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凌源市职教中心辽宁 朝阳122500)
当物体沿竖直方向的圆弧轨道运动时,由于所受摩擦力与速度之间有关,因此经过相同的路程,损失的机械能不一定相同,下面对这类问题进行探究.
1错题分析
例1如图1所示,一个物块从内壁粗糙的半球形碗边下滑,在下滑过程中由于摩擦力的作用,物块的速率恰好保持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块所受的合外力为零
B.物块所受的合外力越来越大
C.物块所受合外力大小不变,方向时刻改变
D.物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不变
分析由于圆周运动中物块速率保持不变,因此合外力提供向心力,所以物块所受的向心力大小不变,而方向时刻改变,则选项A、B错误,选项C正确.
把重力分解,在沿半径方向,由牛顿第二定律和向心力公式有
N-mgcosθ=mv2R,
在下滑过程中,θ变小,cosθ变大,支持力变大,则滑动摩擦力f=μN变大.
沿切线方向,合外力为零,即f=mgsinθ,θ变小,sinθ变小,则滑动摩擦力f=mgsinθ变小.
可见,滑动摩擦力的变化出现了矛盾,因此物块不可能做速率不变的圆周运动,所以该题是一道错题.
例2如图2所示,一小物块自距离地面高H自由下落,恰好落入一半径为R=H4的半圆槽内,小物块沿槽面滑行半周后又竖直向上升起,其最大高度为H2,不计空气阻力,若小物块与轨道之间的摩擦系数处处相同,则小物块第一次滑到圆槽最低点时的速率为
A.gHB.2gHC.5gHD.1.5gH
分析如图3所示,设物块经过a点时速度为va,经过两个等高点d和d′时的速率分别为v1、v2,通过圆弧ad和ad′所首先看图象时一定要按照合理的顺序,以保证不发生遗漏,顺序因为:轴、点、线、面、形;其次要将在轴、点、线、面、形中得到的信息有机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勾勒物体整体运动情况的框架,如果同时给了几张图象,必须将它们逐段逐段联系在一起考虑问题;最后要从中找出和本题设问有关的信息,建立相应的方程,求出结果.
2.2用图象来展现情境
很多题目它不是直接告诉我们物体的运动情景,而是采用图象间接告之的方式,它将一个常规问题由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呈现,增加了试题的难度,也考查了学生的灵活性,这类问题看似复杂,其实无非是新瓶装旧酒而已,只要学生能将图象所展示的情景还原出来,那么一切问题都好解决了.那么如何由图象来还原出对应的物理情景呢?首先还是读图问题,按照轴、点、线、面、形的顺序读下来,尤其要抓住特殊点所传达的信息;其次将这些特殊点和实际情景中的某些时刻去一一匹配,如极值点往往对应着物体运动到最低或最高点,拐点往往对应着物体运动的临界点;最后根据匹配后的数据,列出关键方程求解.
2.3根据情境画出对应图象
已知了物体的运动情景,要根据分析定性的作出某种图象,这也经常能遇到的一种问题呢?首先必须要充分理解所给的物理情景,细化运动过程,搞清楚每一步中各物理量是如何变化的;其次在细化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起点、临界点、终点这些特殊点的物理量的情况,找出这两个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确定图线的形状,若无法找到函数关系,至少要确定到其对应的大致变化情况,如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关系,从而得到图象的大致变化趋势;最后在坐标中将这些特殊点画出,在用曲线或直线将点连接起来.
2.4利用图象分析实验数据
在实验中要研究某两个物理量间的关系,常常是改变条件测量若干组数据用描点的方式作出图象法,再根据图象来探究它们间的变化特点和变化趋势.描点作图几乎每年高考都要考到,它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处理数据的方法,也是一种实验的基本技能.描点画图象的一般步骤:
①确定横纵坐标所代表的物理量,画好直角坐标,在两坐标轴旁标号对应的物理量,并写上单位,在轴上画好均分点,定好比例标度,写好坐标原点的刻度.
②将对应的两个数据分别在横纵坐标中找到相应的位置,由它们交叉所产生的点即为图象上的点,将其逐一准确的画在图上.
③根据理论分析,将这些点用直线或光滑的曲线,甚至是折线连接起来.
