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127.42文献标识码:A
摘要:作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台,文化产业博览会向来被当作一种不可或缺的因子存在。本文综合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和文化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结合甘肃省文化产业博览会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会的有益经验,提出甘肃省文化产业博览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和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文化产业博览会;可持续发展;对策
20世纪90年代,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了一个国际公认的新概念——软实力,就是指国际关系中一个国家所具有的除经济、军事以外的第三方面的实力,主要是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民意等方面的影响力,即把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文化推到世界大舞台中,展示和表现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吸引力。在全球化的维度下,经济日趋一体化,互联网和网络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形成了加拿大著名学者麦克卢汉所说的“地球村”;其他产业尤其高科技领域已经日益受全球化影响而趋同,但唯有文化是无法替代的。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差异,当这种差异足以形成一种产业,其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塑造和影响将是深远的。基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考虑,文化产业博览会在世界范围内的遍地开花就不足为奇了。
一、国内外文化产业博览会发展经验
(一)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经验
文化产业博览会是顺应文化产业发展而出现的,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1]。学术界目前尚无针对文化产业博览会的统一定义,笔者结合文化产业博览会的实际运用,认为文化产业博览会是文化产业结合会展业,通过展览会形式实现其经济和文化属性的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就普遍而言,世界文化产业博览会的雏形是1890年在德国莱比锡举办的样品展览会,此后,欧洲便成为文化产业博览会的发源地。
经过多年的探索经营,文化产业博览会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已经趋于成熟,而且逐步呈现出由综合性向专业化的转变态势。除了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作支撑,其发展经验还包括:
1.高度市场化。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高度市场化,表现在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就是完全的市场化运作与紧密的分工协作。以美国为例,据统计( 参见网站:http://www.showguide.cn/zhUSA/),美国现有大小博览会近千类,通常属于一年一届的专业型展会,其中涉及文化产业层面的具有规模(10000—20000人次)以上的约有260个,但覆盖范围主要集中于北美洲,极少有针对国际性的产业博览会,代表性的如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美国芝加哥国际印刷展览会、美国佛罗里达州清水湾综合展等。上述展会从推广、公关到闭幕全部由专业化的营销团队负责,参展企业和组织机构皆自愿参加。市场与展会的“联姻”,极大程度上保证了展会的高水准。
2.以强大的科技为后盾。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文化产业博览会的具体实践中,科技是最耀眼的点缀,也是最受关注的“作料”。在日本,博览会并不是一个特别热门的词汇,主要原因在于日本国内并没有辐射国际的大型展会,其文化产业博览会更是可见一斑。现在我们所说的日本博览会主要是指日本在欧洲尤其是法国巴黎举办的一个以日本流行文化为主题的大会,它是全欧洲最大型的日本展览。此外,另一个比较知名的文化产业博览会就是作为世界电子信息的重要发布平台日本高新技术博览会(CEATEC)。十余年来,在日本通信信息网络产业协会(CIAJ)、日本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JEITA)、日本个人电脑软件协会(JPSA)三家主办单位的共同努力下,该展览会已成为亚洲和日本国内电子领域最前沿、规模最大,产品范围最广的世界级展览会。
3.成熟完善的行业组织和管理制度。文化产业博览会是一项综合性的文化盛宴,对相关配套设施的要求也较高。英国的文化产业重视创意设计,其文化产业博览会也或多或少有这方面的体现,如英国伦敦亚洲博览会、英国LED展览会、英国艺术博览会等。同时,英国还拥有比较完善的产业科研评估机构作为文化产业博览会的重要辅助。德国是世界上第一博览会强国,国际上150个左右的重要专业博览会中大约2/3在德国举办。目前,德国共有室内展出面积240万平方米,约占世界展览总面积的20%。在世界上最大的10个展览场地中,其中5个位于德国。德国有权威公正的行业协会,如德国展览会与博览会经济委员会(AUMN)、德国会展策划设计服务协会(FAMAB)等。这些协会是相对独立的机构,具有完备的行业章程和管理制度,不仅公正地维护着协会单位的整体利益,还对协会成员形成巨大的约束力。
(二)中国的发展经验
我国文化产业博览会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截至目前,我国共有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中国西部(西安)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东北(沈阳)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等五大区域性、国家级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述展会集中体现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程度和格局,其发展经验除了积极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还包括:(1)良好的产业基础。如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就得益于深圳市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多元文化产业内容,“文化+创意”、“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新模式,推动了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的发展得益于北京市集聚的大量人才和智力资源,以及建立在科技基础上的创意产业。(2)精确的市场定位。