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过读过许多散文,《背影》是印象非常深刻的一篇,《背影》是朱自清的名篇,在初中时就认真学习过,初学时只是觉得好,被父子之情深深感动。近一段时间,有机会再次拜读,又一次被深深折服,文章选字用词平淡朴素,字里行间却涵而不发,但不知不觉透露出来的情真意切的父子情谊,仍催人泪下,的确是大家的风范,不同凡响。本文从再读《背影》的角度出发,对《背影》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解读,对朱自清及其散文也是一个再认识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加深了印象,陶冶了情操,对于那些初学者和对朱自清散文感兴趣的读者,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朱自清;《背影》;再认识
朱自清完成于1925年的《背影》是他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属于朱自清非常有代表性的叙事性文章。通观整篇文章,从平淡处起笔,言辞朴素,意境高远,把父亲对儿子的感情一笔一划细腻真挚地表达出来,尤其对父亲背影的刻画,就像一幅力透纸背的素描,虽然没有浓墨重彩大肆夸张,却笔笔入心,催人泪下。将父亲的形象白描一般真实地放在读者的面前。朱自清先生能够当之无愧成为近现代我国非常著名的文学大家,对近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他的写作手法和技巧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我们品读朱自清的散文,大多都有这样的特征:言辞平淡朴素、情感过渡柔和、思维流畅缜密,文章笔锋清丽洗炼,更为重要的是表达情感沉稳真挚,对人物和场景的刻画手法独到老练,令人捧卷难释,读后难忘。
一、《背影》中对父亲背影描写的解读
我们先来看朱自清先生是如何刻画父亲背影的,《背影》中采用了一个非常普通平淡生活中的片段,父亲送儿子离别时的场景。离别对于中国人而言,本就有着特别的忧思情结。父亲的背影也许并不光鲜,甚至有些难看,但父亲并没有注意到这些,他还是忙前忙后,为了儿子也许不存在的需要,费劲地爬过站台的另一侧去买水果。就因为父亲的背影不光鲜,才能突出父亲不在乎自身形象,就因为儿子也许不存在的需要,才能看出父亲对儿子的关心超越了儿子对自己的关心。所以,到了后来,儿子的眼泪流了下来,儿子对父亲的爱无声之处跃然纸上。非常完美的一个定格,父子之间的爱已经形成了默契和统一,父爱如山,儿子对父亲的爱何尝不是呢[1]?
文章从看似难以出彩的细节中挖掘到了整个父子之间的情感全部,以小见大,以微见著,令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担负起作者情真意切的深厚情谊,真实细腻的表达手法,烘托出父子都没有也不必说出口的感情,令读者产生共鸣,激发出强烈的同感心情和欲望[2]。
二、《背影》中人物主要的描写手法
对人物进行描写,朱自清的文章中有很多,这些描写都有着共同的特征,就是简洁却不简单,寥寥几笔,笔笔传神,看似不经意,实则包涵大意味,只有深入揣摩,才能领会其中深意。
(一)凭借朴实平淡的词汇描写人物
《背影》中的人物描写,延续了朱自清散文向来的行文风格,文字简洁洗练,用于描写的词汇舍弃华丽夸张,力求简单直接有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对人物刻画的力度,才能直接抵达读者的内心。
(二)凭借简短到位的语言描写心理
我们读《背影》,会发现文章中语言的描写较少,这些语言也多是父亲在不同场景中对儿子说的。但这并不影响读者对文章的理解,语言虽简短,但很到位。作者对文章中人物的语言描写不是很多,该表达的地方一点都不差,把父亲的不舍及担心等心情,还有儿子自愧的“不懂事”完美地刻画了出来。再有“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还有“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还有“进去吧,里边没人”,就这几句话,把一个父亲对儿子的那种关心、关注和关爱表达得淋漓尽致,字字珠玑,非常到位。
(三)凭借字斟句酌的白描刻画人物
