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纷”其言 “芳菲”其语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_ST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贺的笔下,李凭的箜篌曲像芙蓉一样带露哭泣,像香兰一样莞尔浅笑;梧桐兼细雨的黄昏里,李清照有言说不尽的愁;千里烟波,暮霭沉沉的楚天里,柳永的哀伤渺茫而悠长。看到这些,我们除了感叹诗人们浓情之外,更赞叹诗人那美妙的语言。
  笔者是一个语文老师,也是一个性情中人,爱和恨都像诗人一样浓烈,喜欢用诗中语、诗中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作为老师,笔者希望学生在自己的引导、启发及熏陶下爱诗爱文,爱到愿意将诗词化为自身的语言和生活的诗意。
  在现实中,一些学生感受不到诗词的魅力,他们知道学习诗词就是要背诵、翻译,至于为什么背诵、翻译,却很少去细究了。笔者不想让这种现象在学生身上重演。所以,笔者带他们去宁静清幽的春江花月夜里散步,去典雅高贵的水中荷屋感受湘君爱的纯美,去豪放洒脱、滚滚东去的大江边追寻历史飞逝的脚步,去明妃村与杜甫一起感受那遗落的幽怨与感伤,让那深远悠阔、神秘瑰丽的诗的境界,成为学生梦想开始的地方,并渐渐带领他们用从诗词王国里采撷来的花瓣来装点他们的语言与生活;笔者牵着他们的手,和他们一起去品读去联想去想象,去深入诗词的意境,深入诗人当时的 “生活”,与诗人一起去感受他们表达情感的方式之美,感受他们的情感之美。无论是整首诗或者是几个诗句都是我们鉴赏的对象,只要学生能领略其中几个意象、几个诗句之美,只要他们能近距离地感受到它的美,喜欢甚或仰慕了,他们的语文学习才会因诗词而美。
  一、用诗中景语让学生语言“缤纷”“繁饰”,锦上添花
  诗中之语,莺啼、柳绿,清新明丽;芙蓉、兰泽,幽美高雅;高楼、飞瀑豪迈奔放;秋雨、梧桐,凄美冷清,诗词中的景语,呈现给人们的是一种独特而诗意的美,人们接触诗词往往第一眼接触的就是那些景物词,所以古人在写诗时对那些景语的选择非常讲究。经过一代代诗人们的使用感悟,经过一代代评论家的点评深化,那些景语越来越美,甚至在一般的文章里看到它们都会想到诗的意境。
  一句诗语就是一首乐曲里一个动听的音符,一幅油画里一个富有韵味的点。有了它们才有了音乐的婉转,才有了画面的美丽。我们的一些学生作文语言干瘪空洞,毫于文采可言,如果能采撷课本上学到的诗词中的景语词,发挥联想与想象,将它们联缀成一首歌一幅画,深入地去感受诗境的魅力,才能用诗语丰富和美化自己的语言,装点自己的生活。
  其实我们平时的练习或考试中,常有运用诗语的试题,长期进行这类题目的训练,学生会慢慢学会运用诗中的景语词,写出自己的好句子。
  二、用诗中景句让语言“芳菲”“弥章”,文采飞扬
  曾看过张太清的文章《古诗文学以致用之化用》,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杜甫曾写道“一片飞花剪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秦少游由此化出一句“飞红万点愁如海”,林黛玉的《葬花词》“花落花飞花满天”。而我们一些学生在诗词学习中却少了古人那份谦虚与好学,学了三年的古诗文,却依然自恋于自己干瘪枯燥的语言,就是不肯借鉴古人来“芳菲”其语。做老师的,教学古诗文的目的绝不只是让学生会背会翻译,而是要教学生学会美化他们的语言。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课本上的诗词中的景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在语言表达中刻意地使用其中的好句子。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化用欲望,笔者以自己的文章作为教学的素材。如笔者的获奖散文《苦苦菜花香》中写“我漫步在陶渊明笔下那‘暧暧远人’的小村,看着那‘依依墟里’的炊烟……”。运用古诗文中的景句的成功者就在自己身边,这是多好的榜样啊,学生在羡慕老师的时候,会希望自己也写出如此优美生动的句子,所以一般愿意学习老师的样子,在自己的语言中运用诗词中写景的句子及手法。只要我们适时鼓励学生,只要他们能够运用,不怕暂时出错,甚至“掉书袋”式的引用也不要去打击——毕竟,他们从一句不用到有用的转变了,也是一个进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评价引导恰当,个别的运用为文章增色的例子,一定会扩大至更多人的语言。如:“木棉花总在新生来的时候与老生毕业的时候开放,满目的艳红,灼灼其华,仿佛我们用汗水心血祭奠的青春,一去不复反……”多么美的语言,多么美的景,多么美的意境,这是2010年高考满分作文《教室里的时光会飞》中的句子,其中“灼灼其华”就是《诗经·桃夭》中写桃花怒放之景的句子,没有这个引用,这一句会显得平淡很多。
  在新的时代、新的课改形势下,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能再做死板的教书匠,不能让学生在大好的语文学习时光里,只学到生硬的知识,而没有鲜活的转化。立足诗词的运用教学,“缤纷”其言,“芳菲”其语,也应是高中诗词教学的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文正实验学校(225700)
其他文献
自从选修教材走进语文课堂之后,对选修教材的教法探索便成了高中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新课标提出要建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有很多专家和一线教师都提出选修教材也要着重进行“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观点,但我以為现阶段仍要以“自主”学习为突破口,为重点。这是因为:一是我们的学生仍是未经历过新课改或经历过不太成熟的新课改的“旧”学生;二是“自主”学习是“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础与前提,没有这个前
期刊
