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管理是学生对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活动时间消耗进行的预测、计划和分配,包括监控时间实施情况和调整时间分配。时间管理涉及学生对时间价值的认识、对时间特征的把握,还有时间消费的习惯及方式方法。
1 时间管理的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
1.1 时间管理的理论基础
Macan(1990)提出过程模型理论,即感知到的时间控制感在时间管理行为和工作及个人相关的因变量中起中介作用。这个理论模型主要是个体怎样进行目标任务的优先选择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个体安排自已时间和分配时间的过程,也就是个体是按自己感知到的主观重视程度和对事件感兴趣程度来安排时间资源。在这个模型中,个体知觉到的自身对时间的控制被作为一个潜在变量。
国内学者黄希庭等(2001)在研究和分析国外有关时间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的时间管理倾向模型。该理论认为个体在对待时间上有人格差异,不同个体在对待时间功能与价值上、在运用时间方式上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这个模型从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三个维度9个二阶因子来建构模型(详细见图1-1)。
1.2 时间管理的相关研究
1.2.1 关于时间管理具有人格特征的研究
国外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个体性格结构的差异与时间支配方式显著相关,时间经验及时间消费方式具有人格特征(Calibresi,1968;Wessman,1973)。国外学者Macan(1990)用自己编制的时间管理行为量表(TMB),对165名大学生测量研究发现:时间管理存在性别差异,女性较男性计划和安排行为更多,但在时间效能感上性别差异不显著。
国内学者梅传强(1991)的一项研究表明:A型人格再现和估计时间显著短于B型人格。狄敏(2004)对大学生实证调查也发现A型人格与B型人格在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有显著差异,A型人格得分显著高于B型人格。
黄希庭等(2001)研究发现,自我同一性与时间体验存在显著差异:高自我认同的个体有较大的现在廣度、较积极的远景开放未来取向和较强的时间整合;低自我认同的个体较注重过去,较易发生未来中断的倾向。他由此认为时间管理是一种人格特征。
2 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2.1 时间管理是核心素养的要求
随着人才竞争的激烈和国家综合国力的发展,核心素养成为社会热词。2014年国内多所高校联合近百名专家组成课题组历时三年实证研究,确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学生六大核心素养,即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每个核心素养都包含三个对应的基本点,6个核心素养共18个基本点,其中健康生活就包含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和自我管理三个基本点。
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深化与细化。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影响、决定学生一生发展的素质,在中小学阶段必须倾其全力培养。“自我管理”是18个基本点之一,主要表现为“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自我管理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对时间的一种管理。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要求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的时间进行合理的管理。
2.2 时间管理与学业成就息息相关
学业成就历来是学生、家长和教师都很关注的问题。在学生看来,好的学业成就不仅意味着能力强,更有自信,而且还能在同伴关系中获得更多的尊重,家长和老师会更喜欢和信任自己。对教师而言,学生的学业成就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作为家长,要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况如何,作为一种可视化的工具,孩子的学业成就也成为家长的关注。尤其是高年级,在不久后就是“小升初”。面对升学压力,学生、教师,特别是家长更加地关注学业成就。
国外学者研究发现:不良的时间管理行为是学生心理压力和学业成绩不理想的来源之一(Walter
1 时间管理的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
1.1 时间管理的理论基础
Macan(1990)提出过程模型理论,即感知到的时间控制感在时间管理行为和工作及个人相关的因变量中起中介作用。这个理论模型主要是个体怎样进行目标任务的优先选择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个体安排自已时间和分配时间的过程,也就是个体是按自己感知到的主观重视程度和对事件感兴趣程度来安排时间资源。在这个模型中,个体知觉到的自身对时间的控制被作为一个潜在变量。
国内学者黄希庭等(2001)在研究和分析国外有关时间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的时间管理倾向模型。该理论认为个体在对待时间上有人格差异,不同个体在对待时间功能与价值上、在运用时间方式上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这个模型从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三个维度9个二阶因子来建构模型(详细见图1-1)。
1.2 时间管理的相关研究
1.2.1 关于时间管理具有人格特征的研究
国外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个体性格结构的差异与时间支配方式显著相关,时间经验及时间消费方式具有人格特征(Calibresi,1968;Wessman,1973)。国外学者Macan(1990)用自己编制的时间管理行为量表(TMB),对165名大学生测量研究发现:时间管理存在性别差异,女性较男性计划和安排行为更多,但在时间效能感上性别差异不显著。
国内学者梅传强(1991)的一项研究表明:A型人格再现和估计时间显著短于B型人格。狄敏(2004)对大学生实证调查也发现A型人格与B型人格在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有显著差异,A型人格得分显著高于B型人格。
黄希庭等(2001)研究发现,自我同一性与时间体验存在显著差异:高自我认同的个体有较大的现在廣度、较积极的远景开放未来取向和较强的时间整合;低自我认同的个体较注重过去,较易发生未来中断的倾向。他由此认为时间管理是一种人格特征。
2 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2.1 时间管理是核心素养的要求
随着人才竞争的激烈和国家综合国力的发展,核心素养成为社会热词。2014年国内多所高校联合近百名专家组成课题组历时三年实证研究,确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学生六大核心素养,即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每个核心素养都包含三个对应的基本点,6个核心素养共18个基本点,其中健康生活就包含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和自我管理三个基本点。
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深化与细化。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影响、决定学生一生发展的素质,在中小学阶段必须倾其全力培养。“自我管理”是18个基本点之一,主要表现为“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自我管理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对时间的一种管理。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要求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的时间进行合理的管理。
2.2 时间管理与学业成就息息相关
学业成就历来是学生、家长和教师都很关注的问题。在学生看来,好的学业成就不仅意味着能力强,更有自信,而且还能在同伴关系中获得更多的尊重,家长和老师会更喜欢和信任自己。对教师而言,学生的学业成就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作为家长,要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况如何,作为一种可视化的工具,孩子的学业成就也成为家长的关注。尤其是高年级,在不久后就是“小升初”。面对升学压力,学生、教师,特别是家长更加地关注学业成就。
国外学者研究发现:不良的时间管理行为是学生心理压力和学业成绩不理想的来源之一(Wal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