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之诗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sonp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设计似乎一直以来都有一个误区,认为设计作品就该和批量制造划清界限,毕竟设计创意的精华是廉价的量产制造产物所不可比拟的。对此,独立产品设计师绮云有自己的一些保留想法,她认为好的设计应该像诗歌一样,有经过锤炼的精妙,同时朴素易懂,并具有启发人的美德,而这和量产或独立制造并无太大关系。绮云今年刚从瑞士洛桑艺术设计大学ECAL的产品设计硕士专业毕业,在此之前她已经在广东工作了几年并参与完成了一些产品开发项目,这也使她对中国本土制造业转型的迫切需要有非常深刻的体会。
  ECAL位于瑞士法语区(代表产业是瑞士钟表)的洛桑市,设计风格上既继承了瑞士的严谨、精准,又融入了法系的浪漫优雅,无形中让学校有一条高高在上的标准线。不过,最让绮云受益匪浅的是他们“从个性出发寻找共性”的设计方法,这和国内喜欢搞大量调研的方法很不一样,它既能保留设计师的个人特征,又能有持久的动力来支撑实验,是个愉悦的自我实现过程。在求学过程中绮云跟许多项级品牌有过合作,包括Casina、Vitra、Baccarat等,作品涵盖家具、灯具和生活用品等方面,这让她接触到各行各业的人、物和知识,每天都能挖掘出许多新奇有趣的东西,并慢慢淬炼出灵巧、纯粹、在实用中追求诗意的设计风格。
  绮云的毕业设计作品“Graft”(意为嫁接)就结合了重要的生活经验以及她对大批量生产方式的思考。这是一组使用生物塑料PLA制成的一次性餐具,其肌理颜色皆复制自日常所见的蔬菜瓜果。餐具特殊的表面与触感不但能引起使用者的共鸣,更会促使他们重新审视此前对待一次性产品的态度。一次性餐具是典型的批量生产制造物,人们使用后便毫不珍惜地丢弃,甚至还会在使用中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但反观飞机上用餐的刀叉碗碟,由于做工精良,有人甚至会悄悄擦干净带走。注意到这个细节的绮云意识到这都是由产品品质所引起的心理差异,她认为好的产品应该能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并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使用习惯。这些思考后来都贯穿在“Graft”系列的创作过程中,并最终得到了实现。
  在解决一次性餐具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上,材料创新的确很关键,但同等关键的是人也需要改变浪费的恶习。绮云觉得这方面不能仅靠道德感化,产品本身就应该是个讲故事的媒介。就像“Graft”所用的材料PLA是一种生物塑料,它来源于植物,可以自然降解或者转化为堆肥,是环保一次性物品中最理想的一种新型材料。但很多公司采用后,由于与传统产品并没有任何外观上的区别,市场反应甚微。而绮云将之做成了有鲜活植物般“皮肤”的餐具,提醒人们这是有生命的、值得尊重的产品,这样一来,果然有更多的人愿意去关注这些平时毫不起眼的小物件,并尽量用正确的方法使用它们。
  目前绮云已经回到国内,开始探索自己的独立设计师之路。她想配合本土品牌和制造资源做一些有品质的设计,去探索所谓“廉价批量产品”的提升空间。廉价通常是以牺牲其他资源为代价的,她希望能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更多办法。而这种颇具实用精神的设计理念,正是有望改变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全新契机。
其他文献
老子有言,“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可以转化成无,无也可以转化成有,揭示了自然万物、人世百态的运行规律,也是实实在在的真理。我深受老子的哲学思想影响,最新设计单品“有无相生”限量款盘是对一有无相生~最极致的认识。通过自己的理解,将感悟融入设计当中。  我的创作灵感来自《道德经》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
期刊
