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凝血酶,临床止血剂的主要成分,因其结构特性,其具有双重性,即促凝和抗凝作用,临床上可用于止血,病理状态下也会形成血栓。
关键词:凝血酶;结构功能;酶原来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5-313
概述
凝血酶是胰凝乳蛋白酶家族的一份子[1] ,是机体凝血系统的重要组分,血液中的凝血酶以酶原形式存在,无活性的凝血酶原前体经凝血酶原酶复合物水解、切割改变一级结构生成有活性的凝血酶。凝血酶活化后是血小板的强力激活剂,具有双重作用,即抗凝血作用和促凝活性,可止血亦能形成血栓[2]。
1凝血酶的发现
19世纪末,苏格兰的生理学家发现并命名了凝血酶;上个世纪30年代,人体血液中的凝血酶被Seeger等人分离出来,认为其可能是促使血液凝结的重要组分,做了肝脏实质性出血以及骨髓出血的止血实验,证实凝血酶的确有良好的止血效果;20世纪50年代初,凝血酶可被提取纯化,人们测定了编码此蛋白类酶的DNA序列,对其的了解和研究逐渐加深[3]。
在21世纪初,Schmidt, Hammarsten和Mo rawitz等发现了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Ca2+和凝血活酶等4个因子,建立了血液凝固4因子学说,这一经典理论在50年内无人质疑,直至1947年Owren PA发现了FX因子此理论才取得了突破,随后各种凝血因子竞相出现,随后建立了“瀑布学说”,[4]此学说中,提出了凝血酶原前体经水解、切割改变一级结构后被激活,然后经特异性水解作用水解纤维蛋白原,生成纤维蛋白,参与血液凝结;此后,Rogers等将凝血酶用于消化道止血。凝血酶因其高效且专一的止血作用,开始以新型止血剂的身份应用于临床。
2凝血酶的结构与功能
2.1结构
凝血酶是由有49个氨基酸残基的轻链和有259个氨基酸残基的重链以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双链分子。A链(轻链)N末端氨基酸是Thr ,B链(重链)N末端氨基酸是Ile。A链位于酶分子的背部, 链上不带有活性活性中心,其起到稳定酶分子整体结构和完整功能的作用。活性中心位于B链,B链的结构相对复杂,其上主要有有3个结合位[5],①阴离子结合位点:6个赖氨酸组成,其可以相互作用于血小板受体;②非极性结合位点:与底物分子间产生疏水作用;③Arg侧链口袋:此结构为催化位点,主要由His47,Asp102 和 Set195结构构成。B链中半胱氨酸构成的3个二硫键也起到稳定酶结构的作用。
2.2功能
凝血酶发挥作用的主要结构域是①活性位点:可与Arg侧链口袋中的Arg残基结合,也可与其他结构特异性结合;②ABE1:阴离子结合位点1,由30S和70S组成,是纤维蛋白原和血栓调节蛋白结合位点,可以特异性结合大多数的底物;③ABE2:阴离子结合位点2,肝素的结合位点,在血小板与血小膜糖蛋白结合以及酶对底物的识别起重要作用。
根据凝血瀑布学说[6],凝血酶参与凝血级联反应,且是凝血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凝血酶对生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表现在:1.受体PAR1被凝血酶激活,参加神经突触的可塑性修复;2。对神经系统的作用具有两面性,低浓度时,可以提高神经细胞的耐受能力,减免因外界环境而造成的损伤;浓度过高时,会加重脑部水肿,使细胞凋亡,产生炎症反应;3.凝血酶可以干预多种组织器官纤维化,通过活化凝血酶受体PAR-1介导肺组织损伤时的炎症和修复过程;4.诱导肝星状细胞(HSC)的增殖和 ECM 的沉积,在肝纤维化中扮演者重要角色;5.激活凝血因子,水解纤维蛋白酶原生成纤维蛋白,使血小板聚集黏附于损伤部位,形成止血栓。
3凝血酶的生产
从天然血浆中分离得到的凝血酶原没有活性,其提取方法主要有等电点沉淀法、盐析沉淀法、钡盐吸附法和MgOH吸附法等。
凝血酶如今应用于临床,其提取和分离纯化技术都已比较成熟。目前,凝血酶的来源已从人血转变动物血液。但是,因为血液中的杂质较多,提取工艺繁琐复杂。为了减少生产负荷,在生物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研究者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凝血酶表达于哺乳动物细胞,令重组细胞合成分泌凝血酶,此法对减少工艺提取纯化步骤,降低生产成本有很大成效。
4结语
凝血酶性质结构研究的逐渐深入,生产的凝血酶生物安全性、活性和稳定性都得到了不同幅度的提高,凝血酶抑制剂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心血管类疾病的治疗也有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凝血酶的活性检测和固定化技术在不停的研究深入和优化,应用于临床的凝血酶制剂效用定会会越来越好,国民的生命保障也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高磊,陈磊.凝血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9,24(08):507-510
[2]沈惠亮,吴倩,王镜淇,龚国清.天然凝血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16,20(04):617-620.
[3]赖翼,刘阳,林方昭,张容.凝血酶研究概况[J].血栓与止血学,2009,15(03):142-144.
[4]王晴川,刘广芬.圆斑蝰蛇毒的研究和凝血因子的发现、凝血瀑布学说的建立[J].蛇志,2002(01):13-16.
[5]陈丽,何晓英.凝血酶在脑卒中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16):2468-2470.
[6]Hemker HC. Thrombin generation: biochemical possibilities and clinical reality[J]. Blood,2015,126( 3) : 288 - 289.