文化产业博览会的市场定位主要表现在展会目标和宗旨上,如中國(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以“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精品化”为办展思路;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以“点亮创意智慧,融入科技力量,焕发文化魅力,创造财富价值”为宗旨;中国西部(西安)文化产业博览会以“资源展示、项目推介、产品交易、产业发展”为宗旨,以“资源·创意·合作”为主题;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坚持“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办展思路,以文化产品交易为核心,以国际水准为目标。(3)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配套服务体系是包括场地、交通、餐饮、娱乐、媒体公关、网络维护等在内的一系列组合。(4)及时的后续跟进工作。文化产业博览会持续时间在3-4天左右,但是展会闭幕和展位撤销并不意味着展会结束,还有繁杂的后续跟进工作,如报告总结、资料汇编、数据分析等,如此才能实现展会的联动和桥梁功能。 二、甘肃省文化产业博览会发展中的问题
甘肃省文化产业博览会是立足甘肃省14个市州、面向全国的文化盛会,自2012年开始每年秋季在甘肃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含兰州(主)和敦煌(副)两个展区。2012年,由亚太总裁协会(APCEO)和甘肃省共同发起的首届国际文化产业大会暨第五届甘肃省文化产业博览会拉开序幕,此后形成定制。
从2006年首届到2013年的第六届,甘肃省文化产业博览会在参展规模、影响力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与国内其他展会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总体而言,甘肃省文化产业博览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文化产业基础薄弱,规模小。据最新数据(甘肃统计信息网;刘伟平《2014年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甘肃省2013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08亿元,占GDP比重仅1.71%,而全省同期文化法人单位7958家,从业人员17.1384万人,总资产才513.89亿元。
2.综合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低。甘肃省尚未建立相对完善的綜合保障体系,缺乏必备的投融资渠道和文化产权评估机构。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欲望和需求较弱,直接影响了市场发育。
3.定位模糊,同质化严重。甘肃省文化产业博览会和国际文化产业大会的合作并未体现出其国际化特色,与国内其他展会从内容到形式基本雷同,而参展企业大多在兰洽会和文博会之间做时空转移。
4.品牌知名度和区域影响力不足。定位不当容易引发品牌缺失,媒体公关不够很当形成影响力。甘肃省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随着兰州新区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落户,以及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勃兴,甘肃省文化产业博览会并未充分挖掘自身潜力。
5.地理位置欠佳,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是甘肃省目前发展文化产业(博览会)最大的瓶颈。
三、甘肃省文化产业博览会可持续发展对策
1.准确定位展会,提升品牌内生力。首先,根据甘肃省文化产业博览会的发展状况,结合具体实际,可以将其定位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立足西北、面向中西亚的国际型、国家级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会,其名称也相应改为“中国西北(兰州)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其次,整合组建中国西北(兰州)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有限公司,公司全权负责展会的运营,并在公司网站及时更新、发布展会信息。最后,继续加强同国际文化产业大会的合作,在展会期间组织与会专家发布《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竞争力排名》和《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可配合《读者》杂志社出增刊,并在网络全方位宣传。
2.完善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第一,由政府牵头制定系列人才、知识产权保障条例,并建立健全文化产业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第二,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快筹建文化产权交易所和中国西北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充分调动非公有制企业参与文化创新和创造的积极性。第三,实施产学研一体化,鼓励引导文化企业与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利用优势学科、优秀人才,加快转化科技成果;同时,展会公司积极组织在校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工作,鼓励他们宣传展会微博微信平台。第四,完善交通网、信息网建设,保持与中西亚国家和民间文化机构的交流;同时,可以考虑对甘肃国际会展中心升级改造,提高展馆服务水平和利用率。第五,展会公司必须组织专人对展会进行资料搜集和数据分析。
3.加强媒体公关。文化产业博览会的竞争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认知度,因此,从展会筹备到展会闭幕,全程都要媒体的参与宣传,可以同《西部商报》、《兰州晨报》、《兰州晚报》、《读者》等传统媒体保持新闻沟通,同时还要利用电视、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及时发布相关信息。
4.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走集团化发展道路。既要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如《读者》传媒集团等进行股份制改造,争取在主板上市,还要扶植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积极注入现代化元素,延伸产业链,并加快旅游业、信息技术制造业等的融合入发展,采用“文化+旅游”“文化+科技”的新模式,真正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
参考文献
[1]符晓波.甘肃文化产业集群的几点思考[J].甘肃理论科学,2010(11)
[2]洪振强.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博览会规范发展问题研究[J].艺术百家,2011(5)
[3]蒋芝英.文化产业博览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_以义乌文博会为例[J].赤峰学院学 报,2012(4)
[4]徐向昱.德国文化产业概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院报[J].2006(9)
