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健身计划纲要》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体育观念的养成是“兴趣→爱好→习惯”的一个过程。
一、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只有热爱体育,学习的热情和持久力才会提高,才会成为未来真正的“体育人口”。体育教学要新颖,有趣味性,这样学生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
1.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提高对体育的认识。
教学中结合体育影片,以看电视、体育录像、VCD等形式介绍、讲解古今中外的体育趣闻、体育的起源与发展,以及扣人心弦的体育赛事等,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促其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和目的。
2.丰富课的组织形式。
教师在体育课的组织形式上和教学内容上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的新颖多变,会使学生有新鲜感,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跳远是锻炼身体的重点教材,也是竞技性很强的项目。在学生初步学会动作后,可组织一次小型的跳远比赛,评出当堂课的“跳远王”,并不定期地组织“跳远王争霸战”,在学期结束时决出“跳远总霸主”。同时还告知学生每年都有这样的活动,从而很好地达到让学生持久、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活动的目的。
3.改变体育的评价标准。
学生因先天遗传等因素,身体素质参差不齐,如果用传统的体育评价标准去衡量一个学生,即使这个学生再怎么努力,也不会“及格”的。我们可以对学生“不求完美,认可及格”,让学生对学业有轻松的感觉,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特长。例如“体育达标”中的“仰卧起坐”,对于越来越多的学生来说,1分钟要做二十几个,简直有点遥不可及。如果我们简单地判定他们不“达标”,那么他们将失去做“仰卧起坐”的兴趣,也许这一生都将不会“达标”。我告诉学生,只要体育态度端正,坚持练习,即使最后测试时只做一个,也能“达标”。这样一来,学生没有负担,也激发了练习兴趣。一个、两个、十个……经过一个多月的练习,每个学生都有了进步,其中一个学生由一个不会做到1分钟做了33个。这种方法运用在其它“达标”项目上,效果也非常显著。
4.发挥教师自身的特长。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与学生进行微妙的情感交流,使他们的学习态度染上情感色彩。大部分学生对足球和篮球这两个项目兴致很高,但少部分学生则兴趣不大。为此,面对他们我总是生动形象地讲解,熟练、轻松、自如地作动作示范,偶尔还有些“花样”表演,并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二、发展学生的体育爱好
爱好,是人对某种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积极性是好的,如果我们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学生的兴趣就会逐渐淡漠。再加上由于学生体育基础、运动能力、接受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在面对困难和竞争时表现出畏惧和冷漠,这是一种极为有害的消极情绪,会把培养起来的兴趣给扼杀。这就要求我们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在支撑跳跃的教学中,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往往跃跃欲试,接连几跳后,兴趣下降;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多指女生)存在畏惧心理,怕自己做不好,被笑话、被指责而止步不前,但他们同样希望与其他同学一样在完成动作方面有进步,受人尊重。针对上述情况,我对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提出改进措施与提高动作难度的要求,使其兴趣得以回升,而对基础差的学生,则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选择好突破口,耐心辅导、积极鼓励,帮助他们克服畏惧心理,树立信心。鼓励与激励相结合,一旦跳跃成功,他们就会有一种心理上的满足的喜悦,从而提高练习的积极性。
三、养成学生的体育习惯
习惯,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是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和倾向。它有别于兴趣和爱好的是它没有意志努力的存在。而体育习惯更是一种自发的、能使人从中获得快乐的行为。因此,教师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而且会损害身体健康。如踢足球的教学,如果一味让学生乱踢,是很容易出现伤害事故的,中小学生因踢足球造成骨折等伤害事故也是很多的。因此,体育教师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
2.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养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3.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必须与培养学生对活动的兴趣、爱好相结合。
兴趣,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使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学生们之所以踢起足球来不觉得累,是因为非常喜爱足球这项活动。随着对这项活动的深入,我们发现,学生从“只知乱踢到踢出些门道”,踢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的爱好不断增强的过程,以及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的过程。
4.把握形成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两个因素。
(1)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学生模仿性强,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养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地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的指导。
(2)促使学生形成自律性。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学生是主体,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我们注意趣味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给学生“制造”快乐,让学生学会自己愉悦自己,就能把体育课上成“育体”课,从而促进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
