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民间游戏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有效途径,它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最灵活、最快乐的活动,具有组织随意、所需材料简单、游戏内容易学、玩法灵活、游戏性质等特点,促使幼儿不断发展和发挥创造性思维。幼儿教师需要运用各种方式驾驭它,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其融入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启发、诱导中,从而极大地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民间游戏 创造性思维 创新教法
民间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来源于民间的现实生活,有着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一朵奇葩,这类游戏充满浓郁的泥土味,可随时随地进行,易懂、易学、易传,深受幼儿喜爱。幼儿心理学表明,幼儿蕴藏着无穷的创新潜力,有待成人精心“挖掘”和培养,使他们处于萌芽状态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要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首先要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民间游戏蕴含丰富的创造性价值,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民间游戏的随意性为幼儿提供创造空间
民间游戏的随意性特点营造了宽松的氛围,从游戏的组织和取材角度说,游戏具有相对的随意性,一般不受时间、空间、人数等条件的约束。不论何时何地,只要幼儿想玩,不管是室内还是室外,利用点滴时间就可以自由玩耍。民间游戏使用的玩具十分简单、随手可得,一般来自日常生活、自然界中的材料和半成品,甚至在没有玩具时可以用替代物。如几颗桃核儿,一个小沙包,即可以玩“抓子”;在阳光灿烂、照出人影的日子,孩子们就能自如地玩起“踩影子”的游戏。阳光、沙、石、废旧物品等材料随处可得,许多是不需要花一分钱的。民间游戏的材料没有固定形式,儿童在游戏中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象,随意将材料进行加工和改造。我们和幼儿收集了大量废旧材料和一些半成品,鼓励、激发幼儿自由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制造新的玩具。根据其制造出的新玩具,进一步引导幼儿相互讨论、交流,再设计出新的游戏活动。如“滚铁环”游戏,传统玩法是用一根铁钩推着铁环走或跑,对幼儿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我们在材料上下工夫,和孩子们一起寻找适合自己的铁环。经过多次尝试,最后选用废旧自行车的车圈,这样滚铁环时稳而易;再有“套圈”游戏,我们用保鲜膜或纸巾筒的筒芯制作柱子,将音乐和游戏融为一体,结合音乐活动《套圈》,启发幼儿三三两两拉手玩起套圈游戏。在活动中不仅让孩子学会游戏,更重要的是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尝试,体验成功的经验,感受民间游戏带来的欢乐。民间游戏的随意性让幼儿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玩耍,保护幼儿个性,培养幼儿健康心态,让他们敢说、敢做,允许幼儿自由创造,还给幼儿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
二、民间游戏的多样性激发幼儿的创造灵感
民间游戏种类繁多,内容广泛,玩法不一,来源于生活,能够激发幼儿的创造灵感。有的只用手、脚或身体的某个部位、某个动作就可以玩,如“拍大麦”、“蚊子叮”、“挤包子”和“炒黄豆”等。有的使用的材料特别简单、廉价,如石子、杏核、小树枝、树叶等,幼儿随手拿来就可以开展游戏。民间游戏没有固定玩法,我们鼓励幼儿一物多玩、一物多用,引导幼儿创新思维。如“跳房子”游戏中,我们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创造,和幼儿共同讨论新的游戏规则,设计不同的游戏玩法:在地上印画的房子造型和难度各不相同;房子的组合形态千变万化,有单间房、双间房和多间房;跳法不尽相同,有单双脚跳,有的用脚踢沙包,有的顶着沙包跳,还有的夹着沙包跳。又如“跳绳”游戏,我们突破绳子的常规玩法,在花样、用途上进行创新,如花样跳绳:用绳子摆成迷宫、小河、格子等做跳跃、平衡练习;高架绳子练习触摸跳高;两人合力拉大锯练习动作协调;大班孩子尝试有趣而富有挑战性的扯绳游戏等。许多民间游戏还伴有朗朗上口的童谣,包含自然、社会等方面知识,如《二十四节气童谣》、《颠倒歌》等。我们在引导幼儿开展民间游戏的同时,对这些游戏童谣进行了适当改编。如民间游戏《丁老头》,画丁老头时有歌谣相伴,原为“一个丁老头,欠我俩弹球,我说三天还,他说四天还,去你妈个大鸭蛋,三根韭菜三毛三……”我和幼儿一起改编为:“一个丁老头,借我两个蛋,说好三天还,非要四天还。超市转一圈,买了韭菜,三块三。买了冬瓜,七块七。买了葡萄,六块六。”幼儿结合逛超市的生活经验创编出各种不同的实物替换丁老头的身体部位。经过改编,内容更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也更文明和适合幼儿。创造意味着打破以前的观念,改变原有思维方式,所以教师要启发幼儿打破思维定势,固有的观念破除了,创造性思维便会脱颖而出。孩子们徜徉在丰富多彩的民间游戏中,创造力得到了释放,新的玩法、新的花样让他们不断体验到创造的乐趣,激发了幼儿的创造灵感。
