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曾这样说过:“生活的变化便是教育的变化,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正是因为学生的生活在不断地变化中,正是学生这种渴望改变原有生活的动机,才有了我们教育的可能,才有了我们教育的内容。新一轮课程改革后政治学科的每一本教材上都印着相同的两个字——“生活”,这体现了在新课程背景下政治学科教学着重强调教师与学生的特殊生活过程。
一、为什么要强调学科知识生活化
(一)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今时代经济竞争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技术竞争的关键是人才培养的竞争,而人才培养的竞争的关键是教育的竞争。传统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在许多方面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科学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果我们脱离生活实际空谈,把纯理论的课本知识强行地塞给学生,教学显得刻板、滞后,因此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学生就会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其结果是学生原封不动地将知识还给老师;另一种情况就是,即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理论,那也是死记硬背,学生仍然匮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本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那么,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先前的知识体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跟学生当前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把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有机统整,这样学生才能产生更浓的学习兴趣。
二、如何将知识要点生活化
(一)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
“经济生活”这主题的内容在编写过程中本来就很突出“生活”的特色,有很多课目的内容充满着让学生产生学习乐趣的生活素材,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挖掘这些材料,如何把这些材料和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结合起来,如何用鲜明活泼的教学形式将它展现出来。例如在“信用工具和外汇”这一目中,书本插图中绘制了一些信用卡和外币。首先我们可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将常见的信用卡浓缩在一个幻灯片中,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将其与发行的银行进行连线,从而先使学生获得直观感受。接下来让学生根据亲身体验谈谈他们是否曾使用过信用卡。如果是,用在了哪些方面?教师适当进行补充,再运用多媒体播放实例(如信用卡丢失,密码被盗),让学生进一步思考遇到这些情况该如何处理?通过创设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这样,学生不仅乐于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而且更容易地理解课文的知识。这种将教材中本来就极具生活化的素材通过生活的还原与模拟,可以让学生解脱枯燥学习带来的困惑,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有了对生活的新认识。这样,书本的知识就能在日积月累中成为他们的内在知识和素养。
(二)挖掘现实中的生活素材
例如:在学习“劳动者的权益”这一框时,我们可以分层次进行:
(1)为什么要保护劳动者权益。对于这个问题可以收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数据:
从而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必要性。
(2)怎样保护好劳动者的权益。首先,结合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合同法》的颁布突出了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立法宗旨,从而进一步明确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权的依据。其次,播放现实生活中劳动者维权的相关实例,引发学生思考:其维权的方法是否合适?还有哪些更好的方法?通过情境的设置、问题的引领,情感渲染和传达,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的诠释和理解,免去了生涩与呆板,也达到使学生学会对知识活学活用的目的。
(三)利用课堂架起生活与知识要点的桥梁
在“经济生活”这册教材中有几框的内容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认识水平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如“投资的选择”、“科学发展观”等框题,如何将这些陌生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那就需要我们把课堂也变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在课堂上模拟这些学生还未深入接触到的生活实际,把枯燥的理论灌输变为动手动脑的实际生活。例如:在分析宏观调控时,第一步,在课堂上展示生活情景:2007年以来,由于供应紧张和饲料价格上涨,我国各地猪肉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食品类价格也随之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攀升。第二步,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物价不断上涨的原因有哪些?物价的持续上涨给你的家庭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对每个家庭的影响程度为何不同?面对物价的持续上涨,你的家庭有何应对措施、国家有何应对措施?经过学生的思考把问题一层一层地拨开,也就逐渐引出了相关要点: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原因、手段。
总之,我们要将课堂与生活融为一体,让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成为解决生活困惑的实验场,为创造未来美好生活作准备。
(责任编辑 袁 妮)
一、为什么要强调学科知识生活化
(一)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今时代经济竞争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技术竞争的关键是人才培养的竞争,而人才培养的竞争的关键是教育的竞争。传统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在许多方面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科学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果我们脱离生活实际空谈,把纯理论的课本知识强行地塞给学生,教学显得刻板、滞后,因此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学生就会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其结果是学生原封不动地将知识还给老师;另一种情况就是,即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理论,那也是死记硬背,学生仍然匮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本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那么,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先前的知识体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跟学生当前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把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有机统整,这样学生才能产生更浓的学习兴趣。
二、如何将知识要点生活化
(一)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
“经济生活”这主题的内容在编写过程中本来就很突出“生活”的特色,有很多课目的内容充满着让学生产生学习乐趣的生活素材,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挖掘这些材料,如何把这些材料和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结合起来,如何用鲜明活泼的教学形式将它展现出来。例如在“信用工具和外汇”这一目中,书本插图中绘制了一些信用卡和外币。首先我们可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将常见的信用卡浓缩在一个幻灯片中,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将其与发行的银行进行连线,从而先使学生获得直观感受。接下来让学生根据亲身体验谈谈他们是否曾使用过信用卡。如果是,用在了哪些方面?教师适当进行补充,再运用多媒体播放实例(如信用卡丢失,密码被盗),让学生进一步思考遇到这些情况该如何处理?通过创设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这样,学生不仅乐于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而且更容易地理解课文的知识。这种将教材中本来就极具生活化的素材通过生活的还原与模拟,可以让学生解脱枯燥学习带来的困惑,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有了对生活的新认识。这样,书本的知识就能在日积月累中成为他们的内在知识和素养。
(二)挖掘现实中的生活素材
例如:在学习“劳动者的权益”这一框时,我们可以分层次进行:
(1)为什么要保护劳动者权益。对于这个问题可以收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数据:
从而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必要性。
(2)怎样保护好劳动者的权益。首先,结合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合同法》的颁布突出了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立法宗旨,从而进一步明确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权的依据。其次,播放现实生活中劳动者维权的相关实例,引发学生思考:其维权的方法是否合适?还有哪些更好的方法?通过情境的设置、问题的引领,情感渲染和传达,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的诠释和理解,免去了生涩与呆板,也达到使学生学会对知识活学活用的目的。
(三)利用课堂架起生活与知识要点的桥梁
在“经济生活”这册教材中有几框的内容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认识水平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如“投资的选择”、“科学发展观”等框题,如何将这些陌生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那就需要我们把课堂也变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在课堂上模拟这些学生还未深入接触到的生活实际,把枯燥的理论灌输变为动手动脑的实际生活。例如:在分析宏观调控时,第一步,在课堂上展示生活情景:2007年以来,由于供应紧张和饲料价格上涨,我国各地猪肉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食品类价格也随之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攀升。第二步,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物价不断上涨的原因有哪些?物价的持续上涨给你的家庭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对每个家庭的影响程度为何不同?面对物价的持续上涨,你的家庭有何应对措施、国家有何应对措施?经过学生的思考把问题一层一层地拨开,也就逐渐引出了相关要点: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原因、手段。
总之,我们要将课堂与生活融为一体,让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成为解决生活困惑的实验场,为创造未来美好生活作准备。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