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6月,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颁布了新版“美国国家学生教育技术标准”。本文阐述了新版标准颁布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并结合第一版标准进行了比较与评价。新版学生标准对推动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改革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等都有重要启示。
一、新标准研制与颁布的背景
1998年,ISTE出版了第一版《美国国家学生教育技术标准》,被美国4 8个州和其他各国广泛采用。2007年,来自美国50个州,以及中国、埃及、尼日利亚、沙特阿拉伯、哥斯达黎加等2 2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NETS·S更新计划”。新版学生教育技术标准在2007年6月召开的教育技术大会(NECC 2007)上公布,它相当于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标准。新版标准的体系结构可以用“6(4)10”概括:
6——表示有6个能力素质维度:创造力与创新;交流与协作;研究和信息娴熟度;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与决策;数字化时代公民职责;技术操作与概念。
(4)——表示有4个不同的学习阶段:2年级以前(4~8岁);3—5年级(8~11岁);6~8年级(11~14岁);9~12年级(14~18岁)。
10——表示有10个概要绩效指标: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地围绕6个能力维度,按不同的年级段,各举例列出10个具体的学习活动。
新版标准与先前标准最大的不同是将“创造力与创新”纳入到了考核项目中,且列为首要素质。针对该新标准,国际教育技术协会首席执行官DonKnezek(2007)指出:“1998年,ISTE出版了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确立了其对技术的引领地位。1998版规定了学生需要具备熟练使用技术的知识和技能。现在,新版本规定,在一个迅速变革的数字世界里,学生需要具备利用技术促进有效学习和富有成就的生活的知识和技能。”依据I STE的计划,“新版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将于2008年公布,“新版管理者教育技术标准”将于2009年公布。
二、美国新标准的内容及评价
1、美国新标准的内容
(1)创造力与创新
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够建构知识并使用技术工具开发新的产品和过程。
a、运用现有知识生成新的思想、产品或者过程。
b、以创造独创作品作为个人或团体的表现方式。
c、能够利用模型与模拟系统来探索复杂系统和问题。
d、能够预见未来发展趋势,推测可能性。
(2)交流与合作
学生能够利用数字媒体和环境,通过与他人交流协作(包括远程协作),支持个人学习,帮助他人学习。
a、能够利用多种数字环境和媒体,与同伴、专家或他人进行互动、协作和发表作品。
b、能够使用多种媒体和方式,与多种受众有效地交流信息与思想。
c、能够通过与不同文化的学习者交流,培养自身文化修养和全球性意识。
d、能够通过创造原创作品或解决问题,为项目团队贡献力量。
(3)研究和信息娴熟度
学生能够利用数字工具收集、评价及使用信息。
a、设计引导探究的策略。
b、从多种来源和媒介中,查找、组织、分析、评价、综合及有道德地使用信息。
c、恰当地评价和选择信息资源和数字化工具来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
d、处理数据,汇报结果。
(4)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与决策
学生们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利用适当的数字工具和资源,对研究进行计划和实施、项目管理、问题解决,并做出合理的决策。
a、能够辨别和确定亟待解决的难题与重大问题,以开展调查研究。
b、能够为制定一个解决方案或者完成一个项目,计划和管理各项活动。
c、能够收集和统计数据来分析解决方案,做出合理决策。
d、能够以不同视角和多种手段来考察可选择的解决方案。
(5)数字化时代公民职责
学生能够理解与技术相关的人文及社会问题,其行为要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
a、主张安全、合法及负责任地使用信息和技术,并能付诸实践。
b、对技术用于支持协作、学习和提升生产力持积极态度。
c、对终身学习尽到个人责任。
d、具有数字化时代公民的领导能力。
(6)技术操作与概念
学生表现出对技术概念、系统和操作的充分理解。
a、能够理解并使用技术系统。
b、能够有效、高效地选择与使用应用程序。
c、能够检修系统与排除故障。
d、能够迁移当前知识以学习新的技术。
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将1998年版的标准对学生的几点要求同时呈现如下。
(1)基本操作与概念
a、能够表现出对技术系统的本质和操作的充分理解。
b、能够熟练地使用技术。
(2)社会、道德和人文方面的要求
a、能够理解与技术相关的道德、文化和社会问题。
b、能够负责任地使用技术系统、信息和软件。
c、对技术用于支持终身学习、协作、个人追求和提高学习效率持积极态度。
(3)技术作为提高学习效率的工具
a、能够使用技术工具,加强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并激发创造力。
b、能够使用高效率工具,在信息化环境中协作学习,准备出版物,制作有创新性的作品。
(4)技术作为交流的工具
a、能够通过远程通讯与同伴、专家和他人协作,发表作品并进行互动交流。
b、能够使用多种媒体和方式,与多种受众有效地交流信息与思想。
(5)技术作为研究的工具
a、能够使用技术工具,从多种信息源中查找、评价和收集信息。
b、能够运用技术工具,处理数据,报告结果。
c、能够评价和选择新的信息资源和新技术,以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
(6)技术作为问题解决与决策的工具
a、能够使用技术资源,解决问题,做出合理决策。