一、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只有热爱体育,学习的热情和持久力才会提高,才会成为未来真正的“体育人口”。体育教学要新颖,有趣味性,这样学生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
1.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提高对体育的认识。
教学中结合体育影片,以看电视、体育录像、VCD等形式介绍、讲解古今中外的体育趣闻、体育的起源与发展,以及扣人心弦的体育赛事等,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促其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和目的。
2.丰富课的组织形式。
教师在体育课的组织形式上和教学内容上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的新颖多变,会使学生有新鲜感,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跳远是锻炼身体的重点教材,也是竞技性很强的项目。在学生初步学会动作后,可组织一次小型的跳远比赛,评出当堂课的“跳远王”,并不定期地组织“跳远王争霸战”,在学期结束时决出“跳远总霸主”。同时还告知学生每年都有这样的活动,从而很好地达到让学生持久、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活动的目的。
3.改变体育的评价标准。
学生因先天遗传等因素,身体素质参差不齐,如果用传统的体育评价标准去衡量一个学生,即使这个学生再怎么努力,也不会“及格”的。我们可以对学生“不求完美,认可及格”,让学生对学业有轻松的感觉,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特长。例如“体育达标”中的“仰卧起坐”,对于越来越多的学生来说,1分钟要做二十几个,简直有点遥不可及。如果我们简单地判定他们不“达标”,那么他们将失去做“仰卧起坐”的兴趣,也许这一生都将不会“达标”。我告诉学生,只要体育态度端正,坚持练习,即使最后测试时只做一个,也能“达标”。这样一来,学生没有负担,也激发了练习兴趣。一个、两个、十个……经过一个多月的练习,每个学生都有了进步,其中一个学生由一个不会做到1分钟做了33个。这种方法运用在其它“达标”项目上,效果也非常显著。
4.发挥教师自身的特长。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与学生进行微妙的情感交流,使他们的学习态度染上情感色彩。大部分学生对足球和篮球这两个项目兴致很高,但少部分学生则兴趣不大。为此,面对他们我总是生动形象地讲解,熟练、轻松、自如地作动作示范,偶尔还有些“花样”表演,并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二、发展学生的体育爱好
爱好,是人对某种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积极性是好的,如果我们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学生的兴趣就会逐渐淡漠。再加上由于学生体育基础、运动能力、接受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在面对困难和竞争时表现出畏惧和冷漠,这是一种极为有害的消极情绪,会把培养起来的兴趣给扼杀。这就要求我们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在支撑跳跃的教学中,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往往跃跃欲试,接连几跳后,兴趣下降;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多指女生)存在畏惧心理,怕自己做不好,被笑话、被指责而止步不前,但他们同样希望与其他同学一样在完成动作方面有进步,受人尊重。针对上述情况,我对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提出改进措施与提高动作难度的要求,使其兴趣得以回升,而对基础差的学生,则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选择好突破口,耐心辅导、积极鼓励,帮助他们克服畏惧心理,树立信心。鼓励与激励相结合,一旦跳跃成功,他们就会有一种心理上的满足的喜悦,从而提高练习的积极性。
三、养成学生的体育习惯
习惯,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是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和倾向。它有别于兴趣和爱好的是它没有意志努力的存在。而体育习惯更是一种自发的、能使人从中获得快乐的行为。因此,教师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而且会损害身体健康。如踢足球的教学,如果一味让学生乱踢,是很容易出现伤害事故的,中小学生因踢足球造成骨折等伤害事故也是很多的。因此,体育教师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
2.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养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3.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必须与培养学生对活动的兴趣、爱好相结合。
兴趣,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使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学生们之所以踢起足球来不觉得累,是因为非常喜爱足球这项活动。随着对这项活动的深入,我们发现,学生从“只知乱踢到踢出些门道”,踢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的爱好不断增强的过程,以及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的过程。
4.把握形成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两个因素。
(1)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学生模仿性强,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养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地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的指导。
(2)促使学生形成自律性。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学生是主体,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我们注意趣味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给学生“制造”快乐,让学生学会自己愉悦自己,就能把体育课上成“育体”课,从而促进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