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整合,可以让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化、生活化,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还可以利用动画技术演示图形旋转、平移、叠加、渐变等变化过程,让原本复杂的公式推导变得简单易懂,也让原本抽象的思维过程变得直观可视,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感与立体感,而且引领学生由平面思维向空间思维发展、由浅层思维向深度思维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学科教学中的优势日益凸显。尤其是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让原本抽象、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直观明了、简单易懂,同时也让原本沉闷的数学课堂变得多姿多彩、情趣盎然。
一、利用信息技术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只会对熟悉的生活实景(或实物、图片)产生思维联动,而对用语言表述的事物或数字很难产生思维联动。因此,低年级数学教师在教学数的概念和计算法则时,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形画兼备的优势,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或意义。
例如,教学苏科版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加法和减法(5以内)”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一家三口(爸爸、妈妈、明明)吃饭的场景,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与讨论:
1.认识加法
①明明家一共有几口人?(3口人)他们吃饭要用几双筷子?(3双)
②爷爷来了以后(演示爷爷进来坐下吃饭的画面),现在有几个人吃饭?(4个人)要用几双筷子?(4双)
③你能列出算式计算吗?(让学生根据画面自主列出算式“3+1=4”)
2.认识减法
①饭后,明明的爸爸妈妈有事出去了(演示爸爸妈妈出门的画面),屋里还有几个人?(2个人)
②你能列出算式计算吗?(让学生根据画面自主列出算式“4-2=2”)
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场景,创设这样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把数形结合起来,使抽象的加法和减法变得具体可感,并进行有意义关联与记忆,不容易出现混淆或产生歧义。
二、利用信息技术把抽象问题直观化
对于小学生来说,“平行”“轴对称”“正反比例”等数学术语非常难懂。如果教师把信息技术融入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就可以把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生活中熟悉的实物一步步引导,从而让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化、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化。
例如,教学苏科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中的“轴对称图形”时可以创设如下直观化情境:
门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生活设施,他们每天不知要从门里进进出出多少次。因此我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了一组门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观察,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图片中的门有很多元素是左右对称的,如门扇、对联、灯笼等。接下来,我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的其他对称图形,学生列出了许多实例。学生回答时,我用课件一一展示这些图形,让学生对照图片进一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由于上面的对称图形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且图形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从中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并且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是学生通过自主实验与观察总结出来的,所以学生对新概念的出现并不感到突兀。
三、利用信息技术把思维过程可视化
各种几何公式对小学生来说既抽象又难懂。这是因为,小学生都善于平面思维与线性思维,不善于立体思维与空间思维,而要学好几何,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立体思维与空间思维能力。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们开辟了无限的立体空間,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几何图形旋转、平移、叠加、渐变等动画效果,将几何思维过程可视化,为小学生展示丰富的立体几何空间,搭建由平面思维向立体思维发展的桥梁,让小学生的思维由浅层向深度发展,由线性化向空间化发展。
例如,教学苏科版五年级下册中的“圆的面积”时,我以“转化”策略为主,以动画演示为辅,把圆的面积公式推理过程直观化,也就是将几何思维过程发展可视化。
新课伊始,我以话题导入:学校要建一个新花坛,需要知道那些数据?(应知道花坛面积、再根据花坛面积计算所用的花苗)然后让学生回顾圆的周长公式,并启发学生猜测:圆的面积计算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周长?直径?半径?)从而引出新课内容。
我先用多媒体画了一个正方形,再以正方形的边长为半径画圆(如下图),从而把圆的面积计算转化为数小方格计算(每个小格为1平方厘米)。由于“正方形的面积=16平方厘米”“1/4圆的面积≈13平方厘米”“圆的面积≈13×4=52平方厘米”,而“52÷16≈3.1……”,因此可以得出“圆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3=边长×边长×3”;因为“正方形的边长=圆的半径(r)”,所以“圆的面积=半径×半径×3=半径2×3”。
通过实验验证了圆的面积与半径有直接关系,且是半径平方的三倍多。那么是不是所有圆的面积都与半径有关,且都是半径平方的三倍多呢?
这样,利用多媒体动画通过“分解、组合、推理、验证”,清晰地展示了从圆到长方形的演变与转化过程,让原本复杂的公式推导变得简单易懂,也让原本抽象的思维过程变得直观可视。这样一来,不仅放缓了教学难度,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门槛,而且通过动画演示展示了无限极思想,使学生在大开眼界的同时,初步领略了无限极思想的美妙与神奇,在学生心中埋下了探索数学奥秘的种子,为学生的数学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情感与智力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效刚,王天华.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2(7).
