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泰兴物理教研的“重头戏”就是教师基本功大赛.“痛苦”的参赛过程和遗憾的比赛“成果”促使笔者冷静反思.过去,我们常讲“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通过比赛,笔者认为教师仅拥有“一桶水”还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能“细水长流”,特别是像我们这些所谓的“经验型”教师一定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上好课必须先要练好基本功.比赛即学习,过程即培训,参与即成长.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参赛的体验和评委对我的“把脉”、“会诊”,以教学基本功大赛为主线,从新课程改革的角度谈谈教学基本功.
1三分钟“好声音”——要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
赛前听说要进行三分钟即兴演讲,自己很不理解,难道课堂教学还要“穿新鞋走老路”,回到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强调“口传身授”.当笔者拿到演讲题目“怎样使初二初学物理的学生爱上物理?”时,恍然大悟;当笔者在紧张中云山雾罩的讲完三分钟后,茅塞顿开.这三分钟是“好声音”,不仅要吸引评委为我转身,更重要的是吸引教师为新课程改革“转身”.过去,教师总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我学”的绳子越扯越紧,最后可能造成学生厌学甚至逃学.“怎样使学生爱上物理”的演讲内容,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平时的教学行为,有没有真正走进新课程改革.成长无法替代,发展必须主动.教师不能做学生思维的“保姆”,而是要点燃学生心中的“火把”,让他自己燃烧.所以教师要创设丰富的物理情景,让学生充分体验;要演示与学生已有经验相差很大的实验,让他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奇思妙想”,形成“问题”意识;要引导学生做小实验小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学生“乐学”,学习才“可持续”;学生“要学”,学习才更主动;学生“会学”,学习才能高效.同时“讲”的能力虽然是过去教师基本功的“老三样”之一,但在新课程理念下同样有其重要的作用.教师虽然不能再像过去一样“滔滔不绝”,有时候甚至要“闭嘴”,但该讲的时候就要讲得准确精彩,要有启发性和吸引力,不要拖泥带水,不要无病呻吟,更不要张冠李戴.
2“人脑 电脑”备课——注重解读教材
在没有网络的电脑房里,只有一本教材,两个小时内要完成《熔化和凝固》的简案与幻灯片制作,笔者真正体验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滋味.在煎熬中寻找该解读什么,在寻找中思考该怎样解读.通过专家的点评和自己的反思,笔者“熔化”了旧思维,“凝固”了新观念.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教材是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的载体,解读教材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必要前提,也是教与学互动的生命线.解读教材就要读“懂”、读“透”、读“化”教材.读“懂”教材就是解决教学“教什么”的问题,即具体内容和呈现方式,要知道有哪些基本概念,有什么重要结论,有哪些探究实验,什么时候做实验,信息快递告诉我们什么,插图要说明什么问题等等,这里关注的是“显性”的知识与技能,是短期目标.读“透”教材就是搞清楚“为什么”的问题,即揣摩编者这样编写的意图,需要实现什么功能,这关注的是“隐性”的方法与思想,是长期目标.读“化”教材就是思考“怎么样教”的问题,即个性化处理教材,把教学内容与班情学情结合起来,进行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预设.解读教材就要有“联系思维”、“整体思维”和“物理思维”.“联系思维”就是要与课标相联系,知道教学目标是什么;就是要与学生相联系,知道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整体思维”就是把本节内容放在整章和一册书中去思考,其地位和价值是什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物理思维”就是关注教学内容的物理特色,特别是探究实验如何开展.同时解读教材还要注意“创造”.教材是编者根据课标的第一次创造,教师解读教材就是对教材的第二次创造,教师要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激活教材,重组教材,树立“用教材教”的观念.用教材教是新课程改革的特色之一,必须以课本为依据,作为活化教材的支撑.教师要对教材内容适当取舍,适当“留白”,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切不可贪多求全,面面俱到.例如,在讲解熔化实验时,教者关注了在试管中装入“适量”冰块的实验步骤,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叫适量.同时在观察课本提供的实验装置图时,发现冰熔化实验与烛蜡熔化实验相比少了酒精灯,教学时就启发学生思考冰块熔化需要不需要吸收热量.而诸如实验装置的安装顺序、描点法画图等在本节课就一带而过.这样,抓住学生认识上的误区,关注学生容易忽视的地方,使一个实验不承载太多功能,有利于学生吸收与消化.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看,解读教材的能力是教师新的基本功之一.教师不应该只做既定课程的单纯执行者,而应该积极地投身于课程改革中,成为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开发者,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对于物理课程,教师应根据种种具体情况加以“微调”,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加工、重组,应善于挖掘、扩充、超越教材.同时还要关注其他学科,关注现实生活,使课程资源变得丰富鲜活起来.如果教师站得高,学生才能看得远,实施教学时,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充分体现,教学执行力才能坚定、有效.
