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大建筑”是国民党政府于20世纪30年代先后兴建的三座公共建筑:庐山大礼堂、传习学舍、图书馆,70多年过去了,三大建筑也有了各自不同的命运,它们在向世人展现其独特风韵的同时,也见证了中国现代史上风云变幻的不同侧面。
庐山会议旧址
庐山会议旧址原名庐山大礼堂,始建于1935年,据《庐山续志稿》记载,此为国民堂中央党部委托“华中公司”工程师高观四设计建造,耗资20万元。1937年6月24日,“中央社”电称:庐山大礼堂,“为宫殿式,复琉璃瓦,内分二层,下作膳厅,上为礼堂,可容数千百人,并可放映电影”。整个建筑坐北朝南,傍临长冲河,宛如河畔巨石。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庐山人民剧场,1959年至1961年,中共中央在此召开过三次重要会议,因此又称“庐山会议旧址”。
庐山会址建筑上的最大特色是中西合璧,整个建筑呈“丁”字形,宽30.9米,长39.7米,占地面积830余平方米。门面有中国宫殿的风格,主体结构、装饰却是西方建筑精神,它还是一栋纵向对称的精品。
走近庐山会址,抬起头来就能看到“庐山人民剧场”几个大字。门首的民族风格醒目地表现在蓝色的琉璃瓦的披檐及檐下它的一楼中间的三个圆拱形大门上,门两旁均有八角形的窗子。二楼墙体采用五扇大型钢窗,窗户之间有园石柱,石柱上端有石斗,两侧稍稍突出的墙体各有两扇又窄又长的钢窗,这又是西方建筑的符号。整个主立面中西建筑艺术糅合得十分协调,显得干净利落,气势堂皇。
门庭部分为三层,中间是前庭,两侧是宽阔的楼梯;主体部分上下两层。底层原设计为餐厅,可同时容纳1500人就餐。现在一分为三:中间是中间是放映厅,有关部门将三次庐山会议的录像剪摄汇编成《庐山烟云》纪录片,在放映厅里滚动播放;右侧是庐山会议展览厅,展出历次庐山会议的一些重要照片和文字资料。左侧是参观出口处,陈列有关庐山会议的图书和纪念品供展销。第二层是会场。会场并不大,大约有二、三百个座位,分为三列,左右两列每排7个座位,中间一列每排14个座位,中共中央的三次会议均在此召开,1980年代以后辟为庐山会议纪念馆,保留1970年时的会场布置。1996年,庐山会议旧址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庐山传习学舍
庐山传习学舍和图书馆均坐西朝东。传习学舍的风格主调是西式的,但又糅进了民族风格。主立面是庄重的纪念碑式,立面大抵为长方形,高出屋面的部分为“女儿墙”,中间有三层阶台,两翼展开,镶有“庐山大厦”四宇。二楼中部挑出阳台,栏杆的圆形望柱饰以祥云,栏杆与栏板之间饰以花与美人肩形花瓶(台阶两侧及水池的栏杆均为此种式样)。主立面的基座高1.65米,中部收束,其造型意象似取自中国佛教建筑的“须弥座”。
1937年7月5目的《江西民国日报》的《炎夏时的庐山》说:“传习学舍,乃国民党中央党建造的,耗资约50万元。”虽然传习学舍比原庐山图书馆晚两年建成,但它选址在三大建筑分布的南端,是这三大建筑的政治灵魂。所以在建筑上有意将它的主体抬升在更高的坡上。这样,就需要用垂直的台阶,与原庐山图书馆前延伸过来的林荫大道交汇。在这交汇点上,第一层台阶的平台中心建的观鱼池以及池中心的灯柱,便起了与图书馆这种似乎是“软”性的建筑的亲切的联系作用。
传习学舍前的四层长而宽的台阶,以及门首为纪念碑式,主旨在于来此受训的国民党政军要员产生一种向上、自尊、自信和受宠若惊的心理。在第三层台阶的平台下,设计巧妙地把它作为供洗澡用的“热水包”的放置之处。从坡南侧锅炉传送过来的蒸气,在这平台下的三个德国造的铁铸的“热水包”里将水冲热,再送到大厦的各个洗澡问晨。这样设计,十分隐蔽,既不需要另建房屋,又无碍于观瞻。下雪时,由于这层钢筋水泥平台下的“热水包”散发的热气,此平台上的积雪化的最快。
当时学舍名层均系普通传统房间,既高又大,为国民党军官训练团的中下级军官住所,正面额上原有蒋介石题写的“庐山传习学舍”四个大宇。1946年传习学舍改名“庐山大厦”,解放后为适应旅游业的需要和发展,对其内部结构全面进行改造,现已装修成标准客房的旅游宾馆。
庐山图书馆