b、能够使用技术,做出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2、美国新旧标准对比评价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美国新标准有以下几个新特点。
(1)新标准是9 8标准的创新与发展
新标准的维度1可视为由9 8标准的维度3发展而来,但有了很大的不同,体现了鲜明的创造性。新标准的维度2可视为由98标准的维度4发展而来,但新标准更加凸显了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性、团队协作的关注。新标准的维度3可视为由98标准的维度5发展而来,将研究与信息娴熟度并列,表明在新的信息社会中,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新时代人才的重要条件。新标准的维度4可视为由98标准的维度6发展而来,更加强调批判性思维,管理科研项目的能力。新标准的维度5可视为由98标准的维度2 发展而来,反映出经过10年后,美国已经全面进入信息社会。对于生活于其中的公民而言,技术素养也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标准的维度6可视为由98标准的维度1发展而来,将技术操作层面技能视为一项基本的前提性信息素养指标。
(2)新标准内容丰富、结构完整、体系完备
新标准的每一个维度都统一表述为“一纲四目”,即“总分结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在每一个维度的综述上,注重表达的完整性、规范性、层次性和过程性。每一个维度都有4条围绕达成本维度目标设置的具体细则。反观9 8标准的维度细则大都只有两三条。
(3)新标准全面拓展“信息素养”内涵,转向“教育技术素养”
与98标准相比,新标准的维度在表述上没有使用“工具”一词。ISTE首席执行官Don Knezek(2007)说:“原有的标准主要把重点放在技术工具上,因为这在当时是合适的,但如今却不恰当了。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学生在数字化时代实现有效学习和富有成就的生活必须具备什么样的素质。”Knezek将这些转变描述为从对“使用技术工具的能力”的关注,转向对“在数字化世界使用技术生产与创新所需的技能”的关注。ISTE认证与标准委员会的大卫·巴尔一语中的地说:“第一版标准主要是解决‘学习使用技术’的问题,而新版标准是解决‘使用技术学习’的问题”。
三、美国新标准的几点启示
1、修订中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美国国家学生教育技术标准对中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以“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例说明。根据现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
(1)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2)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
(3)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4)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我们将中国高中信息技术标准与美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的维度对应关系呈现出来(见下表)。
从上表可知,第一方面规定主要涉及技术和信息的操作及概念,相当于美国新标准的维度6。第二方面规定主要涉及信息和信息活动评价,相当于美国新标准的维度3。第三方面规定主要涉及利用信息技术表达、合作、学习、工作、生活和解决问题等,相当于美国新标准的维度4。第四方面规定主要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相当于美国新标准的维度5。中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与美国新标准的维度1尚缺乏明确的对应。然而,美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对“创造力和创新”旗帜鲜明地推崇,确实值得我国学习且深思。
通过分析,中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集中关注于“信息素养”上。笔者认为,中国的各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也应当与时俱进,旗帜鲜明地围绕“创造力和创新”等能力导向进行改革。进行标准的修订就是要超越技术工具观,拓宽“信息素养”的内涵,全面转到以“利用技术进行学习创造”为核心的“教育技术素养”上来。
2、改革中国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
根据现行中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包括必修部分——“信息技术基础”一个模块。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审视这些模块设置,多数集中在“信息科学与计算机技术”领域,大致对应新版美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的维度6。
综合中美两方标准,笔者认为比较完善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应该分为三大模块。
(1)“信息技术素养”模块
“信息技术素养”模块。主要学习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信息科学与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本模块主要通过单独设置课程进行集中学习。通过这一模块的学习,形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为进一步利用技术学习、研究、创造打下基础。
(2)“教育技术素养”模块
学生的“教育技术素养”着重学习者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学习、思考、研究、创造、交流合作,解决学习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意识、态度和责任。该模块主要学习“利用技术进行学习创造”的理论、模式、方法、案例及应用等,对当代“学习科学”的进展也要有所涉猎。学习模式主要为:1)集中学习相关理论、模式、方法、案例;2)充分联合“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进行学习;3)学生要积极结合其他学科课程的学习来进行实践应用。
