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语文教学优势 培养情感体验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ef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典范,文质兼美,每一篇文章都是有“情”物,或直抒胸臆,或借物抒情,或情景交融……课文内容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学生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得到生动形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体验,才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和作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如何发挥语文教学优势,触动学生的感情,走进学生的感情世界,从而培养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新课程呼唤现实世界的回归,就是要利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和学习情境的资源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借助多媒体、插图、音乐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描写的情景以创设最有价值的情境。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先让学生一边听老师范读课文,一边想象小兴安岭的美丽,使小兴安岭在他们心目中有个朦胧的印象。然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媒体演示、实验、欣赏自然、表演、游戏、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观察画面,体会小兴安岭的美。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看看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抓住“抽”、“嫩绿”、“融化”、“汇成”、“淙淙”、“散步”、“俯下”等词语,想象树木的长势、颜色以及小溪悦耳的声响,小鹿顽皮的动作、神态等,理解作者用词的精当,体会人们的喜悦之情。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品味小兴安岭的美丽、迷人。学生读得有声有色,宛如步入小兴安岭美丽的画卷之中,看到波澜的大海,会心胸开阔;看到一望无际的绿色大草原,会心旷神怡。学生如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了海的广阔,草原的美丽。
  
  二、重点感悟,体验情感
  
  把握关键,突出重点是学生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抓住文章理解中的关键,进行顺势而导,让学生步步走进语文阅读的情境之中,与文本、文中的人物进行深入的对话,进入文章角色,和文本溶为一体,去感悟,深入体验,就会情深意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文中的感人情节和重点词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丰碑》教学中,指导学生体会将军神态的变化以及这些神态变化所体现的不同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重点从“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两腮的肌肉抖动着”、“愣住了”、“湿润了”、“敬了一个军礼”等一系列神态、动作的描写中,体会出将军由最初的愤怒转变为后来的愧疚崇敬这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从而在心灵上产生了强烈的震撼,被军需处长那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所深深感染。把握时机问学生: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军需处长说吧?从而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与军需处长对话,加深对文本的感悟。通过表述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通过角色体验,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走进红军战士的内心,深刻揭示军需处长和红军战士的崇高品质。层层推进,引向深度的思维,使学生与红军战士融为一体,深情诉说自己对红军战士的无限崇敬之情。
  
  三、激发想象,升华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语文课堂就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场所,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入境入情,升华感情。比如教学《可爱的草塘》,抓住“草美”让学生找自己喜爱的句子默读,欣赏草塘之大、草海之绿,其中教师抓住“欢笑”、“翻滚”、“涌”让学生说说在你的脑海中,草塘中的草像什么?之后又让学生听教师配乐朗读,闭眼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这样,学生兴致更浓了,在他们的描述中有风声、有鸟影、有花香,完全是个生机盎然,摇曳多姿的草塘。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1.根据课文中描写的草塘春、夏、冬三季的景色,想象草塘的秋季是怎样的一番景象。2.如果有机会去北大荒的草塘,你准备选择什么季节去?为什么?让学生在脑海中呈现一幅草塘秋季的景象,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四、诵读课文,抒发情感
  
  情感是渗透在语文字里行间的,它需要靠读者在读中去感知与感悟。对于表达思想感情强烈的课文,通过诵读的训练,能够有助于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学生情感激发起来了,会产生强烈的情绪活动,就能收到以读激情、引起共鸣的效果。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引导学生在理解了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后,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从中理解、体味和欣赏物美、情感美。文中“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个排比句节奏明快,把漓江水的独特之处描写得惟妙惟肖。学生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体会“景美”、“情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抒发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又如《林海》一文,文笔优美,情感真挚,文章按照“岭——林——花”的顺序介绍景物,句句是景,步步有情。在教学中,抓住这些重点句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品味。岭、林、花的美景就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在读者眼前,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溢于言表。
  最美语文课。上好每一节语文课,让语文教学永远荡漾着情和爱的活水,这是许多语文老师梦寐以求的。每堂课都要触动学生的感情,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同时也能启迪学生的心智。唯有情和智的和谐共鸣,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能得到有效统一,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才能闪耀出动人的魅力。
  (责任编辑:梁 媛)
其他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实现这一目标,课堂讨论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课堂讨论较好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精神,又以其易发现问题、能及时反馈、师生互动性强等优势为
要改革地理学科的教学,有效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有必要从地理教学自身特点中寻找突破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采用新奇的课堂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一堂课的开始,就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新鲜、好奇的情境,使学生能集中注意力,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例如,在“季风气候”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诸葛亮《三国演义》中借东风的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理念,实际上就是以“自主实践”作基础,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自主体悟,以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理想境界。在阅读教学中,“自读自悟”是达到这种“自能状态”的最基本、最直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用新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课堂上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更加重视教师的点拨与引导,阅读教学中合理适时的点拨,将会开启学生学习的门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学会动脑思考,把思维引向深入。  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点拨教学,摸索了四个点拨时机,即为重点处、难点处、疑点处、空白处。    一、引路入境 点其重点    境,指美好的情境:怎样“入”?强调
多哈当地时间6月23日12时30分(北京时间6月23日17时30分),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传来喜讯,贵州施秉、重庆金佛山、广西桂林、环江共同申报的"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项目成功入选《世
新课程呼唤数学教学的人文性,强调数学教育不仅仅是要传授概念、方法、结论,更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教学中,教师要以“生”为本,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凸显数学学科的人文价值,让学生在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环境中,积极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习得数学素养。    一、师生关系——营造对话氛围    人文理念指引下的课堂,师生彼此敞开心灵,沟通接纳,吸引包容,互动分享。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而教师则是“平等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