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如果能找到一项符合自身志趣,并值得为之奉献终身的事业,那么他无疑是幸福的。对于连云港市赣榆区教育局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朱红甫老师来说,这种幸福来源于他几十年如一日的教坛耕耘,更来源于他坚持推广小学国学经典阅读的信念。
腹有诗书气自华。对朱红甫老师的采访中,记者可以感受到他身上那种温文尔雅的书卷气,为他旁征博引的谈吐所折服。读一本好书,就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反过来说,和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智者对话,就如同在读一本精妙而深奥的书籍。阅读对于朱红甫来说,不仅是提升自我修养、塑造个人品格的途径,也不仅是“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的趣味爱好,更是追求人生理想、实现自我价值的崇高事业。在许多人眼里,他是一个孜孜不倦的阅读推广人,一个经典阅读的点灯人。
与阅读相伴的人生
1972年,朱红甫出生于抗日山下、沭河之畔的一个教师之家。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就酷爱读书。但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书籍匮乏,年幼的朱红甫只好跑到街头去听民间艺人的评书。《杨家将》《岳飞传》……这些流传数百年的经典评书成为了他童年最宝贵的精神食粮。也正是在那时,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在朱红甫年幼的心灵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与他日后走上儿童经典阅读推广之路息息相关。
1986年,年仅15岁的朱红甫进入连云港师范学校学习。童年的经历使他倍感书籍的宝贵,三年的师范学习中,他就像高尔基说的那样,如饥似渴地扑在了许许多多的“面包”上。从四大名著到《封神演义》《镜花缘》,从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到老舍的《四世同堂》,从四书五经到《道德经》《楚辞》……这些珍贵的经典书籍让他如痴如醉,废寝忘食。昔日蹲在街头聚精会神地听着说书段子的稚童,第一次真正步入了阅读的殿堂,畅游在经典文学的海洋。
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朱红甫便一头扎进了繁重的教学工作中。即便是2010年岗位调整,离开了教学一线,他也忙于在新的岗位上继续推行自己的经典阅读战略。但无论身在何处,闲暇与否,朱红甫从未离开过他心爱的书籍,从未放弃过阅读这项爱好。他对记者说,如果把他比作经典阅读的点灯人,那么阅读对他来说就是一团炙热的火,只有时时给予它“燃料”,他才能去点亮其他千千万万盏经典阅读之灯。可以说,正是有了自身丰厚的阅读积淀和历久弥新的阅读激情,朱红甫才能在这条经典阅读推广之路上风雨无阻,迈出一个又一个坚定的脚步。
用阅读改变课堂
第一次真正站到讲台上的朱红甫无疑是紧张和困惑的,尽管他十分幸运地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墩尚镇中心小学任教,面对的是熟悉的环境和人。那时朱红甫只有18岁,还是一个教坛新丁。第一节课上,无论他怎样启发和引导,主动举手发言或回答问题的孩子都寥寥无几。即便有,也往往言不对题、词不达意。下课以后他注意观察,发现这些孩子在课间休息时也是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疏于交流,缺乏活力。在这种环境中,要提高孩子的语文水平无疑是“难于上青天”。
但朱红甫深信世上无难事,面对这样的困境,他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再结合自身的经历——不正是日复一日的阅读,让自己从一个懵懂孩童成长为如今的“园丁”吗?除此之外,计将安出?于是他马上行动,一方面为孩子们订阅了大量的优秀报刊;另一方面,从图书室借来大量图书,与孩子们一起阅读。为了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他改变了自己单调的授课方式,开发出趣味和效率并重的好书推荐课、读书交流课、读写结合课……在那个小学语文教学普遍重习题、轻阅读的年代,朱红甫就坚信阅读能给孩子的语文学习带来质的飞跃。皇天不负苦心人,原本全校有名的“差班”在他的带领下,在期末统考中一跃成为全镇同年级同学科的榜首。当然,与这些纸面数字相比,朱红甫更欣慰的是孩子们在阅读中找回了原本应有的灵气和活力,而初为人师的自己则找到了一个值得奋斗的目标:把阅读这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为更多在题海中挣扎的孩子打开。
点亮经典阅读之灯
2002年,在自己执教生涯的第14个年头,朱红甫被选调进入区实验小学工作。新的环境又带来了新的问题,朱红甫很快发现,城区的孩子基础好,语文水平较高,但却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他们大多个性鲜明,特立独行,但不懂感恩,不知谦让,属于在父母宠溺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小皇帝”“小公主”。朱红甫清楚地知道:语文不仅是学习读书写字的工具学科,更是塑造学生品格和素养的人文学科。身为语文教师,他有责任去扭转这些不良风气,培养真正具备语文素养的学生。
这一次,又是阅读给了他灵感。恰逢省重点课题“小学语文简约化教学研究”开题,他便以此为依托,率先将传统文化引入语文课堂。在课上,他带领孩子们诵读《弟子规》,用“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的经典来感化孩子。随后,《三字經》《千字文》《笠翁对韵》等国学经典也走进了朱红甫的阅读课堂。持之以恒的努力下,孩子们的心态和行为渐渐发生了变化,孝敬父母、团结同学的风气逐渐形成。令朱红甫感到意外之喜的是,通过对这些古文经典的学习,孩子们的语文水平突飞猛进,不仅能读懂一些简单的文言文,还在写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行文技巧。