(3)“信息社会与公民”模块
“信息社会与公民”主要学习与技术相关的人类、文化、社会、法律、道德等内容。本模块主要通过案例教学等方式进行学习。
3、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
结合美国新版学生教育技术标准,我们对困扰成功整合的原因进行探讨。
(1)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学科教师尚不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育技术素养”。教师指向整合的“教育技术素养”主要有三方面:1)运用合适技术过程和技术资源准备、从事、反思、改进教学的意识和能力;2)运用合适技术过程和技术工具资源(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身学习科研、交流合作、创新创造、专业发展等的意识和能力。3)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合适技术过程和工具资源促进学习创造”的意识和能力。
(2)处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学生尚不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育技术素养”,同时也不具备自由运用信息技术的物质条件和活动空间。学生指向整合的教育技术素养,主要是指运用合适技术过程和技术工具资源,进行学习研究、交流合作、创新创造、问题解决等的意识和能力。学生教育技术素养的缺乏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带来了巨大阻碍。另外,学生没有充分的计算机软硬件使用机会也是制约学习参与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因素。
(3)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模式、方法等,由于受到现实教育的制约,依然停留在传统模式上。教师使用技术的目的并不是“放手”,让学生真正地“利用技术帮助自己的学习、思考、创造”,技术只是教师传递信息的便利工具。其实质依然是坚持传统的教学结构,因循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协作性、参与性始终没有得到发挥和发展。
综上所述,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突破口在于:
(1)切实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育技术素养”,加强对具有教育和学习功能的技术、软件、工具的开发、利用,这是开展整合工作的保障条件。在课程整合的实践中不断推进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技术素养”。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突破“只有教师才有义务进行整合”的认识;注意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工作,使学生成为整合的主人;促使学生自觉推动“信息技术与建构性学习整合”,使之成为革新传统教学结构的“群众力量”。
一、新标准研制与颁布的背景
1998年,ISTE出版了第一版《美国国家学生教育技术标准》,被美国4 8个州和其他各国广泛采用。2007年,来自美国50个州,以及中国、埃及、尼日利亚、沙特阿拉伯、哥斯达黎加等2 2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NETS·S更新计划”。新版学生教育技术标准在2007年6月召开的教育技术大会(NECC 2007)上公布,它相当于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标准。新版标准的体系结构可以用“6(4)10”概括:
6——表示有6个能力素质维度:创造力与创新;交流与协作;研究和信息娴熟度;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与决策;数字化时代公民职责;技术操作与概念。
(4)——表示有4个不同的学习阶段:2年级以前(4~8岁);3—5年级(8~11岁);6~8年级(11~14岁);9~12年级(14~18岁)。
10——表示有10个概要绩效指标: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地围绕6个能力维度,按不同的年级段,各举例列出10个具体的学习活动。
新版标准与先前标准最大的不同是将“创造力与创新”纳入到了考核项目中,且列为首要素质。针对该新标准,国际教育技术协会首席执行官DonKnezek(2007)指出:“1998年,ISTE出版了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确立了其对技术的引领地位。1998版规定了学生需要具备熟练使用技术的知识和技能。现在,新版本规定,在一个迅速变革的数字世界里,学生需要具备利用技术促进有效学习和富有成就的生活的知识和技能。”依据I STE的计划,“新版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将于2008年公布,“新版管理者教育技术标准”将于2009年公布。
二、美国新标准的内容及评价
1、美国新标准的内容
(1)创造力与创新
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够建构知识并使用技术工具开发新的产品和过程。
a、运用现有知识生成新的思想、产品或者过程。
b、以创造独创作品作为个人或团体的表现方式。
c、能够利用模型与模拟系统来探索复杂系统和问题。
d、能够预见未来发展趋势,推测可能性。
(2)交流与合作
学生能够利用数字媒体和环境,通过与他人交流协作(包括远程协作),支持个人学习,帮助他人学习。
a、能够利用多种数字环境和媒体,与同伴、专家或他人进行互动、协作和发表作品。
b、能够使用多种媒体和方式,与多种受众有效地交流信息与思想。
c、能够通过与不同文化的学习者交流,培养自身文化修养和全球性意识。
d、能够通过创造原创作品或解决问题,为项目团队贡献力量。
(3)研究和信息娴熟度
学生能够利用数字工具收集、评价及使用信息。
a、设计引导探究的策略。
b、从多种来源和媒介中,查找、组织、分析、评价、综合及有道德地使用信息。
