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一切其他学科的基础,阅读更是语文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研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其解决对策。
关键字: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对策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是语文中阅读教学的精髓所在,初中是学生承上启下的关键点,加强对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文学底蕴[1]。但是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本文以现存问题为切入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策略。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主导位置不明确
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依旧以老师为主体,进行单方面的知识灌输,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由老师领读,学生跟读,这样的阅读方式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导地位的丧失。对于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利影响,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阅读教学的方法过于单调
文字本身具有着独特的魅力,每一个文字包含的意思不同,多个文字连接起来便是一篇锦绣文章,文字中强烈的思想感情赋予了文章独特的内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每一次阅读都是对于一篇故事的理解,但当前阅读教学方法形式过于单调,教师对成绩过于重视,从而忽略了阅读本身的意义。每次阅读只会对于考试纲要中需要背诵、熟读的课文部分,进行反复的讲解以及诵读,对于不属于重点的部分一带而过,致使学生缺乏对阅读的兴趣,降低了阅读积极性,甚至于产生逆反的排斥心理,对于阅读教学的发展具有不利影响[2]。
(三)学生自身阅读能力不足
阅读是一种积累,也是学生自身能力的完美体现,语文阅读中同样也存在语感,但学生的自我阅读积累内容通常只停留在课堂书本中,缺乏对于课外阅读的拓展,导致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不强。自身阅读积累知识不够,无法对文章进行透彻的理解。这种现象归咎于学生的阅读兴趣不足,重视程度不高。同时也与学生作业量较大,没有充足的课外阅读时间有关。
二、针对当前阅读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阅读教学主体的改变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主动进行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应打破固有的阅读方法、理念,将阅读课堂交还给学生,营造出师生共读的良好阅读氛围。教师是引导者,不是执行者,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任务是引导学生阅读,减少对学生阅读的束缚,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枣儿》一课,教师应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的阅读,通过不同心态、不同情节的阅读方法,衬托出老爷爷以及小男孩的前后的情绪变化,并从字里行间体会出知道“枣儿”和“爸爸”不会回来之后两人的寂寞、凄凉的感觉。并使学生感觉到文章前后同一首童谣体会出的不同情感。《枣儿》这篇文章通过枣这一食物衬托出老爷爷以及小男孩悲凉的情感,这种情感是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的强大助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课堂中从被动变为主动。
(二)走出课堂,阅读延伸
初中语文课文大多是节选自名篇小说、散文等,每篇课文在纳入教学大纲之前都经过深思熟虑,对学生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同时利于学生三观的良好养成。在学生沉浸在课文之中不能自拔时,应让学生以此篇课文为切入点,进行课文延伸阅读,进一步加强学生课文阅读的知识含量,对培养学习兴趣具有较大益处。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泥人张》一课为例,学生刚欣赏完泥人张捏泥人以及整治惡霸的绝活时,正意犹未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泥人张》一文的出处《俗世奇人》一书,《俗世奇人》中共有18个短篇文章,除《泥人张》以外,还有粉刷匠《刷子李》、正骨医生《苏七块》以及孤苦无依的《酒婆》等,绝对可以满足学生的阅读欲望,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提高自身的阅读量以及知识内涵[3]。同时在阅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中,可以鼓励学生以我查阅资料,详细了解鲁迅的生平,并向课外进行延伸,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经典作品,例如:《狂人日记》、《朝花夕拾》、《呐喊》、《彷徨等》。并从鲁迅先生的一系列作品中感受到当时封建社会主义对人性的毒害以及扼杀。造就了无数个人间的悲惨故事。对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解,产生阅读兴趣,加强自身的文学底蕴,使自身的阅读能力得到长足的进步。
(三)思考性阅读,形成阅读习惯
培养阅读习惯才是阅读教学的关键,习惯的养成依靠良好的氛围,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多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阅读机会,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阅读与无兴趣阅读之间是天壤之别,文字赋予了阅读灵魂,而兴趣则是灵魂沟通的唯一有效途径,机械性阅读无法领会到阅读的真谛。教师应在学生阅读前向学生提问,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中寻找答案,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阅读习惯,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背影》一课中,向学生进行提问:全文中一共出现了多少次背影?数次出现背影的意义是什么?文章前后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怎么的变化?诸如此类,使学生习惯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自主思考,在阅读完成后,对全文所言内容进行反复的推敲、咀嚼,阐释自己观点,并由教师进行补充、纠正,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形成良性的循环,使学生培养良好的自我阅读、思考阅读的习惯[4]。
结束语:
语文是一切课程的基础,阅读更是其中的精髓所在,一改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养成优质阅读习惯,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充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课外的延展阅读开拓学生的阅读量以及其自身的知识沉淀,保持良好的阅读环境。总而言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不断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由教师进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形成师生平等的良好阅读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完成阅读,并获取知识,掌握阅读方法,全面提高阅读素质。
参考文献:
[1]孙金波.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 情感读本, 2016(23):58-58.
[2]汤丽娟.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 教育科学:引文版, 2016(11):00073-00073.
[3]伍秀英.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 小作家选刊, 2015(5).
[4]张春亮. 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究[J]. 教育科学:引文版:00072-00072.