我是设计师黄一川,2013年的最新作品“你所见的,就是你所想的!?”风格偏向简约硬朗的中性美,把之前作品中相对复杂的造型不断简化,还原到方形、圆形。传统美学认为美是意象,如中国写意画,用几根抽象的线条就能把空灵纯粹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我的新作品正是试图用最单纯的形式去感受极简的韵律美。  因为不是首饰专业出身,我一路的坚持纯属自己的兴趣和热爱,一边研究探索一边积累经验,才慢慢形成一川饰品的风格
期刊
当你第一次看到“无事嚼舌根”这个名字,会不会马上联想到三两好友盘腿而坐,一边喝梅酒一边嚼舌根的场景?没错,这正是设计师Yououo的生活写照。热爱山本耀司的Yououo现在还是北京服装学院的一名大四学生,平日里喜欢看看老电影,或者约上好友一边喝着梅子酒一边唠嗑,“无事嚼舌根”和“梅酒”这两个系列的服装就是如此应运而生。Yououo说,日式的古朴舒适是她一直欣赏的生活态度,而她自创的品牌“芍药居”的
期刊
80后的孩子小时候可能会干过这样臭美的事,男孩在手腕上画手表,女孩拿细草编织手镯、戒指,或摘下各种不知名的野花当作耳环、胸针和头饰。在那个简单却美好的年代,人们珍惜一片花草如同珍视一份感情,纯粹而不带任何功利。时至今日,面对工业设计带来的视觉>中击和体验快感,设计师陈艺却只想用一笔一画如此简单的手法,重现记忆中的温暖场景,带人回到儿时单纯的年代。  陈艺大学学的是环艺专业,却因为偏爱首饰而转到金工
期刊
总有一些人喜欢用惊世骇俗的行为告诉你“我就是要与众不同”——正如陈威宇和他最喜欢的粉色长颈鹿耳钉。面对这样一类人,大众惯常的了解方式、认知方式和认知程序全都无法正常启动,他们的身体观、审美观甚至是两个鼻孔中间的鼻环,都是让别人完全陌生的。  陈威宇从小就自觉“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于是选择了服装设计作为表达与众不同的出口。对他来说,世界永远是陌生的,周遭的环境也永远是陌生的,于是便有了更广阔的探
期刊
对文化事业抱有特殊责任心的Prada在2013年发起了一场名为“Prada Joumal”文学创作比赛,短短两个月内征得超过1300篇、以29个语种写作的参赛作品。前一阵子Prada在纽约宣布了得奖名单,来自中国的青年作家彭扬以短篇小说《灰故事》和来自美国、阿根廷、澳洲和意大利的作者一起获奖了。在和iLook的采访中,彭扬表示Prada创造了一个“故事的联合国”。  纽约百老汇大道上,由Rem K
期刊
有的人天生灵气过盛,他们喜欢思考别人想不到的问题,观察别人看不到的世界,讨厌循规蹈矩,专注于古怪的趣味。这让他们在大众眼里常常显得怪异,也许还有那么一点儿“神经质”,但是据说脱离了这种古怪和从日常审美中跳脱的天赋,他们就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对这个世界与众不同的关切。在充满创意的时尚界里,这样的怪咖特别多,梁锦桢就是其中一个。  梁锦桢出生在广州,从小就开始无止境的绘图,她的潜意识里堆积的都是色彩、形状
期刊
设计师Pierre和MIN对缥缈无形的空气相当痴迷,并从中寻找设计灵感。Pierre是台湾人,纯美术科系毕业后专攻金工,MIN在韩国学习美术设计后赴法国攻读空间设计,后来两人在法国巴黎的AFEDAP珠宝学校认识并一起攻读珠宝设计专业。他们的珠宝设计造型简约,擅用文学上拟人、通感的手法,打造出充满活力和动感色彩的首饰,象征性的立体结构如同独特的情感标识,而严谨的秩序美则往往传递出未知的神秘感。200
期刊
在一块肥沃的土地上,农民不但会根据气候与地理环境决定在上面种植什么,还会科学设置苗株之间的间距,精心耕耘,最终获得丰硕的果实。这种通过理性设置与自然生长来共同实现收获的行为,就像平面设计师把原始内容变成一本可阅读的书。“页面”是文字栖息的“土地”,而文字所采用的字体以及对字距、字数、行距、版面空间的设定在很大程度上都直接影响着阅读的结果。在电子读物越来越普及的今天,如何将传统书籍设计得更为引人入胜
期刊
每个极简主义的实践者,背后都蕴含着强大的逻辑推理和计算能力,与其说几何元素让这样的设计者缺乏强烈的个人风格,倒不如说他们因为对逻辑美学的挚爱,而将极简发挥到了极致。受德国式哲学思想的影响,设计师张逸凡总喜欢思考或探究事物内在的逻辑,并用推理的方式理性推敲设计的可能性。在他的作品中,较常出现以点、线、面的思维方式为切入点,直接而有效的显露功能主义的核心,让人感慨这些设计作品方便实用的同时,亦能读懂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