庐山图书馆于1935年落成,位于会址和大厦中间,属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为蒋介石和宋美龄的藏书阁。而它最负盛名之处在于:1937年7月17臼上午,蒋介石在它前面的高台上发布了《抗战宣言》,“战端一开,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从此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在正式宣战之前,7月16目上午,由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要人和竺可祯、张伯苓等各界名流参加的“庐山谈话会”在庐山图书馆会议室举行。他们在看惯了西式别墅的名流对庐山图书馆大加赞赏,认为在以本民族建筑特色为主的楼房内讨论本民族的大事十分恰当,各党派、各民主团体在此达成了一致抗日的方针大略。
记者来到庐山时,图书馆正在进行维修,古树青松下,这幢具有中式风格的两层大楼,屋瓦显得有些破败,东侧小广场上正在建一个新的纪念性石碑。站在小广场上,环顾庐山大厦、图书馆,庐山会议旧址这三大建筑,会感到它们组合得很有秩序:大厦因山就势,对图书馆、礼堂及环抱的广场,起支配的地位,三种不同风格的建筑,各司其能。大厦强调的是雄伟,图书馆突出的是民族传统,而礼堂侧重中西合壁。它们高低、位置、朝向同宽阔的广场、流经的长冲河、两岸的山林,形成了自然和历史的完美结合。
1939年4月18日,日军从小天池方向攻入牯牛岭市街,美丽庐山陷入敌手。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重返庐山,庐山重新成为国民党政府的禁苑。1948年8月9日,蒋介石最后一次来到庐山,此时正是国民党统治处于全面崩溃的前夕,蒋介石在庐山枕不安眠,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和行政院长孙科跟到庐山商量对策。匡庐的清凉宁静遮挡不了蒋介石的烦躁不安,10天后他匆匆赶回南京,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庐山会议旧址
庐山会议旧址原名庐山大礼堂,始建于1935年,据《庐山续志稿》记载,此为国民堂中央党部委托“华中公司”工程师高观四设计建造,耗资20万元。1937年6月24日,“中央社”电称:庐山大礼堂,“为宫殿式,复琉璃瓦,内分二层,下作膳厅,上为礼堂,可容数千百人,并可放映电影”。整个建筑坐北朝南,傍临长冲河,宛如河畔巨石。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庐山人民剧场,1959年至1961年,中共中央在此召开过三次重要会议,因此又称“庐山会议旧址”。
庐山会址建筑上的最大特色是中西合璧,整个建筑呈“丁”字形,宽30.9米,长39.7米,占地面积830余平方米。门面有中国宫殿的风格,主体结构、装饰却是西方建筑精神,它还是一栋纵向对称的精品。
走近庐山会址,抬起头来就能看到“庐山人民剧场”几个大字。门首的民族风格醒目地表现在蓝色的琉璃瓦的披檐及檐下它的一楼中间的三个圆拱形大门上,门两旁均有八角形的窗子。二楼墙体采用五扇大型钢窗,窗户之间有园石柱,石柱上端有石斗,两侧稍稍突出的墙体各有两扇又窄又长的钢窗,这又是西方建筑的符号。整个主立面中西建筑艺术糅合得十分协调,显得干净利落,气势堂皇。
门庭部分为三层,中间是前庭,两侧是宽阔的楼梯;主体部分上下两层。底层原设计为餐厅,可同时容纳1500人就餐。现在一分为三:中间是中间是放映厅,有关部门将三次庐山会议的录像剪摄汇编成《庐山烟云》纪录片,在放映厅里滚动播放;右侧是庐山会议展览厅,展出历次庐山会议的一些重要照片和文字资料。左侧是参观出口处,陈列有关庐山会议的图书和纪念品供展销。第二层是会场。会场并不大,大约有二、三百个座位,分为三列,左右两列每排7个座位,中间一列每排14个座位,中共中央的三次会议均在此召开,1980年代以后辟为庐山会议纪念馆,保留1970年时的会场布置。1996年,庐山会议旧址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庐山传习学舍
