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弧轨道上的摩擦力与速度有关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k12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凌源市职教中心辽宁 朝阳122500)
  
  当物体沿竖直方向的圆弧轨道运动时,由于所受摩擦力与速度之间有关,因此经过相同的路程,损失的机械能不一定相同,下面对这类问题进行探究.
  1错题分析
  例1如图1所示,一个物块从内壁粗糙的半球形碗边下滑,在下滑过程中由于摩擦力的作用,物块的速率恰好保持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块所受的合外力为零
  B.物块所受的合外力越来越大
  C.物块所受合外力大小不变,方向时刻改变
  D.物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不变
  分析由于圆周运动中物块速率保持不变,因此合外力提供向心力,所以物块所受的向心力大小不变,而方向时刻改变,则选项A、B错误,选项C正确.
  把重力分解,在沿半径方向,由牛顿第二定律和向心力公式有
  N-mgcosθ=mv2R,
  在下滑过程中,θ变小,cosθ变大,支持力变大,则滑动摩擦力f=μN变大.
  沿切线方向,合外力为零,即f=mgsinθ,θ变小,sinθ变小,则滑动摩擦力f=mgsinθ变小.
  可见,滑动摩擦力的变化出现了矛盾,因此物块不可能做速率不变的圆周运动,所以该题是一道错题.
  例2如图2所示,一小物块自距离地面高H自由下落,恰好落入一半径为R=H4的半圆槽内,小物块沿槽面滑行半周后又竖直向上升起,其最大高度为H2,不计空气阻力,若小物块与轨道之间的摩擦系数处处相同,则小物块第一次滑到圆槽最低点时的速率为
  A.gHB.2gHC.5gHD.1.5gH
  分析如图3所示,设物块经过a点时速度为va,经过两个等高点d和d′时的速率分别为v1、v2,通过圆弧ad和ad′所首先看图象时一定要按照合理的顺序,以保证不发生遗漏,顺序因为:轴、点、线、面、形;其次要将在轴、点、线、面、形中得到的信息有机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勾勒物体整体运动情况的框架,如果同时给了几张图象,必须将它们逐段逐段联系在一起考虑问题;最后要从中找出和本题设问有关的信息,建立相应的方程,求出结果.
  2.2用图象来展现情境
  很多题目它不是直接告诉我们物体的运动情景,而是采用图象间接告之的方式,它将一个常规问题由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呈现,增加了试题的难度,也考查了学生的灵活性,这类问题看似复杂,其实无非是新瓶装旧酒而已,只要学生能将图象所展示的情景还原出来,那么一切问题都好解决了.那么如何由图象来还原出对应的物理情景呢?首先还是读图问题,按照轴、点、线、面、形的顺序读下来,尤其要抓住特殊点所传达的信息;其次将这些特殊点和实际情景中的某些时刻去一一匹配,如极值点往往对应着物体运动到最低或最高点,拐点往往对应着物体运动的临界点;最后根据匹配后的数据,列出关键方程求解.
  2.3根据情境画出对应图象
  已知了物体的运动情景,要根据分析定性的作出某种图象,这也经常能遇到的一种问题呢?首先必须要充分理解所给的物理情景,细化运动过程,搞清楚每一步中各物理量是如何变化的;其次在细化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起点、临界点、终点这些特殊点的物理量的情况,找出这两个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确定图线的形状,若无法找到函数关系,至少要确定到其对应的大致变化情况,如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关系,从而得到图象的大致变化趋势;最后在坐标中将这些特殊点画出,在用曲线或直线将点连接起来.
  2.4利用图象分析实验数据
  在实验中要研究某两个物理量间的关系,常常是改变条件测量若干组数据用描点的方式作出图象法,再根据图象来探究它们间的变化特点和变化趋势.描点作图几乎每年高考都要考到,它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处理数据的方法,也是一种实验的基本技能.描点画图象的一般步骤:
  ①确定横纵坐标所代表的物理量,画好直角坐标,在两坐标轴旁标号对应的物理量,并写上单位,在轴上画好均分点,定好比例标度,写好坐标原点的刻度.
  ②将对应的两个数据分别在横纵坐标中找到相应的位置,由它们交叉所产生的点即为图象上的点,将其逐一准确的画在图上.
  ③根据理论分析,将这些点用直线或光滑的曲线,甚至是折线连接起来.
  对于有些复杂的问题,由于牵涉的变量较多,而且彼此间循环变化,由于受数学知识的限制,用常规建方程组的办法很难求出结果,如果这时能巧妙应用图象,使变化趋势明朗化,使变化特点外显化,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有时甚至一眼就能看出结果.如果问题中涉及的物体比较多,为了更好反映它们间的相互关系,我们甚至可以将不同研究对象的图象作在一起,利用图象间的交点或图象间所夹的面积的特殊意义来求解问题.做的功分别为W1和W2,由动能定理有
  mgh-W1=12mv21-12mv2a,
  mgh-W2=12mv22-12mv2a,
  由于W1<W2,所以v1>v2.
  速度大则压力大,因此物块在圆弧ab上各点受到的摩擦力都比在圆弧bc上相应的等高点处受到的摩擦力大,可知物块在圆弧ab时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W1′大于物块在圆弧bc时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W2′,即
  W1′>W2′(1)
  对于状态A和状态B有
  mg(H R)-W1′=12mv2B(2)
  对于状态B和状态C有
  -mg(H2 R)-W2′=0-12mv2B,
  即mg(H2 R)-W2′=12mv2B(3)
  而W2′>0(4)
  由(1)、(2)、(3)联立得vB<2gH.
  由(3)、(4)联立得vB>1.5gH.