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深入,在区实验小学的教学经历让朱红甫愈发感到国学经典教育的宝贵。于是他带领学校一批优秀教师编写了校本教材《走进经典》,把《大学》《中庸》《论语》《老子》《孟子》《历代美文》纳入校本课程,用古代先贤的智慧滋养学生,促使学生感受源远流长的中国古文化的语言美、韵律美、理性美,培养孩子深厚的人文底蕴,启迪孩子的智慧,让他们读经典,知经意,晓典故,明史实,悟事理,“知天下事,通圣人礼。”在之后多年的执教生涯中,朱红甫始终坚持这一条道路,并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善的理论。
朱红甫的国学经典阅读理论是与语文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他把自己的理论总结归纳为小学国学教学“1234”,即树立一个目标:以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为目标;掌握两条原则:一是取舍有度、化繁为简,二是言意兼得、古为今用;坚守三个策略:诵读积累、巧用注释、巧妙链接;处理好四个关系:处理好国学课堂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处理好资源拓展与文本解读的关系、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处理好人文熏陶与积累语言的关系。他还构建了小学国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范式,即“读得顺、记得住、解得巧、用得出”。他撰写的《小学国学教学的基本策略》《好的国学课》《小学国学教育的认识与实践》《小学国学教育的理性追寻》等二十余篇论文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教学与研究》等国家级刊物。此外他还出版了个人专著《行走在小学语文路上》,完整地回顾了自己二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生涯,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国学经典阅读教学理论。他的这些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许多专家、学者的认可,他也活跃在全国各地的讲座和交流会上,让自己的理论在不断的实践和交流中得到充实和完善。 新的平台。新的起点
人的命运总是难以预料,不可捉摸。就在朱红甫兢兢业业地想要把他的经典阅读教学继续发扬光大的时候,他又一次迎来了岗位的变动。2010年,朱红甫被选调到赣榆区教育局教研室担任小学语文教研员。当初的教壇新丁如今已到了成熟内敛的不惑之年,离开为之奉献了24个春秋的讲台,朱红甫在失落之余,敏锐地察觉到这个新的岗位或许可以给自己的经典阅读推广之路带来一片更为广阔的新天地。用他自己的话说,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站在教研员这个更高一层的平台上,朱红甫的目光就不只是聚焦在一班一校的阅读教学,他要考虑的是如何将经典阅读融入区域教学的大体系中,在取得更宽广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为区域语文教学的发展添砖加瓦。为此,他积极响应市教育局提出的“振兴阅读行动计划”,认真参与阅读工程的设计与实施,制定了赣榆区阅读工程实施方案,遴选了120首古诗、120部书籍、12部国学经典作为学生的必读书目(或篇目),并要求全区小学语文教师积极投入经典阅读的研究与实践。他还改革评价方式,将古诗文诵读积累和整本书阅读请况纳入学生年终学业水平适量监测之中,充分调动了广大师生读经典、诵经典的积极性。如今,走进赣榆区每一所小学,都可以看见学生阅读的身影,孩子们在阅读经典中享受智慧的启迪,感受静谧的美好,真切体验到生命因读书而绽放光彩,生命因读书而更加美丽。在朱红甫的不懈努力下,赣榆区经典阅读推广工作得到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的认可,2012年赣榆区被评为全国国学经典教育示范区,2013年10月赣榆区成功承办了全国国学经典教育教学观摩培训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六百多位语文教学专家参加会议。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冷成金教授与会作了专题讲座,并对赣榆国学经典阅读给予了高度评价。
随着赣榆区的经典阅读逐渐走人更高的层次,取得更辉煌的成就,作为创始人和掌舵者的朱红甫也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荣誉。2009年9月,朱红甫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德育课教师,得到了省主要领导的亲切接见,同年被聘为教育部“知行中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特聘导师”;2010年9月,他被评为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2011年4月,他被评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先进个人;2014年8月,朱红甫被评为连云港市十大杰出青年……