三、民间游戏的竞争性打破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有试验证明:在游戏中幼儿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要超过平时,因为游戏能极大地开发他们的自身潜能,幼儿在超越自身的同时,会产生自豪和满足的情绪。许多民间游戏带有竞争性,能极大地激发幼儿的好胜心,培养他们的进取心。如“四角包”游戏,谁的技巧好谁就赢得多,孩子在游戏中不甘落后,努力学习、掌握摔打的技巧。当孩子在游戏获胜后,则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的心理得到满足。创造活动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一定会遇到各种困难,这就需要幼儿有决心、有信心。苏霍姆林斯基精辟地指出:“教育技巧的奥秘之一正在于,儿童从一个好老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经常听到表扬和鼓励的话。”教师的肯定和鼓励使学生获得喜悦和满足,这种喜悦和满足会进一步产生“自我激励”的心理状态,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如大班开展的“拔河”比赛,大部分孩子很快掌握了比赛的技能,勇敢地和同伴较量,但也有个别胆怯的孩子不敢和同伴比赛。这时我就有意识地请能力、体力相当的孩子进行互动游戏。经过老师的不断鼓励,并在同伴的加油声下,孩子尝试参与了。正因为体力相当,孩子之间的差距不大,从中孩子体会到游戏的快乐。在不经意间,孩子的自信心就树立起来了。此外,如果孩子们在练习或比赛时取得了进步,我们也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从而使孩子们肯定自己,悦纳别人,建立自信。获得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力量,激发下次创造活动的积极欲望。利用民间游戏这种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科学合理、最大限度地挖掘幼儿潜能,使其愉悦身心的同时,实现创新意识的培养,发展自身创造力。
民间游戏是中华民族瑰丽璀璨的明珠,应该让其充分发挥效应,盈润幼儿的心田。幼儿在学龄前的各种心理处于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民间游戏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价值和特殊作用。通过民间游戏,幼儿获得不同程度的启迪,拓展表现空间,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可多方位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周兢.中国民间游戏.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
[3]侯秀芳.幼儿民间游戏集锦.四川民族出版社,2008.
[4]王灿明.儿童创造心理发展引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关键词: 民间游戏 创造性思维 创新教法
民间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来源于民间的现实生活,有着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一朵奇葩,这类游戏充满浓郁的泥土味,可随时随地进行,易懂、易学、易传,深受幼儿喜爱。幼儿心理学表明,幼儿蕴藏着无穷的创新潜力,有待成人精心“挖掘”和培养,使他们处于萌芽状态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要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首先要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民间游戏蕴含丰富的创造性价值,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民间游戏的随意性为幼儿提供创造空间
民间游戏的随意性特点营造了宽松的氛围,从游戏的组织和取材角度说,游戏具有相对的随意性,一般不受时间、空间、人数等条件的约束。不论何时何地,只要幼儿想玩,不管是室内还是室外,利用点滴时间就可以自由玩耍。民间游戏使用的玩具十分简单、随手可得,一般来自日常生活、自然界中的材料和半成品,甚至在没有玩具时可以用替代物。如几颗桃核儿,一个小沙包,即可以玩“抓子”;在阳光灿烂、照出人影的日子,孩子们就能自如地玩起“踩影子”的游戏。阳光、沙、石、废旧物品等材料随处可得,许多是不需要花一分钱的。民间游戏的材料没有固定形式,儿童在游戏中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象,随意将材料进行加工和改造。我们和幼儿收集了大量废旧材料和一些半成品,鼓励、激发幼儿自由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制造新的玩具。根据其制造出的新玩具,进一步引导幼儿相互讨论、交流,再设计出新的游戏活动。如“滚铁环”游戏,传统玩法是用一根铁钩推着铁环走或跑,对幼儿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我们在材料上下工夫,和孩子们一起寻找适合自己的铁环。经过多次尝试,最后选用废旧自行车的车圈,这样滚铁环时稳而易;再有“套圈”游戏,我们用保鲜膜或纸巾筒的筒芯制作柱子,将音乐和游戏融为一体,结合音乐活动《套圈》,启发幼儿三三两两拉手玩起套圈游戏。在活动中不仅让孩子学会游戏,更重要的是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尝试,体验成功的经验,感受民间游戏带来的欢乐。民间游戏的随意性让幼儿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玩耍,保护幼儿个性,培养幼儿健康心态,让他们敢说、敢做,允许幼儿自由创造,还给幼儿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