3十五分钟“模拟”上课——“讲”的色彩淡化,“导”的作用强化
十五分钟“模拟”上课,大部分教师直呼时间不够用,讲得意犹未尽,有的选手是被评委“赶”下台的.还有的选手说,这种无学生的上课,其实就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关注的是教师的“金嗓子”,课堂结构太简约了,感觉有点“空对空”.但静下心来仔细分析,这十五分钟的模拟上课虽然简约却不简单,要求教师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突出教学活动的主要矛盾和本质特征,摒弃次要因素,让评委能够触摸到可预见的教学效果.这十五分钟体现了教师教学的真功夫,不可能依靠临时抱佛脚,需要的是平时持之以恒地对新课程理念的践行,形成教学“惯性”.教师只讲十五分钟体现了“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有位校长曾把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比喻成农夫与庄稼,种子的发芽、生长要靠自身生长的规律,农夫的作用是施肥、浇水.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淡化“讲”的色彩,强化“导”的作用.不能再认为“讲过”就等于学生“学过”.那剩下的时间有“剩余价值”吗?学生该怎样学呢?笔者认为,一方面要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探究,教师不要为了完成课前预设的任务而赶鸭子上架;另一方面加强合作学习,采用“兵教兵”,生生互动.这样课堂教学才能“轻负、优质、高效”.同时,模拟上课忌“读”课,教师不能拿着教案一读到底,要解放自己,脱离教案,尽显自信;模拟上课忌“冷”课,教师不能平铺直叙地讲课,要增强语言的幽默感和启发性,尽显课堂教学丰富的表现力.
1三分钟“好声音”——要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
赛前听说要进行三分钟即兴演讲,自己很不理解,难道课堂教学还要“穿新鞋走老路”,回到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强调“口传身授”.当笔者拿到演讲题目“怎样使初二初学物理的学生爱上物理?”时,恍然大悟;当笔者在紧张中云山雾罩的讲完三分钟后,茅塞顿开.这三分钟是“好声音”,不仅要吸引评委为我转身,更重要的是吸引教师为新课程改革“转身”.过去,教师总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我学”的绳子越扯越紧,最后可能造成学生厌学甚至逃学.“怎样使学生爱上物理”的演讲内容,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平时的教学行为,有没有真正走进新课程改革.成长无法替代,发展必须主动.教师不能做学生思维的“保姆”,而是要点燃学生心中的“火把”,让他自己燃烧.所以教师要创设丰富的物理情景,让学生充分体验;要演示与学生已有经验相差很大的实验,让他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奇思妙想”,形成“问题”意识;要引导学生做小实验小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学生“乐学”,学习才“可持续”;学生“要学”,学习才更主动;学生“会学”,学习才能高效.同时“讲”的能力虽然是过去教师基本功的“老三样”之一,但在新课程理念下同样有其重要的作用.教师虽然不能再像过去一样“滔滔不绝”,有时候甚至要“闭嘴”,但该讲的时候就要讲得准确精彩,要有启发性和吸引力,不要拖泥带水,不要无病呻吟,更不要张冠李戴.
