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进一步体现综合性与实践性,这与“融慧”理念是不谋而合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无论是对小学生知识的获取、技能的提升,还是人格素养的形成,都大有裨益。与传统应试教育相比而言,“融慧”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融慧”理念的核心内涵
“融慧语文”的着力点包括“融”和“慧”两个方面,前者强调融会贯通,后者则强调生成智慧,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身心特点,着眼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探讨语文教学与其他教学课程之间的结合点,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实现校内与校外教学的有效融通,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提供有益的语文学习环境,拓展学生的眼界和思路,让语文课堂充满灵光,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学习和应用语文,获取到思想的启迪,加强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开启智慧、生成智慧、发展智慧的目的。
二、“融慧”理念下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的融合策略
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基,我国的历史悠久,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瑰宝,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如今,伴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各种文化交流愈加频繁,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潮丛生,小学生吃着洋快餐,看着日本动漫,玩着美国玩具,离我们的传统文化越来越远,他们不屑于过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却对西方的圣诞节十分热衷,这些问题都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值得欣慰的是,伴随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了自己在传统文化传播方面的职责,开始积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课堂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近年来,我校正在开展基于“融慧”理念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研究,尝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知识点进行拓展、开发,积极在其中渗透传统文化,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一)在识字和写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1-3年级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效果是最为理想的,这一阶段正是儿童记忆力最佳的时期,要达到理想的识字、写字教学效果,必须要拓展学生的阅读量,我国古代有大量的启蒙教育经典,如《百家姓》、《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等,都是启蒙阅读的理想教材。我们利用多媒体将这些传统教育经典制作为动画,让孩子们反复观看、诵读,不仅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学习到了更多的文字,也让孩子们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关于写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笔顺,也要注意间架和章法。我国传统的书法文化,正是写字教学的有效素材,可以在低年级中开设书法课,并为学生介绍书法背后的传统文化,让他们对书法产生向往之情,从“欣赏”过渡到“临摹”,再从“字法”过渡到“章法”,引导学生挖掘出书法背后“文化元素”。如在“字的结构”的学习上,由于结构需求,变换出了很多的偏旁部首,形成一种美感,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帮助学生一个个的进行演示,让他们看到祖先的智慧,了解文字中蕴含的祖国传统文化,激发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在诗歌的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而言,传统文化可能有厚重之感,生活在新时代,他们很难全面了解古人的历史背景、文化信仰,也无法自己来挖掘出诗歌背后的传统文化,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用故事的形式将这些诗词传达给学生。
如,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石灰吟》这首诗就是渗透传统文化的一个很好例子。这首诗的教学目标包括几个方面:①了解诗词含义和石灰特点;②结合作者的生平,体会“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含义;③体会于谦为官清廉、不愿同流合污的铮铮风骨,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品质。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而言,他们的知识阅历有限,要让他们了解《石灰吟》这首诗的含义,体会到作者的铮铮风骨,难度较大,为此,我為学生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于谦为人十分的清廉,每次进京办事,从来不向他人送礼,有人劝他带一些土特产,他笑笑回答:“吾唯有清风而已。”在担任兵部尚书时,全国多个地区出现了动乱,于谦一人掌握了全国前后征调的各项事务,景帝有感于于谦的节俭和清廉,看到他家中的房屋简陋,于是就赐了他一处府邸,于谦推辞道:“现在国家多难,臣子何敢自安。”最终拒绝了景帝的好意。景帝更加佩服于谦的为人了,每每提拔大臣时,必定会征求于谦的建议,结果,有些没有提拔的人,心里就怨恨于谦,在景泰八年,石亨趁景帝病重,发动了“夺门之变”,重新推举英宗即位。他们这些人为了报复于谦,诬陷他谋反,于谦被害当天,全城百姓哭声震天,于谦遇害之后,锦衣卫查抄他的家产,没有发现任何罪证和值钱的物品,屋里空荡荡,只有简单的书籍和寝具,其中一间正室上了锁,打开一看,都是景帝生前赐给他的剑器和蟒衣,他从来没有动过,有感于于谦的高风亮节,锦衣卫们纷纷失声大哭……
在讲完故事后,学生纷纷的陷入沉思中,感慨于于谦的两袖清风,此时,不用我过多的讲解,他们就很容易地理解了诗词的内涵,学习到诗词背后的传统文化,这不仅对学生的诗词学习非常有益,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三)利用成语故事引入传统文化
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是鲜活的中国历史,利用成语故事,可以丰富孩子们的课外阅读量,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我常常会留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讲述成语故事,如“指鹿为马”、“苏武牧羊”、“四面楚歌”、“破釜沉舟”、“望梅止渴”、“三顾茅庐”等等,将浩瀚的成语连接起来,其背后正是一幅头美妙多姿的历史画卷,利用成语,带领孩子们感受苍茫浩瀚的中国历史,从先人身上学习到了宝贵的优秀品质。
三、结语
“融慧”理念强调,小学语文的教学不能单一的依靠语文教材,要积极探索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互结合、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相互联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仅是“融慧”理念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应该肩负起的重要责任。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师能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孩子们必将在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下,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获得文化积累,提高文化素养,提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蒋惠琴.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的现状及思考——以一所小学开展的实际情况为例[J].小学语文教师.2015(12)
[2]刘立峰,徐红梅.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几点体会[J].宁夏教育科研.2013(03)
[3]徐敏美.得法于课内 获益于课外——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策略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09)