[5]穆宝江.韩国文化产业发展与中韩文化产业合作[D]:长春:吉林大学.2012(11)
摘要:作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台,文化产业博览会向来被当作一种不可或缺的因子存在。本文综合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和文化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结合甘肃省文化产业博览会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会的有益经验,提出甘肃省文化产业博览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和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文化产业博览会;可持续发展;对策
20世纪90年代,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了一个国际公认的新概念——软实力,就是指国际关系中一个国家所具有的除经济、军事以外的第三方面的实力,主要是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民意等方面的影响力,即把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文化推到世界大舞台中,展示和表现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吸引力。在全球化的维度下,经济日趋一体化,互联网和网络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形成了加拿大著名学者麦克卢汉所说的“地球村”;其他产业尤其高科技领域已经日益受全球化影响而趋同,但唯有文化是无法替代的。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差异,当这种差异足以形成一种产业,其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塑造和影响将是深远的。基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考虑,文化产业博览会在世界范围内的遍地开花就不足为奇了。
一、国内外文化产业博览会发展经验
(一)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经验
文化产业博览会是顺应文化产业发展而出现的,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1]。学术界目前尚无针对文化产业博览会的统一定义,笔者结合文化产业博览会的实际运用,认为文化产业博览会是文化产业结合会展业,通过展览会形式实现其经济和文化属性的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就普遍而言,世界文化产业博览会的雏形是1890年在德国莱比锡举办的样品展览会,此后,欧洲便成为文化产业博览会的发源地。
经过多年的探索经营,文化产业博览会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已经趋于成熟,而且逐步呈现出由综合性向专业化的转变态势。除了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作支撑,其发展经验还包括:
1.高度市场化。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高度市场化,表现在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就是完全的市场化运作与紧密的分工协作。以美国为例,据统计( 参见网站:http://www.showguide.cn/zhUSA/),美国现有大小博览会近千类,通常属于一年一届的专业型展会,其中涉及文化产业层面的具有规模(10000—20000人次)以上的约有260个,但覆盖范围主要集中于北美洲,极少有针对国际性的产业博览会,代表性的如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美国芝加哥国际印刷展览会、美国佛罗里达州清水湾综合展等。上述展会从推广、公关到闭幕全部由专业化的营销团队负责,参展企业和组织机构皆自愿参加。市场与展会的“联姻”,极大程度上保证了展会的高水准。
2.以强大的科技为后盾。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文化产业博览会的具体实践中,科技是最耀眼的点缀,也是最受关注的“作料”。在日本,博览会并不是一个特别热门的词汇,主要原因在于日本国内并没有辐射国际的大型展会,其文化产业博览会更是可见一斑。现在我们所说的日本博览会主要是指日本在欧洲尤其是法国巴黎举办的一个以日本流行文化为主题的大会,它是全欧洲最大型的日本展览。此外,另一个比较知名的文化产业博览会就是作为世界电子信息的重要发布平台日本高新技术博览会(CEATEC)。十余年来,在日本通信信息网络产业协会(CIAJ)、日本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JEITA)、日本个人电脑软件协会(JPSA)三家主办单位的共同努力下,该展览会已成为亚洲和日本国内电子领域最前沿、规模最大,产品范围最广的世界级展览会。
3.成熟完善的行业组织和管理制度。文化产业博览会是一项综合性的文化盛宴,对相关配套设施的要求也较高。英国的文化产业重视创意设计,其文化产业博览会也或多或少有这方面的体现,如英国伦敦亚洲博览会、英国LED展览会、英国艺术博览会等。同时,英国还拥有比较完善的产业科研评估机构作为文化产业博览会的重要辅助。德国是世界上第一博览会强国,国际上150个左右的重要专业博览会中大约2/3在德国举办。目前,德国共有室内展出面积240万平方米,约占世界展览总面积的20%。在世界上最大的10个展览场地中,其中5个位于德国。德国有权威公正的行业协会,如德国展览会与博览会经济委员会(AUMN)、德国会展策划设计服务协会(FAMAB)等。这些协会是相对独立的机构,具有完备的行业章程和管理制度,不仅公正地维护着协会单位的整体利益,还对协会成员形成巨大的约束力。
(二)中国的发展经验
我国文化产业博览会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截至目前,我国共有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中国西部(西安)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东北(沈阳)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等五大区域性、国家级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述展会集中体现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程度和格局,其发展经验除了积极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还包括:(1)良好的产业基础。如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就得益于深圳市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多元文化产业内容,“文化+创意”、“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新模式,推动了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的发展得益于北京市集聚的大量人才和智力资源,以及建立在科技基础上的创意产业。(2)精确的市场定位。文化产业博览会的市场定位主要表现在展会目标和宗旨上,如中國(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以“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精品化”为办展思路;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以“点亮创意智慧,融入科技力量,焕发文化魅力,创造财富价值”为宗旨;中国西部(西安)文化产业博览会以“资源展示、项目推介、产品交易、产业发展”为宗旨,以“资源·创意·合作”为主题;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坚持“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办展思路,以文化产品交易为核心,以国际水准为目标。(3)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配套服务体系是包括场地、交通、餐饮、娱乐、媒体公关、网络维护等在内的一系列组合。(4)及时的后续跟进工作。文化产业博览会持续时间在3-4天左右,但是展会闭幕和展位撤销并不意味着展会结束,还有繁杂的后续跟进工作,如报告总结、资料汇编、数据分析等,如此才能实现展会的联动和桥梁功能。 二、甘肃省文化产业博览会发展中的问题
