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网络心理教育的目的应当定位于培养青少年网民的心理自主性、主体发展性,塑造与完善青少年网民现代化的、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网络社会人格”。网络对学生有极大的诱惑力。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喜新”的天性,但更多的是因为网络中存在的元素满足了学生心理的需要,即减压、沟通、成就感的需要。
一、网络对中小学生的影响
网络对中小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正面的,又有反面的。
(一)网络对中小学生的正面影响
网络将世界各国和地区连为一体,形成一种信息网络系统,以快捷的速度处理各种各样的数据、信息和知识,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网络的快捷、简便和高效,有利于学生效率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网络将世界变得更小,世间万物尽收网中,这有利于学生形成全球意识和世界眼光;网络增加了学生接触外界的机会,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见识到许多新的事物、新的东西。这为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全面深入地认识世界,形成多元的知识观、世界观,提供了可能性。
(二)网络对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
1.妨碍学生思维方式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构成立体化的传播形态,超越了简单文字和静态图像的桎梏,然而其信息的高度形象化也必然会使学生习惯于放弃思考、追问本质的思维方式。它的形象化倾向会诱导学生用“看”的思维方式来认知世界而排斥“想”,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停留在形象思维上,而没有使逻辑思维能力得到相应发展。
2.对学生扮演社会角色的影响
由于使用者隐匿了部分或全部真实身份,学生塑造一个或多个分真实身份相似或不同的自我。网络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学生的孤独感逐渐膨胀,于是他们渴望自己的言行能够在网络世界中引起反响,这种极度膨胀的自我中心定位,扰乱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定位。虚拟网表达情感的方式仅仅是点击鼠标和敲打键盘,无法把符号与表情、手势、语气等联系起来,交流模式就是简单的人机交流,久而久之,会脱离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脱离了社会实践,脱离了群体,造成情感冷漠、性格孤僻等心理问题。
3.引发学生“网络性心理障碍”问题
网络性心理障碍是指患者往往没有一定的理由,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网络上,以致损坏身体健康,并在生活中出现各种行为异常、心理障碍、人格障碍、交流神经功能失调。具有以下特点的人容易患上此病:缺乏自控能力的人;关注现在,追求即时满足的人;不能区分网上生活和网下生活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较少得到帮助和支持的人;在问题面前,不能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而是采取幻想、发泄等方式的人。
二、中小学生网络心理辅导
(一)在现实生活中给予学生心理支持
1.正确处理网上人际交往
网上交往是当今的一种时尚。在网上,大家可以极大地扩大交际面,可以和各类朋友畅所欲言,而又不必暴露身份,因此人们容易在网上获得安全感和满足感。当人们在网上获得的快乐比现实社会多时,就可能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网络交往中,而现实生活中的受挫又会让人更希望在网络中寻求安慰。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造成学生对网络的依恋心理,甚至成瘾,不能自拔。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既要通过网络扩大交际面,又要重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他们感受到真实的情感,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美好。
2.确定网上伦理和遵守社会规定
网络的开放性,使得它的安全性很难得以保障。加上青少年的好奇心理,甚者是仇视心理,很可能引发网络出轨行为,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要教育学生确立网络道德,规范网上行为,确保网络的安全性。
(二)支持、引导学生正确上网
1.教师、家长应提高自身的网络素质
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与家长都应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知识,成为学生网络生活的指导者。但目前,大多数家长和教师在这方面的知识远远不够,自己都不太懂得网络,甚至是一窍不通的网盲,当然无法在网络方面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教育和引导了。因而,教师和家长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网络素质。
2.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和处理能力
网络是一个信息的集合,有精华,也有糟粕。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妥善对待和处理网上的各种信息,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如在教会学生使用E-mail或聊天软件时,就要告诉学生网上的信息是不真实的,不可轻信;E-mail中有很多包含病毒的邮件,遇到陌生邮件,不要打开,应尽快删除。
