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不和谐表现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gse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颁布了相当一段时间,初中语文新教材实施也完成一轮了,但是由于考试、评价等因素,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固定思维模式的影响,大部分教师依然在课堂教学中缩手缩脚。或穿新鞋走老路,或旧的舍不掉,新的没学会,或追求热闹,新得过了头,语文课堂表现出一些不和谐性,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不和谐
  
  1、重知识轻能力
  教师讲课时,眼光总是聚焦在类似“这是什么”的层面上,如“这个字”怎样读,“这篇文章”分几段,每段是什么意思,中心思想是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等等,没有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这些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作者意图的表现及其固定的文化内涵等。这是一种典型的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做法,与目标的能力主线背道而驰。
  2、重人文性轻工具性
  近年来,提倡语文人文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有些教师就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幌子下,以课文某一内容为由头,将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或由此将语文课切换成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上成口头作文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不能把语文课撕成两张皮顾此失彼,因此,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时,应该通过对文本的语言知识、文体知识、写作技法知识、历史文化知识、社会生活知识的掌握,通过读写听说等具体的语文实践来完成。否则,所谓的“人文性”只能看作是强贴的标签。
  
  二、教学内容不和谐
  
  1、重教材
  有些教师对选文应承担的教育功能认识模糊不清,认为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因而教学内容应该涉及到选文的方方面面,什么都应该教,什么都应该学,结果造成语文教学眉毛胡子一把抓,最终,教师教了什么和学生学了什么都成了一笔糊凃帐。
  2、轻教材
  新课标对教材的建议是,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所以教师注重了課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注重了将课外的学习资源、学生的生活体验等纳入课堂,于是,每堂课都要进行一定的“拓展”和“迁移”,或进行一些“读写结合”“内外互连”等强化“训练”。这种硬性的、牵强的“涉外”教学内容占去了阅读理解文本本身的宝贵时间,而使得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只能停留在肤浅的“初级阶段”。
  我们反对把文本的解读作为教学的唯一内容,也不主张阅读教学可以脱离文本搞各种各样的非语文的或高度淡化文本的活动,而坚持在解读文本的同时,以文本为平台,进行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或者在走进教材探究解读的基础上,自然地走向对教材的拓展延伸。
  
  三、教学方法不和谐
  
  1、以教师为中心
  这个问题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现在一言堂的课是少见了,但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有许多课看起来学生忙得不亦悦乎,似乎成了课堂的主体,但实际上,学生任由老师操纵,比如启发式教学,教师问来问去,一个劲儿地引入自己预设好的答案中(大多为教学参考书上的说法)。还表现在教师为了完成自己设定的教学任务,舍不得给学生读书思考的充裕时间。
  2、追求表面的时新和热闹
  热衷小组讨论。这种形式常常外热内冷,流于形式:一是讨论内容不合理,对没有必要讨论的内容进行讨论,浪费了课堂上宝贵的教学时间;二是讨论时间不足,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三是由于小组内没有明确的分工,使得一些学生坐在桑树底下等枣子吃;四是小组讨论中角色的定位与成型,使暂时落后的学生永远处于听众的角色,从而使“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成为一句空话。
  教学中学生是否成为主体,不是看学生活动了多少时间,也不是看教师讲了多少时间,问了多少问题,最根本的是看教学方案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展开,是否从学生出发,是否从学生的心理需要、认知需要出发,是否遵循了学科的学习规律,是否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很好,自主学习是基础,显得尤其重要。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放”,更要“导”。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另一方面要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和辅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有效学习。
  