甘肃省文化产业博览会是立足甘肃省14个市州、面向全国的文化盛会,自2012年开始每年秋季在甘肃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含兰州(主)和敦煌(副)两个展区。2012年,由亚太总裁协会(APCEO)和甘肃省共同发起的首届国际文化产业大会暨第五届甘肃省文化产业博览会拉开序幕,此后形成定制。
从2006年首届到2013年的第六届,甘肃省文化产业博览会在参展规模、影响力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与国内其他展会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总体而言,甘肃省文化产业博览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文化产业基础薄弱,规模小。据最新数据(甘肃统计信息网;刘伟平《2014年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甘肃省2013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08亿元,占GDP比重仅1.71%,而全省同期文化法人单位7958家,从业人员17.1384万人,总资产才513.89亿元。
2.综合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低。甘肃省尚未建立相对完善的綜合保障体系,缺乏必备的投融资渠道和文化产权评估机构。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欲望和需求较弱,直接影响了市场发育。
3.定位模糊,同质化严重。甘肃省文化产业博览会和国际文化产业大会的合作并未体现出其国际化特色,与国内其他展会从内容到形式基本雷同,而参展企业大多在兰洽会和文博会之间做时空转移。
4.品牌知名度和区域影响力不足。定位不当容易引发品牌缺失,媒体公关不够很当形成影响力。甘肃省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随着兰州新区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落户,以及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勃兴,甘肃省文化产业博览会并未充分挖掘自身潜力。
5.地理位置欠佳,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是甘肃省目前发展文化产业(博览会)最大的瓶颈。
三、甘肃省文化产业博览会可持续发展对策
1.准确定位展会,提升品牌内生力。首先,根据甘肃省文化产业博览会的发展状况,结合具体实际,可以将其定位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立足西北、面向中西亚的国际型、国家级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会,其名称也相应改为“中国西北(兰州)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其次,整合组建中国西北(兰州)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有限公司,公司全权负责展会的运营,并在公司网站及时更新、发布展会信息。最后,继续加强同国际文化产业大会的合作,在展会期间组织与会专家发布《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竞争力排名》和《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可配合《读者》杂志社出增刊,并在网络全方位宣传。
2.完善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第一,由政府牵头制定系列人才、知识产权保障条例,并建立健全文化产业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第二,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快筹建文化产权交易所和中国西北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充分调动非公有制企业参与文化创新和创造的积极性。第三,实施产学研一体化,鼓励引导文化企业与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利用优势学科、优秀人才,加快转化科技成果;同时,展会公司积极组织在校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工作,鼓励他们宣传展会微博微信平台。第四,完善交通网、信息网建设,保持与中西亚国家和民间文化机构的交流;同时,可以考虑对甘肃国际会展中心升级改造,提高展馆服务水平和利用率。第五,展会公司必须组织专人对展会进行资料搜集和数据分析。
3.加强媒体公关。文化产业博览会的竞争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认知度,因此,从展会筹备到展会闭幕,全程都要媒体的参与宣传,可以同《西部商报》、《兰州晨报》、《兰州晚报》、《读者》等传统媒体保持新闻沟通,同时还要利用电视、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及时发布相关信息。
4.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走集团化发展道路。既要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如《读者》传媒集团等进行股份制改造,争取在主板上市,还要扶植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积极注入现代化元素,延伸产业链,并加快旅游业、信息技术制造业等的融合入发展,采用“文化+旅游”“文化+科技”的新模式,真正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
参考文献
[1]符晓波.甘肃文化产业集群的几点思考[J].甘肃理论科学,2010(11)
[2]洪振强.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博览会规范发展问题研究[J].艺术百家,2011(5)
[3]蒋芝英.文化产业博览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_以义乌文博会为例[J].赤峰学院学 报,2012(4)
[4]徐向昱.德国文化产业概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院报[J].2006(9)
[5]穆宝江.韩国文化产业发展与中韩文化产业合作[D]:长春:吉林大学.2012(11)