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已经成为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当中不断探究的。只有不断地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才能够让教学的内涵和价值得到展现,带动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在当前,小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也应该对有效性教学不断的加深探索,彰显学科魅力,让高品质课堂得到真正的构建。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提升 中圖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5-199
想要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不仅要结合教育改革以及新课程标准的相关知识,更应当在实际教学中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并结合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完善传统数学教学中的不足,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
一、准确把握教材,是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教材是新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位教师研究、开发。只有认真研读教材、领会教材,才能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只有认真通读教材,进而研读不同版本的教材,才能系统地分析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把握每个知识点在教材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在充分理解后再做出准确定位。
二、精心设计预案,是教学有效性的依据
(一)运用激情导入法,激起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前导入是联系旧知识的纽带,更是引领学生步入知识海洋的指路灯。每一节课都有其特殊性,因此每一节课的导入也应各具特色,教师应该根据所授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精心设计,让学生一开始就对所授内容产生学习兴趣,这样自然会提高学习效率。如何通过课前导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欲望。如《被减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退位减法》一课的导入,笔者通过展示目标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第二,知道作用,产生兴趣。在导入新课时先说明学习这个知识将会有什么作用,学生听后自然会产生兴趣。比如:教授《秒的认识》一课,直接告诉学生秒在我们生活中,尤其在体育活动中的作用,使学生对这一知识产生兴趣。第三,激励学生,促成兴趣。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激励学生,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比如板书课题后说:“看哪些同学最聪明,先学会这节课的知识。”这种方法适用于很多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主要是抓住学生的好胜心理。
(二)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教科书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工具,新编制的数学教科书更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一册的数学教科书都配有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图,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情境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情境图的设计都有针对性,教师在利用情境图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此情境与学生的身心特点的关系,不可为求新意盲目地改变情境图。例如在教授低年级学生学习统计的初步知识时,有的教师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将书中的情境图制成动画的形式,结果反而影响本来容易的统计过程。看着那些动态的漂亮的小动物图案,学生根本无心统计。教师只好反复地播放,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所以,不能为了课堂气氛而不切实际地改变情境图。
(三)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认为有效的问题就是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会设置这样的问题,也要培养学生会提出有效的问题。很多数学内容都是很枯燥的,如果添上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背景,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例如:笔者在教授“归一应用题”时,导入时问学生:“同学们,在美好的秋季里,你们想参加什么活动?”当得到预想答案为秋游时,接着播放一些秋游片段,然后问学生:“如果我们去划船,你们会考虑到哪些有关的问题呢?”这能让学生知道去多少人、租多少条船和用多少元钱等有关信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会解答归一应用题。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和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他们在生活中能够发现并运用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学生自主探索新知是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这样的发现和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的任务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要重视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在“做数学”中“学数学”,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意识,要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为此,在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变被动为主动地学。还要提供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要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当学习的主人。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笔者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自学。1.什么叫做周长?2.周长怎样计算?请你在书中的钉子板图上画一个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并算一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经过自学,学生会列出如下算式:
(1)5+4+5+4=18(厘米)
(2)5×2+4×2=18(厘米)
(3)(5+4)×2=18(厘米)
笔者接着问:“这三种算式哪种最简便?为什么?”这时,学生就会发现第三道算式最简便。
结束语
总的来说,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实现,是需要课堂教学中多方主体共同参与下才能够实现的,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以生为本的重要理念,并积极在实践中寻求创新,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静.从全息教学细节着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J].读写算,2020(25):180.
[2]杨婷.主动参与,乐于思考,张扬个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J].启迪与智慧(中),2020(08):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提升 中圖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5-199
想要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不仅要结合教育改革以及新课程标准的相关知识,更应当在实际教学中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并结合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完善传统数学教学中的不足,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
一、准确把握教材,是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教材是新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位教师研究、开发。只有认真研读教材、领会教材,才能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只有认真通读教材,进而研读不同版本的教材,才能系统地分析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把握每个知识点在教材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在充分理解后再做出准确定位。
二、精心设计预案,是教学有效性的依据
(一)运用激情导入法,激起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前导入是联系旧知识的纽带,更是引领学生步入知识海洋的指路灯。每一节课都有其特殊性,因此每一节课的导入也应各具特色,教师应该根据所授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精心设计,让学生一开始就对所授内容产生学习兴趣,这样自然会提高学习效率。如何通过课前导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欲望。如《被减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退位减法》一课的导入,笔者通过展示目标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第二,知道作用,产生兴趣。在导入新课时先说明学习这个知识将会有什么作用,学生听后自然会产生兴趣。比如:教授《秒的认识》一课,直接告诉学生秒在我们生活中,尤其在体育活动中的作用,使学生对这一知识产生兴趣。第三,激励学生,促成兴趣。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激励学生,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比如板书课题后说:“看哪些同学最聪明,先学会这节课的知识。”这种方法适用于很多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主要是抓住学生的好胜心理。
(二)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教科书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工具,新编制的数学教科书更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一册的数学教科书都配有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图,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情境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情境图的设计都有针对性,教师在利用情境图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此情境与学生的身心特点的关系,不可为求新意盲目地改变情境图。例如在教授低年级学生学习统计的初步知识时,有的教师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将书中的情境图制成动画的形式,结果反而影响本来容易的统计过程。看着那些动态的漂亮的小动物图案,学生根本无心统计。教师只好反复地播放,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所以,不能为了课堂气氛而不切实际地改变情境图。
(三)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认为有效的问题就是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会设置这样的问题,也要培养学生会提出有效的问题。很多数学内容都是很枯燥的,如果添上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背景,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例如:笔者在教授“归一应用题”时,导入时问学生:“同学们,在美好的秋季里,你们想参加什么活动?”当得到预想答案为秋游时,接着播放一些秋游片段,然后问学生:“如果我们去划船,你们会考虑到哪些有关的问题呢?”这能让学生知道去多少人、租多少条船和用多少元钱等有关信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会解答归一应用题。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和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他们在生活中能够发现并运用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学生自主探索新知是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这样的发现和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的任务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要重视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在“做数学”中“学数学”,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意识,要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为此,在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变被动为主动地学。还要提供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要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当学习的主人。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笔者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自学。1.什么叫做周长?2.周长怎样计算?请你在书中的钉子板图上画一个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并算一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经过自学,学生会列出如下算式:
(1)5+4+5+4=18(厘米)
(2)5×2+4×2=18(厘米)
(3)(5+4)×2=18(厘米)
笔者接着问:“这三种算式哪种最简便?为什么?”这时,学生就会发现第三道算式最简便。
结束语
总的来说,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实现,是需要课堂教学中多方主体共同参与下才能够实现的,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以生为本的重要理念,并积极在实践中寻求创新,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静.从全息教学细节着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J].读写算,2020(25):180.
[2]杨婷.主动参与,乐于思考,张扬个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J].启迪与智慧(中),20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