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qm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成立了海模兴趣小组,我作为海模小组的辅导员老师,接到了一个新的任务:要从低年级的学生中选出有“资质”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也许,这正是“科技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吧。
  乘中午休息的时间,我拿了一艘非常酷的“遵义号”导弹驱逐舰模型先来到了二年级某班的教室里。
  一进教室,孩子们就把我围个水泄不通。不是我有魅力,吸引他们的是我手里的这个船模!我说明了来意,并示意孩子们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谁坐得最神气我就选谁。
  听到这话,孩子们一个个挺直了腰杆坐得非常神气,一双双小眼睛满怀希望地看着我。
  于是我开始“伯乐选千里马”了,在每一组里依次选了几位男同学和女同学。突然,角落里一个小男孩站了起来,对着我大声地说:“老师,你凭什么只选带‘杠’的?”我被这突如其来的一问震住了!仔细观察我已精心挑选出的10位同学,竟然有8位同学胸口是佩带班委标志的——也就是“杠”。是啊,我凭什么只选带“杠”的?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们胸前有那鲜红的班委标志吗?为什么我能够选得如此“自然”?
  曾几何起,“杠杠”是多少孩子心中的梦想。“好想有条杠,哪怕是只有一横的杠”:有了“杠”表明自己是大家眼中的好学生,可以得到那声声赞扬;有了“杠”可以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杠杠”是那头上闪耀的光芒;有了“杠”可以在期末评选荣誉时优先考虑,能够吸引那众多羡慕的眼光;有了“杠”甚至可以对伙伴指手画脚,只因为那“杠”就是“尚方宝剑”,就是“紧箍咒”……
  杠杠就是“免检标志”吗?无“杠”的同学就不行吗?我这样选才是不是太草率了?一系列的问题充盈着我的头脑。我想起了陶行知先生说过的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学生。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无“杠”的学生中也有瓦特、有牛顿、有爱迪生呢?……
  回想起去年带的毕业班,有些同学带了六年的“杠”,似乎那“杠”已成了“免换金牌”。大部分同学都是“无杠人士”,有些同学很想得到“杠”,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最终失望了六年。那么,带“杠”是不是可以采取轮换制,给班上每一位同学以宝贵的锻炼机会呢?“杠杠”本身是不是也要制定佩带制度和相关职责呢?看来,“杠杠”绝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二三”的问题,它让我想到了很多很多……
  我决定分批给孩子们讲授海模的知识,让每一个喜欢海模的孩子都有一个学习和制作海模的机会。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也许正是这位小男孩的话给了我如此深刻的启发吧。只有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赢得他们的心灵,也才能真正践行智慧的教育。
其他文献
现象:一日,办公室里的教师边批改作业,边抱怨:“这些孩子,做的什么家庭作业,一塌糊涂。”说着说着,只听“哗啦”一声,一本作业惨遭被撕的命运。  反思:孩子好不容易完成的家庭作业顷刻间惨遭撕毁,这实在是一件令孩子非常痛心的事情,因为那可是孩子抵制玩的诱惑而完成的呀!这个家庭作业可浸透着孩子心血呀!如今,撕本子仿佛成了某些教师对付作业马虎学生的“独门利器”,这些教师主要目的其实是矫正孩子不良的书写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后,一种新的阅读教学取向——感受性阅读进人我们的视野,为研究儿童的阅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感受性阅读引领儿童走感性解读文本之路,作为一种新的阅读取向,是与理性分析为主的阅读方式相对立的。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条分缕析的阅读教学操作理论是“举一反三”,旨在通过讲深、讲透课文,使儿童习得语言规则、发展语言;而感受性阅读教学追求语文学习在语言不断的、大量的刺激下习得,坚持的教学操作理论是
提出一种结合局部和全局灰度信息的图像分割模型.该模型通过引入新的控制参数,降低了局部拟合项在局部二值拟合的活动轮廓模型(LBF模型)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增加了全局信息在模型
[目的]建立贵州产五味子(GuizhouFructus Schizandrae)的紫外线组图谱,确定其归属。[方法]将贵州五味子及南五味子(Fructus Schisandrea Sphenantherae)和北五味子(Fructus Schisa
班上的娟生了病,在家里休息了好几天。为了表示我和全班同学的关心,作为班主任,我决定亲自到她家去看望。可娟家远离学校,在一个偏僻的乡村,我并不认识她家。向同学们打听,才知道班上的后进生亮和娟同在一个村。于是,我决定让亮带我去。  当亮得知这个消息时,顿时瞪大了眼睛看着我,简直不相信平时“什么都会”的老师会请他这个“什么都不会”的学生帮忙。一向沉默少语的他顷刻间来了精神,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  在去往
数学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人脑对学习材料感知、理解、分析和整合的过程。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载体,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价值,形成正确数学观的重要资源。学习材料主要包括教材中的课程资源与教材外拓展的课程资源,如主题情境图、数学问题、数学习题、教与学的操作材料等。教学中,组织不同的学习材料或对相同材料的不同组织,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截然不同,学习材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