在采访的最后朱红甫告诉记者,尽管有诸多荣誉傍身,但在心底里,他仍然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勤勤恳恳的阅读推广人,一个有着经典阅读之梦的教育人,或者用他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称谓——个经典阅读的点灯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对朱红甫老师的采访中,记者可以感受到他身上那种温文尔雅的书卷气,为他旁征博引的谈吐所折服。读一本好书,就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反过来说,和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智者对话,就如同在读一本精妙而深奥的书籍。阅读对于朱红甫来说,不仅是提升自我修养、塑造个人品格的途径,也不仅是“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的趣味爱好,更是追求人生理想、实现自我价值的崇高事业。在许多人眼里,他是一个孜孜不倦的阅读推广人,一个经典阅读的点灯人。
与阅读相伴的人生
1972年,朱红甫出生于抗日山下、沭河之畔的一个教师之家。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就酷爱读书。但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书籍匮乏,年幼的朱红甫只好跑到街头去听民间艺人的评书。《杨家将》《岳飞传》……这些流传数百年的经典评书成为了他童年最宝贵的精神食粮。也正是在那时,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在朱红甫年幼的心灵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与他日后走上儿童经典阅读推广之路息息相关。
1986年,年仅15岁的朱红甫进入连云港师范学校学习。童年的经历使他倍感书籍的宝贵,三年的师范学习中,他就像高尔基说的那样,如饥似渴地扑在了许许多多的“面包”上。从四大名著到《封神演义》《镜花缘》,从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到老舍的《四世同堂》,从四书五经到《道德经》《楚辞》……这些珍贵的经典书籍让他如痴如醉,废寝忘食。昔日蹲在街头聚精会神地听着说书段子的稚童,第一次真正步入了阅读的殿堂,畅游在经典文学的海洋。
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朱红甫便一头扎进了繁重的教学工作中。即便是2010年岗位调整,离开了教学一线,他也忙于在新的岗位上继续推行自己的经典阅读战略。但无论身在何处,闲暇与否,朱红甫从未离开过他心爱的书籍,从未放弃过阅读这项爱好。他对记者说,如果把他比作经典阅读的点灯人,那么阅读对他来说就是一团炙热的火,只有时时给予它“燃料”,他才能去点亮其他千千万万盏经典阅读之灯。可以说,正是有了自身丰厚的阅读积淀和历久弥新的阅读激情,朱红甫才能在这条经典阅读推广之路上风雨无阻,迈出一个又一个坚定的脚步。
用阅读改变课堂
第一次真正站到讲台上的朱红甫无疑是紧张和困惑的,尽管他十分幸运地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墩尚镇中心小学任教,面对的是熟悉的环境和人。那时朱红甫只有18岁,还是一个教坛新丁。第一节课上,无论他怎样启发和引导,主动举手发言或回答问题的孩子都寥寥无几。即便有,也往往言不对题、词不达意。下课以后他注意观察,发现这些孩子在课间休息时也是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疏于交流,缺乏活力。在这种环境中,要提高孩子的语文水平无疑是“难于上青天”。
但朱红甫深信世上无难事,面对这样的困境,他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再结合自身的经历——不正是日复一日的阅读,让自己从一个懵懂孩童成长为如今的“园丁”吗?除此之外,计将安出?于是他马上行动,一方面为孩子们订阅了大量的优秀报刊;另一方面,从图书室借来大量图书,与孩子们一起阅读。为了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他改变了自己单调的授课方式,开发出趣味和效率并重的好书推荐课、读书交流课、读写结合课……在那个小学语文教学普遍重习题、轻阅读的年代,朱红甫就坚信阅读能给孩子的语文学习带来质的飞跃。皇天不负苦心人,原本全校有名的“差班”在他的带领下,在期末统考中一跃成为全镇同年级同学科的榜首。当然,与这些纸面数字相比,朱红甫更欣慰的是孩子们在阅读中找回了原本应有的灵气和活力,而初为人师的自己则找到了一个值得奋斗的目标:把阅读这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为更多在题海中挣扎的孩子打开。
点亮经典阅读之灯
2002年,在自己执教生涯的第14个年头,朱红甫被选调进入区实验小学工作。新的环境又带来了新的问题,朱红甫很快发现,城区的孩子基础好,语文水平较高,但却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他们大多个性鲜明,特立独行,但不懂感恩,不知谦让,属于在父母宠溺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小皇帝”“小公主”。朱红甫清楚地知道:语文不仅是学习读书写字的工具学科,更是塑造学生品格和素养的人文学科。身为语文教师,他有责任去扭转这些不良风气,培养真正具备语文素养的学生。
这一次,又是阅读给了他灵感。恰逢省重点课题“小学语文简约化教学研究”开题,他便以此为依托,率先将传统文化引入语文课堂。在课上,他带领孩子们诵读《弟子规》,用“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的经典来感化孩子。随后,《三字經》《千字文》《笠翁对韵》等国学经典也走进了朱红甫的阅读课堂。持之以恒的努力下,孩子们的心态和行为渐渐发生了变化,孝敬父母、团结同学的风气逐渐形成。令朱红甫感到意外之喜的是,通过对这些古文经典的学习,孩子们的语文水平突飞猛进,不仅能读懂一些简单的文言文,还在写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行文技巧。