  四、教学手段不和谐
  
  多媒体的使用似乎成了一种时尚,但往往为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不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课件多以“标准答案”显示,取代了学生的思考;快速“闪动的画面”,影响了学生的思考;不协调的配乐,干扰了学生的阅读;特别是花了好多心血做出的课件却图解文本,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比如某教师在教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将精心制作的蔚蓝的大海、绿色的草原、山岗、礁石、木屋……等图片一组组地呈现给学生,使原本优美的诗句变得毫无生气,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
  现代信息技术只有与文本融汇整合,才能产生极佳语文学习的效果。比如屏幕上波涛滚滚,耳旁《黄河大合唱》乐曲此起彼伏,执教老师出示课题《黄河颂》,调动学生富有激情的朗读,随即交流听音乐与读诗歌的感想。这儿多媒体的使用就有助于引导学生欣赏黄河的形象,感受黄河的气势,体会诗作对黄河的动感描写。
  让我们重视课堂教学中的不和谐现象,准确地把握教学的尺度,使语文课堂教学展现出它特有的风采。
  (作者联通:725000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关家乡小关初中)
其他文献
化学计算题目中有一些难度较大的有关混合物的计算的问题。如果按常规解法求解,这些问题会显得复杂难解。如果我们运用创新的整体思想来解,就会使这种问题化难为易,比较简单地得解。  下面以两个类型的题目来说明此种思想的应用。    类型一:有关混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类题目  这类题目用整体性思想解题的思路是将问题中给出的混合物看做整体,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从相同处入手,应用同一种组分中两
期刊
M.克莱因说:”在最广泛意义上说,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并试图回答人类自身存在提出的问题。”较之其他学科,其作用更为突出。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其效果更大更持久。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2001年7月,国家教委颁发的新课标对此也有相关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他对促进学生全面
期刊
课堂小结,一是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如重点、难点、关键等,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像;二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对照教学目标,加强指导。课堂小结也应贯彻“加强基础,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的精神,它是一节课的有机的部分,不能脱离课堂教学的整体要求,也不能成为“套式”,流于形式。  课堂小结一般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作安排。例如,“小数乘法”这节课的课堂小结,可以从数学思想、思维方法上加
期刊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与条件使之得以实现。这种环境与其说是物质的,不如说是情感的,尤其是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设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的前提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平等相处,教师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师生合作,共同探索和共同發现,使学生得到认识的快乐。此外,还要在班级里建立普遍友爱,亲密团结,互相同情
期刊
要科学地评价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正确分析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从而确定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要素。  一般说来,影响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主要有四大要素,即教师、教材、教具、生源。因为教材是辅助教学的,而不是教学去辅助教材,所以在教具基本完善的情况下,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就主要取决于教师和学生这两大要素了。  我们知道,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互动关系。教与学是
期刊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是《爱的奉献》这首歌中的一句歌词,是说明天关于“爱”的深刻含义。  在教学生涯中,我曾担任过班主任工作和语文教学,总结出对学生教育的技巧离不开一个“爱”字。对学生教育总是“先微笑、后开口”,“先请坐、后谈话”,“先成绩、后缺点”,“先表扬、后批评”,并时常告诫自己,不能因一时的感情冲动,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  爱是做好班主任工
期刊
我认为语文教师需要一双孩子的眼睛,需要一颗孩子的童心,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我常常怀揣着这样的理想,漫步在课堂教学的路上。语文教师面对的是所有的文本,我们应该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然后把它与美好设想转化在对课堂的设计蓝图中。在这种转化、设计时,我一般着眼并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课堂流动“孩子气”    成尚荣先生说,教室中的儿童要与文本中的儿童联结,老师的精神状态也要和孩子一样,三个儿童走
期刊
一、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其根本的目的是建立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学质量,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學改革    (一)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而是课程的创新与发展,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
期刊
语言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其交际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毫无障碍的便利的交际就显得愈来愈重要。内蕴着丰富儒家文化的汉语言、优美动听的普通话对形成一个人的健康人格、精神底蕴和审美的生活方式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推广普通话在构建和谐校园,推动我国整个高新技术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首先让我讲一个典故:  在《韩非子》一书中“外储说左上”中说:齐桓公喜欢穿紫色衣服。紫色成了流行色,紫布脱销。齐桓公十
期刊
《中国教育报》2007年12月15日刊登了《山东滨州政策待遇向农村教师倾斜》一文。文章报道:在农村工作的中小学教师上浮一级工资,应届本科毕业生到农村工作的,取消“试用期”,自愿到农村任教的城镇学校骨干教师,再上浮一级工资,并适当延长工作年限。这是山东省滨州市为解决农村教师长期得不到补充,造成学科结构和年龄结构不合理问题而出台的重大举措。  笔者认为:政策待遇向农村倾斜值得推广。  上个世纪70年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