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互联网普及,许多新新词应运而生,除了新造词语,“旧瓶装新酒”的词语也屡见不鲜,“女神”便是其中的典型。“女神”原指女性神仙。而近年来,“女神”作为对面容姣好的女性的称谓语,频频出现于各大媒体与日常交际中。本文就对“女神”的语义演变进行古今梳理,并对演变的原因作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女神”;语义流变;网络时代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在网络时代,词汇的变化尤为显著,大量新词层出不穷。很多新词其实是被增添了新意义的旧词,即在其原有语义的基础上,词通过扩展、缩小、升格被降格等方式派生出新的语义。语义学称这种词汇的语义变化为“语义流变”。“女神”作为一个近年来被人们广泛而频繁使用的词汇,其语义从古至今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女神”的源流极其语义流变
“女神”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是:“女性的神明或至尊。神话中的女性神仙。”
这个偏正式的复合词顾名思义。但在《辞海》中,“女神”的解释仅为郭沫若的诗集,而在《辞海》中没有收录“女神”这个词。《词源》的收词下限止于1840年,这多多少少意味着在此之前“女神”这一用法并不常见。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籍中,“女神”一词,只曾用来称谓过灵慧夫人。《元史》中有记载:“惟南海女神灵慧夫人,至元中,以护海运有奇应加封‘天妃’神号,积至十字,庙曰灵慈。”此外,“女神”一词几乎没有踪迹。[1]在古代文献中,“神女”却频频出现于古籍中。《辞海》对“神女”的解释为:1.谓巫山神女。《文选.宋玉<高唐赋>序》:“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李善注引《襄阳耆旧传》:“赤帝女曰姚姬(一作‘瑶姬’),未行而卒,葬于巫山之阳,故曰巫山之女。楚怀王游于高唐,昼寝梦见与神遇,自称是巫山之女。”又《神女赋》序:“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浦,使玉赋高唐之事,其夜王寝,果梦与神女遇,其状甚丽,王异之,明日以白玉。”按,所云神女之梦,事本假托,为寓言讽主之作。
“女神”在近代的流行与有郭沫若的《女神》有莫大关系。在“新文化”时期,受《女神》的影响,当时的文学特别是翻译文学中,“女神”一词逐渐取代了“神女”一词[3],被人们接受和使用至今。而如今,“女神”一词泛滥,她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仙,而已经“泯然众人矣”。如:
(1)今天是赵雅芝60岁生日,曾经的"白娘子"虽已步入花甲之年,但风韵犹存,气质依旧。在女神生日这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往日罕见美照。(《女神赵雅芝60岁生日 回顾罕见美照》人民网娱乐版 2014年11月15日)
(2)“女神和女汉子,女神和女汉子。我眼大嘴小鼻梁挺,腿长胳膊长S型,我的名字叫瞿颖……我长得漂亮,一群男生前呼后拥,我特别有面子……朋友圈里发留言,说我失恋了,有人安慰有人同情,还有起腻的。”(2015年春晚小品《女神和女汉子》)
(3)2月21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公布,一张总分702分,与满分只差8分的成绩单被晒到网上……这位被不少网友称作“女神学霸”的女孩,不断被曝出“好成績”:大二上学期成绩全班第一,各科平均成绩在94分左右。(《对话“女神学霸”:偏科可怕 找不到兴趣更可怕》,《中国青年报》, 2014年3月3日)
(4)【为师者】胡雪英:“正能量女神”的为师之道。(浙江师范大学校网上的一则报道标题 2014年5月24日)
女明星们一般容貌美丽,从例(1)以及各大报纸的标题可以看到,女明星常被冠之以“女神”的称号,这也是“女神”一词在现在风靡的源头。在例(2)中,“女神”的概念得到泛化,不仅局限于女明星,通指“颜值”高的女性。在例(3)中,该篇报道并未提到主人公容貌出众,单凭成绩好而被奉为“女神”。而在例(4)中,胡雪英老师则是凭借阳光的心态被学生奉为“女神”。由此可知,如今“女神”的义项除了女性神仙外,更衍生出了下面两个义项:1、面容娇好、气质非凡、受男人追捧的女性,多指女明星。2、具有某种优秀特质的女性。
二、“女神”语义流变的原因: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始终受社会发展的影响。作为日常交际中的重要符号,社会称谓语无不受社会结构、社会心理以及语言自身诸多因素的影响。
(一)社会变化下的表达缺位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人的认识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在求索过程中,人们已经形成了某种认识时,却不能在语言系统中找到相应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这一认识,于是就出现了“表达空位”现象,即“需要表达的认识或情感在语言系统中却对应着一个零形式的现象”[3]。因此,表达空位会吸取适当的语言形式填补空位。