几年前,笔者读到北京市特级教师赵谦翔老师的“绿色语文”系列文章时,萌生了打造自己的语文生态课堂的想法。几年来,虽未取得像赵老师那样令人瞩目的成就,却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份思考,带着这份思考一路走来,也收获了一些颇有个人色彩的成果,在此不惧浅薄,形成文字,奉献给同行们。  一、我心目中的职教语文生态课堂  职业教育面对的是一个相对特殊的教育群体,一方面它的教学对象是在初中阶段学习中很少品尝到明显成就感
期刊
高中的文言文教学,容易走进一个误区,就是偏重教学的知识性,而相对忽略了它的人文性。这一误区导致文言文教学非常枯燥,渐渐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以致高中三年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实际上,只要稍稍改变这一倾向,结合适当的教学篇目,完全能够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并切实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册课本所选的文言文,如《项脊轩志》、《陈情表》、《祭
期刊
成功的写作是胸中块垒郁积,不写不快,写起来下笔千言,如行云流水。但目前高中生写作的现状正与此相反,甚至谈到写作就头痛。改变这一窘状非一时之功就能完成,但提倡真情写作不失为一条好办法。  一、抓住契机,让学生表达真情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学,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教学。只有当学生学会了仔细地研究周围的世界,而且是仔细的研究自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
期刊
相对于初中记叙文侧重情节的叙述,高中记叙文对语言的要求更高,在文通句顺的基础上,还要求语言秀美、深刻、生动形象、有哲理等。想要达到这些要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语言进行巧妙雕饰。  一、选用动词出华彩  准确选用动词,就是要仔细推敲、比较,选出最合适、最形象的,能创造精彩效果的动词。如下面这段文字:  我小心地将蚱蜢拔下放在地上准备离开,但它坚强地蠕动定住了我的脚步。只见,它勾住最近的一根麦秆往上爬
期刊
职中生大多数是初中毕业生中的学困生,语言功底薄弱,作文水平普遍不高,很多学生连基本的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或者有关描写的小片段也写不好,更别提写议论文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心底里讨厌作文课,只要一提写作,他们就会发出一片嘘声,对着白纸痛苦半天,感觉无从下笔。有的学生好不容易写了一篇作文,然而不是题材陈旧、结构混乱,就是主题不明、空洞无味、干瘪晦涩。面对这一现状,如何才能指导职中生写好作文呢?经过一段时期
期刊
中职语文的课堂教学改革,随着中职语文新大纲的颁布实施,渐趋深入,渐入佳境,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生命力。但毋庸置疑,由于长期以来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的普高化和模式化,缺少对有效课堂的必要研究,中职语文课堂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而要一举扭转这一困境,课堂教学的课型研究与实践,也許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文本质疑类课型  文本质疑是指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前提下对文本的主题思想、文本内容及文本涉
期刊
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沟通的艺术,是一项“养心事业”,是一片关涉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天空。从一定程度上说,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身心获得一定奠基性、基础性成长发展的土壤。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些真善美的气韵的相互濡染、相互传递、相互加温,使之在生命的内核中彰显,并化为人生的追求。最具有艺术性的教育是中小学生(幼儿)阶段的教育,其核心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质性又构造了学生在学校
期刊
文似看山不喜平。相对于初中记叙文只需要文通句顺,将记叙的事件交待清楚,将人物情感直接传达出来,将人物形象的某一面展现出来,高中记叙文写作在叙述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叙述上要有所设计,弥补平铺直叙带来的平淡乏味;在表达情感上要更加委婉含蓄,弥补直接抒情带来的浅白表面;在呈现人物形象上要更加全面立体,弥补浅层次描写带来的苍白和缺乏个性。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巧妙叙述。  一、一波三折营造跌宕情
期刊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导入是进行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好的导入能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究竟如何才能敲响、敲好这第一槌,设置出巧、精、有趣味性的导入呢?  一、故事导入法  高中学生课业负担较重,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前设计一段生动有趣或耐人寻味的故事、寓言或名人逸事,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例如在学习《假如给我三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