庐山传习学舍和图书馆均坐西朝东。传习学舍的风格主调是西式的,但又糅进了民族风格。主立面是庄重的纪念碑式,立面大抵为长方形,高出屋面的部分为“女儿墙”,中间有三层阶台,两翼展开,镶有“庐山大厦”四宇。二楼中部挑出阳台,栏杆的圆形望柱饰以祥云,栏杆与栏板之间饰以花与美人肩形花瓶(台阶两侧及水池的栏杆均为此种式样)。主立面的基座高1.65米,中部收束,其造型意象似取自中国佛教建筑的“须弥座”。
1937年7月5目的《江西民国日报》的《炎夏时的庐山》说:“传习学舍,乃国民党中央党建造的,耗资约50万元。”虽然传习学舍比原庐山图书馆晚两年建成,但它选址在三大建筑分布的南端,是这三大建筑的政治灵魂。所以在建筑上有意将它的主体抬升在更高的坡上。这样,就需要用垂直的台阶,与原庐山图书馆前延伸过来的林荫大道交汇。在这交汇点上,第一层台阶的平台中心建的观鱼池以及池中心的灯柱,便起了与图书馆这种似乎是“软”性的建筑的亲切的联系作用。
传习学舍前的四层长而宽的台阶,以及门首为纪念碑式,主旨在于来此受训的国民党政军要员产生一种向上、自尊、自信和受宠若惊的心理。在第三层台阶的平台下,设计巧妙地把它作为供洗澡用的“热水包”的放置之处。从坡南侧锅炉传送过来的蒸气,在这平台下的三个德国造的铁铸的“热水包”里将水冲热,再送到大厦的各个洗澡问晨。这样设计,十分隐蔽,既不需要另建房屋,又无碍于观瞻。下雪时,由于这层钢筋水泥平台下的“热水包”散发的热气,此平台上的积雪化的最快。
当时学舍名层均系普通传统房间,既高又大,为国民党军官训练团的中下级军官住所,正面额上原有蒋介石题写的“庐山传习学舍”四个大宇。1946年传习学舍改名“庐山大厦”,解放后为适应旅游业的需要和发展,对其内部结构全面进行改造,现已装修成标准客房的旅游宾馆。
庐山图书馆
庐山图书馆于1935年落成,位于会址和大厦中间,属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为蒋介石和宋美龄的藏书阁。而它最负盛名之处在于:1937年7月17臼上午,蒋介石在它前面的高台上发布了《抗战宣言》,“战端一开,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从此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在正式宣战之前,7月16目上午,由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要人和竺可祯、张伯苓等各界名流参加的“庐山谈话会”在庐山图书馆会议室举行。他们在看惯了西式别墅的名流对庐山图书馆大加赞赏,认为在以本民族建筑特色为主的楼房内讨论本民族的大事十分恰当,各党派、各民主团体在此达成了一致抗日的方针大略。
记者来到庐山时,图书馆正在进行维修,古树青松下,这幢具有中式风格的两层大楼,屋瓦显得有些破败,东侧小广场上正在建一个新的纪念性石碑。站在小广场上,环顾庐山大厦、图书馆,庐山会议旧址这三大建筑,会感到它们组合得很有秩序:大厦因山就势,对图书馆、礼堂及环抱的广场,起支配的地位,三种不同风格的建筑,各司其能。大厦强调的是雄伟,图书馆突出的是民族传统,而礼堂侧重中西合壁。它们高低、位置、朝向同宽阔的广场、流经的长冲河、两岸的山林,形成了自然和历史的完美结合。
1939年4月18日,日军从小天池方向攻入牯牛岭市街,美丽庐山陷入敌手。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重返庐山,庐山重新成为国民党政府的禁苑。1948年8月9日,蒋介石最后一次来到庐山,此时正是国民党统治处于全面崩溃的前夕,蒋介石在庐山枕不安眠,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和行政院长孙科跟到庐山商量对策。匡庐的清凉宁静遮挡不了蒋介石的烦躁不安,10天后他匆匆赶回南京,从此再也没有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