的方法,让学生愿品读,会品读,真正的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二、课堂激趣,学生愿“品”
在教学中,我看到学生们的厌学情绪,很痛心;看到他们的迷茫态度,很伤感;看到更多的是学习的奴隶,很是沮丧。他们多数习惯了老师的灌输,等待老师的答案,有些同学连老师的答案也懒得记。他们刚踏进高中,我该怎么办呢?是继续“灌”下去,还是调整他们的学习态度,引导他们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主人翁的精神呢?
疏通了《烛之武退秦师》这课的文意,应该品读这课的人物形象,感受烛之武在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了。是教师讲呢,还是让学生“品”?我难以取舍。老师讲解轻松,教学进度又快;学生基础差,让他们品读,费时多而麻烦。
回想我以前读书时,老师给我们分析人物形象,老师总会给我们一个标准的答案,久之,我们学会了等待老师的答案,我们不敢、也不会归纳人物形象,离开了老师的答案就无所适从;又反思以前的教学,学生依赖我的答案,我也依赖教参,我成了教参的奴隶,而我把我的学生也培养成了我的奴隶。于是我大胆决定:相信我的学生,哪怕是最差的学生,让他们自己来品读。
我先让学生们读一遍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我在黑板上板书出课文中描写的五个人物——太子丹、樊於期、秦王、秦武阳、荆轲,把黑板分成五个板块,每个人物为一个板块,然后鼓励同学们在黑板上归纳这五个人物形象。
开始,同学们还有些拘谨,我鼓励他们来归纳,叫他们写一个人也行,写一个词语也行,不求全面,重在参与。这时,有的同学开始行动了,跑上讲台写了一个,不一会,写的人越来越多,同学们争着到讲台上来写,黑板上写满了他们的成果:
太子丹:赏识人才、尊重他人、优柔寡断、焦虑、仁慈、自私、胆小……
樊於期:豪爽、慷慨、义勇、刚烈、善解人意、知恩图报、胆识过人、舍生取义……
秦王:高傲、色厉内荏、贪婪、急功近利、残暴、外强中干、高傲、贪生怕死、腐败……
秦武阳:纸老虎、欺善怕恶、有勇无谋、胆小、懦弱、不淡定……
荆轲:视死如归、沉着、忠心耿耿、坚守信义、有勇有谋、深明大义、济弱扶困、不畏强暴、果断、城府极深、才思敏捷……
有的同学看到没有什么词可以写了,可他们还意犹未尽,问我,写俗语可以不?我说,可以。他们又跑上讲台,在黑板的一些空隙中挤下他们的答案,没有想到他们写出“太棒了”“太给力了”“太有才了”……还有一个学生用英语来写了,有一个学生更有“创意”,写上“见百度”,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同学们的激情被激发起来了,他们的思维也被激活了,课堂上充满了活力!我觉得黑板太小了,我更发觉我原来对孩子们的理解是多么的肤浅!
三、诱导得宜,学生会“品”
看到同学们归纳这么全面,超过任何一本参考资料,我很惊讶;看到他们这么认真,这么主动,超过了以往的课堂,我很感动!他们体会到“要学习”的快乐,我也体会到教育的真谛就是引导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作为教师不应忘掉自己的主导地位,应“授人以渔”,应在方法上引导,规律上总结。
首先在学习态度上总结。我先充分肯定了同学们在课堂的积极参与精神,主人翁的态度,把课堂变成了学堂,感谢他们帮助我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然后,给他们提了几点建议:写英语的要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并给他们讲了一个中国留学生用英语写论文的事,告诉他们学好祖国语言是中国人的神圣职责;写俗语的要注意语言美;写“见百度”的虽然活跃了课堂气氛,但要注意自己的学习态度,其实“百度”上也没有他们归纳的全面。教师首先要拨正他们的学习思想,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
其次是品读人物要公正、要准确,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尊重历史。品评人物应注意历史背景,把人物放回当时的历史时代中去品评,如秦王的“腐败”,秦武阳的“不淡定”,太子丹的“自私”等是否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
2.尊重文本。品读人物应分析事件中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形象,不得凭空想象。他们归纳的人物性格特征,我让他们从课本中找到依据,如太子丹的“胆小”,樊於期的“胆识过人”,秦王的“急功近利”,荆轲的“才思敏捷”等能否从文中品读出来。
3.尊重作者。品评人物还要根据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引导学生留意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形象。作者肯定的就应该用褒义词,作者否定的人物就应该用贬义词,如荆轲的“城府极深”等是否归纳得准确。
我一个一个的分析着他们写的人物评价,告诉他们品读人物的注意事项,引导他们品读人物的方法,在品读中培养他们的识别能力,树立他们正确的价值观。
教育没有选择学生的权利,只有选择教育的方法。我和学生们一起品读了《烛之武退秦师》,没有哪一次理解得这么全面,没有哪一次解读有如此深刻,既品读了人物,领悟了人性美,又品读了文本,体会了文笔美。在教学中,我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端正了他们的学习态度、重构了他们的价值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了主人翁的精神,一起享受了教与学的快乐。教师就应该让自己的学生体会到:做学习的奴隶轻松而麻木,做学习的主人快乐而幸福!
作者单位:重庆市大足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