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体价值,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衡量、精神激励、信仰支撑和行动指南等方法论意义,提出不同类别、不同行业人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学习、思想和实践新要求。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体价值;方法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本质、爱国主义及共同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及时代精神、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并对包括党员干部、工人、科技工作者、青年、妇女、少年儿童在内的社会各群体如何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明确要求。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和方法创新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体价值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国家、社会、个人价值内涵的系统阐述
主体的需要决定着价值关系的形成和实现,也决定着价值关系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类型。从主体结构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代表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的价值准则,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国家、社会和个人并不是三个决然对立、非此即彼的孤立主体,三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性。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 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广大人民群众始终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能动主体。正是人民群众对实践和历史的决定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体现社会主义本质方面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历史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法论意义
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认定,对国家民族的未来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衡量标准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从根本上构筑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从而为坚持中国道路提供重要的信仰支撑。中国精神与时代精神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因此,结合“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我们必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我们的目标和责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民意志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转化和创新性地发展了中华传统美德,发挥出对个人、对社会的道德凝聚力和感召力,激励全体社会成员坚守共同理想信念,凝聚共同意志,为国家梦、民族梦和个人梦的奋斗和实现营造责任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凝聚整个社会的道德共识,实现整个社会的精神满足。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的根本支撑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的就是要立足中华文明独特的价值体系,依靠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和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凝聚起强大的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在深厚历史底蕴的基础上汇聚起强大的前进定力。
最磅礴的力量永远源自大地母亲,只有怀着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爱,才能从中获取支撑信仰的精神原动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途径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1)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中心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实践之中
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是把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的主要平台,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价值观养成的效果。因此,高校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有所革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从引导学生个人成长成才入手,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心中。教学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结合。要有机地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模式,探索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2)服务成长成才工作大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对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熏陶和养成作用。因此,高校应当重视并有效发挥“第二课堂”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功能,运用学生积极参与的学术科研、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形式,适时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要倡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實际中了解社会、了解国 情,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
要积极引导学生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或公益服务活动,让他们在磨砺中增长才干,形成良好的价值认知和判断能力,在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
(3)发挥高校团组织的思想引领作用,培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队伍
大学生群体应当成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和推动者,高校团组织应当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团的各项工作中去,引导广大团干部、共青团员和学生骨干带头学习、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要充分调动广大基层团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创新活动形式和载体,努力扩大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要抓好主题教育、突出实践育人、注重榜样引领、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舆论氛围。
(作者单位:南充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体价值;方法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本质、爱国主义及共同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及时代精神、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并对包括党员干部、工人、科技工作者、青年、妇女、少年儿童在内的社会各群体如何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明确要求。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和方法创新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体价值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国家、社会、个人价值内涵的系统阐述
主体的需要决定着价值关系的形成和实现,也决定着价值关系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类型。从主体结构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代表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的价值准则,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国家、社会和个人并不是三个决然对立、非此即彼的孤立主体,三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性。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 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广大人民群众始终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能动主体。正是人民群众对实践和历史的决定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体现社会主义本质方面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历史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法论意义
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认定,对国家民族的未来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衡量标准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从根本上构筑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从而为坚持中国道路提供重要的信仰支撑。中国精神与时代精神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因此,结合“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我们必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我们的目标和责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民意志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转化和创新性地发展了中华传统美德,发挥出对个人、对社会的道德凝聚力和感召力,激励全体社会成员坚守共同理想信念,凝聚共同意志,为国家梦、民族梦和个人梦的奋斗和实现营造责任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凝聚整个社会的道德共识,实现整个社会的精神满足。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的根本支撑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的就是要立足中华文明独特的价值体系,依靠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和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凝聚起强大的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在深厚历史底蕴的基础上汇聚起强大的前进定力。
最磅礴的力量永远源自大地母亲,只有怀着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爱,才能从中获取支撑信仰的精神原动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途径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1)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中心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实践之中
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是把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的主要平台,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价值观养成的效果。因此,高校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有所革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从引导学生个人成长成才入手,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心中。教学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结合。要有机地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模式,探索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2)服务成长成才工作大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对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熏陶和养成作用。因此,高校应当重视并有效发挥“第二课堂”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功能,运用学生积极参与的学术科研、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形式,适时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要倡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實际中了解社会、了解国 情,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
要积极引导学生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或公益服务活动,让他们在磨砺中增长才干,形成良好的价值认知和判断能力,在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
(3)发挥高校团组织的思想引领作用,培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队伍
大学生群体应当成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和推动者,高校团组织应当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团的各项工作中去,引导广大团干部、共青团员和学生骨干带头学习、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要充分调动广大基层团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创新活动形式和载体,努力扩大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要抓好主题教育、突出实践育人、注重榜样引领、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舆论氛围。
(作者单位:南充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