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深入,在区实验小学的教学经历让朱红甫愈发感到国学经典教育的宝贵。于是他带领学校一批优秀教师编写了校本教材《走进经典》,把《大学》《中庸》《论语》《老子》《孟子》《历代美文》纳入校本课程,用古代先贤的智慧滋养学生,促使学生感受源远流长的中国古文化的语言美、韵律美、理性美,培养孩子深厚的人文底蕴,启迪孩子的智慧,让他们读经典,知经意,晓典故,明史实,悟事理,“知天下事,通圣人礼。”在之后多年的执教生涯中,朱红甫始终坚持这一条道路,并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善的理论。
朱红甫的国学经典阅读理论是与语文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他把自己的理论总结归纳为小学国学教学“1234”,即树立一个目标:以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为目标;掌握两条原则:一是取舍有度、化繁为简,二是言意兼得、古为今用;坚守三个策略:诵读积累、巧用注释、巧妙链接;处理好四个关系:处理好国学课堂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处理好资源拓展与文本解读的关系、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处理好人文熏陶与积累语言的关系。他还构建了小学国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范式,即“读得顺、记得住、解得巧、用得出”。他撰写的《小学国学教学的基本策略》《好的国学课》《小学国学教育的认识与实践》《小学国学教育的理性追寻》等二十余篇论文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教学与研究》等国家级刊物。此外他还出版了个人专著《行走在小学语文路上》,完整地回顾了自己二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生涯,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国学经典阅读教学理论。他的这些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许多专家、学者的认可,他也活跃在全国各地的讲座和交流会上,让自己的理论在不断的实践和交流中得到充实和完善。 新的平台。新的起点
人的命运总是难以预料,不可捉摸。就在朱红甫兢兢业业地想要把他的经典阅读教学继续发扬光大的时候,他又一次迎来了岗位的变动。2010年,朱红甫被选调到赣榆区教育局教研室担任小学语文教研员。当初的教壇新丁如今已到了成熟内敛的不惑之年,离开为之奉献了24个春秋的讲台,朱红甫在失落之余,敏锐地察觉到这个新的岗位或许可以给自己的经典阅读推广之路带来一片更为广阔的新天地。用他自己的话说,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站在教研员这个更高一层的平台上,朱红甫的目光就不只是聚焦在一班一校的阅读教学,他要考虑的是如何将经典阅读融入区域教学的大体系中,在取得更宽广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为区域语文教学的发展添砖加瓦。为此,他积极响应市教育局提出的“振兴阅读行动计划”,认真参与阅读工程的设计与实施,制定了赣榆区阅读工程实施方案,遴选了120首古诗、120部书籍、12部国学经典作为学生的必读书目(或篇目),并要求全区小学语文教师积极投入经典阅读的研究与实践。他还改革评价方式,将古诗文诵读积累和整本书阅读请况纳入学生年终学业水平适量监测之中,充分调动了广大师生读经典、诵经典的积极性。如今,走进赣榆区每一所小学,都可以看见学生阅读的身影,孩子们在阅读经典中享受智慧的启迪,感受静谧的美好,真切体验到生命因读书而绽放光彩,生命因读书而更加美丽。在朱红甫的不懈努力下,赣榆区经典阅读推广工作得到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的认可,2012年赣榆区被评为全国国学经典教育示范区,2013年10月赣榆区成功承办了全国国学经典教育教学观摩培训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六百多位语文教学专家参加会议。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冷成金教授与会作了专题讲座,并对赣榆国学经典阅读给予了高度评价。
随着赣榆区的经典阅读逐渐走人更高的层次,取得更辉煌的成就,作为创始人和掌舵者的朱红甫也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荣誉。2009年9月,朱红甫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德育课教师,得到了省主要领导的亲切接见,同年被聘为教育部“知行中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特聘导师”;2010年9月,他被评为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2011年4月,他被评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先进个人;2014年8月,朱红甫被评为连云港市十大杰出青年……
在采访的最后朱红甫告诉记者,尽管有诸多荣誉傍身,但在心底里,他仍然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勤勤恳恳的阅读推广人,一个有着经典阅读之梦的教育人,或者用他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称谓——个经典阅读的点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