网络的使用是否健康,是由网络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决定的。我们应该正确引导学生上网,走网上育人与网下育人相结合的路子,使学生能在网上生活中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学会进行自我心理心理调适,塑造健康、健全的网络心理和人格。
(责编杜华)
一、网络对中小学生的影响
网络对中小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正面的,又有反面的。
(一)网络对中小学生的正面影响
网络将世界各国和地区连为一体,形成一种信息网络系统,以快捷的速度处理各种各样的数据、信息和知识,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网络的快捷、简便和高效,有利于学生效率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网络将世界变得更小,世间万物尽收网中,这有利于学生形成全球意识和世界眼光;网络增加了学生接触外界的机会,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见识到许多新的事物、新的东西。这为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全面深入地认识世界,形成多元的知识观、世界观,提供了可能性。
(二)网络对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
1.妨碍学生思维方式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构成立体化的传播形态,超越了简单文字和静态图像的桎梏,然而其信息的高度形象化也必然会使学生习惯于放弃思考、追问本质的思维方式。它的形象化倾向会诱导学生用“看”的思维方式来认知世界而排斥“想”,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停留在形象思维上,而没有使逻辑思维能力得到相应发展。
2.对学生扮演社会角色的影响
由于使用者隐匿了部分或全部真实身份,学生塑造一个或多个分真实身份相似或不同的自我。网络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学生的孤独感逐渐膨胀,于是他们渴望自己的言行能够在网络世界中引起反响,这种极度膨胀的自我中心定位,扰乱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定位。虚拟网表达情感的方式仅仅是点击鼠标和敲打键盘,无法把符号与表情、手势、语气等联系起来,交流模式就是简单的人机交流,久而久之,会脱离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脱离了社会实践,脱离了群体,造成情感冷漠、性格孤僻等心理问题。
3.引发学生“网络性心理障碍”问题
网络性心理障碍是指患者往往没有一定的理由,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网络上,以致损坏身体健康,并在生活中出现各种行为异常、心理障碍、人格障碍、交流神经功能失调。具有以下特点的人容易患上此病:缺乏自控能力的人;关注现在,追求即时满足的人;不能区分网上生活和网下生活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较少得到帮助和支持的人;在问题面前,不能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而是采取幻想、发泄等方式的人。
二、中小学生网络心理辅导
(一)在现实生活中给予学生心理支持
1.正确处理网上人际交往
网上交往是当今的一种时尚。在网上,大家可以极大地扩大交际面,可以和各类朋友畅所欲言,而又不必暴露身份,因此人们容易在网上获得安全感和满足感。当人们在网上获得的快乐比现实社会多时,就可能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网络交往中,而现实生活中的受挫又会让人更希望在网络中寻求安慰。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造成学生对网络的依恋心理,甚至成瘾,不能自拔。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既要通过网络扩大交际面,又要重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他们感受到真实的情感,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美好。
2.确定网上伦理和遵守社会规定
网络的开放性,使得它的安全性很难得以保障。加上青少年的好奇心理,甚者是仇视心理,很可能引发网络出轨行为,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要教育学生确立网络道德,规范网上行为,确保网络的安全性。
(二)支持、引导学生正确上网
1.教师、家长应提高自身的网络素质
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与家长都应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知识,成为学生网络生活的指导者。但目前,大多数家长和教师在这方面的知识远远不够,自己都不太懂得网络,甚至是一窍不通的网盲,当然无法在网络方面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教育和引导了。因而,教师和家长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网络素质。
2.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和处理能力
网络是一个信息的集合,有精华,也有糟粕。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妥善对待和处理网上的各种信息,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如在教会学生使用E-mail或聊天软件时,就要告诉学生网上的信息是不真实的,不可轻信;E-mail中有很多包含病毒的邮件,遇到陌生邮件,不要打开,应尽快删除。
网络的使用是否健康,是由网络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决定的。我们应该正确引导学生上网,走网上育人与网下育人相结合的路子,使学生能在网上生活中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学会进行自我心理心理调适,塑造健康、健全的网络心理和人格。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