对于有些复杂的问题,由于牵涉的变量较多,而且彼此间循环变化,由于受数学知识的限制,用常规建方程组的办法很难求出结果,如果这时能巧妙应用图象,使变化趋势明朗化,使变化特点外显化,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有时甚至一眼就能看出结果.如果问题中涉及的物体比较多,为了更好反映它们间的相互关系,我们甚至可以将不同研究对象的图象作在一起,利用图象间的交点或图象间所夹的面积的特殊意义来求解问题.做的功分别为W1和W2,由动能定理有
mgh-W1=12mv21-12mv2a,
mgh-W2=12mv22-12mv2a,
由于W1<W2,所以v1>v2.
速度大则压力大,因此物块在圆弧ab上各点受到的摩擦力都比在圆弧bc上相应的等高点处受到的摩擦力大,可知物块在圆弧ab时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W1′大于物块在圆弧bc时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W2′,即
W1′>W2′(1)
对于状态A和状态B有
mg(H R)-W1′=12mv2B(2)
对于状态B和状态C有
-mg(H2 R)-W2′=0-12mv2B,
即mg(H2 R)-W2′=12mv2B(3)
而W2′>0(4)
由(1)、(2)、(3)联立得vB<2gH.
由(3)、(4)联立得vB>1.5gH.
所以,该题的答案为1.5gH 可见原题中没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2典例解析
例3如图4所示,半球形容器固定在水平面上,容器内壁各处与小球m的动摩擦因数均相同.小球m从A点以10 m/s的初速度沿容器内壁滑下,并始终与容器内壁接触,到点C时,小球的速度仍为10 m/s.现让小球仍从A点以5 m/s的速度滑下,到C点时,小球的速度大小
A.仍为5 m/sB.小5 m/s
C.大于5 m/s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解析设A点到C点的弧长为s,高度差为h.小球以10 m/s的初速度沿容器内壁滑下时,速度大小是变化的,因此向心力是变化的,使得容器内壁对小球的弹力发生变化,而压力方向与接触面的角度是变化的,所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也发生变化.但可以认为小球从A点到C点的过程中受到一个平均作用效果大小恒为f的摩擦力作用,由摩擦力的特点及动能定理可得WG-Wf=ΔEk,即mgh-fs=0.
设小球以5 m/s的初速度从A点滑到C点的过程中,受到滑动摩擦力f′,也可认为f′的平均作用效果大小不变,但这种情况与前一种情况相比,对应各点的速度均较小,从而小球受到容器内壁的滑动摩擦力较小,即f′ mgh-f′s=12mv2-12mv20,
即fs-f′s=12mv2-12mv20.
由于f′v0=5 m/s.故选项C正确.
例4如图5所示,一小物块从粗糙半圆轨道上方h=2R处自由下落,沿切线进入轨道,第一次从右边上升的高度为h2,则小物块第一次从左边抛出时上升的高度h′为
A.h′=h4B.h4 解析小物块在轨道上第一次损失的机械能为ΔE1=mgh2,第二次损失的机械能为ΔE2=mgh2-mgh′,由于小物块在轨道上两次运动时,对轨道的压力是变化的,根据圆周运动知识可知,小物块在任何同一点,第一次对轨道的压力大于第二次的压力,因此第一次在轨道上损失的机械能大于第二次损失的机械能,由以上两个方程可知h′>0.
设小物块第一次、第二次运动到最低点时的速度分别为v1、v2,损失的机械能分别为Q1、Q2,则动能分别为
12mv21=mg(h R)-Q1,
12mv22=mg(h2 R)-Q2.
由于Q2 则12mv21<12mv22 mgh2(1)
由12mv22=mg(h2 R)-Q2,
得mgh2 mgR=12mv22 Q2(2)
由于h′>0,那么第二次运动到最低点时的速度v2应足够大,前提条件是mgR>Q2.证明如下:
假设mgR=Q2,则mgh2=12mv22,
而12mv22=Q2′ mg(R h′)>mgR.
因此mgh2>mgR,即h>2R,这与题给条件h=2R不符;同理,假设mgRQ2.
则由(2)式可知mgh2<12mv22,
再由(1)式可知v21<2v22.