作者簡介:
滕春花(1999.07),女,壮族,广西来宾人,本科生,广西大学学生,研究方向:生物制药。
陈文静 (1999.02),女,汉族,广西玉林人,本科生,广西大学学生,研究方向:生物制药。
关键词:凝血酶;结构功能;酶原来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5-313
概述
凝血酶是胰凝乳蛋白酶家族的一份子[1] ,是机体凝血系统的重要组分,血液中的凝血酶以酶原形式存在,无活性的凝血酶原前体经凝血酶原酶复合物水解、切割改变一级结构生成有活性的凝血酶。凝血酶活化后是血小板的强力激活剂,具有双重作用,即抗凝血作用和促凝活性,可止血亦能形成血栓[2]。
1凝血酶的发现
19世纪末,苏格兰的生理学家发现并命名了凝血酶;上个世纪30年代,人体血液中的凝血酶被Seeger等人分离出来,认为其可能是促使血液凝结的重要组分,做了肝脏实质性出血以及骨髓出血的止血实验,证实凝血酶的确有良好的止血效果;20世纪50年代初,凝血酶可被提取纯化,人们测定了编码此蛋白类酶的DNA序列,对其的了解和研究逐渐加深[3]。
在21世纪初,Schmidt, Hammarsten和Mo rawitz等发现了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Ca2+和凝血活酶等4个因子,建立了血液凝固4因子学说,这一经典理论在50年内无人质疑,直至1947年Owren PA发现了FX因子此理论才取得了突破,随后各种凝血因子竞相出现,随后建立了“瀑布学说”,[4]此学说中,提出了凝血酶原前体经水解、切割改变一级结构后被激活,然后经特异性水解作用水解纤维蛋白原,生成纤维蛋白,参与血液凝结;此后,Rogers等将凝血酶用于消化道止血。凝血酶因其高效且专一的止血作用,开始以新型止血剂的身份应用于临床。
2凝血酶的结构与功能
2.1结构
凝血酶是由有49个氨基酸残基的轻链和有259个氨基酸残基的重链以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双链分子。A链(轻链)N末端氨基酸是Thr ,B链(重链)N末端氨基酸是Ile。A链位于酶分子的背部, 链上不带有活性活性中心,其起到稳定酶分子整体结构和完整功能的作用。活性中心位于B链,B链的结构相对复杂,其上主要有有3个结合位[5],①阴离子结合位点:6个赖氨酸组成,其可以相互作用于血小板受体;②非极性结合位点:与底物分子间产生疏水作用;③Arg侧链口袋:此结构为催化位点,主要由His47,Asp102 和 Set195结构构成。B链中半胱氨酸构成的3个二硫键也起到稳定酶结构的作用。
2.2功能
凝血酶发挥作用的主要结构域是①活性位点:可与Arg侧链口袋中的Arg残基结合,也可与其他结构特异性结合;②ABE1:阴离子结合位点1,由30S和70S组成,是纤维蛋白原和血栓调节蛋白结合位点,可以特异性结合大多数的底物;③ABE2:阴离子结合位点2,肝素的结合位点,在血小板与血小膜糖蛋白结合以及酶对底物的识别起重要作用。
根据凝血瀑布学说[6],凝血酶参与凝血级联反应,且是凝血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凝血酶对生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表现在:1.受体PAR1被凝血酶激活,参加神经突触的可塑性修复;2。对神经系统的作用具有两面性,低浓度时,可以提高神经细胞的耐受能力,减免因外界环境而造成的损伤;浓度过高时,会加重脑部水肿,使细胞凋亡,产生炎症反应;3.凝血酶可以干预多种组织器官纤维化,通过活化凝血酶受体PAR-1介导肺组织损伤时的炎症和修复过程;4.诱导肝星状细胞(HSC)的增殖和 ECM 的沉积,在肝纤维化中扮演者重要角色;5.激活凝血因子,水解纤维蛋白酶原生成纤维蛋白,使血小板聚集黏附于损伤部位,形成止血栓。
3凝血酶的生产
从天然血浆中分离得到的凝血酶原没有活性,其提取方法主要有等电点沉淀法、盐析沉淀法、钡盐吸附法和MgOH吸附法等。
凝血酶如今应用于临床,其提取和分离纯化技术都已比较成熟。目前,凝血酶的来源已从人血转变动物血液。但是,因为血液中的杂质较多,提取工艺繁琐复杂。为了减少生产负荷,在生物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研究者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凝血酶表达于哺乳动物细胞,令重组细胞合成分泌凝血酶,此法对减少工艺提取纯化步骤,降低生产成本有很大成效。
4结语
凝血酶性质结构研究的逐渐深入,生产的凝血酶生物安全性、活性和稳定性都得到了不同幅度的提高,凝血酶抑制剂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心血管类疾病的治疗也有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凝血酶的活性检测和固定化技术在不停的研究深入和优化,应用于临床的凝血酶制剂效用定会会越来越好,国民的生命保障也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高磊,陈磊.凝血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9,24(08):507-510
[2]沈惠亮,吴倩,王镜淇,龚国清.天然凝血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16,20(04):617-620.
[3]赖翼,刘阳,林方昭,张容.凝血酶研究概况[J].血栓与止血学,2009,15(03):142-144.
[4]王晴川,刘广芬.圆斑蝰蛇毒的研究和凝血因子的发现、凝血瀑布学说的建立[J].蛇志,2002(01):13-16.
[5]陈丽,何晓英.凝血酶在脑卒中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16):2468-2470.
[6]Hemker HC. Thrombin generation: biochemical possibilities and clinical reality[J]. Blood,2015,126( 3) : 288 - 289.
作者簡介:
滕春花(1999.07),女,壮族,广西来宾人,本科生,广西大学学生,研究方向:生物制药。
陈文静 (1999.02),女,汉族,广西玉林人,本科生,广西大学学生,研究方向:生物制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