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和小学生生活高度接轨的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生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抱我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意法教育可以更好地帮助小学生学习理解、应用数学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意法教育;策略
“教无定法,学无定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实施创意法教育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一、创意法教育——假设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假设法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很多数学知识都是在假设的基础上加以印证、证明的。比如在《鸡兔同笼》的数学教学中,就可以应用假设法。如题:在笼子中,鸡和兔的数量为50,足共有160,请问兔子和鸡子的数量分别是多少。
这时候便可以采用假设法开展教学活动:
假设50只都是兔子,那么足的数量便是:50*4=200(只);这和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多了200-160=40(只)。如果用一只鸡换一只兔,就要减少两只脚,如果数量不够的情况下,就不用置换了,就可以得出鸡的数量为40÷2=20(只),再用总数减去鸡的数量便是兔的数量:50-20=30(只)。
于是便可以得出鸡的数量为20只,兔的数量为30只。
最后带入演算:20*2+30*4=160。和题目中给出的足数是一样的,便可得出正解。
二、创意法教育——猜想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直觉——猜想——验证
直觉作为学生学习数学之时产生的第一感觉,作为数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直觉的基础上进行有理有据的猜测、设想,它最主要的特点是学生能够一眼看出,但却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用数学理论知识加以引导。如下例所示。
例一:超市水果售卖台上香蕉是橘子重量的3倍,且香蕉比橘子多600千克,通过计算,说出香蕉和橘子的重量分別是多少?
当学生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在直觉上会形成思路,然后猜想香蕉和橘子的重量。当然在学生猜想之后,教师要验证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并给出解题过程。
解题过程:设橘子的重量为X千克,则香蕉的重量为3X千克,根据题意便可知
3X-X=600;
2X=600;
X=300。
所以橘子的重量为300千克;香蕉的重量为900千克。
2.迁移——猜想——验证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矛盾,在新旧知识相互冲突之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运用知识的正反迁移,让学生在数学情境当中放开自己的思维大胆猜测、假设。如下例所示:
例二:2.26米的姚明、2.13米的易建联、1.75米的丁俊晖、1.74米的马琳,比较数字大小?
首先出示姚明和易建联的图片,通过图片观看就可以看出姚明更高,这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前面都是二的情况下,姚明更高呢?小学生就会自发思考,整数部分一样的,就要看小数部分,小数部分大的这个数就大,然后出示丁俊晖和马琳的照片,由于他们之间的身高差别不大,所以学生在第一时间很难直接给出答案,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发思考,按照前面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部分细心的学生会发现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个位数相同,就需要看它下一位数,5比4大,所以丁俊晖更高。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之下,学生参与度高,兴趣浓厚,善于发表自己的言论,从而可以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
3.操作——猜想——验证
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操作作为引起学生参与欲望的有效举措,所以在教学中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操作中猜想,然后教师指导验证学生的猜想。如下例所示:
例三:用不同的方法计算21×19的结果。
在学生以往的认知当中计算这类算式基本都会用竖式算法,如:
21
×19
189
+21
=399
当教师要求学生用其他方法计算这个算式之时,学生会在下面先进行计算实操,部分同学有可能会用到:21×20-21×1=420-21=399。有可能一些同学也可能用19×20+19×1=199。
所以这个过程使学生在操作中猜想,然后验证的过程。同样教师也可以在学生猜想验证完成之后引入古埃及算法,具体如下:
1 19
2 19+19=38
4 38+38=76
8 76+76=152
16 152+152=304
32 304+304=608
所以21=1+4+16;所以21×19=19+76+304=399。
这种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并不是一定要按照教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
三、创意法教育——生活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是为生活服务的,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搬入课堂,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三年级期末考试结束之后,教师根据全班人数邀请了39位家长参加家长会,会议过程中也需要学生参与,已知会议室的一张板凳可以坐5个人,教师安排学生提前布置会议场所,那么一共需要布置多少张板凳?如果板凳布置的数量少了,那么部分家长有可能站着,数量多了,会议室会很拥挤。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布置多少张板凳比较合适,然后安排几个同学和老师一起去布置会议场所。
学生这时候就会思考,全班一共39人,加上家长就是78人,一张板凳可以坐五个人,就有78÷5=15……3,这时候部分学生会陷入思考,多的这三个人做一张板凳,还是就安排15张板凳,如果安排15张板凳,那剩下的3个人不是站着就是和其他人挤着,所以要安排16张板凳。
这个问题是学生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比如买自己喜欢的玩具,就需要将自己拥有的钱和玩具价格相匹配,超出了肯定买不了。这样的数学问题无疑是学生将数学知识生活化的有力举措。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采取多元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数学,以培养学生数学兴趣,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良好形成。
参考文献:
[1]王世明.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意法教育[J].小学教育,2020,(3):102.