2“人脑 电脑”备课——注重解读教材
在没有网络的电脑房里,只有一本教材,两个小时内要完成《熔化和凝固》的简案与幻灯片制作,笔者真正体验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滋味.在煎熬中寻找该解读什么,在寻找中思考该怎样解读.通过专家的点评和自己的反思,笔者“熔化”了旧思维,“凝固”了新观念.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教材是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的载体,解读教材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必要前提,也是教与学互动的生命线.解读教材就要读“懂”、读“透”、读“化”教材.读“懂”教材就是解决教学“教什么”的问题,即具体内容和呈现方式,要知道有哪些基本概念,有什么重要结论,有哪些探究实验,什么时候做实验,信息快递告诉我们什么,插图要说明什么问题等等,这里关注的是“显性”的知识与技能,是短期目标.读“透”教材就是搞清楚“为什么”的问题,即揣摩编者这样编写的意图,需要实现什么功能,这关注的是“隐性”的方法与思想,是长期目标.读“化”教材就是思考“怎么样教”的问题,即个性化处理教材,把教学内容与班情学情结合起来,进行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预设.解读教材就要有“联系思维”、“整体思维”和“物理思维”.“联系思维”就是要与课标相联系,知道教学目标是什么;就是要与学生相联系,知道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整体思维”就是把本节内容放在整章和一册书中去思考,其地位和价值是什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物理思维”就是关注教学内容的物理特色,特别是探究实验如何开展.同时解读教材还要注意“创造”.教材是编者根据课标的第一次创造,教师解读教材就是对教材的第二次创造,教师要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激活教材,重组教材,树立“用教材教”的观念.用教材教是新课程改革的特色之一,必须以课本为依据,作为活化教材的支撑.教师要对教材内容适当取舍,适当“留白”,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切不可贪多求全,面面俱到.例如,在讲解熔化实验时,教者关注了在试管中装入“适量”冰块的实验步骤,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叫适量.同时在观察课本提供的实验装置图时,发现冰熔化实验与烛蜡熔化实验相比少了酒精灯,教学时就启发学生思考冰块熔化需要不需要吸收热量.而诸如实验装置的安装顺序、描点法画图等在本节课就一带而过.这样,抓住学生认识上的误区,关注学生容易忽视的地方,使一个实验不承载太多功能,有利于学生吸收与消化.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看,解读教材的能力是教师新的基本功之一.教师不应该只做既定课程的单纯执行者,而应该积极地投身于课程改革中,成为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开发者,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对于物理课程,教师应根据种种具体情况加以“微调”,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加工、重组,应善于挖掘、扩充、超越教材.同时还要关注其他学科,关注现实生活,使课程资源变得丰富鲜活起来.如果教师站得高,学生才能看得远,实施教学时,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充分体现,教学执行力才能坚定、有效.
3十五分钟“模拟”上课——“讲”的色彩淡化,“导”的作用强化
十五分钟“模拟”上课,大部分教师直呼时间不够用,讲得意犹未尽,有的选手是被评委“赶”下台的.还有的选手说,这种无学生的上课,其实就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关注的是教师的“金嗓子”,课堂结构太简约了,感觉有点“空对空”.但静下心来仔细分析,这十五分钟的模拟上课虽然简约却不简单,要求教师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突出教学活动的主要矛盾和本质特征,摒弃次要因素,让评委能够触摸到可预见的教学效果.这十五分钟体现了教师教学的真功夫,不可能依靠临时抱佛脚,需要的是平时持之以恒地对新课程理念的践行,形成教学“惯性”.教师只讲十五分钟体现了“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有位校长曾把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比喻成农夫与庄稼,种子的发芽、生长要靠自身生长的规律,农夫的作用是施肥、浇水.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淡化“讲”的色彩,强化“导”的作用.不能再认为“讲过”就等于学生“学过”.那剩下的时间有“剩余价值”吗?学生该怎样学呢?笔者认为,一方面要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探究,教师不要为了完成课前预设的任务而赶鸭子上架;另一方面加强合作学习,采用“兵教兵”,生生互动.这样课堂教学才能“轻负、优质、高效”.同时,模拟上课忌“读”课,教师不能拿着教案一读到底,要解放自己,脱离教案,尽显自信;模拟上课忌“冷”课,教师不能平铺直叙地讲课,要增强语言的幽默感和启发性,尽显课堂教学丰富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