关键字: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对策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是语文中阅读教学的精髓所在,初中是学生承上启下的关键点,加强对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文学底蕴[1]。但是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本文以现存问题为切入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策略。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主导位置不明确
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依旧以老师为主体,进行单方面的知识灌输,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由老师领读,学生跟读,这样的阅读方式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导地位的丧失。对于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利影响,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阅读教学的方法过于单调
文字本身具有着独特的魅力,每一个文字包含的意思不同,多个文字连接起来便是一篇锦绣文章,文字中强烈的思想感情赋予了文章独特的内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每一次阅读都是对于一篇故事的理解,但当前阅读教学方法形式过于单调,教师对成绩过于重视,从而忽略了阅读本身的意义。每次阅读只会对于考试纲要中需要背诵、熟读的课文部分,进行反复的讲解以及诵读,对于不属于重点的部分一带而过,致使学生缺乏对阅读的兴趣,降低了阅读积极性,甚至于产生逆反的排斥心理,对于阅读教学的发展具有不利影响[2]。
(三)学生自身阅读能力不足
阅读是一种积累,也是学生自身能力的完美体现,语文阅读中同样也存在语感,但学生的自我阅读积累内容通常只停留在课堂书本中,缺乏对于课外阅读的拓展,导致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不强。自身阅读积累知识不够,无法对文章进行透彻的理解。这种现象归咎于学生的阅读兴趣不足,重视程度不高。同时也与学生作业量较大,没有充足的课外阅读时间有关。
二、针对当前阅读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阅读教学主体的改变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主动进行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应打破固有的阅读方法、理念,将阅读课堂交还给学生,营造出师生共读的良好阅读氛围。教师是引导者,不是执行者,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任务是引导学生阅读,减少对学生阅读的束缚,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枣儿》一课,教师应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的阅读,通过不同心态、不同情节的阅读方法,衬托出老爷爷以及小男孩的前后的情绪变化,并从字里行间体会出知道“枣儿”和“爸爸”不会回来之后两人的寂寞、凄凉的感觉。并使学生感觉到文章前后同一首童谣体会出的不同情感。《枣儿》这篇文章通过枣这一食物衬托出老爷爷以及小男孩悲凉的情感,这种情感是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的强大助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课堂中从被动变为主动。
(二)走出课堂,阅读延伸
初中语文课文大多是节选自名篇小说、散文等,每篇课文在纳入教学大纲之前都经过深思熟虑,对学生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同时利于学生三观的良好养成。在学生沉浸在课文之中不能自拔时,应让学生以此篇课文为切入点,进行课文延伸阅读,进一步加强学生课文阅读的知识含量,对培养学习兴趣具有较大益处。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泥人张》一课为例,学生刚欣赏完泥人张捏泥人以及整治惡霸的绝活时,正意犹未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泥人张》一文的出处《俗世奇人》一书,《俗世奇人》中共有18个短篇文章,除《泥人张》以外,还有粉刷匠《刷子李》、正骨医生《苏七块》以及孤苦无依的《酒婆》等,绝对可以满足学生的阅读欲望,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提高自身的阅读量以及知识内涵[3]。同时在阅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中,可以鼓励学生以我查阅资料,详细了解鲁迅的生平,并向课外进行延伸,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经典作品,例如:《狂人日记》、《朝花夕拾》、《呐喊》、《彷徨等》。并从鲁迅先生的一系列作品中感受到当时封建社会主义对人性的毒害以及扼杀。造就了无数个人间的悲惨故事。对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解,产生阅读兴趣,加强自身的文学底蕴,使自身的阅读能力得到长足的进步。
(三)思考性阅读,形成阅读习惯
培养阅读习惯才是阅读教学的关键,习惯的养成依靠良好的氛围,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多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阅读机会,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阅读与无兴趣阅读之间是天壤之别,文字赋予了阅读灵魂,而兴趣则是灵魂沟通的唯一有效途径,机械性阅读无法领会到阅读的真谛。教师应在学生阅读前向学生提问,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中寻找答案,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阅读习惯,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背影》一课中,向学生进行提问:全文中一共出现了多少次背影?数次出现背影的意义是什么?文章前后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怎么的变化?诸如此类,使学生习惯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自主思考,在阅读完成后,对全文所言内容进行反复的推敲、咀嚼,阐释自己观点,并由教师进行补充、纠正,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形成良性的循环,使学生培养良好的自我阅读、思考阅读的习惯[4]。
结束语:
语文是一切课程的基础,阅读更是其中的精髓所在,一改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养成优质阅读习惯,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充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课外的延展阅读开拓学生的阅读量以及其自身的知识沉淀,保持良好的阅读环境。总而言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不断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由教师进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形成师生平等的良好阅读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完成阅读,并获取知识,掌握阅读方法,全面提高阅读素质。
参考文献:
[1]孙金波.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 情感读本, 2016(23):58-58.
[2]汤丽娟.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 教育科学:引文版, 2016(11):00073-00073.
[3]伍秀英.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 小作家选刊, 2015(5).
[4]张春亮. 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究[J]. 教育科学:引文版:00072-0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