小物块在最低点对轨道的压力分别为
N1=mg mv21R,N2=mg mv22R,
则摩擦力f1<2f2,
因此平均摩擦力1<22.
由于小物块两次经过半圆弧的路程相同,
那么1s<22s,
即ΔE1<2ΔE2,
则有mg(h-h2)<2mg(h2-h′),
可得h′
当物体沿竖直方向的圆弧轨道运动时,由于所受摩擦力与速度之间有关,因此经过相同的路程,损失的机械能不一定相同,下面对这类问题进行探究.
1错题分析
例1如图1所示,一个物块从内壁粗糙的半球形碗边下滑,在下滑过程中由于摩擦力的作用,物块的速率恰好保持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块所受的合外力为零
B.物块所受的合外力越来越大
C.物块所受合外力大小不变,方向时刻改变
D.物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不变
分析由于圆周运动中物块速率保持不变,因此合外力提供向心力,所以物块所受的向心力大小不变,而方向时刻改变,则选项A、B错误,选项C正确.
把重力分解,在沿半径方向,由牛顿第二定律和向心力公式有
N-mgcosθ=mv2R,
在下滑过程中,θ变小,cosθ变大,支持力变大,则滑动摩擦力f=μN变大.
沿切线方向,合外力为零,即f=mgsinθ,θ变小,sinθ变小,则滑动摩擦力f=mgsinθ变小.
可见,滑动摩擦力的变化出现了矛盾,因此物块不可能做速率不变的圆周运动,所以该题是一道错题.
例2如图2所示,一小物块自距离地面高H自由下落,恰好落入一半径为R=H4的半圆槽内,小物块沿槽面滑行半周后又竖直向上升起,其最大高度为H2,不计空气阻力,若小物块与轨道之间的摩擦系数处处相同,则小物块第一次滑到圆槽最低点时的速率为
A.gHB.2gHC.5gHD.1.5gH
分析如图3所示,设物块经过a点时速度为va,经过两个等高点d和d′时的速率分别为v1、v2,通过圆弧ad和ad′所首先看图象时一定要按照合理的顺序,以保证不发生遗漏,顺序因为:轴、点、线、面、形;其次要将在轴、点、线、面、形中得到的信息有机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勾勒物体整体运动情况的框架,如果同时给了几张图象,必须将它们逐段逐段联系在一起考虑问题;最后要从中找出和本题设问有关的信息,建立相应的方程,求出结果.
2.2用图象来展现情境
很多题目它不是直接告诉我们物体的运动情景,而是采用图象间接告之的方式,它将一个常规问题由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呈现,增加了试题的难度,也考查了学生的灵活性,这类问题看似复杂,其实无非是新瓶装旧酒而已,只要学生能将图象所展示的情景还原出来,那么一切问题都好解决了.那么如何由图象来还原出对应的物理情景呢?首先还是读图问题,按照轴、点、线、面、形的顺序读下来,尤其要抓住特殊点所传达的信息;其次将这些特殊点和实际情景中的某些时刻去一一匹配,如极值点往往对应着物体运动到最低或最高点,拐点往往对应着物体运动的临界点;最后根据匹配后的数据,列出关键方程求解.
2.3根据情境画出对应图象
已知了物体的运动情景,要根据分析定性的作出某种图象,这也经常能遇到的一种问题呢?首先必须要充分理解所给的物理情景,细化运动过程,搞清楚每一步中各物理量是如何变化的;其次在细化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起点、临界点、终点这些特殊点的物理量的情况,找出这两个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确定图线的形状,若无法找到函数关系,至少要确定到其对应的大致变化情况,如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关系,从而得到图象的大致变化趋势;最后在坐标中将这些特殊点画出,在用曲线或直线将点连接起来.
2.4利用图象分析实验数据
在实验中要研究某两个物理量间的关系,常常是改变条件测量若干组数据用描点的方式作出图象法,再根据图象来探究它们间的变化特点和变化趋势.描点作图几乎每年高考都要考到,它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处理数据的方法,也是一种实验的基本技能.描点画图象的一般步骤:
①确定横纵坐标所代表的物理量,画好直角坐标,在两坐标轴旁标号对应的物理量,并写上单位,在轴上画好均分点,定好比例标度,写好坐标原点的刻度.