[4]楼朝晖,刘大伟.浅析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教师角色[J].现代教育科学.2009(08)
谢思杭,福建泉州市丰泽区乌屿小学教师。
一、“融慧”理念的核心内涵
“融慧语文”的着力点包括“融”和“慧”两个方面,前者强调融会贯通,后者则强调生成智慧,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身心特点,着眼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探讨语文教学与其他教学课程之间的结合点,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实现校内与校外教学的有效融通,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提供有益的语文学习环境,拓展学生的眼界和思路,让语文课堂充满灵光,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学习和应用语文,获取到思想的启迪,加强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开启智慧、生成智慧、发展智慧的目的。
二、“融慧”理念下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的融合策略
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基,我国的历史悠久,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瑰宝,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如今,伴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各种文化交流愈加频繁,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潮丛生,小学生吃着洋快餐,看着日本动漫,玩着美国玩具,离我们的传统文化越来越远,他们不屑于过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却对西方的圣诞节十分热衷,这些问题都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值得欣慰的是,伴随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了自己在传统文化传播方面的职责,开始积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课堂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近年来,我校正在开展基于“融慧”理念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研究,尝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知识点进行拓展、开发,积极在其中渗透传统文化,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一)在识字和写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1-3年级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效果是最为理想的,这一阶段正是儿童记忆力最佳的时期,要达到理想的识字、写字教学效果,必须要拓展学生的阅读量,我国古代有大量的启蒙教育经典,如《百家姓》、《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等,都是启蒙阅读的理想教材。我们利用多媒体将这些传统教育经典制作为动画,让孩子们反复观看、诵读,不仅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学习到了更多的文字,也让孩子们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关于写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笔顺,也要注意间架和章法。我国传统的书法文化,正是写字教学的有效素材,可以在低年级中开设书法课,并为学生介绍书法背后的传统文化,让他们对书法产生向往之情,从“欣赏”过渡到“临摹”,再从“字法”过渡到“章法”,引导学生挖掘出书法背后“文化元素”。如在“字的结构”的学习上,由于结构需求,变换出了很多的偏旁部首,形成一种美感,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帮助学生一个个的进行演示,让他们看到祖先的智慧,了解文字中蕴含的祖国传统文化,激发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在诗歌的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而言,传统文化可能有厚重之感,生活在新时代,他们很难全面了解古人的历史背景、文化信仰,也无法自己来挖掘出诗歌背后的传统文化,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用故事的形式将这些诗词传达给学生。
如,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石灰吟》这首诗就是渗透传统文化的一个很好例子。这首诗的教学目标包括几个方面:①了解诗词含义和石灰特点;②结合作者的生平,体会“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含义;③体会于谦为官清廉、不愿同流合污的铮铮风骨,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品质。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而言,他们的知识阅历有限,要让他们了解《石灰吟》这首诗的含义,体会到作者的铮铮风骨,难度较大,为此,我為学生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于谦为人十分的清廉,每次进京办事,从来不向他人送礼,有人劝他带一些土特产,他笑笑回答:“吾唯有清风而已。”在担任兵部尚书时,全国多个地区出现了动乱,于谦一人掌握了全国前后征调的各项事务,景帝有感于于谦的节俭和清廉,看到他家中的房屋简陋,于是就赐了他一处府邸,于谦推辞道:“现在国家多难,臣子何敢自安。”最终拒绝了景帝的好意。景帝更加佩服于谦的为人了,每每提拔大臣时,必定会征求于谦的建议,结果,有些没有提拔的人,心里就怨恨于谦,在景泰八年,石亨趁景帝病重,发动了“夺门之变”,重新推举英宗即位。他们这些人为了报复于谦,诬陷他谋反,于谦被害当天,全城百姓哭声震天,于谦遇害之后,锦衣卫查抄他的家产,没有发现任何罪证和值钱的物品,屋里空荡荡,只有简单的书籍和寝具,其中一间正室上了锁,打开一看,都是景帝生前赐给他的剑器和蟒衣,他从来没有动过,有感于于谦的高风亮节,锦衣卫们纷纷失声大哭……
在讲完故事后,学生纷纷的陷入沉思中,感慨于于谦的两袖清风,此时,不用我过多的讲解,他们就很容易地理解了诗词的内涵,学习到诗词背后的传统文化,这不仅对学生的诗词学习非常有益,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三)利用成语故事引入传统文化
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是鲜活的中国历史,利用成语故事,可以丰富孩子们的课外阅读量,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我常常会留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讲述成语故事,如“指鹿为马”、“苏武牧羊”、“四面楚歌”、“破釜沉舟”、“望梅止渴”、“三顾茅庐”等等,将浩瀚的成语连接起来,其背后正是一幅头美妙多姿的历史画卷,利用成语,带领孩子们感受苍茫浩瀚的中国历史,从先人身上学习到了宝贵的优秀品质。
三、结语
“融慧”理念强调,小学语文的教学不能单一的依靠语文教材,要积极探索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互结合、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相互联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仅是“融慧”理念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应该肩负起的重要责任。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师能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孩子们必将在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下,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获得文化积累,提高文化素养,提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蒋惠琴.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的现状及思考——以一所小学开展的实际情况为例[J].小学语文教师.2015(12)
[2]刘立峰,徐红梅.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几点体会[J].宁夏教育科研.2013(03)
[3]徐敏美.得法于课内 获益于课外——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策略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09)
[4]楼朝晖,刘大伟.浅析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教师角色[J].现代教育科学.2009(08)
谢思杭,福建泉州市丰泽区乌屿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