c、恰当地评价和选择信息资源和数字化工具来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
d、处理数据,汇报结果。
(4)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与决策
学生们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利用适当的数字工具和资源,对研究进行计划和实施、项目管理、问题解决,并做出合理的决策。
a、能够辨别和确定亟待解决的难题与重大问题,以开展调查研究。
b、能够为制定一个解决方案或者完成一个项目,计划和管理各项活动。
c、能够收集和统计数据来分析解决方案,做出合理决策。
d、能够以不同视角和多种手段来考察可选择的解决方案。
(5)数字化时代公民职责
学生能够理解与技术相关的人文及社会问题,其行为要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
a、主张安全、合法及负责任地使用信息和技术,并能付诸实践。
b、对技术用于支持协作、学习和提升生产力持积极态度。
c、对终身学习尽到个人责任。
d、具有数字化时代公民的领导能力。
(6)技术操作与概念
学生表现出对技术概念、系统和操作的充分理解。
a、能够理解并使用技术系统。
b、能够有效、高效地选择与使用应用程序。
c、能够检修系统与排除故障。
d、能够迁移当前知识以学习新的技术。
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将1998年版的标准对学生的几点要求同时呈现如下。
(1)基本操作与概念
a、能够表现出对技术系统的本质和操作的充分理解。
b、能够熟练地使用技术。
(2)社会、道德和人文方面的要求
a、能够理解与技术相关的道德、文化和社会问题。
b、能够负责任地使用技术系统、信息和软件。
c、对技术用于支持终身学习、协作、个人追求和提高学习效率持积极态度。
(3)技术作为提高学习效率的工具
a、能够使用技术工具,加强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并激发创造力。
b、能够使用高效率工具,在信息化环境中协作学习,准备出版物,制作有创新性的作品。
(4)技术作为交流的工具
a、能够通过远程通讯与同伴、专家和他人协作,发表作品并进行互动交流。
b、能够使用多种媒体和方式,与多种受众有效地交流信息与思想。
(5)技术作为研究的工具
a、能够使用技术工具,从多种信息源中查找、评价和收集信息。
b、能够运用技术工具,处理数据,报告结果。
c、能够评价和选择新的信息资源和新技术,以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
(6)技术作为问题解决与决策的工具
a、能够使用技术资源,解决问题,做出合理决策。
b、能够使用技术,做出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2、美国新旧标准对比评价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美国新标准有以下几个新特点。
(1)新标准是9 8标准的创新与发展
新标准的维度1可视为由9 8标准的维度3发展而来,但有了很大的不同,体现了鲜明的创造性。新标准的维度2可视为由98标准的维度4发展而来,但新标准更加凸显了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性、团队协作的关注。新标准的维度3可视为由98标准的维度5发展而来,将研究与信息娴熟度并列,表明在新的信息社会中,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新时代人才的重要条件。新标准的维度4可视为由98标准的维度6发展而来,更加强调批判性思维,管理科研项目的能力。新标准的维度5可视为由98标准的维度2 发展而来,反映出经过10年后,美国已经全面进入信息社会。对于生活于其中的公民而言,技术素养也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标准的维度6可视为由98标准的维度1发展而来,将技术操作层面技能视为一项基本的前提性信息素养指标。
(2)新标准内容丰富、结构完整、体系完备
新标准的每一个维度都统一表述为“一纲四目”,即“总分结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在每一个维度的综述上,注重表达的完整性、规范性、层次性和过程性。每一个维度都有4条围绕达成本维度目标设置的具体细则。反观9 8标准的维度细则大都只有两三条。
(3)新标准全面拓展“信息素养”内涵,转向“教育技术素养”
与98标准相比,新标准的维度在表述上没有使用“工具”一词。ISTE首席执行官Don Knezek(2007)说:“原有的标准主要把重点放在技术工具上,因为这在当时是合适的,但如今却不恰当了。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学生在数字化时代实现有效学习和富有成就的生活必须具备什么样的素质。”Knezek将这些转变描述为从对“使用技术工具的能力”的关注,转向对“在数字化世界使用技术生产与创新所需的技能”的关注。ISTE认证与标准委员会的大卫·巴尔一语中的地说:“第一版标准主要是解决‘学习使用技术’的问题,而新版标准是解决‘使用技术学习’的问题”。
三、美国新标准的几点启示
1、修订中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美国国家学生教育技术标准对中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以“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例说明。根据现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
(1)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2)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
(3)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4)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我们将中国高中信息技术标准与美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的维度对应关系呈现出来(见下表)。