  所以,该题的答案为1.5gH  可见原题中没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2典例解析
  例3如图4所示,半球形容器固定在水平面上,容器内壁各处与小球m的动摩擦因数均相同.小球m从A点以10 m/s的初速度沿容器内壁滑下,并始终与容器内壁接触,到点C时,小球的速度仍为10 m/s.现让小球仍从A点以5 m/s的速度滑下,到C点时,小球的速度大小
  A.仍为5 m/sB.小5 m/s
  C.大于5 m/s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解析设A点到C点的弧长为s,高度差为h.小球以10 m/s的初速度沿容器内壁滑下时,速度大小是变化的,因此向心力是变化的,使得容器内壁对小球的弹力发生变化,而压力方向与接触面的角度是变化的,所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也发生变化.但可以认为小球从A点到C点的过程中受到一个平均作用效果大小恒为f的摩擦力作用,由摩擦力的特点及动能定理可得WG-Wf=ΔEk,即mgh-fs=0.
  设小球以5 m/s的初速度从A点滑到C点的过程中,受到滑动摩擦力f′,也可认为f′的平均作用效果大小不变,但这种情况与前一种情况相比,对应各点的速度均较小,从而小球受到容器内壁的滑动摩擦力较小,即f′  mgh-f′s=12mv2-12mv20,
  即fs-f′s=12mv2-12mv20.
  由于f′v0=5 m/s.故选项C正确.
  例4如图5所示,一小物块从粗糙半圆轨道上方h=2R处自由下落,沿切线进入轨道,第一次从右边上升的高度为h2,则小物块第一次从左边抛出时上升的高度h′为
  A.h′=h4B.h4  解析小物块在轨道上第一次损失的机械能为ΔE1=mgh2,第二次损失的机械能为ΔE2=mgh2-mgh′,由于小物块在轨道上两次运动时,对轨道的压力是变化的,根据圆周运动知识可知,小物块在任何同一点,第一次对轨道的压力大于第二次的压力,因此第一次在轨道上损失的机械能大于第二次损失的机械能,由以上两个方程可知h′>0.
  设小物块第一次、第二次运动到最低点时的速度分别为v1、v2,损失的机械能分别为Q1、Q2,则动能分别为
  12mv21=mg(h R)-Q1,
  12mv22=mg(h2 R)-Q2.
  由于Q2  则12mv21<12mv22 mgh2(1)
  由12mv22=mg(h2 R)-Q2,
  得mgh2 mgR=12mv22 Q2(2)
  由于h′>0,那么第二次运动到最低点时的速度v2应足够大,前提条件是mgR>Q2.证明如下:
  假设mgR=Q2,则mgh2=12mv22,
  而12mv22=Q2′ mg(R h′)>mgR.
  因此mgh2>mgR,即h>2R,这与题给条件h=2R不符;同理,假设mgRQ2.
  则由(2)式可知mgh2<12mv22,
  再由(1)式可知v21<2v22.
  小物块在最低点对轨道的压力分别为
  N1=mg mv21R,N2=mg mv22R,
  则摩擦力f1<2f2,
  因此平均摩擦力1<22.
  由于小物块两次经过半圆弧的路程相同,
  那么1s<22s,
  即ΔE1<2ΔE2,
  则有mg(h-h2)<2mg(h2-h′),
  可得h′
其他文献
师能,即教师的技能,是指教师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师能是灵活机动的教育机智,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师能是不断探索、力求创新的能力;师能是审美高雅、身心
最近,泰兴物理教研的“重头戏”就是教师基本功大赛.“痛苦”的参赛过程和遗憾的比赛“成果”促使笔者冷静反思.过去,我们常讲“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通过比赛,笔者认为教师仅拥有“一桶水”还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能“细水长流”,特别是像我们这些所谓的“经验型”教师一定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上好课必须先要练好基本功.比赛即学习,过程即培训,参与即成长.下面,笔者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扬州市邗江区蒋王中学江苏 扬州225026)    函数图象是指在横纵坐标所围成的空间内,由许多有特殊含义的点组成的曲线,它能准确形象直观的反映两物理量间的关系,是继语言文字、数学公式之后的第三种重要的表达形式,是高中物理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整个物理学研究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函数图象涉及到教材的每一部分内容,虽然所占比例不尽相同,对不同图象的要求也不相同,但总体而言函数图象在教材中所占
2012年12月19日——20日新区初中物理教师评优课如期举行,评优课的课题为苏科版8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运动的相对性》,笔者听了十位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感触颇多,对大多数青年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赞不绝口,同时对个别青年教师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深感遗憾,由此想到从有效教学内涵的角度来分析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  1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  什么是有效教学呢?国外学者认为,有效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
(新沂市第一中学江苏 新沂221400)    问题(2008年江苏)如图1所示的电路中,三个相同的灯泡a、b、c和电感L1、L2与直流电源连接,电感的电阻忽略不计.电键S从闭合状态突然断开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有  A.a先变亮,然后逐渐变暗  B.b先变亮,然后逐渐变暗  C.c先变亮,然后逐渐变暗  D.b、c都逐渐变暗  关于本题的解释很多,较为普遍的一种是:电键S闭合时,电感L1和L2的电流
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浴血奋战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事业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同时以罗斯福为首的美国政府对中国进行了一些经济上的援助,其中包括六次借款和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早在九十年前通过实验研究,提出 “尝试错误说”之学习理论(try and error).他将学习设定为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因而在这个过程中取得满意的结果显得尤为重要.在总结实验的基础上,桑代克提出了三大学习定律,即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这一学习理论,不仅在当时,而且现在仍然闪烁着特异的光彩,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不少宝贵见解,值得我们借鉴与深思.学习桑代克的这一理论,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