(作者单位:六安市裕安区城南镇四望山小学,安徽 六安 237126)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意法教育;策略
“教无定法,学无定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实施创意法教育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一、创意法教育——假设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假设法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很多数学知识都是在假设的基础上加以印证、证明的。比如在《鸡兔同笼》的数学教学中,就可以应用假设法。如题:在笼子中,鸡和兔的数量为50,足共有160,请问兔子和鸡子的数量分别是多少。
这时候便可以采用假设法开展教学活动:
假设50只都是兔子,那么足的数量便是:50*4=200(只);这和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多了200-160=40(只)。如果用一只鸡换一只兔,就要减少两只脚,如果数量不够的情况下,就不用置换了,就可以得出鸡的数量为40÷2=20(只),再用总数减去鸡的数量便是兔的数量:50-20=30(只)。
于是便可以得出鸡的数量为20只,兔的数量为30只。
最后带入演算:20*2+30*4=160。和题目中给出的足数是一样的,便可得出正解。
二、创意法教育——猜想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直觉——猜想——验证
直觉作为学生学习数学之时产生的第一感觉,作为数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直觉的基础上进行有理有据的猜测、设想,它最主要的特点是学生能够一眼看出,但却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用数学理论知识加以引导。如下例所示。
例一:超市水果售卖台上香蕉是橘子重量的3倍,且香蕉比橘子多600千克,通过计算,说出香蕉和橘子的重量分別是多少?
当学生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在直觉上会形成思路,然后猜想香蕉和橘子的重量。当然在学生猜想之后,教师要验证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并给出解题过程。
解题过程:设橘子的重量为X千克,则香蕉的重量为3X千克,根据题意便可知
3X-X=600;
2X=600;
X=300。
所以橘子的重量为300千克;香蕉的重量为900千克。
2.迁移——猜想——验证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矛盾,在新旧知识相互冲突之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运用知识的正反迁移,让学生在数学情境当中放开自己的思维大胆猜测、假设。如下例所示:
例二:2.26米的姚明、2.13米的易建联、1.75米的丁俊晖、1.74米的马琳,比较数字大小?
首先出示姚明和易建联的图片,通过图片观看就可以看出姚明更高,这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前面都是二的情况下,姚明更高呢?小学生就会自发思考,整数部分一样的,就要看小数部分,小数部分大的这个数就大,然后出示丁俊晖和马琳的照片,由于他们之间的身高差别不大,所以学生在第一时间很难直接给出答案,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发思考,按照前面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部分细心的学生会发现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个位数相同,就需要看它下一位数,5比4大,所以丁俊晖更高。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之下,学生参与度高,兴趣浓厚,善于发表自己的言论,从而可以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
3.操作——猜想——验证
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操作作为引起学生参与欲望的有效举措,所以在教学中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操作中猜想,然后教师指导验证学生的猜想。如下例所示:
例三:用不同的方法计算21×19的结果。
在学生以往的认知当中计算这类算式基本都会用竖式算法,如:
21
×19
189
+21
=399
当教师要求学生用其他方法计算这个算式之时,学生会在下面先进行计算实操,部分同学有可能会用到:21×20-21×1=420-21=399。有可能一些同学也可能用19×20+19×1=199。
所以这个过程使学生在操作中猜想,然后验证的过程。同样教师也可以在学生猜想验证完成之后引入古埃及算法,具体如下:
1 19
2 19+19=38
4 38+38=76
8 76+76=152
16 152+152=304
32 304+304=608
所以21=1+4+16;所以21×19=19+76+304=399。
这种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并不是一定要按照教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
三、创意法教育——生活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是为生活服务的,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搬入课堂,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三年级期末考试结束之后,教师根据全班人数邀请了39位家长参加家长会,会议过程中也需要学生参与,已知会议室的一张板凳可以坐5个人,教师安排学生提前布置会议场所,那么一共需要布置多少张板凳?如果板凳布置的数量少了,那么部分家长有可能站着,数量多了,会议室会很拥挤。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布置多少张板凳比较合适,然后安排几个同学和老师一起去布置会议场所。
学生这时候就会思考,全班一共39人,加上家长就是78人,一张板凳可以坐五个人,就有78÷5=15……3,这时候部分学生会陷入思考,多的这三个人做一张板凳,还是就安排15张板凳,如果安排15张板凳,那剩下的3个人不是站着就是和其他人挤着,所以要安排16张板凳。
这个问题是学生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比如买自己喜欢的玩具,就需要将自己拥有的钱和玩具价格相匹配,超出了肯定买不了。这样的数学问题无疑是学生将数学知识生活化的有力举措。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采取多元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数学,以培养学生数学兴趣,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良好形成。
参考文献:
[1]王世明.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意法教育[J].小学教育,2020,(3):102.
(作者单位:六安市裕安区城南镇四望山小学,安徽 六安 237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