[2]杭云泉.有机整合 发挥优势提高效能[J].江苏教育技术,2006(3).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学科教学中的优势日益凸显。尤其是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让原本抽象、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直观明了、简单易懂,同时也让原本沉闷的数学课堂变得多姿多彩、情趣盎然。
一、利用信息技术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只会对熟悉的生活实景(或实物、图片)产生思维联动,而对用语言表述的事物或数字很难产生思维联动。因此,低年级数学教师在教学数的概念和计算法则时,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形画兼备的优势,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或意义。
例如,教学苏科版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加法和减法(5以内)”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一家三口(爸爸、妈妈、明明)吃饭的场景,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与讨论:
1.认识加法
①明明家一共有几口人?(3口人)他们吃饭要用几双筷子?(3双)
②爷爷来了以后(演示爷爷进来坐下吃饭的画面),现在有几个人吃饭?(4个人)要用几双筷子?(4双)
③你能列出算式计算吗?(让学生根据画面自主列出算式“3+1=4”)
2.认识减法
①饭后,明明的爸爸妈妈有事出去了(演示爸爸妈妈出门的画面),屋里还有几个人?(2个人)
②你能列出算式计算吗?(让学生根据画面自主列出算式“4-2=2”)
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场景,创设这样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把数形结合起来,使抽象的加法和减法变得具体可感,并进行有意义关联与记忆,不容易出现混淆或产生歧义。
二、利用信息技术把抽象问题直观化
对于小学生来说,“平行”“轴对称”“正反比例”等数学术语非常难懂。如果教师把信息技术融入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就可以把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生活中熟悉的实物一步步引导,从而让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化、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化。
例如,教学苏科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中的“轴对称图形”时可以创设如下直观化情境:
门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生活设施,他们每天不知要从门里进进出出多少次。因此我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了一组门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观察,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图片中的门有很多元素是左右对称的,如门扇、对联、灯笼等。接下来,我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的其他对称图形,学生列出了许多实例。学生回答时,我用课件一一展示这些图形,让学生对照图片进一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由于上面的对称图形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且图形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从中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并且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是学生通过自主实验与观察总结出来的,所以学生对新概念的出现并不感到突兀。
三、利用信息技术把思维过程可视化
各种几何公式对小学生来说既抽象又难懂。这是因为,小学生都善于平面思维与线性思维,不善于立体思维与空间思维,而要学好几何,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立体思维与空间思维能力。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们开辟了无限的立体空間,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几何图形旋转、平移、叠加、渐变等动画效果,将几何思维过程可视化,为小学生展示丰富的立体几何空间,搭建由平面思维向立体思维发展的桥梁,让小学生的思维由浅层向深度发展,由线性化向空间化发展。
例如,教学苏科版五年级下册中的“圆的面积”时,我以“转化”策略为主,以动画演示为辅,把圆的面积公式推理过程直观化,也就是将几何思维过程发展可视化。
新课伊始,我以话题导入:学校要建一个新花坛,需要知道那些数据?(应知道花坛面积、再根据花坛面积计算所用的花苗)然后让学生回顾圆的周长公式,并启发学生猜测:圆的面积计算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周长?直径?半径?)从而引出新课内容。
我先用多媒体画了一个正方形,再以正方形的边长为半径画圆(如下图),从而把圆的面积计算转化为数小方格计算(每个小格为1平方厘米)。由于“正方形的面积=16平方厘米”“1/4圆的面积≈13平方厘米”“圆的面积≈13×4=52平方厘米”,而“52÷16≈3.1……”,因此可以得出“圆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3=边长×边长×3”;因为“正方形的边长=圆的半径(r)”,所以“圆的面积=半径×半径×3=半径2×3”。
通过实验验证了圆的面积与半径有直接关系,且是半径平方的三倍多。那么是不是所有圆的面积都与半径有关,且都是半径平方的三倍多呢?
这样,利用多媒体动画通过“分解、组合、推理、验证”,清晰地展示了从圆到长方形的演变与转化过程,让原本复杂的公式推导变得简单易懂,也让原本抽象的思维过程变得直观可视。这样一来,不仅放缓了教学难度,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门槛,而且通过动画演示展示了无限极思想,使学生在大开眼界的同时,初步领略了无限极思想的美妙与神奇,在学生心中埋下了探索数学奥秘的种子,为学生的数学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情感与智力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效刚,王天华.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2(7).
[2]杭云泉.有机整合 发挥优势提高效能[J].江苏教育技术,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