②将对应的两个数据分别在横纵坐标中找到相应的位置,由它们交叉所产生的点即为图象上的点,将其逐一准确的画在图上.
③根据理论分析,将这些点用直线或光滑的曲线,甚至是折线连接起来.
对于有些复杂的问题,由于牵涉的变量较多,而且彼此间循环变化,由于受数学知识的限制,用常规建方程组的办法很难求出结果,如果这时能巧妙应用图象,使变化趋势明朗化,使变化特点外显化,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有时甚至一眼就能看出结果.如果问题中涉及的物体比较多,为了更好反映它们间的相互关系,我们甚至可以将不同研究对象的图象作在一起,利用图象间的交点或图象间所夹的面积的特殊意义来求解问题.做的功分别为W1和W2,由动能定理有
mgh-W1=12mv21-12mv2a,
mgh-W2=12mv22-12mv2a,
由于W1<W2,所以v1>v2.
速度大则压力大,因此物块在圆弧ab上各点受到的摩擦力都比在圆弧bc上相应的等高点处受到的摩擦力大,可知物块在圆弧ab时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W1′大于物块在圆弧bc时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W2′,即
W1′>W2′(1)
对于状态A和状态B有
mg(H R)-W1′=12mv2B(2)
对于状态B和状态C有
-mg(H2 R)-W2′=0-12mv2B,
即mg(H2 R)-W2′=12mv2B(3)
而W2′>0(4)
由(1)、(2)、(3)联立得vB<2gH.
由(3)、(4)联立得vB>1.5gH.
所以,该题的答案为1.5gH
2典例解析
例3如图4所示,半球形容器固定在水平面上,容器内壁各处与小球m的动摩擦因数均相同.小球m从A点以10 m/s的初速度沿容器内壁滑下,并始终与容器内壁接触,到点C时,小球的速度仍为10 m/s.现让小球仍从A点以5 m/s的速度滑下,到C点时,小球的速度大小
A.仍为5 m/sB.小5 m/s
C.大于5 m/s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解析设A点到C点的弧长为s,高度差为h.小球以10 m/s的初速度沿容器内壁滑下时,速度大小是变化的,因此向心力是变化的,使得容器内壁对小球的弹力发生变化,而压力方向与接触面的角度是变化的,所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也发生变化.但可以认为小球从A点到C点的过程中受到一个平均作用效果大小恒为f的摩擦力作用,由摩擦力的特点及动能定理可得WG-Wf=ΔEk,即mgh-fs=0.
设小球以5 m/s的初速度从A点滑到C点的过程中,受到滑动摩擦力f′,也可认为f′的平均作用效果大小不变,但这种情况与前一种情况相比,对应各点的速度均较小,从而小球受到容器内壁的滑动摩擦力较小,即f′
即fs-f′s=12mv2-12mv20.
由于f′
例4如图5所示,一小物块从粗糙半圆轨道上方h=2R处自由下落,沿切线进入轨道,第一次从右边上升的高度为h2,则小物块第一次从左边抛出时上升的高度h′为
A.h′=h4B.h4
设小物块第一次、第二次运动到最低点时的速度分别为v1、v2,损失的机械能分别为Q1、Q2,则动能分别为
12mv21=mg(h R)-Q1,
12mv22=mg(h2 R)-Q2.
由于Q2
由12mv22=mg(h2 R)-Q2,
得mgh2 mgR=12mv22 Q2(2)
由于h′>0,那么第二次运动到最低点时的速度v2应足够大,前提条件是mgR>Q2.证明如下:
假设mgR=Q2,则mgh2=12mv22,
而12mv22=Q2′ mg(R h′)>mgR.
因此mgh2>mgR,即h>2R,这与题给条件h=2R不符;同理,假设mgR
则由(2)式可知mgh2<12mv22,
再由(1)式可知v21<2v22.
小物块在最低点对轨道的压力分别为
N1=mg mv21R,N2=mg mv22R,
则摩擦力f1<2f2,
因此平均摩擦力1<22.
由于小物块两次经过半圆弧的路程相同,
那么1s<22s,
即ΔE1<2ΔE2,
则有mg(h-h2)<2mg(h2-h′),
可得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