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诵读或叫朗读,其在散文教学中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活动。通过诵读,领略语势文气,感受语言的情意美,显现语言的音律美。学生要切切实实地阅读、欣赏散文,体验其“形散神聚”的特点,往往就体现在诵读教学上。
关键词:散文 诵读 情感
散文,是一种灵活自由的文學体裁。它看似杂乱无章,其内容却始终围绕中心意思而曲折地展开,集中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突出作品的主题---“神”。在散文教学中,如何相应地把散文的内容和特点展现出来呢?诵读能再现散文的“神”。
一、根据文章的内容,运用恰当的诵读,体会散文的“神”
散文主要分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诵读散文时,首先要有内心视象,才能感受原文的情感。如朱自清的《春》,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在诵读时,要以情感人,以声传情地把文章的情感表达出来。因此,指导学生诵读前就要明确:要让自己激动起来,视觉想象绿树红花,耳边响起蜜蜂的嗡嗡声;面颊上拂过微风细雨;鼻孔里嗅到泥土芬芳……这时,你似乎感到心在怦怦地跳跃,血在胸中沸腾。这时,你开口诵读,那就算有了“以声传情”的基础了。当读到“牛背短笛”和“披蓑戴笠”时,要联想古诗、古画中的形象。“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要读出起伏、变化,避免平淡无味。“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傍晚的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这两句话看似平淡,但教学中要求学生诵读出强弱音,读得有弹性,就能体现其韵味,体会文章的“神”,把作者的感情传达出来。
任何一篇好的散文,字里行间都注满了作者的感情,这就要求我们在诵读课文时,要认真理解文章的内容,挖掘作者的情感。如:郭沫若的《白鹭》,作者借助“水田钓鱼”“枝头独立”“空中低飞”三幅画面,写白鹭在不同场景中的美,并在比较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作者更为欣赏的是如诗一般的白鹭。因为白鹤“太大而嫌生硬”,朱鹭和苍鹭“大了一些”“太不寻常了”,而文中“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充分体现了白鹭“适宜”的程度无可挑剔,感受白鹭的外形美。让学生理解了这一点,在诵读课文就更能体现出作者对白鹭身段精致玲珑的赞美之情。
二、利用散文语言的音律美,把握诵读节奏,领会散文的“神”
所谓诵读节奏,是指诵读时回环往复在诵读中的那种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声音形式。在散文教学中,我们就是利用散文作品语言的音律美,指导学生把握诵读节奏,有感情地诵读文章,从中领会作品寄托的感情。如五年级的《搭石》是一篇意境优美、生活气息浓郁的散文。当读到“每当上工、下工……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时,第一句结尾用感叹号表达作者对走搭石的感慨,朗读时重音可以放在“协调有序”上;“前面抬脚”“后面紧跟”读得语气连贯、自然;读“嗒嗒的声音……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时,要读出欢快的节奏。散文正是通过这种优美的外在声音形式,将蕴含在文字里的情感传达给读者,从而给以思想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诵读节奏可根据散文语言节奏构成的特点及作品内容感情起伏的实际来把握,我们可从以下两方面去处理:
首先,根据全篇作品内容及作者感情的起伏,恰当变换段落层次间的声音形式,以形成全篇作品语言的节奏链环。如三年级《秋天的雨》是一篇散文。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秋天的美景,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爱。第一自然段中的两个“轻轻地”,朗读的时候声音轻一些,给人以轻松舒服的感觉。第二自然段中的“扇哪扇哪”“飘哇飘哇”描绘了树叶缓缓飘落的画面,可引导学生读出舒缓的节奏,还可以借助课文精美的插图,加强学生的体验,进一步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描写了许多可口的水果,可让学生回忆一下这些水果的香味,想象自己被这些香味吸引不愿走开的样子,再用欣喜的语调朗读。第四自然段,可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想象小动物们准备过冬的模样,试着读出他们的可爱。
其次,根据作品内容和作者感情恰当变换段内层次和句子之间的声音形式,以形成具体语言的丰富多彩的节奏表现。如老舍的散文《草原》,我们在诵读第一部分时,随着文章的展开,作者的情感状况不同,朗读时,感情也应起伏变化。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在指导朗读时,可借助音乐,引导学生边想象边入情入境地朗读,还可以针对学生朗读时的语速、语调等做一些具体的指导。
三、理清散文线索,分层次的诵读,展现散文的“神”
成功的散文,有其精巧的结构。而散文的结构,常常是按一定的线索来构思的。这种构思的线索,多种多样,有的以“情”为线索;有的以“理”为线索;有的以“物”为线索;有的以“事件”为线索等等。这些不同的艺术线索如指挥棒,控制着作者的感情流动。因此,在散文教学中,我们能把握住作品构思的艺术,理清作者抒情的脉络和层次进行诵读,就能很好的把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有层次地展现出来。
当然,有层次的诵读,更要注意在不同的场景层次要用不同的声音清楚地区分,这就更能展现散文的内容及作者的感情。如清少纳言的《四季之美》,课文描写了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和冬天的早晨等不同时间的场景,营造了美的氛围。朗读时,第一自然段总体节奏要舒缓,读得轻一些。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可引导学生通过轻柔的语气,营造出夏夜静谧的氛围。朗读第三自然段时,前半部分适当加快节奏,以便体现归鸦和大雁“急急匆匆”“比翼而飞”时的动态画面,最后一句宜舒缓,让人感受到风声、虫鸣背后的安静以及秋天景致的辽阔高远。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可通过舒缓的语调,读出寒冷的冬天手捧炭火穿过走廊时的闲情逸致。