在当今这个号称“看脸”的时代,对女性的审美自然也就备受关注。“美女”一词原义指“年轻貌美的女子”,是以前形容漂亮女性的称谓语。而现在,几乎所有的“女性”都可以被称做“美女”,成了类似于五六十年代“同志”一般的大众称呼语。那带点仙气的,气质好,容貌佳的美女该如何称呼呢?于是,“女神”一词填补了这个空位。成语中有“美若天仙”一词,“美”可以算是“女神”构成要素之一。而“女神”的另一要素为具有神力,联系到上一段例(3)、例(4)中,现代“女神”又衍化出指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的女性,看来这群女性用“女神”来称呼也恰当有理。所以,“女神”一词囊括了女性的诸多优点,它的多层含义满足了人们在语言表达时希望尽可能地使用简易的词语传达丰富的信息的要求,符合语言经济性原则。
(二)大众传媒与人的追从性
在上个原因中,我肯定了“女神”一词发生语义流变的合理性。但在大众传媒的时代,我无法否定,“女神”的语义流变或许纯属偶然。因为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体以其超强的渗透力和广泛的覆盖面,能轻而易举地在短时间内将新词汇传播到社会各角落,如2012年的“表叔”,在一夜之间就发生了语义流变。
一旦一个新词冒出网络,媒体行业会积极“响应”,受众多数也是接受并积极使用。“女神”自流行后便泛滥成灾,不仅席卷各大娱乐报刊的标题,几乎是个女明星,便在名字前加个“女神”,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常使用这个词,将身边美丽的、敬佩的人唤作“女神”。这样的一种追从性并非说明这个词有多么贴切,而是反映了人内在的群体认同,特别是在这个联系日益紧密的网络时代。为了不脱离大众,一个人必须理解社会所出现的新符号,并主动运用新符号进行交流。不难发现,在平常的交际过程中,如果一个人讲话时能蹦出时下最流行的新词,别人多半将他看作是时尚又幽默的人,而他自己也会因紧跟潮流而沾沾自喜。“人们使用群体符号,遵从群体规范而获得群体认同。”[4]
群体认同强化了一定时间内流变的语义,而在大众传媒的时代,语义流变又是迅速的。所以,“女神”一词还会流行多久,是否能真正进入称谓系统,还要看它是否能经受住时间和社会的考验。
注释:
[1]刘勤.性别文化视域下的神话研究之一女神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P1
[2]刘勤.性别文化视域下的神话研究之一女神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P3
[3]胡建刚.表达空位与“忽悠”流行[J].语言文字应用,2007,(2):92-93.
[4]杨文华.网络语言的流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解构[J].深圳大学学报,2012,(29):60-61.
参考文献:
[1]戴庆厦.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P138-145.
[2]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P165
[3]李颖,王星.从“小姐”语义变化看“美女”流行的原因[J].金田,2014,(319),314.
[4]林玉娟.语义流变机制微探[J].外国语文,2011,(01):84-86.
[5]论“女神”一词“妓女”义项的来源和当下使用情况[DB/OL]:百度文库,2014-8-11
【关键词】:“女神”;语义流变;网络时代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在网络时代,词汇的变化尤为显著,大量新词层出不穷。很多新词其实是被增添了新意义的旧词,即在其原有语义的基础上,词通过扩展、缩小、升格被降格等方式派生出新的语义。语义学称这种词汇的语义变化为“语义流变”。“女神”作为一个近年来被人们广泛而频繁使用的词汇,其语义从古至今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女神”的源流极其语义流变
“女神”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是:“女性的神明或至尊。神话中的女性神仙。”
这个偏正式的复合词顾名思义。但在《辞海》中,“女神”的解释仅为郭沫若的诗集,而在《辞海》中没有收录“女神”这个词。《词源》的收词下限止于1840年,这多多少少意味着在此之前“女神”这一用法并不常见。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籍中,“女神”一词,只曾用来称谓过灵慧夫人。《元史》中有记载:“惟南海女神灵慧夫人,至元中,以护海运有奇应加封‘天妃’神号,积至十字,庙曰灵慈。”此外,“女神”一词几乎没有踪迹。[1]在古代文献中,“神女”却频频出现于古籍中。《辞海》对“神女”的解释为:1.谓巫山神女。《文选.宋玉<高唐赋>序》:“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李善注引《襄阳耆旧传》:“赤帝女曰姚姬(一作‘瑶姬’),未行而卒,葬于巫山之阳,故曰巫山之女。楚怀王游于高唐,昼寝梦见与神遇,自称是巫山之女。”又《神女赋》序:“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浦,使玉赋高唐之事,其夜王寝,果梦与神女遇,其状甚丽,王异之,明日以白玉。”按,所云神女之梦,事本假托,为寓言讽主之作。
“女神”在近代的流行与有郭沫若的《女神》有莫大关系。在“新文化”时期,受《女神》的影响,当时的文学特别是翻译文学中,“女神”一词逐渐取代了“神女”一词[3],被人们接受和使用至今。而如今,“女神”一词泛滥,她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仙,而已经“泯然众人矣”。如:
(1)今天是赵雅芝60岁生日,曾经的"白娘子"虽已步入花甲之年,但风韵犹存,气质依旧。在女神生日这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往日罕见美照。(《女神赵雅芝60岁生日 回顾罕见美照》人民网娱乐版 2014年11月15日)