二、民间游戏的多样性激发幼儿的创造灵感
民间游戏种类繁多,内容广泛,玩法不一,来源于生活,能够激发幼儿的创造灵感。有的只用手、脚或身体的某个部位、某个动作就可以玩,如“拍大麦”、“蚊子叮”、“挤包子”和“炒黄豆”等。有的使用的材料特别简单、廉价,如石子、杏核、小树枝、树叶等,幼儿随手拿来就可以开展游戏。民间游戏没有固定玩法,我们鼓励幼儿一物多玩、一物多用,引导幼儿创新思维。如“跳房子”游戏中,我们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创造,和幼儿共同讨论新的游戏规则,设计不同的游戏玩法:在地上印画的房子造型和难度各不相同;房子的组合形态千变万化,有单间房、双间房和多间房;跳法不尽相同,有单双脚跳,有的用脚踢沙包,有的顶着沙包跳,还有的夹着沙包跳。又如“跳绳”游戏,我们突破绳子的常规玩法,在花样、用途上进行创新,如花样跳绳:用绳子摆成迷宫、小河、格子等做跳跃、平衡练习;高架绳子练习触摸跳高;两人合力拉大锯练习动作协调;大班孩子尝试有趣而富有挑战性的扯绳游戏等。许多民间游戏还伴有朗朗上口的童谣,包含自然、社会等方面知识,如《二十四节气童谣》、《颠倒歌》等。我们在引导幼儿开展民间游戏的同时,对这些游戏童谣进行了适当改编。如民间游戏《丁老头》,画丁老头时有歌谣相伴,原为“一个丁老头,欠我俩弹球,我说三天还,他说四天还,去你妈个大鸭蛋,三根韭菜三毛三……”我和幼儿一起改编为:“一个丁老头,借我两个蛋,说好三天还,非要四天还。超市转一圈,买了韭菜,三块三。买了冬瓜,七块七。买了葡萄,六块六。”幼儿结合逛超市的生活经验创编出各种不同的实物替换丁老头的身体部位。经过改编,内容更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也更文明和适合幼儿。创造意味着打破以前的观念,改变原有思维方式,所以教师要启发幼儿打破思维定势,固有的观念破除了,创造性思维便会脱颖而出。孩子们徜徉在丰富多彩的民间游戏中,创造力得到了释放,新的玩法、新的花样让他们不断体验到创造的乐趣,激发了幼儿的创造灵感。
三、民间游戏的竞争性打破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有试验证明:在游戏中幼儿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要超过平时,因为游戏能极大地开发他们的自身潜能,幼儿在超越自身的同时,会产生自豪和满足的情绪。许多民间游戏带有竞争性,能极大地激发幼儿的好胜心,培养他们的进取心。如“四角包”游戏,谁的技巧好谁就赢得多,孩子在游戏中不甘落后,努力学习、掌握摔打的技巧。当孩子在游戏获胜后,则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的心理得到满足。创造活动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一定会遇到各种困难,这就需要幼儿有决心、有信心。苏霍姆林斯基精辟地指出:“教育技巧的奥秘之一正在于,儿童从一个好老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经常听到表扬和鼓励的话。”教师的肯定和鼓励使学生获得喜悦和满足,这种喜悦和满足会进一步产生“自我激励”的心理状态,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如大班开展的“拔河”比赛,大部分孩子很快掌握了比赛的技能,勇敢地和同伴较量,但也有个别胆怯的孩子不敢和同伴比赛。这时我就有意识地请能力、体力相当的孩子进行互动游戏。经过老师的不断鼓励,并在同伴的加油声下,孩子尝试参与了。正因为体力相当,孩子之间的差距不大,从中孩子体会到游戏的快乐。在不经意间,孩子的自信心就树立起来了。此外,如果孩子们在练习或比赛时取得了进步,我们也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从而使孩子们肯定自己,悦纳别人,建立自信。获得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力量,激发下次创造活动的积极欲望。利用民间游戏这种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科学合理、最大限度地挖掘幼儿潜能,使其愉悦身心的同时,实现创新意识的培养,发展自身创造力。
民间游戏是中华民族瑰丽璀璨的明珠,应该让其充分发挥效应,盈润幼儿的心田。幼儿在学龄前的各种心理处于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民间游戏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价值和特殊作用。通过民间游戏,幼儿获得不同程度的启迪,拓展表现空间,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可多方位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周兢.中国民间游戏.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
[3]侯秀芳.幼儿民间游戏集锦.四川民族出版社,2008.
[4]王灿明.儿童创造心理发展引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