文章全部篇幅注重在对一件小事的轻描淡写,事情似乎没什么,但给读者留下的印象中可以清晰看见我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以及他对于自己的儿子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和态度。事虽不大,但人很高大,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效果,主要还是归功于白描手法对父亲形象的着意刻画。我们知道,白描的写作手法类似美术的速写,采用精干的线条勾画人与事,再在细节处重点突出,通过几个合情合理的矛盾安排和解决,达到了作者抒发父子情深的表达。
(四)凭借细腻动作的描写描写父亲
《背影》里面的动作描写非常传神,连贯不拖沓,几个动作的关键环节一交待,大家就能看得清清楚楚。比如“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再有“嘱我路上小心”、还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通过“拣定”、“嘱”、“又嘱”,几个连贯的动作一下来,就可以从这些细节里头读出父亲的细心周到,到了不厌其烦的程度,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父爱。父亲不在乎儿子的感激和回报,他觉得自己这样认真去做每一件小事,都是出于毫无保留的关心。父亲对“我”显示出来的不放心就是出于发自内心的牵挂。父亲为了儿子去买橘子,引发了攀爬月台的整个过程,作者对攀爬动作的叙述和描写是文章的最为感人和精彩的地方,不妨看看,先是“蹒跚”、再“慢慢探身”、之后“兩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又“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几个完整细腻的动作描写,将父亲的身体形象和动作特征毫无保留地展现给读者,将父亲对儿子满怀慈爱的心也一同展现出来,同时,还将儿子对父亲的用心观察因而表露出来的关心之情也表达得恰到好处。
三、结束语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好散文,我读过很多关于父爱的文章,唯独这一篇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一提到背景,自然会想到那个攀爬月台给儿子买橘子的父亲形象,每次想到这里,都会被深深感动。文章描写手法丰富洗练,寥寥数笔却入木三分,读之动情,再读动心。朱自清先生通过平淡朴素的语言娓娓说来,将父子之情一一道出,此文无愧散文中叙事写人的经典之作,值得我们反复研读。
(作者单位:成都外国语学校)
作者简介:杨钰琦,2000年生,女,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11班,文科,喜爱英语、文学。
参考文献
[1]王兴.在写与不写之间——朱自清《背影》的另一种解读[J].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6,(6):59-61.
[2]党红琴,田争运.荷塘边的不朽背影——谈朱自清散文的美学价值[J].时代文学,2009,(22):189-190.
关键词:朱自清;《背影》;再认识
朱自清完成于1925年的《背影》是他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属于朱自清非常有代表性的叙事性文章。通观整篇文章,从平淡处起笔,言辞朴素,意境高远,把父亲对儿子的感情一笔一划细腻真挚地表达出来,尤其对父亲背影的刻画,就像一幅力透纸背的素描,虽然没有浓墨重彩大肆夸张,却笔笔入心,催人泪下。将父亲的形象白描一般真实地放在读者的面前。朱自清先生能够当之无愧成为近现代我国非常著名的文学大家,对近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他的写作手法和技巧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我们品读朱自清的散文,大多都有这样的特征:言辞平淡朴素、情感过渡柔和、思维流畅缜密,文章笔锋清丽洗炼,更为重要的是表达情感沉稳真挚,对人物和场景的刻画手法独到老练,令人捧卷难释,读后难忘。
一、《背影》中对父亲背影描写的解读
我们先来看朱自清先生是如何刻画父亲背影的,《背影》中采用了一个非常普通平淡生活中的片段,父亲送儿子离别时的场景。离别对于中国人而言,本就有着特别的忧思情结。父亲的背影也许并不光鲜,甚至有些难看,但父亲并没有注意到这些,他还是忙前忙后,为了儿子也许不存在的需要,费劲地爬过站台的另一侧去买水果。就因为父亲的背影不光鲜,才能突出父亲不在乎自身形象,就因为儿子也许不存在的需要,才能看出父亲对儿子的关心超越了儿子对自己的关心。所以,到了后来,儿子的眼泪流了下来,儿子对父亲的爱无声之处跃然纸上。非常完美的一个定格,父子之间的爱已经形成了默契和统一,父爱如山,儿子对父亲的爱何尝不是呢[1]?