从上表可知,第一方面规定主要涉及技术和信息的操作及概念,相当于美国新标准的维度6。第二方面规定主要涉及信息和信息活动评价,相当于美国新标准的维度3。第三方面规定主要涉及利用信息技术表达、合作、学习、工作、生活和解决问题等,相当于美国新标准的维度4。第四方面规定主要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相当于美国新标准的维度5。中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与美国新标准的维度1尚缺乏明确的对应。然而,美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对“创造力和创新”旗帜鲜明地推崇,确实值得我国学习且深思。
通过分析,中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集中关注于“信息素养”上。笔者认为,中国的各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也应当与时俱进,旗帜鲜明地围绕“创造力和创新”等能力导向进行改革。进行标准的修订就是要超越技术工具观,拓宽“信息素养”的内涵,全面转到以“利用技术进行学习创造”为核心的“教育技术素养”上来。
2、改革中国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
根据现行中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包括必修部分——“信息技术基础”一个模块。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审视这些模块设置,多数集中在“信息科学与计算机技术”领域,大致对应新版美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的维度6。
综合中美两方标准,笔者认为比较完善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应该分为三大模块。
(1)“信息技术素养”模块
“信息技术素养”模块。主要学习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信息科学与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本模块主要通过单独设置课程进行集中学习。通过这一模块的学习,形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为进一步利用技术学习、研究、创造打下基础。
(2)“教育技术素养”模块
学生的“教育技术素养”着重学习者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学习、思考、研究、创造、交流合作,解决学习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意识、态度和责任。该模块主要学习“利用技术进行学习创造”的理论、模式、方法、案例及应用等,对当代“学习科学”的进展也要有所涉猎。学习模式主要为:1)集中学习相关理论、模式、方法、案例;2)充分联合“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进行学习;3)学生要积极结合其他学科课程的学习来进行实践应用。
(3)“信息社会与公民”模块
“信息社会与公民”主要学习与技术相关的人类、文化、社会、法律、道德等内容。本模块主要通过案例教学等方式进行学习。
3、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
结合美国新版学生教育技术标准,我们对困扰成功整合的原因进行探讨。
(1)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学科教师尚不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育技术素养”。教师指向整合的“教育技术素养”主要有三方面:1)运用合适技术过程和技术资源准备、从事、反思、改进教学的意识和能力;2)运用合适技术过程和技术工具资源(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身学习科研、交流合作、创新创造、专业发展等的意识和能力。3)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合适技术过程和工具资源促进学习创造”的意识和能力。
(2)处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学生尚不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育技术素养”,同时也不具备自由运用信息技术的物质条件和活动空间。学生指向整合的教育技术素养,主要是指运用合适技术过程和技术工具资源,进行学习研究、交流合作、创新创造、问题解决等的意识和能力。学生教育技术素养的缺乏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带来了巨大阻碍。另外,学生没有充分的计算机软硬件使用机会也是制约学习参与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因素。
(3)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模式、方法等,由于受到现实教育的制约,依然停留在传统模式上。教师使用技术的目的并不是“放手”,让学生真正地“利用技术帮助自己的学习、思考、创造”,技术只是教师传递信息的便利工具。其实质依然是坚持传统的教学结构,因循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协作性、参与性始终没有得到发挥和发展。
综上所述,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突破口在于:
(1)切实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育技术素养”,加强对具有教育和学习功能的技术、软件、工具的开发、利用,这是开展整合工作的保障条件。在课程整合的实践中不断推进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技术素养”。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突破“只有教师才有义务进行整合”的认识;注意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工作,使学生成为整合的主人;促使学生自觉推动“信息技术与建构性学习整合”,使之成为革新传统教学结构的“群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