(2)“女神和女汉子,女神和女汉子。我眼大嘴小鼻梁挺,腿长胳膊长S型,我的名字叫瞿颖……我长得漂亮,一群男生前呼后拥,我特别有面子……朋友圈里发留言,说我失恋了,有人安慰有人同情,还有起腻的。”(2015年春晚小品《女神和女汉子》)
(3)2月21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公布,一张总分702分,与满分只差8分的成绩单被晒到网上……这位被不少网友称作“女神学霸”的女孩,不断被曝出“好成績”:大二上学期成绩全班第一,各科平均成绩在94分左右。(《对话“女神学霸”:偏科可怕 找不到兴趣更可怕》,《中国青年报》, 2014年3月3日)
(4)【为师者】胡雪英:“正能量女神”的为师之道。(浙江师范大学校网上的一则报道标题 2014年5月24日)
女明星们一般容貌美丽,从例(1)以及各大报纸的标题可以看到,女明星常被冠之以“女神”的称号,这也是“女神”一词在现在风靡的源头。在例(2)中,“女神”的概念得到泛化,不仅局限于女明星,通指“颜值”高的女性。在例(3)中,该篇报道并未提到主人公容貌出众,单凭成绩好而被奉为“女神”。而在例(4)中,胡雪英老师则是凭借阳光的心态被学生奉为“女神”。由此可知,如今“女神”的义项除了女性神仙外,更衍生出了下面两个义项:1、面容娇好、气质非凡、受男人追捧的女性,多指女明星。2、具有某种优秀特质的女性。
二、“女神”语义流变的原因: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始终受社会发展的影响。作为日常交际中的重要符号,社会称谓语无不受社会结构、社会心理以及语言自身诸多因素的影响。
(一)社会变化下的表达缺位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人的认识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在求索过程中,人们已经形成了某种认识时,却不能在语言系统中找到相应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这一认识,于是就出现了“表达空位”现象,即“需要表达的认识或情感在语言系统中却对应着一个零形式的现象”[3]。因此,表达空位会吸取适当的语言形式填补空位。
在当今这个号称“看脸”的时代,对女性的审美自然也就备受关注。“美女”一词原义指“年轻貌美的女子”,是以前形容漂亮女性的称谓语。而现在,几乎所有的“女性”都可以被称做“美女”,成了类似于五六十年代“同志”一般的大众称呼语。那带点仙气的,气质好,容貌佳的美女该如何称呼呢?于是,“女神”一词填补了这个空位。成语中有“美若天仙”一词,“美”可以算是“女神”构成要素之一。而“女神”的另一要素为具有神力,联系到上一段例(3)、例(4)中,现代“女神”又衍化出指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的女性,看来这群女性用“女神”来称呼也恰当有理。所以,“女神”一词囊括了女性的诸多优点,它的多层含义满足了人们在语言表达时希望尽可能地使用简易的词语传达丰富的信息的要求,符合语言经济性原则。
(二)大众传媒与人的追从性
在上个原因中,我肯定了“女神”一词发生语义流变的合理性。但在大众传媒的时代,我无法否定,“女神”的语义流变或许纯属偶然。因为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体以其超强的渗透力和广泛的覆盖面,能轻而易举地在短时间内将新词汇传播到社会各角落,如2012年的“表叔”,在一夜之间就发生了语义流变。
一旦一个新词冒出网络,媒体行业会积极“响应”,受众多数也是接受并积极使用。“女神”自流行后便泛滥成灾,不仅席卷各大娱乐报刊的标题,几乎是个女明星,便在名字前加个“女神”,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常使用这个词,将身边美丽的、敬佩的人唤作“女神”。这样的一种追从性并非说明这个词有多么贴切,而是反映了人内在的群体认同,特别是在这个联系日益紧密的网络时代。为了不脱离大众,一个人必须理解社会所出现的新符号,并主动运用新符号进行交流。不难发现,在平常的交际过程中,如果一个人讲话时能蹦出时下最流行的新词,别人多半将他看作是时尚又幽默的人,而他自己也会因紧跟潮流而沾沾自喜。“人们使用群体符号,遵从群体规范而获得群体认同。”[4]
群体认同强化了一定时间内流变的语义,而在大众传媒的时代,语义流变又是迅速的。所以,“女神”一词还会流行多久,是否能真正进入称谓系统,还要看它是否能经受住时间和社会的考验。
注释:
[1]刘勤.性别文化视域下的神话研究之一女神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P1
[2]刘勤.性别文化视域下的神话研究之一女神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P3
[3]胡建刚.表达空位与“忽悠”流行[J].语言文字应用,2007,(2):92-93.
[4]杨文华.网络语言的流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解构[J].深圳大学学报,2012,(29):60-61.
参考文献:
[1]戴庆厦.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P138-145.
[2]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P165
[3]李颖,王星.从“小姐”语义变化看“美女”流行的原因[J].金田,2014,(319),314.
[4]林玉娟.语义流变机制微探[J].外国语文,2011,(01):84-86.
[5]论“女神”一词“妓女”义项的来源和当下使用情况[DB/OL]:百度文库,2014-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