文章从看似难以出彩的细节中挖掘到了整个父子之间的情感全部,以小见大,以微见著,令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担负起作者情真意切的深厚情谊,真实细腻的表达手法,烘托出父子都没有也不必说出口的感情,令读者产生共鸣,激发出强烈的同感心情和欲望[2]。
二、《背影》中人物主要的描写手法
对人物进行描写,朱自清的文章中有很多,这些描写都有着共同的特征,就是简洁却不简单,寥寥几笔,笔笔传神,看似不经意,实则包涵大意味,只有深入揣摩,才能领会其中深意。
(一)凭借朴实平淡的词汇描写人物
《背影》中的人物描写,延续了朱自清散文向来的行文风格,文字简洁洗练,用于描写的词汇舍弃华丽夸张,力求简单直接有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对人物刻画的力度,才能直接抵达读者的内心。
(二)凭借简短到位的语言描写心理
我们读《背影》,会发现文章中语言的描写较少,这些语言也多是父亲在不同场景中对儿子说的。但这并不影响读者对文章的理解,语言虽简短,但很到位。作者对文章中人物的语言描写不是很多,该表达的地方一点都不差,把父亲的不舍及担心等心情,还有儿子自愧的“不懂事”完美地刻画了出来。再有“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还有“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还有“进去吧,里边没人”,就这几句话,把一个父亲对儿子的那种关心、关注和关爱表达得淋漓尽致,字字珠玑,非常到位。
(三)凭借字斟句酌的白描刻画人物
文章全部篇幅注重在对一件小事的轻描淡写,事情似乎没什么,但给读者留下的印象中可以清晰看见我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以及他对于自己的儿子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和态度。事虽不大,但人很高大,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效果,主要还是归功于白描手法对父亲形象的着意刻画。我们知道,白描的写作手法类似美术的速写,采用精干的线条勾画人与事,再在细节处重点突出,通过几个合情合理的矛盾安排和解决,达到了作者抒发父子情深的表达。
(四)凭借细腻动作的描写描写父亲
《背影》里面的动作描写非常传神,连贯不拖沓,几个动作的关键环节一交待,大家就能看得清清楚楚。比如“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再有“嘱我路上小心”、还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通过“拣定”、“嘱”、“又嘱”,几个连贯的动作一下来,就可以从这些细节里头读出父亲的细心周到,到了不厌其烦的程度,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父爱。父亲不在乎儿子的感激和回报,他觉得自己这样认真去做每一件小事,都是出于毫无保留的关心。父亲对“我”显示出来的不放心就是出于发自内心的牵挂。父亲为了儿子去买橘子,引发了攀爬月台的整个过程,作者对攀爬动作的叙述和描写是文章的最为感人和精彩的地方,不妨看看,先是“蹒跚”、再“慢慢探身”、之后“兩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又“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几个完整细腻的动作描写,将父亲的身体形象和动作特征毫无保留地展现给读者,将父亲对儿子满怀慈爱的心也一同展现出来,同时,还将儿子对父亲的用心观察因而表露出来的关心之情也表达得恰到好处。
三、结束语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好散文,我读过很多关于父爱的文章,唯独这一篇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一提到背景,自然会想到那个攀爬月台给儿子买橘子的父亲形象,每次想到这里,都会被深深感动。文章描写手法丰富洗练,寥寥数笔却入木三分,读之动情,再读动心。朱自清先生通过平淡朴素的语言娓娓说来,将父子之情一一道出,此文无愧散文中叙事写人的经典之作,值得我们反复研读。
(作者单位:成都外国语学校)
作者简介:杨钰琦,2000年生,女,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11班,文科,喜爱英语、文学。
参考文献
[1]王兴.在写与不写之间——朱自清《背影》的另一种解读[J].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6,(6):59-61.
[2]党红琴,田争运.荷塘边的不朽背影——谈朱自清散文的美学价值[J].时代文学,2009,(22):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