散文是一方美丽,是一片真情,是一份雅趣,是一种机制与情感。通过有节奏的诵读,再现散文的“神”,让学生走进文本美美地赏,细细地品,徜徉于美妙的散文世界,享受其味道与情趣,领略散文带来的灵魂的洗礼与思想的超越。
关键词:散文 诵读 情感
散文,是一种灵活自由的文學体裁。它看似杂乱无章,其内容却始终围绕中心意思而曲折地展开,集中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突出作品的主题---“神”。在散文教学中,如何相应地把散文的内容和特点展现出来呢?诵读能再现散文的“神”。
一、根据文章的内容,运用恰当的诵读,体会散文的“神”
散文主要分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诵读散文时,首先要有内心视象,才能感受原文的情感。如朱自清的《春》,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在诵读时,要以情感人,以声传情地把文章的情感表达出来。因此,指导学生诵读前就要明确:要让自己激动起来,视觉想象绿树红花,耳边响起蜜蜂的嗡嗡声;面颊上拂过微风细雨;鼻孔里嗅到泥土芬芳……这时,你似乎感到心在怦怦地跳跃,血在胸中沸腾。这时,你开口诵读,那就算有了“以声传情”的基础了。当读到“牛背短笛”和“披蓑戴笠”时,要联想古诗、古画中的形象。“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要读出起伏、变化,避免平淡无味。“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傍晚的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这两句话看似平淡,但教学中要求学生诵读出强弱音,读得有弹性,就能体现其韵味,体会文章的“神”,把作者的感情传达出来。
任何一篇好的散文,字里行间都注满了作者的感情,这就要求我们在诵读课文时,要认真理解文章的内容,挖掘作者的情感。如:郭沫若的《白鹭》,作者借助“水田钓鱼”“枝头独立”“空中低飞”三幅画面,写白鹭在不同场景中的美,并在比较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作者更为欣赏的是如诗一般的白鹭。因为白鹤“太大而嫌生硬”,朱鹭和苍鹭“大了一些”“太不寻常了”,而文中“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充分体现了白鹭“适宜”的程度无可挑剔,感受白鹭的外形美。让学生理解了这一点,在诵读课文就更能体现出作者对白鹭身段精致玲珑的赞美之情。
二、利用散文语言的音律美,把握诵读节奏,领会散文的“神”
所谓诵读节奏,是指诵读时回环往复在诵读中的那种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声音形式。在散文教学中,我们就是利用散文作品语言的音律美,指导学生把握诵读节奏,有感情地诵读文章,从中领会作品寄托的感情。如五年级的《搭石》是一篇意境优美、生活气息浓郁的散文。当读到“每当上工、下工……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时,第一句结尾用感叹号表达作者对走搭石的感慨,朗读时重音可以放在“协调有序”上;“前面抬脚”“后面紧跟”读得语气连贯、自然;读“嗒嗒的声音……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时,要读出欢快的节奏。散文正是通过这种优美的外在声音形式,将蕴含在文字里的情感传达给读者,从而给以思想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诵读节奏可根据散文语言节奏构成的特点及作品内容感情起伏的实际来把握,我们可从以下两方面去处理:
首先,根据全篇作品内容及作者感情的起伏,恰当变换段落层次间的声音形式,以形成全篇作品语言的节奏链环。如三年级《秋天的雨》是一篇散文。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秋天的美景,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爱。第一自然段中的两个“轻轻地”,朗读的时候声音轻一些,给人以轻松舒服的感觉。第二自然段中的“扇哪扇哪”“飘哇飘哇”描绘了树叶缓缓飘落的画面,可引导学生读出舒缓的节奏,还可以借助课文精美的插图,加强学生的体验,进一步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描写了许多可口的水果,可让学生回忆一下这些水果的香味,想象自己被这些香味吸引不愿走开的样子,再用欣喜的语调朗读。第四自然段,可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想象小动物们准备过冬的模样,试着读出他们的可爱。
其次,根据作品内容和作者感情恰当变换段内层次和句子之间的声音形式,以形成具体语言的丰富多彩的节奏表现。如老舍的散文《草原》,我们在诵读第一部分时,随着文章的展开,作者的情感状况不同,朗读时,感情也应起伏变化。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在指导朗读时,可借助音乐,引导学生边想象边入情入境地朗读,还可以针对学生朗读时的语速、语调等做一些具体的指导。
三、理清散文线索,分层次的诵读,展现散文的“神”
成功的散文,有其精巧的结构。而散文的结构,常常是按一定的线索来构思的。这种构思的线索,多种多样,有的以“情”为线索;有的以“理”为线索;有的以“物”为线索;有的以“事件”为线索等等。这些不同的艺术线索如指挥棒,控制着作者的感情流动。因此,在散文教学中,我们能把握住作品构思的艺术,理清作者抒情的脉络和层次进行诵读,就能很好的把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有层次地展现出来。
当然,有层次的诵读,更要注意在不同的场景层次要用不同的声音清楚地区分,这就更能展现散文的内容及作者的感情。如清少纳言的《四季之美》,课文描写了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和冬天的早晨等不同时间的场景,营造了美的氛围。朗读时,第一自然段总体节奏要舒缓,读得轻一些。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可引导学生通过轻柔的语气,营造出夏夜静谧的氛围。朗读第三自然段时,前半部分适当加快节奏,以便体现归鸦和大雁“急急匆匆”“比翼而飞”时的动态画面,最后一句宜舒缓,让人感受到风声、虫鸣背后的安静以及秋天景致的辽阔高远。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可通过舒缓的语调,读出寒冷的冬天手捧炭火穿过走廊时的闲情逸致。
散文是一方美丽,是一片真情,是一份雅趣,是一种机制与情感。通过有节奏的诵读,再现散文的“神”,让学生走进文本美美地赏,细细地品,徜徉于美妙的散文世界,享受其味道与情趣,领略散文带来的灵魂的洗礼与思想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